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本科时期做科研项目的意义在哪?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大部分回答谈到,可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搞科研,讲的很好,这里我补充另外一个侧面:

本科时期接触一点研究工作,以后不容易被忽悠。

图片上的这位,传说中发明了金坷垃的发明人威廉伯爵,知乎上大部分朋友看到了都会哈哈一乐,这不就是整天出现在楼盘/瓷砖/家具/马桶广告上那个外国老头嘛,别拿来骗人了。

大家不会轻易被威廉伯爵忽悠住,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会奇怪,伯爵是欧洲的称呼,怎么就跑到美国圣地亚哥去了?美国的圣地亚哥,什么时候变成了SHENGDIYAGE? 哪有肥料能吸收三千米以下的氮磷钾?小麦亩产怎么可能有一千八?B站上不都已经出了这么多鬼畜视频嘛,威廉伯爵都被玩坏了!

类似地,学术研究也有一些常识。

有的像圣地亚哥应该是San Diego一样浅显,比如参考文献的引注规范,作者信息的格式等(最简单的一个道理--除非真正超越五行六界的大牛,一般还没有作者会洒脱到留个QQ邮箱的)

有的,就像氮磷钾的吸收一样,需要一点专业知识的判断。比如英文论文中描写实验过程的措辞,化学中的”膜“应该是"film”还是“membrane”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谈起这个,有点调侃的意味,但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不熟悉论文语言表述的就容易说外行话)。

还有的就是一些基于经验的判断了就像是上多了B站,看多了圈子里的吐槽,所以知道领域内那些是真正严格审稿的权威期刊,哪些是名字还挺唬人但把关很松,可以大批量灌水的,哪些根本就没有内容审核机制就可以自己上传生成预览的。

最近,有一为民间科学家的事迹在知乎上引起了关注,为了不帮忙煽风点火,我在这里不点名了。那个号称能得诺贝尔奖的发现,一开始遭到质疑就是因为类似于SHENGDIYAGE之类的“小毛病”,比如引注和作者信息,后来,有几位有一定学术研究经历的朋友,定眼儿一看,发现了更多实质内容上的毛病,以及“发表”过程中的疑点。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经历,所以能看得出其中的猫腻。

--

这是一个浮躁而狂妄的年代,有着各式各样造神的闹剧。

提起水变油,永动机,绿豆养生,很多朋友都会嗤之以鼻,说这种雕虫小技的骗局,奈何得了我?但当有人拿出英文期刊上的文献,拿出XX教授老师的背书,披上微积分的马甲,或许就需要更强的判断力了。

如果你也走过学术研究的路,也许更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学术研究的道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走下来,也不是每名学生都必须走完的。大部分人,本科,硕士毕业了,各奔前程,少部分人留下来继续攀登。如果你也曾经拾级而上,仰望云雾缭绕的峰顶,恐怕也会有“仰之弥高”之叹,敬畏其中的艰辛,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明白只有经历一步一个台阶的积累,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相关话题

  本人贫困生,之前经父母同意买了 iPad 做电子笔记,有些同班同学说我很有钱,难道贫困生不能买吗? 
  大学应不应该禁止在宿舍打游戏? 
  清华大学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大学生活费多少够用? 
  感冒发烧无助的时候你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 
  如何看待大学里独来独往的人? 
  大学老师上课时没人听是什么感觉? 
  大学生代人上课被老师发现了怎么办? 
  足球零基础怎样练习? 
  如何管理不尊重领导的下级人员? 

前一个讨论
传播学是如何解释舆论中「带节奏」这一情况的?
下一个讨论
大学毕业后的我再次参加高考考985,值得么?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