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现行语文教材中几乎不选纳兰容若的词?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谓“影响如此之大、知名度如此之高”只是你自己的评价而已。

如果真要因此就愤愤不平,那我还得给黄景仁说几句话呢。这个号称清朝李白的诗人,才名冠绝当世,但至今别说语文教材了,就连知道他名字的人都没几个。

纳兰容若的知名度高,并不在于其词作的影响力有多大。不信你去问一问知道纳兰容若的人,让他们背几首纳兰容若的词来听听,看有几个人背得出来?更不用说大多数人连纳兰容若这个名字都不知道。

说起来,纳兰容若的知名度之所以高,其实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名字好听,本身就有诗意,不像黄景仁这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黄景瑜的兄弟;二是他的家世和经历本身也算有点传奇性,当成茶余饭后的段子听听也不错;三是他的词作写的的确也很不错,并且很多作品都很浅近,结合他的背景来看别有一番味道。

然而,我也不用说别人,清初词坛有所谓“康熙词坛三鼎足”,即纳兰容若、朱彝尊和陈维崧。至少在当时人眼里,这三人的水平是相差不多的,但是,我估计除了中文系的学生或者是研究明清文学的,知道朱彝尊和陈维崧应该是没几个的。

所以说,所谓的纳兰容若“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不过是个人喜好,这既不是当时的人公认的观点,也不是学术界的共识。

而话又说回来,语文教材选取古诗词也是有自己的考量,是需要对诗词的艺术水平、价值取向、接受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后,再决定选取哪一首。比如说,杜甫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但为什么教材只选取《石壕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什么不能入选教材呢?再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单论其艺术水准未可称一流,但其气魄与志向,古往今来的词作中却未有几个胜得过它,以此入选教材也可以让人了解到毛泽东作为诗人浪漫的一面。

说到底,语文教材不是文学研究专著,其目的更多的是在于让学生接受基本的文学教育,掌握文学鉴赏和写作表达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在其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的教育,因此并不是说语文教材中出现人物的次数越多,就证明这个人的水平越高,反过来语文教材没选取某个人的某篇作品,也不代表这个人的水平就差。

总之,如果真的想去对一个作者的文学水平有相对准确地了解,最好的做法是直接去读原著、看论文,而不是拿语文教材当作家排行榜。


user avatar   Linsi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说,作为一个影响如此之大、知名度如此之高的词人,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题主你首先要知道,实力和名气不成正比,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是一件很常见的事,纳兰容若就是这样的情况。

80后90后的年轻一辈作家里面,最出名的是韩寒郭敬明,但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两人是中国年轻一代文学的掌门人,只能说这人不关心文学圈子发展。

在演员歌手这些娱乐圈人士里面,天天占据热搜,每天在大众视野面前晃悠的人不少,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演技唱功名列前茅。

电视机里面,最出名的古装是清宫剧,皇帝微服私访,皇后皇妃宫斗,阿哥格格恋爱,出宫进宫满天飞,但并不能证明清朝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王朝。


说点最相关的,诗人的名气和实力不成正比也很正常。

上世纪诗歌热兴起的时候,火得一塌糊涂的是席慕蓉汪国真,但这两人在中国诗歌界并不算什么非常有地位的诗人,尤其是汪国真争议最大,诗歌界对于汪国真一向看不上。

这倒不是说诗歌界觉得汪国真人品不行,而是很多诗人觉得他写的其实不算诗歌,而是通俗的格言,质疑他这个诗人身份合不合格,

类似的还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从新闻传播角度讲,知名度的构成很复杂,有许多因素,而仓央嘉措则和身份吸引眼球不无关系,高贵的身份,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佛教宗师谈恋爱,各种诗歌流传,现在随便一条放到哪都是新闻爆点。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的街头,我是人间最美的情郎。



纳兰毫无疑问是名气大于实力。

先说说他的地位,纳兰在清朝词坛历史上,综合来看,前三难进。

但他最大名气加成,并非其词坛地位,是身上各种标签,有了名门贵族,锦衣公子,皇帝亲随,诗人才子,深情虐恋这些标签,名气想不大都难。

你想想从《还珠格格》到《清平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男主无不豪门出身,锦衣华服,位高权重,皇室背景或者和朝廷牵扯极深,还有一段和女主各种磨难曲折的虐恋,有可能还要加个才子之类的标签。

因此纳兰容若怎么可能不受文青们喜欢呢?

纳兰容若怎么可能不受小女生们眼泪涟涟呢?

他简直就是古代言情偶像剧男主完美的标配。



纳兰在专业领域地位并没有那么惊人,真正把纳兰推崇备至的大家,还是王国维。

1907年,首先把纳兰性德拔高到同时代(清代)第一人的地位,称他,“其所为词,悲凉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 豪杰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矣。同时朱陈,既非劲敌; 后世项蒋,尤难鼎足”。
1909年,进一步提高到北宋以来,“自然真切”第一人(点评出自另一本“影响如此之大、知名度如此之高”的《人间词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但要知道,这仅仅是王国维个人的观点而已。

纳兰作为清词第一人的观点,远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更不如苏轼辛弃疾作为宋词前二的观点地位那么稳当。


《人间词话》固然是优秀的作品,但文学审美毕竟主观,里面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

王国维说的话就是一定对吗?

五代词有句无篇,南宋词有篇无句,有篇有句唯后主之作。

这句话我就很不同意,王国维为了拔高李煜的词作,随意贬低南宋词真是不负责任。

南宋词有篇无句?

他也是真敢说,南宋词难道无名句?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不是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是名句?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不是名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是名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是名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不是名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不是名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是名句?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不是名句?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不是名句?

就算这些都不算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呢?



这句话可是你钦点的名句吧?

这还是同一个作者,同一本《人间词话》的内容,前面推崇备至。

后面为了证明自己那个不靠谱的观点,现在就不算名句了?

双标也不是这样的 。

相比而言,所说的五代词有名句只是无名篇,王国维你又能举出几个非常出名的五代词名句呢?

为后世所知的名句又有多少呢?说出来比较出名的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不仅仅是数量少,而且就名气而言,都很难比肩前面的南宋名句。

即使按照王国维,《人间词话》后面文段对辛弃疾的推崇,把辛弃疾词作都排除,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南宋名句都是胜于五代的。

灿烂的南宋词根本不容否认。

所以王国维这里,真是张口就来。



当然,贬低南宋词,他不止如此,在他对纳兰容若的评语里,几乎是蔑视了整个南宋的。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这等于说,南宋所有大家,辛弃疾,姜夔,吴文英,陆游,张孝祥,刘过这些人都可以忽略。

你可以辩解,王国维是说自然真切北宋之后第一人,但辛弃疾就是成天打打杀杀,只写些男儿到死心如铁,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何况南宋里面,姜夔吴文英这些人都是婉约派,南宋自然真切的词作也有不少。



我猜想,以王国维这种吹捧纳兰词的态度,既然辛弃疾姜夔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北宋的李清照,周邦彦,柳永估计他也是看不上的。

他能说出北宋两个字,估计是因为北宋还有个东坡地位太高,

如果没有,恐怕在王国维书里面就敢这样吹捧。

纳兰容若,有词以来,一人而已

你看看,纳兰一个人吊打了整个宋词两万九千首。

所以这就是王国维一个口胡的不靠谱的观点。

还是老孟子说得好啊: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说回纳兰,纳兰的缺点其实是很明显的

第一是措辞过于浅白,主题格调不足,

第二是有句无篇。




先说说有句无篇,就拿大名鼎鼎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来讲吧木兰花令是八句,但是除了第一句惊艳,其他的句子实在平庸,到后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开篇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名气远远盖住了整首词。

和明朝最有名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对比就很明显了,这首临江仙,有了一句名句,就无法忽视整首词的精彩,它是以整首词形式流传的,而“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以单句形式流传的。

你去看看其他的婉约词名作,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苏轼《蝶恋花.春景》哪个会是这样,人家的诗是完整流畅的叙事和抒情。



纳兰词主题的格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大家背过宋词三百首,就会明白,可不是爱情就定义了婉约词

如果婉约词就是那样的,男的爱谁女的爱谁,王国维也就不会那么拔高李煜“始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从北宋开始词的发展就从花间词派演变,从青楼歌姬娱人的情爱之作,到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其实不断扩大着词作的眼界和题材范围,人生的际遇,内心的喟叹,天地的广阔,与时光流转。

这里我们轻松可以看出,纳兰创作的局限性,其实某种意义上,他回到了原本花间词派局限的小圈子,男男女女,恩恩怨怨。

纳兰并没有真正像辛弃疾苏轼那样开一代之风气。


不仅仅是和苏轼这些人比,其实很多明清词,都比纳兰在专业领域评价高。

卖花声.雨花台
作者:朱彝尊(清)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这是一首清词,恰恰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清词,其实朱彝尊的地位完全不逊于纳兰容若,但是我们看看这首词,

第一,有始有终,完整的叙事和流畅的情感,根本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样,靠一句名句博得名气。

第二,格调不局限于男女青年情爱,虽然也是婉约,但淡淡的亡国伤感,兴亡千古事,繁华一梦,在萧瑟凄凉的意象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绵远的感慨。


说完纳兰的词作水平和词坛地位,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忽略,那就是语文课本选材标准。

婉约词到底能在语文教材里面占据多少篇幅?

说明白一点,伤春悲秋,眼泪涟涟的婉约词,向来不受语文课本待见。




在选材上面,豪放派婉约派之争,语文教材编撰者是大幅度拉了偏架的,在教材中,我们见到的词作,豪放婉约并列,数目似乎差不多,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错觉,很多中学生误以为豪放词和婉约词分庭抗礼,在宋朝应该是差不多的两大流派。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很多人就到高考语文铃声响起那一刻和语文的缘分已尽,之后,奔赴电气系,机械系,能动系,英语系,几乎是终身不再接触诗词文言文,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对于宋词的这种错觉,他们也会伴随终身。

只有真正热爱诗词的人才会在进一步学习中发现,

在整个北宋,包括南宋,婉约派都是无可撼动的正宗,豪放派根本难以和婉约派抗衡。



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宗师吗?

如果不考虑当时文学史影响力,光从作品看,这个结论很勉强。

翻翻苏轼辛弃疾的全集就知道,就连这两人都是婉约词为主。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这些句子,哪一句不是绝代风华?

苏轼,辛弃疾产出的婉约名作,可一点不少。

再想想周邦彦,柳永,李清照,姜夔,吴文英这些婉约派的大师,造成结果就是婉约词数量远超过豪放词。


所以就两派的著名宋词数量,对比语文教材的录取数量,婉约派实在憋屈。

在词作中,如果属于豪放派,有名的词作,指不定就偷笑着进教材了,空荡荡的门口,留给婉约派词作一串羡慕的眼神。

如果属于婉约派,那完了,婉约派著名词作可谓人才济济,群星闪耀,门口是挤爆了,轮得到你?

随口一说就有大量的婉约名作被教材遗漏

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

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柳永“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如果认真统计,教材上面的婉约词作数量恐怕只有所有优秀婉约词的五分之一,五分之四都名声赫赫,但进不了教材。

所以,纳兰容若这样也正常,

你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是招招手,在后面慢慢排队吧。

其实完全可以理解,语文教材是以立德立言为最高目标的,

他们希望的是树立学子家国情怀和大气开阔的人生导向,豪放词毫无疑问是个好的选择。

所谓审美价值,文字之美,固然重要,但没有前者重要。

我完全没有批评的意思,让我来选也肯定要这样做。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再一看,纳兰不仅仅是婉约,还属于那种情爱之词,那就更不可能了。

你这是什么主题?号召学生眉间传情,目送秋波吗?

就拿李清照的如梦令来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主题,生活小调,细腻观察,敏感的内心。

再看看辛弃疾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这首词的主题,用宫怨写政治上的失意,报国无门。

这种主题,同为婉约派,也注定比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恩恩怨怨,要更加受语文教材青睐。


其实选入小学课本的,基本上纳兰容若唯一一首的选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而在纳兰词中,这首其实算是非常罕见风格。

罕见的的有句有篇,不靠一句名句打天下,罕见的不讲情情爱爱,而专注于思乡和羁旅,也是纳兰词中罕见的气象开阔。

其实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的观点。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了李长吉那句话,“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语文课本是给少年读的书,整那些幽寒孤馆作甚?


user avatar   abc-82-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一首边塞诗。

“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这立意,情感都是有一定水平的,抒发了作者真实的军旅思乡之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称赞“夜深千帐灯”一景,写的意境超然。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可语文课本上选的范文正公这首边塞词,全诗名句阿。

边境上秋天一来便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回响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余晖映照着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这写景,恢弘壮阔,我真词穷来评价…

喝一杯浑浊的陈酒便开始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百姓不安,又怎能半途而废。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让深夜的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夜深了,我也无法入眠,日日要操持的军计亦斑白了我的须发。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是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这抒情,家国天下… 害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你说语文教材上选的范文正公的这首来比纳兰的边塞诗,这……毫无可比性吧?

但是纳兰的那首一则有它不同的值得回味体会的地方,二则词律对仗工整,理解也简单,所以尚可放在小学课本上。


而至于纳兰写感情的诗词那比得过柳三变,温庭筠,秦观这些人的啊……

《望江南二首》
唐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你对比下纳兰最出名的内两首看看?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的诗词确实很好,但是语文课本篇幅也有限阿…你想加多少阅读全文并背诵阿。

所以自己有能力课后补充阅读自然是最好,如果兴趣不在此,只是了解下情感方面的诗,那你说是po纳兰的诗好,还是现在语文课本上的诗好。

我想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 …

不止我列的那三首三人,还有太多了。

纳兰的那几首真的连那本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算起来,也是挤不进去。


而且就我个人观点激烈一点),高中我也是个伪文青嘛,现在来看。

纳兰词就胜在更近代更白话好理解一点,然后一堆畅销书作家写写书,卖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小文青装格调上的。毕竟人生若只如初见可真太好理解八哈哈哈。

但是先秦楚辞,诗经里那么多讲情感的,“思无邪”的词句咋就不有名呢。譬如语文课本里选的这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多有助于情窦初开的孩子们理解爱情阿。

温柔贤惠的姑娘谁会不喜欢呢,那要如何追求她呢?——“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可不是小孩子的揪人家辫子,搞怪,胡闹来吸引女孩子注意的。

但小孩子们,不,甚至大多数人有时确实懒得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文字,体意文字中的感情。

还有屈原《湘夫人》里有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这可是屈原大文豪对的啊,入选了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也没太多人知道。

就明显不如偏白话的民间诗歌《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流传更广。

“芷”和“兰”就罢了,“沅”是啥,“澧”又是啥?我自己都弄不清是那的河,脱离了这句诗,放别的地方我也认不出这俩字。

这是屈原写的不好嘛,无非白话的更利于理解,更好流传,以致于更多人爱用罢了。


user avatar   meng-yu-l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句不好听的,因为水平不够

如果有螃蟹,你会选择赛螃蟹吗?

我不是说他诗词本身不行,而是放到启蒙,和初高中基本建立人生观审美观的时候,都不行

既不够浅白晓畅到足以启蒙,也没有崇高深刻到足以影响人生观,还“不够有趣”

你是想和李白杜甫白居易比啊,还是想和欧阳苏轼王安石比呢?

书法领域讲崇古,其实不只是水平问题,更多地是讲原汁原味原时原貌,唐诗重唐,宋词重宋,本来就是理所应当,再说了纳兰性德的业务水平超不过苏轼,这和黄自元超不过欧阳询一样

地位又不对,水平又不行,那为啥不直接选苏轼

明清的士大夫文化是远远没有唐宋的水平的,这是根本问题

再说了诗词入课文也不是没有宋诗、或者清代诗词

启蒙诗里,小学二年还是三年来着,选了一首清诗,舟夜书所见,还有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

这才是启蒙诗词该有的样子,但就算袁枚的这首,比胡令能的蓬头稚子学垂纶,无论是旋律性,还是在意趣上,都差了一大截

再比如说,塑造阶级观,小学课本选择了张俞的《蚕妇》和梅尧臣的《陶者》

我们小学课文多是诗二首、三首

而和舟夜书所见组成二首的另一篇是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义务教育九年课本,宋诗最爱杨万里和陆游,也是这些原因

隔壁有个问题是说有哪些诗词让你觉得应该上课文,反正我是断不会想到纳兰性德


user avatar   li-xiao-xiong-18-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白了就是不够格。

再说不好听点儿,明清的基本都上不了台面。就哄哄小学生还凑合。

是李白杜甫不会写还是苏轼李清照剁手了?是诗经楚辞看不懂还是汉乐府不好读?

那么多好的在那儿摆着呢……啥时候轮到他了( ̄◇ ̄;)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举纳兰两首《菩萨蛮》“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香粉看又别,空剩当时月”。觉得他是在用北京内城话押韵。你们哪位音韵科班的,给我分析分析?或者就算他是用《中原》《洪武》一系的音韵?这种填法入流吗?


user avatar   shi-zun-de-miao-jian-l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陈子龙的粉丝同样表示不服

陈先生是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明诗殿军


user avatar   ta-ke-qin-wang-dian-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洲留学生唱京剧,水平连小区花园里的老大爷们都不如,可是人家就能上春晚,老大爷们生气不?

但是如果中央11套办个戏曲晚会,南北名家一个不叫,整台都是大舌头奇形怪状的外国留学生……

恐怕也不合适吧?

纳兰的好,不是因为他词有多好,而是因为他身为八旗贵胄竟然会写词,明白了不,就和非洲留学生唱京剧一个道理。

金钱鼠尾,歪带个瓜皮帽,什么形象啊这是……还侧帽风流,附庸风雅,何异韩生说项王哉~


user avatar   xie-sheng-huang-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李白未成名之前,中国最出名的诗人有哪些?李白心中最好的的诗人又是谁? 
  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什么难成气候?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哪些课上不作重点但颇值得玩味的细节? 
  有哪些中国诗词令人读过之后顿生豪气? 
  你听过的最霸气,最有气势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有哪些比较冷门却很励志的诗句? 
  你读过那些令人振奋的诗词或是句子? 
  李白最狂的一句诗是什么? 
  一路芬芳醉嗳冬的下联是什么? 
  寻找一首描绘慵懒女子思念丈夫的词? 

前一个讨论
寒冷的北欧各国成为了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寒冷的东北何时才能真正实现振兴?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黄景瑜、肖战、钟楚曦主演的电视剧《王牌部队》?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