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白有没有写得不好的诗? 第1页

  

user avatar   lin-wei-p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展开可以讲很多方面。

第一,李白有没有写的不好的诗?

第二,李白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写的不好的诗?

第三,大文豪们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写出不怎么样的诗词?

第四,我想看大文豪的烂作品,该去哪里找?

再强行加个第五,《赠汪伦》写得好不好?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毫无疑问肯定有,但问题是我们大概率看不到(这里我就不讨论别的答主提到的伪作这种情况了)。

范冰冰刘亦菲也有被捕捉到的丑照吧?但人家官方选硬照的时候肯定不会选啊,不仅不会选照疵了的照片,就是精选出来的也要花大力气恨不得一个毛孔一个头发丝都修一下。

古人文字我们能见到的,都是人家自己筛过几遍、后世编者筛过N遍才出的集子,更何况出完之后还要反复揣摩反复修改,甚至编纂集子的人也会替古人修改。很出名的一段公案,大概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这首诗,大家可以去搜一下这首诗的历代演化史。

即使是李白,即使是出名如《静夜思》,同样也有好几个版本,我们最流行的这个版本是不是李白的原版,至今也没有定论的。

所以,李白的“丑照”,本来就不多,他自己和后来编集子的人筛掉大部分,剩下的再经过历代PS大师们的反复打磨,很“遗憾”大家真的看不到了。


第三,如果你想看古代大文豪的“丑照”,有没有办法。

答案是有的,但北宋以前很难了,南宋以降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北宋是个分界线呢?因为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在北宋得到了大力发展,到了南宋已经非常发达了。

南宋各大书院得以迅速发展,就是依托在印刷术尤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印刷工业的发达。

所以,但凡我们能读到的北宋以前的作品,大多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很多都是文人一个字一个字抄写才流传下来的。

南宋以降,随着印刷业的迅猛发展,事情就悄悄起了变化……

传世作品极为丰富的陆游和杨万里,他们流传下来几万首诗词,都得益于较为成熟的印刷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陆游,我在别的回答里提过他,陆家是南宋有名的私人印书世家。即使留下来九千多首诗的陆游,这也是他删了又删,把自己觉得写得不好的和早年不成熟的作品都删了。

朱熹在儒家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南宋的印刷业。他的各种集注能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和复习资料,也要依靠白鹿洞书院发达的印刷产业。(因为老朱印书卖书赚钱太多,还被人诟病过,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明朝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印刷业就更为发达了。这个时候基本上是个识字的人,愿意出钱的话,想出什么个人作品集都可以随便你出。想找名人写的不好的诗词,那简直太容易了。给大家指个路,李梦阳、王世贞、李攀龙等等,在明朝都算大名鼎鼎了吧,他们的作品集你挨着去看,不怎么样的诗词太多太多了。

不是水平高与低的问题,而是过于发达的印刷业,什么样参差不齐的作品都能流传下来。


第四,文人不怎么样的作品,一般都是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主要有三个途径。

1、文字游戏。

古人写诗作词玩的花样很多,有时候酒席上玩一个花样,故意出一些刁钻的规则来活跃气氛,比如压险韵、回文诗词或者其他特殊规则。

怎么说呢,规则越多越复杂,对表达的限制也就越死,越难写出好作品,就单纯沦为酒席上互相炫技的文字游戏。

苏轼就很喜欢玩回文,而且算是古代诗人词人中玩得非常炉火纯青的。这里我懒得复制粘贴了,发现知乎上有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读一下这些回文诗,你说写得好吗?抛开文字技巧这方面,真的很一般。用的意象都很大流,几乎没啥能流传下来的金句。

这些玩意就是文人炫技用的,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文人是因为文字游戏玩得好而出名的,这种玩意儿也摆不上正儿八经的台面,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证明汉语的博大精深和有趣。

2、应制作品和私人书信。

应制作品很少有写的好的,经常显得过于假大空或者拍马屁意味太明显。

当然应制诗词也有写得很好的,比较经典的名场面,就是贾至、杜甫、岑参、王维等人互相应和写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及和诗,这几首诗我就不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查,其实说好也确实好,但歌功颂德的文字游戏写再好,也就那样了。这几首已经算是唐诗中应制诗的顶峰了。

私人书信里,很多文人也会随信给朋友或者亲人写几句不走心的诗词,很多根本就没打算给外人看。就好像现代的文学大师,给朋友发微信也不会字字斟酌、每一句都很有文采。

然而,他们本人没打算外传,可收到书信的友人和家人不见得这么想。比如苏轼,他给友人写过很多信,很多并没有打算公布于世的书信,都被友人公开了。对我们而言,能够见到苏轼的私人书信,自然难得。但对苏轼本人而言,他很多随手写的文字被流传开来,不见得是他想要的。

3、早年作品。

其实大文豪的早年作品,我们很难见到。因为都被他们自己删了,或者当时写了也就写了,根本没留底稿,后来想要编集子的时候,想找也找不到了。但毫无疑问,文人的作品大多都是越写越老练的,早期作品很多都显得有点稚嫩。


第五个问题,本来不是问题,之所以想讲一下,是因为看到这个问题下有人diss李白的《赠汪伦》,而且获赞还挺多的,确实出乎意料……

什么样的诗词作品算好的作品?

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如果你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而且并没有对古代文学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那么,但凡你会背的诗词,都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最经典的作品结晶。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然后,我们再来展开稍微说一下诗词的鉴赏。

诗词和别的文学体裁非常不一样,尤其是律诗和绝句。

不一样在哪里呢?把诗写得佶屈聱牙容易,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难。

为什么?因为诗的平仄、韵律、用典、对仗要求极高,很多人写诗,单单是能够写出完全符合诗的形制的作品,已经使上吃奶劲儿了。为了押韵、合辙、对仗,『舍弟江南殁 家兄塞北亡』这种句子都有人写得出,什么生编硬造魔改瞎填,都写得出来。

然而大诗人,都不用把白居易和李清照这种以『明白如话』出名的名家拎出来,就拿李白杜甫为例,不带任何注释,你绝对读得懂他们写的大部分诗词。人家不是不会玩文字游戏,你拿李清照的《打马赋》出来,看你不带注释能读懂几行。

所以,能把诗写得同时满足『明白如话』和『符合形制』,已经是很了不得的诗人了。

然后既然有人提到了《赠汪伦》,那就单说一下这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历代所传而言,大家都相信这是李白在船上即兴而做的。明白如话,一看就是我上我也行的打油诗。可事实呢?先把平仄给标一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非常严格的仄起的七言绝句。麻烦说这首很容易的,您张口来一个?在这个单单押韵就能劝退大部分人的年代,还要求平仄?

人家李白或许确实就是即兴做的,这首诗也确实明白如话,但即兴和明白如话,并不是因为人家不走心,而是人家确实牛逼,一般人想破脑袋改了又改都写不出来的东西,人家就是张口就来,你不服不行。

说完形制,再说内容。

一流的诗人就地取材,二流的诗人脑内存货,三流的诗人生吞活剥。

『乘舟将欲行』和『忽闻踏歌声』是当时场景下发生的事情,『桃花潭水』是李白看到的,有情有景,画面感极强,都是就地取材,眼见即入诗,这种化用能力,真的是非常强的。而且,大家别忘了,以潭水之深来喻感情之深,这是人家李白的首创。

很多诗人达不到这种水平,那也没关系,多背多存货就行了。多记一些典故和名句,自己无法就地取材,那就靠肌肉记忆和存货化用。

但活学活用也是需要本事的,生吞活剥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大家可以查一下。

总而言之,这首诗非但不是李白较次的作品,反而在李白所有传世作品中,都属于中上之佳作。李白传世之作九百多,我们大部分熟知的也不过几十首。说这首诗写得差,又是『我比古人都聪明』系列?


以上。


user avatar   chuyun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还非常多。但其中有很多伪作。

谁叫中国只有一个诗仙,谁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魑魅魍魉都想钻进李白的羽翼下沾点光,借此让自己的拙诗得以永流传。

需要明白一点,我们读到的李白诗歌,只是其所有作品的十分之一。而这十分之一里面,有相当数量的诗歌是伪作、伪托,或者跟其他诗人搞混的作品。

只有明白了这点,你才会对李白的才华及其生平著述,乃至诗歌风貌,有个更清晰的了解。毕竟伪作中,粗劣鄙俗之诗很多,如果你平时认为是李白所写,就会对他产生一定的误解。

李白诗歌编集的过程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第一个给他编集的是族叔李阳冰。

李白临死前,曾将部分草稿,交给李阳冰,并嘱咐他替自己编集作序。

但草稿数量很少,只得搜集时人所传录、收藏的篇什。如李阳冰所言:“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唐朝不像现在,可以存手机文档。李白一生,交际应酬极多,很多名作即席而作,写赠他人,都保管在别人手中。且他这种斗酒诗百篇的人,散佚家常便饭,也不可能记得写过多少诗。再者,经常出去旅游,看见美景,兴致来了,题在壁上石间,久而忘之。

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也说:“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李杜二人的诗篇,即便在当时,也已经散佚绝大部分了,但即便是“泰山毫芒”的部分诗歌,也足以“光焰万丈”,照耀天地。

在李阳冰之后,唐宪宗时的范传正,宋真宗时的乐史,都重新收集了一遍李白诗歌,比如乐史的《李翰林集》,共收诗776篇。此后,不断有人收集所谓李白诗歌,重新参订。

到今天,李白的诗歌已增至一千多首。这里面有他人作品误收入集的,有模仿李白风格而被讹传入集的,也有假名李白而伪作入集的。既有唐人作品混入,也有五代宋人作品混入,可谓真伪并杂,难以厘清。

以下我就列举一些,特别明显,且质量很差的伪作。

《少年行三首·其三》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
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
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
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这首诗写一个游侠少年,开头写他打猎赌博,散尽百万也不足惜,报仇就算在千里之外也不嫌远。他装束豪华,遍身绮罗,经常去狎妓嫖娼,举止豪奢,掷金买笑,呼朋唤友......

看完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分明就是一个古代版的重度中二青年的意淫幻想啊。他幻想中的游侠,富比王侯,浪荡成性,赌博好色,呼朋唤友,举止豪奢。看似骄纵,却内心谦和,市长县官都要巴结他,王侯都要跟他平起平坐......

这不就是意淫自己是古代王思聪吗?

李白需要意淫自己是富二代么?当年他站在长安殿堂的中央,气宇轩昂,唐玄宗御手调羹喂他吃饭。只有古代版的LS才会意淫这些。

这不仅是个古代中二少年,还病入膏肓。诗歌自“男儿百年且乐命”以下,混乱不堪,一会儿说不要读书,一会儿说要百年富贵,要荣身、簪缨。

明代学者朱谏在《李诗辨疑》中说:

按前有《少年行》,辞意感慨激烈,句法清洁而有文,白之诗也。此之少年者,粗俗妄诞,如病狂失心之徒,语无伦次,若出恍惚,而叫嚣不已之态,使人丧其守,真厕鬼之乱道耳。”

没错,读此诗,就像看到一个登徒子,故作豪放语,却涨得脸红脖粗,又像一条癫犬,狺狺狂吠。

这位中二少年,大概是个初学者,且是模仿李白的初学者。就像后世学者所说的那样,学豪放而不得,流入叫嚣。但其实李白的诗歌特质,不是豪放一词能“概括”的,李白诗歌中的两大特质,一是气象,二是气韵。前者境阔,后者流逸。

再观李白其原作:

《少年行·其一》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写少年游侠,写出了那种风流与潇洒。游于金市之东,驾银鞍,跨白马,意气飞扬,驰骋于春风之中。金市,见地之豪;银鞍,见坐骑之奢华;春风,见时之明丽。这些景象都烘托、衬托出少年游侠的风度气质。

所以真正的好诗,描写人物时,从来都是以物象的烘托,景物的衬托和铺垫来渲染的。

而伪作中的“好鞍好马乞与人”,以少年游侠赠予他人物品,来衬托他的豪爽,但“好鞍好马”是什么样的鞍?是什么样的马,何谓好?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自然也难以衬托出少年的豪爽。

如果把李白的“银鞍白马”替换进去,“银鞍白马乞与人”则要比“好鞍好马乞与人”鲜明得多。

常言道天才的下限就是常人的上限,但有些连天才的下限都达不到。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首诗成了李白轻视、讥讽杜甫的铁证,然并非如此,也是伪作。

李杜二人的关系其实很亲密,不然也不会“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诗云:“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描绘的是李白对自己的态度,而自己对他的感受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两个人初次见面,就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倍感亲切。

当然,说它是伪作,主要因为此诗写得很烂,大概是九流诗人的水平。如果这真的是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那么“戏赠”就并非是开玩笑了,而是真的讥讽。一个天才,如果写这么烂一首诗,来送给另一个天才,那是赤裸裸的轻视。

反过来,也辱没了自己诗仙的名号。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么?不是“斗酒诗百篇”么?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且诗中塑造的杜甫形象,完全没有诗人的影子,形象鄙俗,语言伧俗油滑,李白是绝对不可能写的,有辱斯文。“吟诗苦”其实是后世之人对杜甫的印象,此也更见伪作嫌疑。

当然,最重要的证据:“太瘦生”、“太愁生”是流行于中晚唐佛门的口头语,多见于宋人诗词。李白及其以前的文人,还没有这种口语入诗的例子。


《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怀素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然而他的书法直到大历年间才成熟,而李白在762年就逝世了,不可能生前就称赞怀素“草书独步天下”的。

再者,怀素写的《自叙帖》里,提到过给他写诗的的王邕、戴叔伦、窦翼、钱起等人,并没提李白之名。倘若诗仙李白给他写过这首诗,那足以令他身价倍增,他不可能只字不提,于情于理都不通。要知道,大历二年间,怀素还写诗给苏涣,让他写诗推介自己。

从诗歌整体的气脉来看,作者并不具备太白的才情和豪逸之气,所以鼓足了气势想写豪迈之语,但到了笔下就成了张牙舞爪之姿。

他不知道的是,真正的豪放是胸怀天地,笔写万里,虽然他稍微领略了一点,写出了“墨池飞出北溟鱼”,但也不过是老调重弹。另一句“笔锋杀尽中山兔”则呈现凶厉了,实在不是个好象征。

通篇尽是阿谀虚词,只是写怀素用的墨水多,费的毛笔多,浪费的纸多。至于龙飞蛇走鬼神惊,也是空话套话,仍没有写出怀素书法的具体风格和特质。且用语浅俗,老调重弹。

但即便如此,仍才力不继,气势衰竭,六联以后,基本全是废词。

尤其是最后一句“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如此口语俗话,完全不能称之为诗语了。



增补:

平时很多人自称懂李白,但那未必是懂李白的诗歌,只是懂一点他的生平经历,和趣闻轶事而已,还有一些段子加工起来的“形象”。如果沉迷在猎奇的阅读当中,不仅无助于了解李白其人其诗,只会离他的原本面貌越来越远。

如果真要了解李白,或者自诩了解李白,至少是能准确感受到李白的风神气质的。都说他是天才,却不注意他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和技巧,也不明白李白谋篇布局上的高妙。

陆游的《入蜀记》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李太白集中有《姑熟十咏》,苏东坡自黄州还,经过安徽当涂时,读到这十首诗,抚掌大笑道:“赝物败矣,岂有李白作此语者!”诗人郭功父不这么认为,跟苏轼争论了起来,东坡戏谑道:“但恐是太白身后所作耳。”

郭功父听了这话,气得满脸通红。因为他诗句俊逸,曾被当时的诗坛大佬梅尧臣、王安石等人誉为“李白后身”。

这段故事,耐人寻味。足见在宋朝的时候,李白的诗集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伪作。我不怀好意的来调侃一下,也许《姑孰十咏》还真是郭祥正所作也不一定。

所以,我们理智看待李白的诗歌,不能因为一首诗冠名李白,就认为是其所写,从而把原本平庸的诗,滥俗的诗,刻意拔高。这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那些伪作造成的一些矛盾和讹误,会有碍后世之人去了解一个真正的李白,无论是其诗还是其人。


参考资料:

1.乐史.《李翰林别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王琦.李太白全集跋[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1687.

3.郁贤皓 尹楚兵《李白诗的辑佚与辨伪》[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user avatar   changjie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即使是李白,也有写得不好的诗。

写诗状态会起伏,状态好时自然写得好,状态差时写得不够好。现存的诗集,偶尔写得不好的情况,在组诗中会多见一点,因为单个不好的诗容易淘汰、散轶,而组诗更可能作为整体保留下来,水准略低的诗作也夹在里面。

比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中既有第十四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广为流传的经典,但也有如下面的第十六首: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就是普通的平铺直叙,单独看算不上好诗,但放在组诗里没有问题,平添一点小场景、小情调,使组诗内容更加完整。

还有一种情况:整首诗写得不错,但中间一两句不够精彩,这种情况长诗比较常见。

我不想说这一两句写得不好,因为它是李白写的,我只会说这一两句比较“水”,比较平淡、掺了水的意思。

即使不够好,也是以李白的标准,按照一般诗人的标准?嗯,还是挺好的。

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短诗作为例子:

清平调三首(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有名家诗话评点:后两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实内容略重复,两句不都是在说“哇,我可算见到神仙姐姐了”吗?

我认为,这两句的确有点重复,但如果是一般诗人所作,其实已经足够好,尤其是叙述方式上,第一句先否定(如果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神仙),第二句再肯定(那一定是瑶台月下见到神仙),这样的表达还是挺特别的。

不过,他是李白啊?写诗从来言简意赅,以李大诗人的标准,这两句的一点点重复、啰嗦,算是瑕疵。

我觉得吧,李白在写这两句时也是知道有点“水”的,只是这是一首拍杨贵妃马P的诗,也许李白当时想:“水就水吧,既然拍马P,那就多拍、狠拍,重复拍,她看着开心就行.......”

何况,将“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翻成白话用李白的口吻说出来试试:“大美人大美人,如果我......我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神仙姐姐,那......那一定是瑶台月下见到神仙姐姐。(反正就是神仙姐姐)”充分体现李白见到杨大美女时的脑子短路。

所以,我更相信这两句,只是李白见到杨贵妃偶尔一回语无伦次。

下面是重点中的重点。

有几个回答,包括高赞的回答,提名《赠汪伦》是李白写得不好的诗,甚至有人说《赠汪伦》是唐诗中最不好的。

简直把黄金当狗屎。

李白写出《赠汪伦》,就如同乔峰打出太祖长拳,外行看是平平无奇,内行看却是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功力深不可测!

以下具体说说。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一句写事、写行为(乘舟将欲行),是视觉表现;第二句却一转,传达出的是声音(歌声),是听觉表现;第三句没有紧跟第二句的“歌声”,对歌声的来源追加描述,而是完全放空了前一句,回到了写景的视觉,“桃花潭水深千尺”;最后第四句,没有延续写景,却转到了抒情,“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者才知道第三句“桃花潭水”是声东击西,同时对歌声的来源进行了间接交待。

短短四句诗,就有三次转折,层层递进,最后落到汪伦的友谊上。所谓尺水兴波、“螺蛳壳里做道场”,不过如此。

如果你觉得这种转折变化的结构分析太抽象了,不妨调动视听想象,再体会一下这首诗的妙处:

李白,乘坐小船即将离开。忽然,岸上响起了歌声。

这时候,如果是一般庸手,会怎么接下来展现?大概他会让李白一转身,然后画面出现汪伦,汪伦眼喊热泪,远眺正在离去的李白;如果是庸手中的庸手,可能还会让汪伦七情上脸地高呼:“李白大哥,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啊?”

李白这时一定会喊“Cut”,他说:“别、别,镜头太煽情了,而且小船与岸边隔着十几丈,汪伦啥表情我也看不清......还有你,这么瞎嚷嚷,还让不让我走啊?”

于是,李白大师的处理是:歌声响起后,镜头一切,转到碧波荡漾的“桃花潭水”(此时BGM响起)。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唐朝诗人中,王维被称作“诗中有画”;我认为李白是“诗中有电影”。他的《月下独酌》从节奏到画面都是电影式的,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是意蕴深长的电影空镜头。

你如果用视听想象去阅读,《赠汪伦》也是电影式的。

可能有人跳出来:“慢着,你不觉得这种用水深形容感情深厚的表达,有点烂俗吗?”

没错,现在的确有点烂俗了。

但是在唐朝,在李白的年代,这个就很新鲜。

我们一定很熟悉这样的说法: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

李白就是个天才。

你回忆一下:在李白之前,你读过哪首诗,明确将水深和情感的深厚进行类比的?

没有吧?我也没有。

当然,可能我们的阅读量十分有限,也许在李白之前还是有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李白应该是用这个类比写出最有名、最有影响诗句的诗人。

伟大诗人是语言的创造大师,他们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然后这种方式被广为接受,反哺和丰富语言,以致形成语言的定式。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

远在盛唐,李白用潭水之深去形容汪伦的友情。影响到我们后世,继续用水深形容爱情、基情、党的恩情、两国人民的浓情,比水深、比海深、比太平洋还深,出现在各种诗歌、散文、歌曲、口号、讲话,以及你向老婆老公男朋友女朋友的花式表白中。

“情深似海“,百度百科说这个词起源于明代崔时佩的《西厢记》。这已经比李白用水深形容感情晚了七八百年。

餐桌上,有人端上了豆腐,你吃了一口,皱皱眉,“豆腐?很平常的食物嘛。”

可是,如果这盘豆腐是发明豆腐的人做的。你说牛不牛?

李白的《赠汪伦》,有着转折变化的语言结构,有堪比电影视听的表现技巧,还顺带贡献一句众所周知并被后世不断延续、发展的修辞语言

能说这样的诗不好吗?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来没觉得李白的诗有多好。太“通俗”。这大概也是其广为传播的原因吧。


user avatar   yang-vv-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li-hj-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原因是现代会计采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决定账务必须是左右平衡的,差1分钱必定是记错账了,而且,账务的金额差1分钱,错账还未必就是1分钱,可能有更多更大的错误隐藏在其中。

第二个原因是古代手工记账,人工出错是必然的,但是1分钱的错误很可能会涉及大量的翻阅账本,甚至大量翻阅原始凭证,一一核对发票收据……如果是面临申报截止期,哪怕是经验丰富的老会计也不免出一身冷汗。


更直接一点,如果账务相差1分钱,你报税报不了。

非会计的人可能会说,相差1分钱嘛,调一下算了。问题是,复式记账法规定了,你要调一个项目1分钱,必定会涉及另外一个项目也调1分钱,结果依然不平衡。要平衡,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个错误。

如果强行改动一个数字,到时候面临审计……审计人员也懂这个道理的,相差1分钱,真实的错误还未必就是1分钱,审计人员必定会想办法搞清楚其中的错误,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家很多的工作量——通常来说,审计人员就会跟财务负责人说,把这个错误找到……然后财务负责人一看,哈,有人做错账了强行改数字,你说该不该扣工资扣奖金吧(正常的财务负责人绝不会愚蠢到账务不平强改数字报税的)。要我说,强行改数字的财务人员,直接辞退也不为过——还是因为1分钱的错误背后,未必就是1分钱的差错。

就算没有审计,万一强改的数字后面被发现有错了,再去翻很久以前的账,那更是要让人吐血发疯!!!!!不会有财务负责人会允许1分钱的错误的。


当年在一家建筑施工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做过一段时间的手工帐,真实体会过相差1分钱到处翻账本,一项一项手工合计,红线把账本划得难看得要死。特别是在结账日期之前,那真是急得满头大汗……那家企业很奇怪的,成本账有一个很老的电脑软件在做,而其他账是用手工的。

大概是企业规模变大了,手工账实在不行了,不得不上电脑软件,但当时公司里都是中老年会计,没人懂电脑软件,最后是我这个刚毕业不久的新会计把新系统弄上去的。

现在都是电脑软件了,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现在电脑软件面临的常见问题,大概就是excel里有没有用round取2位数了。


手工会计要花大量时间在合计和纠错上。一套财务软件,几台破电脑,在小企业,起码可以抵一两个会计的活儿,在大中型企业,一套软件顶几十个会计的活儿都没问题。

如果没有财务电脑软件,企业规模都会受到限制。




  

相关话题

  为什么金庸笔下的主角多是“痴呆儿”? 
  2021年上半年你最满意的一首诗词是什么? 
  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文学盲? 
  如何回复学弟送给我的句子「深知身在情长在,地角天涯未是长」? 
  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到「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种形容程度的词? 
  有哪些恃才傲物的名人?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 
  有哪些看似深奥实则荒谬的歌词或台词? 
  你觉得中国文化是什么? 
  你认为一个作家最悲哀的事实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家庭年收入20 - 30万在中国属于什么水平?
下一个讨论
有哪一首诗让你觉得李白是神仙?





© 2024-12-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