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读过哪些不值得一读的烂书?它们分别烂在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liyaoc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烂书虽然烂得花样百出,但还是有规律可循。本文教你节约生命,一秒识别烂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名都开始越来越令人费解,出门进店逛上一圈,知道的这是书店,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开了黄钻年费的QQ空间。

这一定是“最洵美的,最深婉的”,づ葬、爱ゞ家族 ↑


腰封上写着“青春文学史上最隐忍孤绝的少年”,哈哈哈瞎说,那个文学史上的隐忍少年不应该是小四吗!

欣慰啊,QQ空间深度用户们终于长大了,纷纷变成了作者和编辑走上了工作岗位,却依然保持着10年前的审美情趣。

再看看这些作者的笔名:素莲、俟尘、晚情,星空飘雨……突然有种小企鹅图标随时会滴滴滴滴、咚咚咚您的QQ好友上线了的莫名期待感。


一本畅销书的书名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书名要长,越长越好,一句话说不完,可以尽情加逗号。《彬彬有礼地离开吧,不要和地球人谈恋爱》、《天意眷顾,我们终有一天会各得其所》……肺活量一般的人,憋一口气能念完书名的就表示这本书没啥前途。

这个坏风气来自日本,在日本有一群和中国相似的年轻读者,他们酷爱读一种文字配图的“轻小说”。

开始的时候日本作者还比较克制,起一些“天使的3p”“学妹的爱”这样的短标题,

接着事情开始失控了:“我的妹妹不可能这么可爱”、“线上游戏的老婆不可能是女生”……也还勉强能接受。

如今,书名已经发展到丧心病狂的地步:《身为高中生兼当红轻小说作家的我,正被年纪比我小且从事声优工作的女同学掐住脖子》……你试试,反正我快断气了。


其次,书名的用词要精准打击目标用户。

神奇的六字箴言“时光、灵魂、远方、世界、青春、孤独”就像六支飞镖,镖镖插中用户的心房。

用这六个词任意排列组合就能覆盖市面上80%的流行畅销书基本款——在你的全世界劈叉,你的孤独又臭又长,最好的时光在床上……

有点进取心的编辑,会扩大基础词库:

骄傲 初见 未来 自由 逆旅 老了 遇见 温柔

一个人的 岁月静好 灵魂香气 热泪盈眶 冷暖自知

接下来的工作流程,就是把这些词写在小纸条上,进行抓阄造句了

下面我们用上面的词库瞎jb演示一下:

《一个人的逆旅,遇见未来的岁月静好》

《去远方,全世界都会对你温柔以待》

《你拥有全世界的孤独,但自由永远值得骄傲》

《散发着灵魂香气的时光,老了也要热泪盈眶》


我的天啊,太神奇了!感觉马上可以出道了!


词库的大量雷同流行语的滥用,批量出品流水线产品导致了一个神奇的结果,很多书都像一个妈生的亲兄弟,傻傻分不清了!


不瞎折腾你就老了系列:

《再不远行就老了》

《再不相爱就老了》

《再不出发就老了》

《再不相遇就老了》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再不折腾,你就老了》

整个书名都洋溢着青春期少年们来一发就走的急切感。这个句式体现了两层含义:出门去浪可以永葆青春,如果年轻时不浪,老了就没得浪了

在别人天天挤地铁写代码忍受傻逼老板掰着指头攒钱买房的时候,我的青春闪亮闪亮最闪亮,我出去旅游几趟,回来就能凑十万个字,警示那些脚踏实地生活的人们,你们再不XX就老了!

可是,老了就失去了远行、相爱、折腾的权利了吗?老了就注定与尿袋和轮椅为伍吗?

老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知道一对北京夫妇自称花甲背包客,在他们61岁和63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出境游,用大半辈子的积蓄自助旅行了46国,现在年逾七旬,他们依然在路上。他们的“疯狂”和“远行”好像并未受限于年龄的数字,一切都还来得及


叛逆少年要回家系列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一腔孤勇,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为什么是个少年就得离家出走?因为再不出走他就老了!

这个烂大街的句式在微博鸡汤、朋友圈长标题转发了几万遍之后,带着陈年的馊味终于又被各位心有灵犀的编辑印上了畅销书封面。

各位,咱就不能换换口味,出走一个少年,归来一个少妇吗?


一个神神叨叨的女子系列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做一个刚刚好的女子:不攀附不将就》

《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温柔且坚定》

《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女子》

《遇见,做一个淡淡的女子》

《做一个有风骨的女子》

以上几位讲师师资雄厚,完全可以合开一所女子大学了,一会功夫就出了十几本教材告诉我们要做这样那样的女子,可灵魂的香气究竟是什么味儿,大概作者本人也没闻过。

女德教育自古就非常流行,女诫女训列女传,几千年来从来没让女性舒心过。好不容易现代女性也有了话语权,不是应该先写写男德教育书籍吗?

我非常期待能出版一系列《灵魂有汗味的男子》、《做一个有人鱼线的男子》、《做一个下班回家不把臭袜子扔在沙发上的男子》……


还有《哈佛凌晨四点半》、《哈佛凌晨两点半》、《哈佛凌晨五点半》、《西点凌晨两点半》、《北大凌晨四点半》……

建议同学们买一本《再不养生你就老了》回送给家长,书里白纸黑字写着凌晨两点半到四点半是肝排毒和肾排毒时间,哈佛的学子你们要折寿了!


读完以上部分,你已经躲开了90%的烂书,剩下的就是腰封的魅力了。

腰封在出版界的概念大体等于方便面包装上满是虾仁和大块牛肉的诱人图片,撕开一看,里面干巴巴的一包味精,可能连个油包都舍不得放


腰封没有不蠢的。

连名家的腰封都尴尬到让人脸酸

自比孔子余秋雨

人大代表阿来


在家打喷嚏的诺贝尔莫


这个腰封傲视群雄……


其他不知名作者的腰封,则跟地摊文学广告一样要用最大的霹雳体写着:最感人!最震撼!感动800万人!泣血推荐!年度最佳!史上最强!

接着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王蒙、莫言、李安、贾平凹联袂推荐,他们名字的字号都远大于作者本人,而这些名流们,真的都有空读过吗?

梁文道号称腰封小王子,每年要莫名其妙推荐几十本书,有一次他打电话去质问一家出版社:我完全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印我的名字?出版社不慌不忙:梁先生,全中国不止一个人叫梁文道吧?


至于文笔和内容……啊什么?有文笔和内容可言吗?


阿来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时候说:“今天我们社会上那些乱七八糟的阅读,首先不是读者造成的,是出版界的那些庸俗的人造成的。他们自以为是地揣摩读者的需要,大量生产那种下三流的作品。总喂人这种东西,当然会导致阅读趣味的下降。现在我们看见了,我们如何把一代一代的读者,喂成了现在这种样子。”

毛姆却说:“畅销书的存在必定有其原因和价值。”

是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量水平的不同,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根本不同。

刘同的书被文化人瞧不上,却能卖掉800万册,说明总有那么庞大的发不声音的人群,他们暂时不具备咀嚼硬货的能力,需要入口即化的糜状食物,并且在服用后的确身轻如燕、甘之如饴。

而内容的生产者,不能因为看到了这种赚钱的可能性,就批量生产同质化的流水线产品,并且在歌舞升平中弹冠相庆沾沾自喜。

你们亲手喂养的读者也正在慢慢蚕食着你们曾经的理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腰线(yaoxian6),我就是又毒舌又美腻的桑桑姐,欢迎手动关注哟!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有人提到《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一时间有点乐了。这本书我也读过,有意思的是,写这本书的人,碰巧就是部队出身。举的生活案例,也多是部队里的首长……



随便拍几张,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下面回答几点关于这本书的感想。

Q:这本书是不是烂书?

A:这本书写的非常接地气,列举的都是秘书工作里经常遇见的活生生案例。作者只是比较技术地探讨遇到这些麻烦时怎么应对。比如两个首长不合,甲说乙的坏话,秘书夹在中间怎么办?上级去接老同学,两个人没大没小开玩笑说丑事儿,秘书在旁边怎么样不尴尬?都只是些活生生的案例,没有空话,也没有泛设之词,我以为不算是烂书。

Q:这本书是不是道德败坏?

A:我理解的道德败坏,是某件事情本身非常卑劣。倘若一本书只是据实写出来了,搁文学上也顶多说它是自然主义,怎么着也说不上道德败坏。这就像那个苍蝇和苍蝇妈妈的故事一样。“妈妈我们是不是在吃屎啊?”

“吃饭的时候别说这么恶心的事情。”

怎么干的时候不恶心,说出来恶心了吗。倘若真与恶心有涉,我以为恰恰是说出来,让恶心之人红红脸出出汗,反而是对恶心的一种警戒了。

Q:你怎么看待这本书?

A:本鹅以为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做的事情寻找合理性。比如说这本书,往往并不把自己的工作视作具有道德意味的“溜须拍马”(包括故意输球个首长洪其开心这样的事情),而是看成“为了工作”、“大局为重”、甚至是份内的自我牺牲。

Q:看这本书会学坏吗?

A:哈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汉昇的所谓“整理本”《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是的,就是那个所谓“学生”叶龙的整理本。问题不在全汉昇,而在叶龙乱七八糟的整理。

叶龙的很多书,销量极高,按照叶龙自己的说法:

现在钱宾四先生上述两书,前者已由北京后浪出版公司出版,销量极佳,是简体字本,后者亦将由后浪出版。至于繁体字本,则均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也甚畅销

评价也不低,按照豆瓣评分

为什么我认为这本所谓的全汉昇“讲授”的《中国社会经济通史》是一本烂书?

因为:

1、叶龙只是听过全汉昇几节课,叶龙没资格以全汉昇的名义出版书籍;

2、从封面设计到宣传都完全在碰瓷全汉昇;

3、叶龙缺乏最起码的中国经济史常识,书中匪夷所思的错误相当多。

一、叶龙能以全汉昇的名义出书吗?

叶龙能以全汉昇的名义出书吗?我认为不能。

因为叶龙和全汉昇的全部交集就是他听过几节全汉昇的课,全汉昇可能连这个学生叫什么都不一定知道。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叶龙自述与全汉昇的交集,一来是听过两门课,二来是巴士站闲聊过一句:

都以“全汉昇口述”为名义出书了,结果写两人私下交往,只能写巴士站偶遇,我服了……。

从他所说的“可惜当时我没有问他是哪一年”推断,后面两人没有单独相处过,更遑论讨论学问了。

这种不熟悉是双向的,不止全汉昇对叶龙不熟悉,叶龙也对全汉昇完全不熟悉,无论是从个人还是学术上来说,因此导致了他以“全汉昇口述”名义出版的这本书,出现了不少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这种错误是不是要归到全汉昇头上?

二、将碰瓷全汉昇用到了极致

我邀请过我们学院的院士来给我们办过一场讲座,听完这场讲座后我能不能私自以“XXX院士口述,李子寒泉整理”的名义出书?

我相信我们院士会骂死我,因为课堂笔记本来就错误很多,直接以“XXX院士口述”的名义出版,其实是在给院士抹黑,属于一种“碰瓷”。

而叶龙的这本书却将碰瓷用到了极致。

先看书的封面:

右上角“全汉昇”三个大字高高挂起,“口述 叶龙 整理”这几个最关键的字,却以小两号的形式排列在下面。

特别是,豆瓣读书上面这本书的信息都已经完全是“全汉昇著”了,我觉得全汉昇看到这个能气活过来

三、全汉昇看了能掀棺材板的书

其实,如果说作者水平够,对于全汉昇所讲述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消化,前面两点,我都觉得可以忍。

但是,晚上我粗粗用十五分钟时间翻了一眼我比较熟悉的明史,就发现两点匪夷所思的错误。

注意,不是纰漏,是错误!

3.1 25两银子一石的“金花银”

书中言“金花银……每石米等于25两银子”。

这项“全汉昇口述”的“每石米等于25两银子”的税收,是1436年正统年间正式定下来的一项制度。每年从南方各地将405万石粮食的税收,折纳成银子,上缴到皇帝的内承运库。这只是大明王朝税收的一小部分,不是大头。

按照“每石米等于25两银子”的计算方法,那么,每年送到皇帝内承运库的银子就有一亿多两!!!

每年一亿多两的大明皇帝,直接用银子就能把后金埋了,拿出个一千万两,林丹汗能跪下唱征服。

很明显,这是缺乏常识的。实际折算比例是“每石米等于0.25两银子”。

这么外行的话,搞了一辈子经济史(特别是明代经济史)的大家全汉昇,做梦也说不出来。叶龙同学手一抖,直接小数点后移了两位,大明国库每年生生多出了一亿多两银子。

这种以“全汉昇口述”名义出版的书,不知道全汉昇看后有何感想?

3.2 至正元年(1341年)就占领江南的张士诚

书中又言“但自至正元年开始,张士诚占据江南,阻粮北运”。

至正元年,我大元一片祥和,一大群文人墨客正在赞美“大哉乾元”,安有张士诚占据江南之事?

出身于1321年的张士诚,现在年方20,正在苦逼的贩卖私盐,做梦也不敢想自己能占据江南。

直到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兄弟才攻破泰州,正式起义,当年五月破高邮,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这个时候的张士诚才算得上是“占据江南”。

这种“至正元年张士诚占据江南“的话,全汉昇说得出来?

如果有人读了这本书,一本正经的跟人讲,全汉昇先生说:

金花银的折银标准是一石粮折银25两;
元朝至正元年张士诚就占据了江南,阻断了粮道。

搞了一辈子经济史的全汉昇,到哪里说理去?

如果以这份课堂笔记中的内容作为全汉昇课程的考试回答,那么一定不及格。

一份不及格的课堂笔记,我认为没有任何出版的必要,不仅抹黑了老师,而且以老师的名义误导了读者。

其实,经济史作为中国史学重镇,优秀的作品非常多。全汉昇本人的书籍基本都有出版过,但是目前有一些可能不太好买。

但这个不影响,如果你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土地问题感兴趣,推荐何炳棣。

如果对华南学派以赋役为中心的经济史打法感兴趣,推荐华南学派祖师爷之一梁方仲的作品,梁方仲绝对是一代大牛中的一代大牛。下面这套书我买了,受益匪浅。

其实想看经济通史,万志英新出版的《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值得一看。叶龙整理的所谓钱穆的“中国经济史”、全汉昇的“中国经济史”。基础知识太缺乏、槽点太多,我建议,不看。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的烂书,你读几页就觉得味同嚼蜡,随后就扔在一边,想起来了扔进垃圾堆完事儿;


厉害的烂书,你读几页就会怒不可遏,立马一根火柴点了才能解心头之恨;


史诗级的烂书,你根本就没有勇气去读,读个目录都战战兢兢,却完全不会想起毁掉这本书——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历史意义都像一坨屎化石一样的珍贵,让你会想“啊,我这辈子大概不会再遇到这么烂的书了,还是买个精装本保存起来吧。”


我手头就有这么一本书。

我手头这一本是再版,原版太过于珍贵,已经找不到了。尽管我买回来以后,一页都没敢读,最多读了个目录,但是其险峻的三观、崎岖的思想,已经让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书中透过封面发射出来的强烈的光芒,让我始终鼓不起勇气去翻开阅读,它却凭借着无以伦比的刁钻角度与豪猪一般的锋芒,牢牢占据了我书柜的一角。


我在琢磨买点合成树脂把它封装起来,埋在某个地质稳定的地方,供后人挖出来瞻仰,以理解和掌握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


众所周知,大清国完了以后,我国丢失了一项传承千年的手艺——制作太监


这是一门精细复杂的手艺,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切掉人体一个重要器官,居然一不感染二不失血过多,产品修养几天就活蹦乱跳的跑去伺候主子去了,真是神乎其技也!


尽管并不怀念,但是我还是觉得这门手艺是真正的完蛋了,失传了,见鬼去了。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幡然醒悟,制作太监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根本就不能算是失传,反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日千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如今的外科手术技术,切个JJ那简直不要太简单,身体上弄个太监出来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值得称道的是,制作太监的手艺已经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突飞猛进的就形而上学了,简直是可喜可贺。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怎样把一个正常的人,从精神上阉割掉,系统而详尽的阐明了精神阉割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川有句老话,“人不要脸鬼都害怕”。我觉得这本书放在家宅里,至少辟邪是没问题的吧。


user avatar   yx3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我在这提一本读过的很烂很烂的数学专业书。

《代数学II: 近世代数》

没错,USTC数院的筒子们一定认出来了,这就是每年统一发的近世代数讲义!而且它居然还出版了!

这本书读起来味同嚼蜡,定理命题例子蛮不讲理地堆砌,习题东拼西凑而成,互相之间难易度相差巨大。近世代数作为抽象数学的入门居然鲜有解释的话语,群作用那节更是几乎没有例子,不知所云。用同学的话来讲,这本书的行文总是给人增加不必要的阅读理解困难。

实际上,蜗壳大部分老师教近世代数都不会使用这本书。当年教我近世代数的老师是结合冯克勤的近世代数引论上课,而其他的老师有结合Artin的,有按照新版Rotman高等近世代数从环开始讲的。大部分老师都不会讲院里发的这本讲义!

总而言之,

这本书嘛,

一个字“烂”,

两个字“超烂”,

三个字“特别烂”,

四个字“烂中之烂”。

我才不会告诉你我还特意跑到豆瓣上给了这本书一星差评!

友善度不要了!!!


user avatar   bella-30-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曲黎敏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这是一本我读的时候想跳起来打人的书!!
至今买的让我最后悔最生气的书!
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在当当文学榜上可以排66名???而且古籍榜上一度排名前五??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乱买畅销书了。
此书除了诗经原文可以看之外,其他的简直一言难尽,清奇的三观,披着国学的外衣实则大谈封建糟粕思想。
当年年少无知,本着想了解诗经的心情去当当搜了一下相关的书籍,结果发现这本排名靠前,加上封面挺好看的,就下单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想打死当时的自己)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浑身难受,心疼我这几十块买书的钱。

这本书表面上披着国学经典的外衣,然则里面的解读真的是一堆垃圾,各种男权思想封建毒瘤。

下面放图,诸君感受一下。


光是标题就令人不适。


请看第四行。


看书的我越看越懵逼。
这讲的不是诗经?怎么扯到乱七八糟的现代男女关系上了?
而且作者还见缝插针地在每一篇诗经后贴上一大篇她那灌满了毒素的糟粕思想的文章。

还有各种阴阳相补,现代剩女,两性什么乱七八糟的,简直辣眼睛。



越看越生气。

感觉自己花钱买了本地摊杂志,不值不值,早知道是这样,白送给我我也不要。


最后再看看作者简介

现在什么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都能出书了吗?

还打着解读诗经的旗号,我觉得真的侮辱了诗经。

这是一本拿去垫桌脚我都嫌弃的书。

但是当当上评分如此高还卖出几万册也是令人目瞪口呆,诸君以后看到这本书一定要绕道,不然被荼毒了就不好了。

最后还是用我的血泪史告诉大家,以后买畅销书一定要慎重。


看了下评论,有说我活该。

好吧我认,因为当年年少无知

还有说我买书不看评论和简介的。

其实吧当时买之前在电子版上看了几页,前面的其实还看的下去,没想到后面画风是这样。果然是我太年轻了没想到套路深。

说到评论,那就在这贴一些评论吧。

当当的排名还是看看就好了别当真。


user avatar   tan-zheng-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一些伟大巨著一样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其凭借文坛名家如冰心先生的点评推荐与其充满了异域风情的书名又裹挟着充满神秘色彩的伊斯兰文化与玉文化,几十年来广为流传、久负盛名。

然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家则发现,这本书其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失望的一点是,从他的书名到标题,再到各种书评、简介都为读者营造出这是一本反映了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下一个穆斯林家庭悲欢离合的史诗故事,还贴上了伊斯兰文化、玉文化等吸引人的文化标签。

然而通篇读下来才发现这只是一本被贴上了无数概念标签的言情小说而已,故事既没有体现大时代的变迁,也没有为我们展示神秘的伊斯兰文化、玉器文化。

但凡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时代的变迁都是充分反应在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身上的,然后再以故事与人物为载体为读者展现时代的变迁。

如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经典文学作品《白鹿原》里面,辛亥革命、北伐、国共合作破裂、抗日战争这些历史事件都是深刻地影响着白鹿原两代人的命运,因为阶级、因为主义、因为国仇家恨,所以白鹿两家的两代人才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时代的变迁与民族的苦难投射到白鹿原上每一人的身上,又通过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故事与经历为我们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与民族的苦难。

而《穆斯林的葬礼》一书被冠以宏大的时代概念,实际上我们把上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拿掉,根本不影响小说的情节发展,其故事主干无非是姐夫小姨子乱伦、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师生恋,这是几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在发生的狗血情节,跟时代背景根本毫无关系。

《四世同堂》等描写抗战时期的伟大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华民族所受的磨砺苦难时,都是通过知微见著地描写每个家庭、每个小人物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与命运转折来向我们展示,小到吃难以下咽的橡子面、大到祁天佑投河小妞子害肠胃炎而死,无不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沦陷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而霍达先生描述抗战时的民族苦难则基本靠旁白呼喊“抗战好苦啊,中华民族好苦啊。”小说中的韩家没人负伤、丧命、流离失所,甚至都没人挨饿,从他们一家人身上丝毫看不出中日战争带给我们民族的苦难。

中日战争对故事主线唯一的映射就是韩子奇带着玉器逃往英国,然而这件事本身其实并非是中日战争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而是韩子奇个人选择,抗战期间不乏为了保护国宝前赴后继的学者、收藏家,保护着国宝四处颠沛流离直到抗战结束。

而韩子奇没有去重庆或者去延安,而是莫名其妙地选择带着宝贝玉器去了欧洲,在作者的春秋笔法下他是想护宝,但是在我们读者看来其动机就有些瓜田李下了,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时下很火的四个字“资本外逃”。


还有很多《穆》书的簇拥者认为其对文革的描写很形象深刻,其实在我看来在伤痛文学、反思文学风行的80年代,霍达老师作为亲历者对这段历史是敷衍且符号化的,把红卫兵、造反派写成了只会打砸抢的恶势力,既不立体也不深刻。

与之相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霸王别姬》中塑造的造反派程蝶衣的徒弟小四,他一方面举着破四旧的大旗迫害程蝶衣与段小楼,一方面自己得势后又迫不及待地要去穿程蝶衣那副昂贵精致的虞姬戏服装扮,对这种群体性疯狂下个人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的深刻描写才是经典文艺作品反思文革应有之态度。


且《穆》书中,抄家者是奇珍斋被开除工人的子女,这种怀恨在心的报复,哪怕没有文革的大背景,这次对密室宝玉的洗劫也是很可能发生的。而第二女主韩新月的死作为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的重要情节,则跟时代变迁更加毫无关系,这种突破世俗、追逐真爱的完美傻白甜女神最终身患绝症而死的桥段,怎么看都是韩剧的标配。

除去时代背景的元素,再谈谈书名与各种简介中一直渲染的伊斯兰文化元素。作者表现伊斯兰姑妈与梁君璧的嘴一直强调说“我们是回民、我们是回民。”然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特殊处,完全跟汉族的普通家庭别无二致。除了开头碰到的老朝圣者和最后韩新月的伊斯兰式葬礼,读完全书我没有再记住任何反应出伊斯兰独特文化的点。

作者为了营造所谓伊斯兰文化的氛围,生硬地在书中人物日常会话中夹杂着阿语,让人觉得刻意而不真实,稍有常识的读者都不会相信在非西北回民的聚居区生活的回族同胞会那么矫情汉阿两掺地说话。

其实韩家收留流浪女回民并称她为姑妈这一情节,原本是体现伊斯兰文化中‘穆斯林皆兄弟’的很好素材,而实际上书中的韩家人是把姑妈当成使唤老妈子在使用的,且无论是梁冰玉还是梁君璧对姑妈动辄出言不逊,还毫不顾忌姑妈的感受地直指姑妈丈夫与儿子被杀的痛处,丝毫体现不出对姑妈温情。

总的来说,读完全书会让读者有一种深深地被欺骗感,书名、简介、书序中所一再强调的各种标签如时代变迁、伊斯兰文化、玉文化都只是宣传的噱头,与故事的主干几乎没有联系,剥去这些强行贴在小说上的文化标签,全书就只剩下三个知音体言情故事《姐姐对不起,我在异国他乡抢走了你的挚爱》、《绝症美女大学生:老师再爱我一次》、《家庭悲剧:初恋情未了,母亲逼儿包办婚姻》。

除了对文化概念的虚假营销,这本小说在文学技法上也是有待商榷的。从文学技法上分析一下这本作品,我认为有三个主要问题。情节展开突兀、人物塑造扁平化且脸谱化、渲染感情刻意。

前半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是梁冰玉和韩子奇的乱伦之爱,姐夫小姨子的乱伦组合其实是中国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姐夫小姨子心连心,打断骨头连着筋。”这种带有男权腐臭‘买一送一’的低俗桥段。

然而,哪怕东北民间最粗俗的二人转(不是说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粗俗,而是说二人转当中最粗俗的段子),其艺术表现也都会由浅入深一步步展开,姐夫如何误把妹妹当成姐姐爬错床,妹妹怎么欲拒还迎,完事后妹妹怎么嗔,姐夫怎么哄,最后怎么勾搭成奸,合情合理,引人入胜

而《穆斯林的葬礼》一书在这一点上连底层人民粗俗的民间曲艺都不如,上一章上半段韩冰玉还趴在相好的外国小伙尸体上哭得如丧妣考、梨花带雨,下半段就扑倒姐夫怀里要亲要抱,再紧接着下一章就莫名其妙和姐夫有了孩子回了国,仿佛他们的乱伦是我们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就能理解想象出来一样,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眉来眼去产生暧昧的?他俩激情之前有没有良心上的挣扎?作者一律没有交代,就是猝不及防地告诉我们他俩拥抱了、亲嘴了、激情了。

给人一种感觉是,故事推动不下去了,所以强行加了一个姐夫和小姨子的乱伦戏码来推进情节发展。

如果你觉得这种突然间强加给主人公人物关系的技法是霍老师独特简练的春秋笔法,那么咱们再来看看后半段描写韩新月与楚雁潮爱情的琼瑶式言情写法。

我们先来看看真正的文学名著是如何描写青春男女之事的,我以汪曾祺先生的《大淖记事》为例 ‘巧云找到十一子,说:“晚上你到大淖东边来,我有话跟你说。”过了一会,十一子泅水到了沙洲上。他们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月到中天。月亮真好啊!’

再来看看《穆斯林的葬礼》又是如何描写的呢,以韩新月和楚雁潮第一次亲热时的心理活动为例,作者写道‘她感到有一股暖流从她的心中、从她的全身流过,仿佛冰封的大地解冻了,泥土酥软了,春水涌流了,花木复苏了,春笋出土了,嫩芽吐绿了,花蕾绽开了。’这种小学生作文式的夸张排比,看得我尴尬症都快犯了。

如果本书铁杆粉丝说,使用上文这种拖沓尴尬的夸张排比句是霍老师的独特笔法,可是大家别忘了,上文书里韩新月他爸和他小妈姨把韩新月从英国抱回国的时候一个排比句都没用上,现在韩新月亲个嘴就用了八个排比句,这显然是不协调的。

由于写作技法的层面的不足,《穆斯林的葬礼》一书通篇读下来,不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情节合理、结构协调的小说,更像是一册没有充满逻辑漏洞且没有填充完整的故事大纲。

再除去故事结构与写作技法问题不谈,三观不正才是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如果把《穆斯林的葬礼》看做是一本言情小说而非文学经典,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苛求它的结构如何精巧、作者的技法笔锋如何高超了,但就算是描写男女情感的言情小说也应该是向青年人输送正确的感情观、人生观,而《穆斯林的葬礼》一书的三观不正简直是令人发指。

其实乱伦的情节在《红楼梦》、《雷雨》、《百年孤独》等中外文学经典出现过,并不算是文学作品该要批判的原罪。而《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令人恶心的是,明明是梁冰玉与韩子奇乱伦辜负梁君璧,作者却用大段文字引导读者去认为韩冰玉和韩子奇才是天造地设的真爱,把受害者梁君璧塑造成封建的爱情镇压者形象。

兵荒马乱、异国他乡你俩在国外无依无靠有点精神或身体的相互慰藉也不是什么特别不能理解的事,可你俩倒是做好安全措施啊,还非得弄出个孩子来不能收场才行么?就算是战争年代物资紧缺买不到避孕套,你俩做了不光彩的事怎么还那么理直气壮呢?

拜托,无论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是你梁冰玉是偷了姐夫的可耻小三,按照当时的法律这叫“通奸罪”明白不?是谁给你的权利那么张牙舞爪?哦,是霍达老师。

主动偷了人的梁冰玉在姐姐面前像被迫害者一样理直气壮地叫嚣“你是他曾经的妻子。”仿佛是她姐姐干扰了他们的自由恋爱。姐姐梁君璧顾全大局、念及亲情,委屈求全地提出让韩新月改口叫‘姨夫’等折衷办法韩冰玉都嗤之以鼻,非将她亲姐姐逐出家门自己做女主人她才满意。

到此为止,作者对韩冰玉这一人物的塑造已经不是失败那么简单,而是已经透着一股令人作呕的恶心了,是比现在社会上处心积虑想拆兑人家妻离子散的小三更恶毒的一个形象,因为她要迫害的对象是直到乱伦丑事事发还在设法维护自己的姐姐。

最后韩新月濒死的时候,作者强行通过她的口将她的师生恋和她妈妈的破事混为一谈,想要以此来洗白梁冰玉的丑行。

可韩新月的师生恋再怎么受到社会非议,起码还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未悖社会伦理道德的正当交往,强行把韩楚二人的感情跟梁冰玉与韩子奇的乱伦搅在一起非但没能将韩梁二人的丑事洗白,反而让韩楚纯洁美好的感情蒙上了畸形暧昧的色彩。

最后,我们来谈谈冰心先生对《穆斯林葬礼》这本书的高评价。我相信不只是我一个人是看到她老人家的评语后才决定看这本小说的,冰心先生说“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在我的分析之下这本小说技法粗糙、结构失调、三观不正,又怎么会的得到如冰心先生这样大家的好评呢?

我作为后辈不敢臧否冰心先生的文学地位,如果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找看张爱玲、苏青、林徽因、梁从诫等诸位先生对谢冰心先生的评价与看法,相信你一定会大开眼界的。

诸位大家、先生们神仙打架咱们后辈小生且不去管,这里仍然按照解放后的传统观点继续肯定冰心先生文坛泰斗的地位不动摇。即使这样,怹老人家这句评语其实也是颇耐人寻味的。

评语说来说去都是“新、奇、独立”之类模棱两可的话,没有半个字“优、良、好”之类的实质性肯定,没看此书之前我们往往理解冰心先生可能是想夸奖此书是“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开创性作品,而当我看完这本之后则怀疑冰心先生的真实意思可能是“小说还能他妈这么瞎写?还有这种操作?”


我,是信介君,一个觉得自己也能得茅盾文学奖的男孩。(笑


user avatar   xiao-soph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觉得《民科在左,猎奇在右》的题目更合适

这本书在豆瓣上有超过9万人评分,综合得分8.2,不仅评分稳居高位,这本书还跻身当当、亚马逊、京东的畅销榜,销量百万!另外,它更是被许多影视公司争抢改编权,其同名网络剧,单集首播观看次数就破百万,令人咋舌!这本书就是号称“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前几年,这种以“xx在左、xx在右”命名的书层出不穷,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无疑是其中营销手段最为高明的。

本来天才与疯子两个词的并列与对立已经足以挑动各位敏感的神经,它又利用了大众对于精神病人的好奇心态,配上一句完美的宣传语“撼动你的整个世界观”让各位读者恨不得立刻掏出钱包,买回家撼动一下世界观。

可是,我想问,这本书真的如它的宣传与各类书评中说的那样:不仅直击精神病人的生活,还教会读者换位思考,并且是一本有趣的科普书籍吗?

【胡说八道的科学定理】

当我初读此书时,不由得被作者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储备所震惊: 宗教、哲学、人文、社科,作者仿佛一位上天入地的知识大咖,通过他与17位精神病人的对话,展示了一个超脱俗世的全新角度。我也不由地被这17位精神病人的奇思妙想、异于常人的世界观所征服。

我们先从它的科学方面来举个例子,翻到《四维虫子》这一章时,首先就被里面的科学词汇震慑:四维、时间流、量子物理、薛定谔的猫、粒子……到最后,作者还描写了一个“绝对四维生物”。

在看到作者所提出的“物理三维”时,我产生了疑问,因此特地去请教了多位物理学的专家,请他们解释一下书中提到的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结果,得到的答案惊人的一致:完全是胡说八道。更有一位直接问我:“你是不是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上看来的?”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他告诉我,从来没有什么物理学三维的说法,这完全是作者的杜撰。

得到这样的说法,我有些吃惊,因为书里白纸黑字地书写了一位姓陈的物理学家以及一位量子物理教授,他们还时不时地出来普及物理知识。可是,为什么连这样一个初高中的物理知识都会弄错呢?

【来自民科的邀请函】

关于本书的介绍中有一句:“本书内容引起了剑桥物理研究院的重视。”但是经过调查,剑桥根本就没有“物理研究院”这样一个机构。随即,我又到网上查到了本书的作者介绍——“高铭,1974年生于北京,初二辍学,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总是有无尽渴望。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学科。”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过来,这个满口物理学高深名词的作者原来只是个初中辍学的民科啊。书中所出现的一些精神病人,他们对于别人不承认自己的想法的行为无法容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这与我在生活中接触过的一些“民科”如出一辙:不仅不耐心听取他人意见,还硬要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这种情况,分别在本书的《思维虫子》、《女人的星球》、《颅骨穿孔》、《生化奴隶》、《时间的尽头》等章节中可以看到。

其实,不是说一定要接受过高等教育才能研究科学,也不是说民间科技爱好者不能涉足科学,正如我一直所坚信的那样,科学之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但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客观的现象观察与严谨的数据收集上,且需要科学研究者经过反复的推演、测验,其背后更是要求研究者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坚忍不拔的实验精神以及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的态度。而在本书中,却完全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有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想法。反而是有人因为开始思考科学,就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令人疑问的真实访谈手记】

随着越来越多专业的科学人士加入了对本书的批判行列,关于它的科学意义我们已经基本把它归为0分了。

这里,我想批判的第二点是本书的副标题: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这里要为大家讲一讲本书的前世:此书最早于2009年发表于天涯鬼话区,这个区域一般刊登的都是各类神鬼志怪小说。但这样一篇“故事”背景发生在精神病院的帖子,还是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并于3年后出版成书。

首先我对作者如何能以既非家属又非医生的身份如此多次进入精神病院,与这么多位精神病人进行正面交流是存疑的。在咨询了多位专业医生后,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一个在治疗期的病人是绝无可能与一个非家属进行如此多次的会面的。

其次,对于作者描写的每一位精神病人,他竟然都没有讲清楚患者所患之具体病症,这一点也很是让我疑惑,也就是说,连采访手记中的第一步——人物画像都不完备。

第三,我作为一名曾经从事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学生,在看到作者与精神病人对话的片段时深吸一口凉气:因为本书作者几乎触犯了所有田野实验访谈环节的禁忌。


比如在《最后的撒旦》一章中,曾出现作者与一位少年的对话:
作者问到:“你不觉得那是很幼稚的耍帅行为吗?”
描写部分:他抿了下嘴没说话。我知道这个触及他了,决定冒险。

如果对方是一个心智正常的普通人,这样一种挑衅的采访态度,轻则激怒对方,重则中断访谈,更何况是一个精神病人?所以,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在采访中是绝对禁止的。当然,本书中的精神病人个个逻辑清晰、言语通顺、虽心思细腻但善解人意。可能在听了这句话后,会有那么一点情绪,但很快就会敞开心扉,与作者诉尽衷肠。

我大概总结了下作者与精神病人沟通的主要流程,其实用三个词就可以讲述清楚:
不屑——震撼——思考。

首先是精神病人对作者的不屑,然后作者通过各种谈话技巧与真诚态度打动病人,沟通交流后,作者竟然被病人的想法深深震撼,最后,作者说不出话,陷入深深的思考。和每一位病人的接触,作者都试图营造出一种“他们是天才科学家,我们是蠢货平凡人”的感觉。总之一句话,科学家们会沉默,精神医生会流泪。


【似曾相识的科幻小说】

如果抛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这样一个大帽子,单纯地把它作为一本小说来看,本书的故事框架与文字描写也并不出彩。看完他与病人的花式访谈后,我仿佛一次性回忆了自己所看过的著名科幻小说和高智商犯罪电影。比如《时间的尽头》就是《飞越疯人院》的前半部分;《四维虫子》就是用了罗伯特·海莱因的《你们这些回魂尸》里的概念。如果你是一位科幻小说爱好者,那么这本书里的每一篇访谈中,你都能发现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

当然,一些科幻故事可能借用了前人的创意或科幻梗,但只要它的文字足够精彩,还是瑕不掩瑜的。但对于本书来说,就十分遗憾了,不仅故事雷同,文笔还十分粗糙。


【文笔粗糙的雷同描写】

出版社在宣传本书的时候,用了“文笔平实”这四个字。我脑海中的文笔平实,是像阿城、汪曾祺这样用词虽不华丽,但真情实感蕴于文字之中的作家。

反观本书,描写作者与病人互动,几乎都是人物+副词+动词:“我郁闷地看着他” “他疑神疑鬼地看着我”、“他依旧狐疑地看着我”、“他严肃地看着我”、“他冷冷地看着我”、“我冷冷地看着他”、“我依旧冷冷地看着他”、“他也在看着我” 读到这儿,我真的想问一句:你们到底看够了没有?



【妖魔化的“精神病人”】


除去以上所讲的科学、情节、文笔这三个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都是以一种猎奇臆想的态度去“妖魔化”精神病人。这也是我为什么下决心要怼这本书的原因。

很多人在谈起这本书时,会给出这样的评价: “这本书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去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我非常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大家都抱有“精神病人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或者好想去“精神病人的世界”瞧一瞧的猎奇想法,那么无异于把精神病人排除在我们的世界之外。

我只能猜想,这本书在方方面面曲解和神话了精神病人的原因,是为了满足那些对精神病人存在不实幻想的人的意淫。他们在读完书后,往往会说上一句:“ 原来他们的脑子里真是满布奇怪想法,疯子和天才真是一线之隔。”另一方面,这本书造成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影响,就是很多年轻朋友会觉得:"是不是我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我就要被送进精神病院?”

精神病人,之所以会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不是因为他们脑子中的奇怪想法,而是由于他们的想法影响了行为,这类行为又对个人、对他人都造成了严重伤害。但这本书中的精神病人不但没有丝毫暴力倾向,全都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大多能够侃侃而谈几个小时不显疲态,医生、作者、甚至那个物理教授都被全面碾压。

书中的描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刷爆屏的自闭症儿童画事件,有人说:“自闭症的小孩都是有非凡的天赋:计算、绘画、音乐……”也有人说“自闭症的孩子都是来自另一个星星”。但根据我跟一些自闭症孩子的相处经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连生活自理都不能独自完成。拿起画笔、蘸上颜料、画出图画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请大家不要用“圣母”心态去美化自闭症、精神病,他们不是来自另一个星星,也没有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而且请大家明确一点:自闭症患者与精神病人的生活环境比我们想象中要恶劣千百倍。我们要做的,是去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存在,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困难,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还有,这本书的拥趸者们大多会用“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用多个角度看问题的生活方法,或者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众多的专业名词”之类的说辞来为之辩护。我不禁想到那些卖保健品的骗子也为我们介绍了许多专业名词以及概念。但可恶的是,他们用这些来骗取钱财、害人性命。请大家记住,假药伤身,烂书害人。

最后,我认为一本“正规“的纪实文学首先应该是真实的、严肃的。不是为了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去编故事,造声势。希望在座有能力进行正常阅读、正常生活的朋友们可以用“平常心”来对待我们的生活。


本文首发于网易蜗牛读书·怼书专栏


在法国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小学生给各位送上2017年的祝福~~~

祝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user avatar   parker-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狼图腾》

强行把狼送给牧民当图腾了。

这还没完,厉害的在后面,文章用大笔墨描绘了牧民如何学习狼性,然后多么多么比农民有狼性,把历史上几次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入侵成功归功于狼图腾,说中原的农民就是羊,游牧民族就是狼,农民就是打不过牧民,因为牧民向狼学习了很多生存和狩猎技巧。。。

可以说《狼图腾》是逆向种族主义代表作之一。

我以前写过一个读后感,我摘抄出来一部分:

本书以一个在内蒙的北京知青的视角来描写。首先描写了狼的智慧,如何利用地形、天气和猎物与人类的心理进行围猎,将这些内容全部考虑进去,狼群大获全胜,不得不佩服狼的智慧。书中还阐述了狼、羊、人、狗、马、牛、鼠等动物的生态平衡系统。本文的主旨体现,从那个北京知青与当地的内蒙大哥比摔跤惨败开始,北京知青被戏称为“羊”,而内蒙大哥则为“狼”。随着知青在内蒙的生活,他发现了蒙古人的很多习俗、文化都与狼相关:蒙古人的骑兵战法是跟狼学的,蒙古人死后是实行天葬的,就是去喂狼,魂归腾格里(天),蒙古人的骁勇善战是与狼斗出来的,蒙古草原的物种的生态平衡缺狼不可,蒙古草原的动物基因优胜劣汰全靠狼。甚至于,作者认为狼就是蒙古人的崇拜对象、蒙古人的图腾。之后文中写,随着人口的扩张,中原人士大批来到草原开垦,破坏环境,当时的愚昧的官员不懂得控制生态平衡,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一意孤行,不肯听当地牧民的意见,最终草原不堪重负,生态平衡遭到毁坏,曾经美丽的大草原在若干年后变为了一片荒地。

首先我十分佩服作者,能把狼写得这么生动,能把草原的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并且最后唤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我觉得这些都很赞,很不错,也是我欣赏这部书的地方。

但是,作者写此书的本意不在此,前面的主旨仅仅占到20%,作者贯穿全文的最主要的思想是探究中华文明,与狼的关系。不可否认,中华文明包容性极强,狼确实可以占到一席之地,到这里,我完全赞成作者的观点。

作者最终把主题升华到了民族大运的层次,他最最想说的,并且文中不停重复的,而且在书后的很大的篇幅都在探究的观点是:“中华的农耕文明就是羊的象征,本质上有羊的奴性,而塞外的游牧文明因为与狼共舞,骨子里透着一股狼劲,所以狼能吃羊,中原不断被游牧民族践踏、侵略。每当被侵略践踏一次之后,中华就得到了所谓的“输血”,人们就有了狼性,就像汉朝和唐朝那样就是所谓的被输血的结果,然后文明高度发展扩张。”

作者把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归功于狼图腾,把汉人的几度没落归咎于没有狼性,小农奴当惯了。这些观点我认为有点偏激,很多方面我不敢苟同。

中华的源文化不是一个羊字就能概括的,屯垦的生活方式难道就是羊么?没有小农经济,没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没有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没有安定的社会,就没有诗词歌赋、山水画、书法、雕塑这些艺术,就没有孔孟庄道等等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所谓的小农经济会助长民众的“羊性”,这点我承认,封建王朝的君王治国理念就是要养“顺民”,治“暴民”,但是民众的羊性、儒性并不代表着在面对外敌入侵这种大是大非时会怯懦,有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权高层的腐败、贪图享乐、无知、不思进取,才是亡国的根本。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奈,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令人为之哀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也是谭嗣同这等志士发出的哀嚎。

所以最难战胜的,不是强大的敌人,而是自己。。。


user avatar   wang-rui-90-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谢各位男神和小仙女的点赞~小透明受宠若惊^ ^很高兴有这么多人依然深爱着这本书!评论大多数我都看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批评,但太多了没法一一评论过来~愿真正喜欢这本书的人能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对这本书无感或者反感这本书的人能找到自己所爱书的类型…评论说的很好,你可以不喜欢这本书,但是你不能把它归为烂书一类!曾经的我想努力探寻书中的足迹,想去看一看为书中人带来庇护的窑洞,甚至想去住一住,据说宝鸡现在还有窑洞宾馆,感兴趣的可以去体验一下~想去看少平和晓霞订下爱情誓约的古塔,而现在的我终于来到了西安,离我的梦也会越来越近!

必须是《平凡的世界》!!

第一,这本书写这么长,我当时分上中下三册看的,一册看了一天,然后我又看了五六遍,这就半个多月了,这多个多月时间用来打游戏,我应该能从青铜到黄金了…耽误玩家的前途啊!

第二,这本书写的大西北的农村,现在哪还有那种地方啊!哪有看某时代写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过瘾呢,平平淡淡的生活哪有看那些日常撕逼的情节过瘾啊?

第三,这作者也太不出名了吧??那么年轻就过世了,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他赚的钱能挤进作家排行版前几?



















还是不吐槽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感觉会成为一生挚爱的书,也希望没有认真读这本书的人不要再去黑它了!读了那么多次,每一次读到晓霞死的场面依旧会落泪。感叹少安的朴实,少平的坚毅,晓霞的热情,兰香的懂事与落落大方,感谢路遥带我我这本书,这个平凡的世界,这份平凡的人生。

感恩!!

希望有幸看到的男神和仙女们能点个赞呗,安慰下知乎小透明~




     

相关话题

  有哪张不知名的女生照片让你特别心动念念不忘地珍藏至今,一直想知道她的名字? 
  你遇到过哪些有意思的颜文字? 
  有哪些心理学入门的书推荐? 
  开工厂是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描写怎么样? 
  你为什么相信共产主义? 
  雅思真题怎么找? 
  夜店可以有多疯狂? 
  想成为一个好的广告文案,应该多读哪一方面的书? 
  你为什么从航天科工/科技离职? 

前一个讨论
最让你失望的境外旅游城市或者景点是哪里?
下一个讨论
《上海堡垒》票房口碑双扑街,是否证明了大 IP + 流量模式的彻底崩盘?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