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是一个难得的高素质傀儡皇帝。曹丕碰见这样的傀儡,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一开始,刘协并不具备如此素质,但在曹操的精心“调教”下,他终于成长起来了。详情可见这个答案: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曹丕和刘协的关系那是相当的和谐。可以说,所有关于曹丕欺负汉献帝的说法,都是“脑补”出来的。
比如,曹丕一点都不想当皇帝,但刘协从内心里觉得汉祚将终,曹家功德无量,于是准备把皇位禅让给曹丕,叫他的御史大夫张音把玉玺给曹丕送去。曹丕一看这架势,那是连连推辞,坚决不敢接受玉玺。底下的大臣们左劝又劝,好话说尽,曹丕依然义正言辞地表示:我的德行比舜、禹差远了,实在不敢接受禅让。
刘协一听,又下了一道诏令,说:无数神迹已经证明,我的大汉已经被上天抛弃了。所以我让位给你,是顺应天命啊!天命这个东东,你懂的,千万不能随便违背啊!曹丕接旨后,“郁闷”地长叹一声:“何汲汲于斯乎?”苍天啊!大地啊!为什么要如此逼我啊!看来我要辞职归隐,才能逃过这种“逼迫”了。
刘协一听又被拒了,赶紧再发诏书,说:魏王你什么情况?知不知道什么叫“成大事不拘小节”?你看尧禅让给舜,舜推迟过吗?你咋不能和圣人学一下呢?我让张音再带着玉玺跑一趟,你千万不许再推迟了!
结果曹丕依然不就范,说:我实在无法和舜、禹相比啊!他们接受禅让的时候,功劳都大大滴,而我呢?现在啥成绩也没干出来,哪好意思当皇帝呢?底下的大臣们一听,都纷纷表示,什么叫没功劳?您当魏王以后,英明神武,爱民如子,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我大魏一片欣欣向荣,各种神迹层出不穷,这难道不是您的功劳吗?终于,曹丕“理屈词穷”,说:好吧,“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啊!
刘协马上趁热打铁,又下诏令:魏王这就对了嘛!我一心学习伟大的尧帝,结果在你这儿老吃瘪,搞得我很尴尬啊!现在我让守尚书令的侍中通知你,赶紧继位,完成我的心愿!
最后,曹丕终于“勉为其难”地登上了皇位,并对刘协极其推崇。封他为山阳公,邑一万户。祭天用天子之礼,上书不用称臣。
不但曹丕和刘协关系”和谐“,曹叡也一样。刘协去世时,曹叡为他变服发丧,写诏书充分肯定献帝的功绩,并哭得叫一个伤心欲绝。
(以上都出自《三国志》的记载,包括裴注。因为太长,就不粘贴过来了。)
光看史书的记载,谁敢说刘协禅让不是你情我愿的?这也亏得魏国立国太短,无法掌握话语权,各种“脑补”可以大行其道。否则哪个怀疑刘协是被逼禅让的,魏粉只用回一句:“史料呢?”对方必然被呛得哑口无言了。
曹丕、曹叡和刘协之间的这种”和谐“,咋一看很容易实现,实际上非常困难。这需要刘协能充分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尽力配合曹家的”表演“。从名义上说,你是皇帝,至高无上;从现实上来说,你就是个象征,一个牵线木偶。在这俩差别巨大的角色间无缝切换,其难度可想而知。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看看失败的傀儡、权臣的例子就知道了。
南北朝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就没有达到刘协的境界。一天他和权臣高澄打猎,他的马跑得快了一些,就有人喊:皇上慢点跑啊,免得大将军(高澄)不高兴哦~ 元善见听了一肚子火。后来高澄给他敬酒,元善见就郁闷地说:“天下没有不亡的国家!这种傀儡的憋屈日子,朕不想过了,大不了一死!”高澄一听,当时就火了。你个傀儡不好好配合我,这么多废话。你不是觉得憋屈吗?那你还张口闭口“朕朕朕”的,不当我的傀儡,你是个狗屁的“朕”!当即就让自己的马仔打了皇帝三拳。
壬申,东魏主与王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曰:“天子莫走马,大将军怒。”王尝侍饮,举大觞曰:“臣澄劝陛下酒。”东魏主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王怒曰:“朕!朕!狗脚朕!”使崔季舒殴之三拳,奋衣而出。《北齐书.文襄帝纪》
傀儡和权臣之间闹成这个样子,可以说是“车祸现场”,后面的君臣和谐禅让的戏分基本上没法演下去了。高澄肯定当不成曹丕了,只能争取当个曹操,好好“调教”元善见,为后来人铺路吧。
高澄死后,高洋上位,觉得元善见已经调教得差不多了,想和他一同出演禅让大剧,高洋演曹丕,元善见饰刘协。元善见三次下诏,表示要禅位给高洋。高洋上位后,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食邑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等等,一切都是按照刘协禅让曹丕的模子来的。结果到了最后,元善见不配合了。
按刘协禅让的基调,皇帝想学习尧舜,顺应天命,无奈权臣就是推让不已。现在权臣终于答应了,禅让成功了,你是不是应该高兴呢?你如果无法表现出喜悦之情,那就算了,毕竟高超的演技不能强求,但你好歹不能哭丧着脸吧?禅让之后和妃子们哭哭啼啼就算了,还带着群臣们一起哭,这是神马意思?你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你是被逼的吗?
乃与夫人妃嫔已下诀,莫不欷歔掩涕。嫔赵国李氏诵陈思王诗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皇后已下皆哭。直长赵德以故犊车一乘候于东上阁,帝上车,德超上车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顺人,授位相国,何物奴,敢逼人!”赵德尚不下。及出云龙门,王公百僚衣冠拜辞,帝曰:“今日不减常道乡公、汉献帝。”众皆悲怆,高隆之泣洒。《魏书.孝静纪》
演员是互相成就的。既然元善见不好好演,高洋也不玩了,你给我死啦死啦滴!
是月,齐主饮公主酒,使人鸩中山王,杀之,并其三子,谥王曰魏孝静皇帝,葬于邺西漳北。《资治通鉴164卷》
当然,元善见好歹陪高洋完成了禅让仪式,还不算太差。更”变态“的傀儡,那是匹夫一怒,就要以卵击石。
想当年,曹髦看见司马昭当了晋公,加了九锡,就大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上僮仆们就杀了出去。他也不想想,曹操当魏王、戴十二旒冕,比司马昭走得远多了,刘协都没放个屁。直到现在,还有大量学者认为曹操从来没想过篡位,都是别人脑补的。司马昭摊上这么个傀儡,也活该他倒霉,只能背上”弑君“这个罪名了。
然而,还有比司马昭更悲剧的。曹髦好歹失败了,尔朱荣那是真被杀死了。
荣曾启北人为河南诸州,庄帝未许,天穆入见,面启曰:“天柱既有大功,若请普代天下官属,恐陛下亦不得违之,如何启数人为州,便停不用!”帝正色曰:“天柱若不为人臣,朕亦须代;如其犹存臣节,无代天下百官理。此事复何足论。”荣闻所启不允,大为恚恨,曰:“天子由谁得立?今乃不用我语。”《魏书.尔朱荣传》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是被尔朱荣拥立的傀儡,却不配合表演,公然拒绝尔朱荣的人事任命。尔朱荣派小弟去调教元子攸,元子攸义正言辞地说:我是不是天子?你是不是人臣?如果是,你这样和我说话,有没有人臣的样子?如果不是,来啊,你废了朕啊!尔朱荣听了小弟的回报,气得肺都炸了,你tm的没有我,能当上这个皇帝?!
于是尔朱荣决定亲自去”调教“一下元子攸,哪知元子攸埋伏下刀斧手,直接把他剁了。权臣之所以是权臣,是因为他有忠于他的势力。肉体消灭一个权臣,却无法摆平他的势力,无非是同归于尽罢了。尔朱兆、尔朱世隆、尔朱仲远等纷纷带兵杀来给尔朱荣报仇,元子攸的儿子被杀,嫔妃被奸淫,自己最后被尔朱兆勒死。
帝步出云龙门外,为兆骑所絷,幽于永宁佛寺。兆扑杀皇子,污辱妃嫔,纵兵虏掠。停洛旬馀,先令卫送庄帝于晋阳。兆后于河梁监阅财货,遂害帝于三级寺。《魏书.尔朱兆传》
可以说,玩傀儡玩得最失败的,莫过于尔朱荣了。他在泉下如果碰见曹丕,肯定要羡慕地说:”我咋碰不到刘协这样的高素质傀儡呢?“
傀儡不肯屈服权臣,自然是个大麻烦。但是傀儡太顺从权臣,同样会让观众出戏啊!毕竟拿到台面上说,您是皇帝,他是臣子。如果傀儡一点皇帝范儿都演不出来,臣子演技再高,也无法施展。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这位哪是什么臣子,就一乱臣贼子!
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死后,太子石弘继位了。面对权势熏天的石虎,石弘吓得一点皇帝样儿都没有,马上就要让位。石虎气得大叫:你是法定的皇帝,我是大忠臣,哪敢有非分之想!石弘还不醒悟,坚持要让。石虎实在受不了,只能撕下面具,明明白白地告诉他:禅让要走程序,过段时间天下人自然会告诉你时候到了,那时你再让,现在说这个太早了!
及勒死,季龙执弘使临轩,命收程遐、徐光下廷尉,召其子邃率兵入宿卫,文武靡不奔散。弘大惧,让位于季龙。季龙曰:“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乱之!”弘泣而固让,季龙怒曰:“若其不堪,天下自当有大议,何足预论!”《晋书.石季龙载记》
综上,汉献帝刘协这种傀儡,是每个权臣梦寐以求的。他演技高超,修养一流,不卑不亢,兢兢业业,和曹丕完美演出了一场禅让大剧。三国如果有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一票我坚决投给他!
生不逢时,他是一个9岁就被董卓帝位的皇帝,那时9岁虽然很成熟,但是也是一个小孩,何况全程董卓的势力遍布朝野内外,手上还有几十万的西凉军,等长大之后有落到曹操手里曹操受到挟制,未必没有报复和能力,只可惜不停的在被挟制。因为汉献帝的装傻充愣让汉朝都延续了一些年,如果他特别精明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获得董卓杀人灭口了,汉朝也会再次灭亡,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比较聪明会审时度势的皇帝。
历史从来就不缺亡国之君,但在这其中,汉献帝可能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一位。
回顾汉献帝的一生,其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大汉王朝的灭亡,基本上跟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而汉献帝为了挽救大汉王朝所做的努力,也足可称道,只是无奈大势已去,回天无力。
刘协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待了31年,这是东汉第二长(没算刘禅)的记录。放眼整个东汉,比他当皇帝时间长的,只有光武帝刘秀一人。而且,在历代的亡国之君中,刘协的在位时间也是排名靠前的。
刘协出生时,母亲已被害死,因此由祖母抚养。八岁那年,父亲汉灵帝也去世了,他的兄长刘辩继位成为汉少帝,刘协则封陈留王。
如果不是事出偶然,那么刘协很有可能会在这个王位上待一辈子。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竟然将他推向了历史漩涡的中心。
哥哥刘辩在即位后,由母亲何太后和舅父何进秉政。何进自己是个没主见的货,被士大夫们着撺掇消灭宦官,但最终两败俱伤,造成了自己身死,宦官被杀,董卓进京把持朝政的结局。
董卓在掌权后,废刘辩,立刘协。刘协命途多舛的人生,由此正式开启:
一开始,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董卓迁都避避祸。
之后在长安,王允、吕布又合谋杀掉了董卓。
但转眼,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重新控制献帝——之前的董卓虽然是个粗人,但尚且有些斯文,而眼前的这两个大老粗,则让献帝斯文沦丧。
很快,李傕、郭汜相攻,百官被劫为人质。在献帝宫中,甚至到了连吃的东西都没有的地步。
还是有赖于大臣相助,献帝才终于逃出长安,但一路上备受艰险,甚至于皇后手里的布匹都被人持刀抢走。
遇到曹操,对刘协来说应该是个转机。虽然后来两人相处不睦,但在当时,曹操的确是给了献帝应有的尊严。
可在曹操那里,献帝依然只是个傀儡。献帝并不想做一个无所事事的提线木偶,他也曾想过要复兴汉室,但很可惜,他没有成功。
并不是他不努力,而是这条路实在是太难了。
在分析献帝为什么复兴汉室失败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略显宏大的问题:大汉王朝是如何灭亡的?
大汉王朝的灭亡,肇始于黄巾之乱。但事实上,黄巾之乱只是导火索,从黄巾之乱开始,你将看到的,是王朝末年的种种乱象。
1、
历代王朝,除了宋朝,其余的都将抑制土地兼并当做关系王朝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究其原因,首先就在于大量的土地兼并容易产生流民。
土地一方面可以供给百姓生活,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土地,可以把农民绑在土地上。农民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土地,即形成流民。这种时候,如果恰好有人能用某种办法将这些流民组织起来,那么对王朝的统治会是极大的威胁。
张角就是有这种能力的人,方法则是宗教。当时,张角苦心经营十几年,自创的宗教组织已将分支机构布到全国各地。史称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著黄巾,同日反叛”,一时之间,天下震动。
这也就是历朝历代反对民间宗教的原因。然而在帝制时代的早期,张角这种布道行为的危害性还没有被意识到,因此张角在十几年间得以默默耕耘。虽然有识之士已经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但朝廷竟放纵不纠。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 黄巾之乱:人从众,这就是组织的力量
2、
不过,因与羌人作战多年,大汉朝的军队战斗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张角的黄巾之乱虽声势浩大,但不足一年即被剿灭。
可黄巾之乱只是大汉王朝乱源的契机。
张角虽死,但地方上大大小小的黄巾贼团体并未完全消失。因此,太常刘焉提议,在地方设置州牧,以便于统一剿匪,灵帝同意了这一提案。从此,大汉王朝的行政区划等级,由两级变为三级,由郡县制变成了州郡县制。
两级和三级的区别,在于分权的不同。
本来,在大汉王朝的两级行政体系中,最上一层为朝廷,然后是近一百个郡,每个郡下辖约十五个左右的县。很明显,朝廷面对的郡数量过多了,但这么设置的初衷在于,能够防止地方上割据的可能性——如果郡太大,那么朝廷很容易丧失控制能力。
可朝廷直接管理一百多个郡的难度实在太大,因此,从武帝时期开始,开始设置州刺史,到光武帝时基本成熟。具体做法,是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驻刺史负责监察郡太守以及区域内的治安问题——这里的州只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也就是说,郡太守的个人操守,由州刺史负责监察;但郡内行政,由郡太守向朝廷负责。
而刘焉关于州牧设置的建议,则直接改变了整个行政规划体制。从此,太守向州牧负责,州牧向朝廷负责。
至此,地方终于获得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
在经历了董卓之乱后,朝廷很快就失去了对州牧的任命权。大汉王朝的分裂,竟以这样一种形式,从制度上被确立。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 行政区划之变:东汉末年分三国
3、
太常刘焉之所以向朝廷提出这样的建议,是怀了私心的。刘焉眼见天下大乱,便想脱离政治中心,去交趾避难。因此他一开始看中的,是交趾牧的职位。只不过后来有人跟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于是才改了主意,并最终获任益州牧。
算起来,刘焉还是刘姓宗室,但在天下大乱之际,却看不到他有一点对于大汉江山的责任心,首先想到的,竟然只是自己如何抢地盘。
让人无奈的是,刘焉这种人不是少数。几年以后,在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见识了更多心怀异志,保存实力的人。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除了曹操、孙坚真正和董卓有过交手外,其他人都在坐山观虎斗。最终,曹操在失望之余,离开了前线。到了这个年代,对大汉王朝有责任心的人,已经屈指可数。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 各怀异志的诸侯们
4、
但这也怪不得别人,人心都是刘姓天子们自己丢掉的。
《出师表》有云:“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帝和灵帝年间,两次党锢之祸,基本上将对汉室江山负有责任心的读书人扫荡一空。
5、
不过,大汉王朝的读书人也不见得都那么纯粹。翻阅两汉历史,到处可见“豪强”二字。这种豪强,你不能把它理解为地方上的恶霸,而得认为是地方上的实力派。
豪强实力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帝国统治能力的丧失。因此在西汉早期,几任皇帝曾经反复打击豪强,而且卓有成效——因为这些豪强,此时还只是一些富户。或者说,只是一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有钱人。
然而到了东汉年间,即便刘秀以开国皇帝的威势,竟然也对豪强们束手无策了。此时的豪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有钱人,而是有钱有势的文化人。
这些人因家传学问而入官,往往是几世为官。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已经发展出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这样的世家大族。
士族的崛起,也成为后来南北朝时期门阀社会的滥觞。彼时,天下只见孝子,不见忠臣。
该部分内容,详述于此:刘秀打击豪强的失败、累世巨族的生存之道
6、
如上种种,不一而足。因此,从表象上看,大汉王朝的灭亡是因为黄巾之乱,是因为董卓乱政,是因为曹丕篡汉;但事实上,大汉王朝已如朽木一般,树大中空,摇摇欲坠。那场疾风骤雨并不是击倒它的原因,只是诱因。
当然,虽然这棵树已经腐朽不堪,但它最终在这个时间点被击倒,也还是有偶然成分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前夜,当国者的短视和无能,加剧了这场变革的到来。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何进在毫无预案之下谋诛宦官,如果不是他冒然招董卓进京,那么可能这场暴风雨来的不会这么激烈。
然而这种哀婉不过是梦呓。我们总在做事后复盘,历朝在灭亡之时,也都一定有决策者的重大决策失误,但是,哪一次又能够避免得了?
而且,这可能都不是一种幸存者偏差,而是一种必然:王朝末年,真正有远见和魄力的人,已经很难进入决策层,最终只能放任那些庸碌之辈一再败坏祖宗基业。
到这时,我们就知道摆在汉献帝眼前的这条路,有多么的难走了。在许昌期间,汉献帝应该有过三次谋诛曹操的举动,只可惜最终都失败了。
但我们可以设想:即便能够成功,可献帝的大汉王朝,还是原来的那个大汉王朝吗?
献帝并不是没有成功过。几十年前,在长安,如曹操一般的权臣董卓就曾经授首,但结果呢?接下来的几年间,天下还是一如既往的纷乱,汉献帝自己的日子,甚至还不如董卓在时。
最终,出现了曹操。但即便杀了曹操,就不会有下一个曹操吗?刘备孙权之流,是愿意俯首称臣之辈?
这条路,不是难走,而是根本不通。
第一帝国的统治,终究已经到了末期。因为帝制时代初期经验和条件的缺乏,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已经积蓄为无法调和的矛盾,一切只是在静待一个大爆发的机会。
而刘协,只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之上,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尽管他一点都不像一个亡国之君,尽管他也曾试图反抗,但在历史的滚滚车轮面前,一个虚有其名的皇帝所做的种种努力,不过是螳臂当车。
他的人生,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不是导演,只不过是吊在那里的提线木偶,被历史残酷又无常的戏弄。
在建安二十五年——或者说,延康元年——又或者说,黄初元年,他终于谢幕了自己的表演。
这对他来说,可能也是一种解脱。
以上,节选自公号内容: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