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终南山的那群“隐士”在一起“互吹互擂”,看得尴尬癌都犯了。
到底什么是隐士呢?我读书少就百度了一下,发现隐士有三层含义:一是旧指隐居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二是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三是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看来“隐士”是隐居不仕之士,不当官,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真正的隐士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躲藏、半躲藏,不能经常露面,所以才会有贾岛《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人家就是知道你来专门躲着你)网上大家天天开直播,发小视频,这好像与隐士生活差别比较大。
看他们整天互访的对象是“山长”“学士”“翰林”“禅师”“秀才”“夫人”一类高人,这些人的称号是可以随便叫的吗?我知道信佛的人可以叫“居士”,如“青莲居士”李白、“东坡居士”苏轼、“香山居士”白居易。其他的好像不大行,我只好又去问“度娘”!
“山长”是从唐、五代开始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所以担任山长的人多是德才兼备或科第出身的名家,可见“山长”不是自封的。
政治家大学士张居正
“学士”,最早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唐代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官,又称“内相”。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清代大学士地位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电视剧《大明1566》中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大学士,学士不是自封的。
“禅师”是和尚之尊称,真正有“德”“行”的和尚外人才会尊称其为“禅师”,如虚云禅师等,这也不是随便自封的。
“翰林”,中国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不是读几年书就可以称为“翰林”的。
“炼金术士”,“炼金”是西方中世纪的玩意,想从一大堆东西中炼出黄金,妥妥的伪科学。中国古代有“炼气士”,那是炼仙丹求长生的。
说实话,弹琴、品茶、练书法都是高尚的行为,但看他们那么做作总觉得别扭。古人穿古装没毛病,就相当于现代人穿时装。他们穿古装什么意思?明代的隐士们要穿唐宋元时代的衣服吗?据说有些衣服一套就上千元,这还真不是隐士们应该穿的衣服。有个老太太居然还住别墅,有“下人”,谁家的隐士这么有钱?难道前些年秦岭违建整治还没有到位吗?古代隐士们下棋在室外是因为夏天室外凉爽,现在大冬天在室外下棋是很冷的,穿得不够多会生病的,棋局容易被风吹乱的。外面挂上一副国画,不怕被风吹走吗?古人正常说话其实和我们一样的,整天照着书上写的之乎者也的模仿不累吗?(也许我想多了,不是模仿的书上,而是模仿的戏曲上的)古代在树叶上写字是因为纸太贵,旧时代为了体现文字、知识的重要地方上还建了“惜字塔”,所以书法家怀素练字才在芭蕉叶上写……
其实对于假隐士,古人早就看得明白。1500多年前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就描写了周颙假装隐士待价而沽的虚伪嘴脸,小说《儒林外史》也讽刺了一个个假隐士。看书时觉得杨执中、权勿用之流在当代应该没有了,现在看来,他们不过是换了一身衣服继续存在罢了。
后来又仔细一看,发现发布这些视频的是“XX茶艺”,心中一下明了了,扮隐士不过炒作赚流量、赚钱罢了,“嘴上全是主义,背后全是生意”,如果没有利益早就回家了。
最后奉劝他们一句,好好做人、好好生活吧,莫再扮演此类的“牛鬼蛇神”了。推荐他们读一读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希望他们能懂吧!莫要等的终南山上的神明发怒:“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这段文字挺高深,怕是他们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