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2年了,2021年自然指数(英国《自然》杂志社办的,通过全球82个最顶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各个国家和机构的贡献) 美国19610,中国16253,日本3117,也就是说中国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论文贡献水平超过美国八成,是日本五倍多。
自然指数去年全球机构排名第一名是中科院,一个中科院的贡献值得分超过全日本一半。自然指数的高校排名是,第一哈佛,第二斯坦福,第三麻省理工,第四中科院大学,第五中科大,第六北大,第七清华,第八南京大学,第九牛津,第十东京大学,第十一剑桥,中国有五个大学在东京大学、牛津剑桥前面,京都大学排名第四十,浙大、上交大、复旦、中山大学、南开、四川大学都在京都大学前面。
产业方面,大部分新兴产业日本压根不是中国对手,有优势的机器人、芯片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主要还是吃老本。中国在核电、电网技术、水电、清洁热电、光伏、风电、石油勘探、土木工程、造船、重型汽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各类飞机制造、通信、手机品牌和制造、液晶显示屏、互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防、智能家电、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化物流、航天、兵器工业等等领域都强于日本。
过去几年大量日本人科研工作者-从新科博士到国宝科学家-移民中国高校开展工作,从上海北京到云南的大学都有,因为他们所在学科领域中国高校比日本高校经费更充裕水平更高、仪器设备更好更方便使用。同期清华毕业生赴日留学人数已经减少到十几人甚至不到十人,每年在东京举报的清华校友忘年会十年前尚有近百人参加,疫情前两年每年只有一二十人出席了。
另外,鉴于总有中国人拿日本人得过几十个诺贝尔奖、中国国内获得科学诺贝尔奖迄今只有屠呦呦一人为理由理直气壮揶揄中国科研,这里讲几句公道话。评价迅速发展的国家的科技水平最最没用的指标就是诺贝尔奖。首先,诺贝尔奖主要奖励的是基础科学发现而非应用性知识的发现,和科技产业发展往往并没有直接关系,能促生产业进步的应用往往也是之后被偶然发现的,支撑一国产业进步经济发展的科技绝大部分和当下的基础科研关系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基础科学底子好的日本新兴产业连连败退,基础科学现在都不太灵光的韩国新兴产业秒杀英德法日这些基础科学大国。其次,因为二战后尤其是近三十年的诺奖是用科研经费砸出来的,而诺奖又有二十年以上的延迟性,直到现在本世纪科学诺奖除了极个别情况基本都是颁给了上个世纪做出的科研成果,日本过去二十年科学诺奖得主只有山中伸弥一个人是2000年代初做出成果,其他所有得主都是上个世纪做出成果,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的1970和1980年代和世纪末的经济泡沫期。而中国直到二十年前全国一年全部科技研发投入只有一千多亿元,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一年只有几十亿人民币,几乎完全没有可能做出诺奖级成果。中国基础科研也就过去十年刚刚有了点钱,但是出大成果还需要一些年。基础科研达到世界领先比应用研究和产品试验发展达到世界领先需要的时间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