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在中国符合道德礼仪,但在国外却不是的言行表现? 第1页

     

user avatar   wei-b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告诉一些长期没有在国内生活的人一点关于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常识。


一,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关系一般的情况下,态度认真的打听别人的隐私属于不讲礼貌的行为。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是21世纪,你总是拿19世纪或者20世纪那些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事,意思不大。

第二,不是很熟,很熟的朋友之间讨论这些,是很正常的,毕竟大家都面临职业,婚育的问题,也算是互相借鉴一下。

第三,态度认真,很多时候只是没话找话,避免尴尬。

如果以上三点都符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属于不讲礼貌。


二,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向自己提供帮助的人说谢谢;为女士拎一下箱子;公交和地铁先下后上;替后边的人推一下门;和女士并排行走,尽量走靠外侧;扶梯靠右;都是讲礼貌,高素质的表现,一点都不奇怪。

我给自己补充一句略微装逼的话,这几条,在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自己都能做到。倒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我想做个好人。在中国,你这样做,也绝对会被认为有礼貌,高素质,不会被认为是神经病。

关于扶梯的问题

第一,我知道扶梯左行右立未必就好,容易导致一边磨损,而且狂奔也不安全。我小时候就有这种疑惑(人都站一边,这边不就更重?对电梯不好吧?)长大以后,看过一些文章,所以我对这个很清楚,不劳烦大家“科普”了。

其次,我个人还是觉得左行右立有点道理的,毕竟确实有赶时间的人。而且现在电梯定期检查,不至于等到出事。

第三,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先在其他几个答案那里看到过,日本,欧洲,左行右立做的如何好,国内如何混乱,才刻意提到这个的。我要告诉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也是宣传左行右立的,不是中国电梯就应该混乱无序,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到了。


三,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和孩子家长商量,且与家长不认识的情况下,与别人的孩子过于亲近,也是很没有礼貌的行为,甚至会被认为是人贩子。


四,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人贴性别,民族的标签的行为是违反相关规定的。具体请看新华社发布的媒体用词标准,尽量避免“女大学生”这种称呼,直接称为“大学生”。


五,在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地吐痰,不考虑别人就吸烟,在安静的餐厅里高声喧哗(有的餐馆则不是,反而希望人声鼎沸,有一种红火的感觉,就像日本的居酒屋,欧美的酒吧,也并不都需要保持安静),对服务员呼来喝去,没事就大声地按车喇叭,都属于不讲礼貌的行为,并不是“正常”行为,而是会被别人明里暗里骂的。也许有很多人是那么做的,但是并不是“正常的”,更不是受鼓励的。


最后,做一个总结,不要把你看到的,很多发生的事情就定位为“正常”。闯红灯很常见,但是你问每个人,闯红灯应该吗?都会回答不应该。

先把在国内也是失礼的行为定义为正常,再批判一番,体现出你和洋大人的高尚,你们还真是会玩。


国内外很多东西的标准是一样的,只不过有的地方的人普遍的做得好一些,有的地方的人普遍的做得差一些。但是,强行把标准说的不一样,再有意无意的批判一番,那就很睿智了。


普遍≠应该,应该≠正常

(经知友提醒不等号不能连用,修改)


评论区1895这位朋友的评论,很好的总结了我的观点。


user avatar   VFGoonSquad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坐外面餐桌碰到同学们一大帮经过,我和他们逐个招手,结果最后就是这个芬兰女的不招手也不微笑,就是推着自行车冷冷看着我走过去了。我???她那个娘娘的德国男友反而手挥得不亦乐乎。

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和芬兰人接触了。下次见到芬兰人就转身跑。

——————————————————

芬兰同学跟我说,在芬兰如果你在公车上踩到了别人的脚,本地人是绝对不会开口道歉的,因为双方都会觉得尴尬,所以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最好;而如果开口道歉了,那么整个车厢的人都会跟着尴尬。

看着她万年如一日的不苟言笑的脸,我信了。


user avatar   wu-ming-85-7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谈点政治不正确的吗?

在中国,假如一个回族人和一个汉族人一块吃饭,你会不会尊重对方不吃猪肉的习惯?我猜测大部分人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斤斤计较,多半会遵从对方的习惯。

同样,假如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对方会不会顾忌什么中国的道德礼仪,或者在意自己的言行对你造成不良影响?大部分有礼貌的人都会注意一下改变自己的言行规范,但是大部分人多半会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做过多的改变,甚至要求你去尊重他的习惯。

而且只要对方的行为不算太过分,你多半不会在意的。

然而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在中国少数族裔或者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可以对你提出让你尊重他的生活习惯的要求,但是你却绝不敢向对方提出要求。

也就是很多中国人都是标准的老好人,别人向你提请求,你根本不敢拒绝。但是你根本不敢去麻烦别人,更不敢向别人提出任何要求。

中国式好人的标准行为模式,如果有人需要帮忙,谁都可以找到他。但是如果他需要找别人帮忙,他却谁也找不到。这种交往模式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同样也体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模式中。有时候很多人根本察觉不到这种交往模式有多么的病态。

就拿美国华人举例子,美国华人在美国的标准表现就是,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美国人之间有啥差异。如果美国人对他们提出要求,不敢有一点拒绝。但是他们不敢对美国人提出一点请求,更不敢麻烦美国人对他们叫醒一点帮助,或者尊重他们的生活。

这一点其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在中国回族敢去要求汉族尊重他们的习惯,但是美国华人不敢提出哪怕一点请求。当然,中国内陆的人,同样不仅拒绝外国人或其他族裔的请求。

所以这种问题就让人感到非遗所思?哪有在中国符合道德礼仪,但在国外却不行的言行?就算真的有,你也可以要求对方尊重你的差异生活方式啊!

因此很多中国人其实有严重的讨好型人格障碍,而且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讨好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病症就是,别人向你提出请求你根本不敢拒绝,但你有不敢对别人提出一旦请求,生怕麻烦对方,或者被对方拒绝。

公众号:无名的思想空间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歪一下题,有些回答的行为在国内也是不好的啊,已经归到“正常”范围了吗(笑cry)


user avatar   charles-19-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https://www.zhihu.com/video/993584978420240384

感受一下世界杯期间莫斯科地铁

大概2分钟的地铁时间(防空洞级别,挖的真心深),长长的队伍,左行右立,通行自如

其实我并不反对很多人认为这样不安全或影响电梯寿命的观点

但是事实上,在移动的电梯上行走并不会比上下楼梯更困难,电梯寿命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取决于产品质量或保养方式,以此为反对左行右立的论据未免有推脱责任之嫌

莫斯科地铁已有近百年历史,运行起来除了噪音略大,其他并无显著不适(当然,防空洞换乘一下走断腿)

好像跑题了?没关系,最后贴一个c罗进球视频,祝大家生活开心!

https://www.zhihu.com/video/993588632887980032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课跑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如果有问题便跑去问,那office hour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补充:office hour就是教师办公时间,准确说就是公开办公时间,可以帮学生答疑解惑,除此之外,教师即便在办公室,也是私人时间。


user avatar   phantasmhor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我非常厌恶的日本习俗。或者说是所谓龟腚。那就是公共交通上不能打电话。甚至有的人看到你玩手机都要说你。

日本人把这个行为列为『マナー』,也就是礼仪的一部分。但是不仅是国内,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似乎都没这么多事儿。这个事儿是为啥呢?其实居然是因为日本人的神经反应过度。

这个习俗,我认为是日本人对规则过于重视,导致那些不成文的小众规定被大多数所接受,再加上绝大多数只会跟风规则,导致普遍对公共交通打电话会反感。

我今天就来稍微逼逼一下这个规定到底怎么来的,怎么演变的。


一开始这个规定是『禁止在优先席附近使用打电话』。也就是说,针对使用优先席那些使用心脏起搏器的老年人。由于手机信号在过近距离的时候的确会对心脏起搏器造成影响,所以让优先席附近的人们不要用手机,甚至一些公交公司要求关机,都属于道理上说得通的。

要注意的一点是,本来手机在通话的时候才会发出相对强烈的信号,禁止在优先席附近『打电话』也是完全合理。但是这个规定后来越来越过分。变成优先席附近『不能开机』。后来直接变成了公交车上到处都不能打电话。甚至再演变成了,如果你玩手机被大叔看到,都会对你白眼。而你掏出 iPad 继续上网之后,他反而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那么,到底这个距离是多少?手机的信号辐射到底对心脏起搏器有多大的影响呢?



日本政府2000年发布的内容显示,需要3厘米以内才会造成影响,因此要保持15厘米以上的距离。

三厘米??????

也就是说,基本上你需要贴着老人的胸口(……),并且直接打电话,才能产生对他的心脏起搏器的威胁。


也就是说,一个实质上等同于『不能用你手机贴着老人胸口打电话』的需求,在为了确保普遍的安全时被强化为『优先席附近不能打电话』的完全可以接受的规定,后来被无知的麻瓜们夸张成『优先席附近不能用手机』,再变成『公交车上不能打电话』,再被一部分神经病理解成『公交车上不能玩手机』。

比如这样的:


北海道中央巴士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巴士上禁止开手机。

你没看错,巴士上禁止手机开机。


直到2012年开始才改成手机不许闹铃(防止老害们以为你开手机有信号要杀他),在公交车上也不许打电话。

其他的地方也一样。我在乡下读本科的时候依旧被公交车司机提醒过很多次。几乎是空车的巴士,我接了个电话,司机就直接怼了我,说车上不要打手机。我也懒得理他,直接挂了电话就下车了。这帮人真的非常愚蠢。他觉得规定就是规定,只要上面的人说了是什么,就要死守,至于规定对不对……管他去死啊,往死里执行就好了。


于是这个愚蠢的规定还被保持到了现在。



日本人彻底疯了.jpg

日本終わってるな。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美国为例,分享几个在日常对话中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踩雷的领域:

1 祈使的语气

场景:去麦当劳点餐

顾客:Please give me a Big Mac with fries and a large soda. 给我来个巨无霸,薯条,大可乐。

没毛病?

毛病大了,遇到脾气不好的店员,当时就要拉下脸来。

因为在美国的沟通语境中,虽然您用“Please”开头,但这个句子说出来是命令的语气,像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仆从来发号施令。

正确做法:Can I have a a Big Mac with fries and a large soda?

可以看到,虽然这个句子中没有用敬辞(“please”),但在美国的日常交际中,会被认为是更加礼貌得体的表述方式。这是一个问句,摆出了和店员商量的姿态,而不是颐指气使。

哪怕是真的遇到双方地位不对等,一方具有权威地位的情况下,美国人也习惯于保持商量而非祈使的语气。例如,上司交代下属完成一项任务,在正常的职场交流中一般会说“Would you....”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哪怕是警察拦住了涉嫌违章的车辆,对司机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Would you please show me your driver's license?” (真到警察要对自己采取祈使句的时候...麻烦就大了。。。)

2 详细询问他人的计划

这一点并不绝对,有的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近,闲话家常比较正常。但有的地方,问不太熟的人“吃了吗?” “一会去哪啊?” 之类的问题,可能就会给人留下多管闲事的印象。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美国人被问到这类问题,有时出于礼貌并不会用含糊的方式作答,而是真的会一五一十告诉你他们的日程安排,这就很尴尬了:

可能您期待的对话节奏是:

“一会干吗呢?”

“没啥,出去溜溜”

这就相当于“How are you today?” "Great, Thank you!" 不过是寒暄而已。

但在美国,就可能变成:

“一会干吗呢?”

“啊,我要先去九十五街和富兰克林大道那个路口的塔吉特商场买一个吸尘器,然后十点半和我的发型师有约....” (心里暗自好奇,你管我呢?)

当然,朋友之间问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也有副作用:对方可能理解为提问者现在闲得发慌,热情洋溢地邀请您一起来。

这不是说美国人就不唠嗑了,照样会闲聊,但可以选择几个绝对安全的问题:

--(如果对方养宠物)问对方的宠物近况如何,比询问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更加不容易踩雷。

--(如果知道对方的毕业院校)问对方学校的橄榄球队最近表现如何。

-- (如果是在工作日)问对方周末有什么计划。这里有朋友得问了: 不是说不能问别人具体计划吗? 这一点不太好解释,但在美国的文化氛围中,周末是有特殊意义的。周末的计划,不是一般的日程,而是代表了一种憧憬,一种向往,一轮地平线上的初阳。问对方周末有什么计划,就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让人尴尬的,问别人“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方式。(在明尼苏达州,问“夏天打算干什么”有同样的效果。)

3 过多用“我”开头

这一点,经常进行学术写作的朋友应该会很自觉地遵循。写论文的时候,哪怕只有一位作者,也要用“We”而不是“I”. (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学者觉得这样太荒唐了,但又的确没有合作者,于是把自己的猫列为了第二作者,然后心安理得地在论文中以“我们”开头。)

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是多人共同完成了小组作业,哪怕是每人完成了各自的部分,在介绍相关部分的时候也一定要用“我们”。美国人虽然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但在校园和职场,团队精神都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这一点,让很多人哪怕在介绍真正只有一个人完成的项目时,也一时改不过来,还是把“我们”挂在嘴边。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个人也要走得像一支队伍吧。


user avatar   yi.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两个瑞典的。

瑞典人高冷的同时又腼腆,就会有一些奇怪的讲究。

首先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个人空间无比之大。公交车隔一米排队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上了车也是一样,像是一堆互斥的小滑块,总能找到互相距离最远的地方坐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上车之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你应该怎么办呢?

正确答案是找个空地站着。

另外一个更烦,关于食物的最后一块。

比如说蛋糕,剩最后一块了,客气一下很正常,但是谁要是吃了也就吃了。

到了瑞典人这里不行,最后一块绝对不能拿,要是想吃怎么办,再切一刀,拿一半。

切到下不去刀为止。

到了局面无法收拾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这些外国人出来背锅:你不是瑞典人,不受我们这些习惯的约束,你吃了吧。

我就是这么胖的,你们一定要相信我。


user avatar   xiao-xi-zhi-shui-zhend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点日本的,个人体会,不代表普遍现象。

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国内吃饭,服务员端菜上来,大部分吃饭的人都要接一下餐盘,或者帮忙码一码餐桌上拥挤的其他盘子。

但在日本,这个事不太合乎服务业规矩,因为上菜到位是服务的一部分,如果消费者去帮他,说明他没做到位。

意识到这件事以后,我有意关注了一下,只要我帮服务员接餐盘,或者码一码其他盘子,对方一定会以“すみません”表示感谢(粟米马森这个万能词在日语里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感谢)。

同理还有前往温泉旅馆。无论多重的箱子,哪怕我的力气明显比服务员大,只要交给店里,服务员哪怕是再娇小的日本女孩,都会想办法拖着箱子走。当然,这也不一定都是好事,有一次服务员就拖不动然后把我箱子弄倒了。

2

日本人发邮件的状态跟中国人也不一样。

中国人发邮件大概有什么写什么,兴之所至,一长串一长串的写。日本人是考虑到阅读方可能会用手机,所以一般都是写个半句话就敲回车,所以大体会写成这个样子(用中文模拟吧):

很久不见了。

你最近还好么?

你过得好比什么都强。

我最近有点累,

但不用太担心,

只是工作但繁忙而已,

身体不会受影响的。

替我,

向阿姨问好呀!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3

吃饭时候出不出声。

相信中国不管什么地方,吃饭不出声,都是一种规矩。西方人吃西餐的要求就更严格,甚至连喝汤都不能发出勺子碰盘子的声音。

但日本这一点就不太一样,有些地方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喝抹茶。一般最后一口的建议方式就是吸溜一下喝下去,表示这个茶味道不错。

吃拉面也差不多,中国人吃拉面是把面晾凉了咬断面,出声音算是没规矩,日本人是趁着热乎劲一口嘬进去,声音越大,说明拉面越香。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测评爆料部分五星级酒店不换床单、清洁卫生间、马桶? 
  有哪些神奇的动物? 
  端午假期有哪些「能称霸朋友圈」的小众旅游玩法? 
  如何看待山西运城马戏团老虎失控咬人,马戏团是否应该被取缔? 
  情侣第一次去酒店什么感觉?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女人喜欢旅行? 
  有哪些认为韩寒曾代过笔的知乎用户?在方舟子质疑韩寒的事件中,方舟子有哪些过错? 
  去印度订酒店上哪个网站比较好? 
  春天来了,你所在的城市哪里可以体验到「春江水暖鸭先知」? 
  孟晚舟游张家界喝「拦门酒」,网友热议「祖国山水最美,也最安全」,祖国的山水究竟有多美?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苹果在2018年7月升级的 MacBook Pro 产品线?
下一个讨论
电影里有哪些当时不懂后来才理解的台词或情节?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