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龙羊峡三文鱼养殖厂寄生虫检测采访? 第1页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说吧,很多人说海鱼和淡水鱼都可能造成寄生虫病,只要有质量检验和保证就都一样。

这OK。

但是如果你相信一个像这样用显微镜在鱼肉里找绦虫,还把绦虫念成“tiao”虫的厂家和质检体系能向市场提供安全的鱼肉。

那真是脑子有病。

这种产业就该死,无关国产还是进口,无关三文鱼如何定义,无关淡水鱼能不能生吃。

就算全世界的鱼都可以生吃,这样的厂家生产出来的也不靠谱,这完全是弄巧成拙。

以上


BTW

要是有人轻信这种媒体的报道,也是脑子有病


user avatar   yaket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龙羊峡出产的主要是就是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也少量养殖白鲑。但是用来以“三文鱼”名义推向市场的就是虹鳟(和它的人工选育品种金鳟)。


从央视报道、开水和钟凯等科普达人的质疑,到渔业协会、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辟谣”,企业祭出检验报告,部分媒体的“显微镜反击”,再到新一轮的质疑……事态的发展已经愈发混乱失控,被卷入乱局的绝非只有龙羊峡三文鱼的生产方民泽渔业。


虹鳟是否属于“三文鱼”,早已非一时之争。


尽管“三文鱼”并非科学的分类名称,但在西方的语境里,对于“三文鱼”和“鳟”的区分,却也的确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三文鱼”的汉语名称,来源于我国粤港地区对于英文“salmon”的音译,而“salmon”一词的来源,则是来自拉丁词源“salire”,翻译过来,这个词的原意为“奋力跳跃”——对于大西洋鲑、红鲑、狗鲑、粉鲑、帝王鲑、银鲑这6种鱼来说,它们在海洋中栖息成长,达到性成熟后,就开始了从海洋到河流的漫长迁徙,而逆流而上的过程中,不免要通过跃起的方式跨越天然的小瀑布,“salire”正是对这种习性的贴切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这6种鱼被统称为“salmon”,并被音译为中文“三文鱼”,都并无争议。



但具体到虹鳟(和其他淡水鳟)身上,这种习性就很难寻觅——它们终生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绝大多数鳟在自然环境下并不会发生跨越盐度的生殖迁徙,以“salmon”来称呼这些鳟,从字面意思上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在英文语境里,虹鳟、以及其他淡水鳟鱼,被统称为“trout”。



但这就涉及到一些生物分类上的尴尬——被统称为“salmon”的这6种鱼,其实反倒属于2个属:大西洋鲑所在的鲑属,以及其他5种所在的大马哈属。而虹鳟和其他的淡水鳟鱼,也同样属于这两个属当中。从生物分类的角度来说,虹鳟(一种“trout”)和红鲑(一种“salmon”)的亲缘关系,反倒比同样被称为“salmon”的红鲑与大西洋鲑更为亲近。


这就让“鳟”和“三文鱼”的分界变得十分模糊——从亲缘关系上,我们找不到足够的依据把虹鳟和5种大马哈属“三文鱼”割裂开来;那么彻底把大马哈属排除在“三文鱼”的范围之外,又的确对大马哈属会“奋力跳跃”的5种鱼很不公平,更何况,大西洋鲑属中,也有大量的终生栖息在淡水中的鳟。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状:中文里的“三文鱼”和“鳟”,都没有与它们习性直接的对应,而西方国家用来区别“salmon”(三文鱼)和“trout”(鳟)的字面原意上的界限,在中文环境下被模糊了。(试想一下,绝不会有人把河鲀称呼为“刀鱼”,因为它长得根本就不像一把刀,以字面原意来划定名称范围的效果,的确就是这么清晰强大)


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鳟——尤其我国大规模养殖的虹鳟,是否可以使用三文鱼的名号,一直都被激烈的讨论,却始终未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在市面上,我们也能见到“丽江三文鱼”“龙羊峡三文鱼”这样的虹鳟品牌。


按理说,就像渔业协会的公告里所写的一样,“三文鱼”的名称并非商标,虹鳟并没有法理层面上不能使用的严格规定。但是,这两大类鱼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意外地引发了一系列附带问题,使得关于“三文鱼”范围的圈定变得十分必要:


自然界中,寄生关系是非常普遍的存在,我们并无必要、也绝无可能找到一种丝毫没有被寄生的动物食材。第一,被寄生的可食用动物身上的寄生者,不一定对人类有害;第二,通过高温加热的方式,许多人畜共患的寄生虫也可以被彻底消除。


但在“三文鱼”贸易的最初玩家挪威海产局向亚洲地区推广大西洋鲑的过程中,对这种鱼的生食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而生食水生生物,就必然绕不开寄生虫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水中同样也有人畜共患寄生虫的存在,比如异尖线虫,就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对于挪威产出的大西洋鲑来说,如果产区的水质优良,管理到位,被异尖线虫寄生的风险还是比较可控的,如果再加以低温速冻的方式,挪威的大西洋鲑生食起来是问题不大的,这使得“三文鱼”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可以放心生食”的鱼类代名词。


可如果淡水虹鳟并未标注自己的身份,依然冠以“三文鱼”的名号推向市场,又被不知所以的消费者用来生食,隐患就骤然爆发了。


不同于海水环境,淡水中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之多,危害之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著名的华支睾吸虫,可以引发肝吸虫病,甚至直接催生组织癌变,被列为一类致癌物;阔节裂头绦虫,不仅可以引起小肠病变,其体型更是令人瞠目——从患者体内排出的阔节裂头绦虫,有的可以长到9米多长!


这就又引发了一个问题:虹鳟,到底是否会向人类传播这些寄生虫?


渔业协会的公告中提到,养殖虹鳟的过程中,投喂的都是膨化饲料,完全断绝了虹鳟通过采食这些寄生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被寄生的途径。但这其实并不能说明虹鳟不会成为第二寄生宿主。


可以明确的是,虹鳟可以成为阔节裂头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已是实锤,在南美多地的养殖虹鳟体内,都发现了这种寄生虫的踪迹,在我们国内,也有过阔节裂头绦虫寄生在洄游到黑龙江中的大马哈鱼身上的案例,要知道,虹鳟与大马哈鱼亲缘关系和身体结构非常接近,而洄游的大马哈鱼早已经不吃不喝,可即便切断了通过捕食感染寄生虫的来源,它们都未能幸免,那么如果此地开展虹鳟养殖,即便采食的都是膨化饲料,结局又会有什么区别?


而华支睾吸虫从第一中间宿主到第二中间宿主的转移过程中,同样不需要经过采食的过程:寄生在螺内的华支睾吸虫,可以以尾蚴的形式被排出,尾蚴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很容易侵染到水面上层的、体色较淡的鱼类身上,其中的一些会被鱼类在呼吸过程中随着水流吞下,附着在鳃部,还有一些,更是可以直接在鱼类体表寄生——只要水体环境中有华支睾吸虫,就不能排除鱼类被侵染的可能,而这与饲料毫无关系。



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在龙羊峡养殖虹鳟的民则渔业所出产的产品并未被侵染,一方面,民则渔也的养殖技术比较先进,通过水质监测和鱼药合理使用,可以规避许多的寄生风险;第二方面,华支睾吸虫的确还没有出现在青海的记录,这里的水质也的确清澈纯净。


但从1959年金日成向周总理赠送了虹鳟鱼苗开始,我国的虹鳟产业早已遍布全国,生产方不仅有民泽渔业这样的大型企业,也包括许多小型鱼场。他们所在的区域水体内,是否有这些寄生虫的身影?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是否达到民泽渔业的高度?



甚至让我们采纳渔业协会的说法——吃了膨化饲料就可以杜绝寄生虫来源,那么,这些小企业是否会严格只投喂膨化饲料呢?公开的资料可以显示,在2015年,河南某地的水产技术站,还在推广以黄粉虫等活体饲料喂养虹鳟以提升养殖鱼品质的做法。


其实我很困惑,我不知道这2个协会,3家媒体,诸位“专家”是否想过,中国虹鳟产业的发展,是否真的需要傍着挪威人树立起来的“三文鱼”这块招牌?


从挪威,到法罗群岛、智利和加拿大,一个又一个国家的三文鱼产业建立起来,来到中国抢占市场份额,而我们国内纵然在不断地投入财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却始终没有能叫得响的鲑、鳟品牌。当我们的企业在打着“淡水三文鱼”——很多时候其实干脆就刻意回避了“淡水”——蹭名声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条路并非是我们自己的?


就拿虹鳟来说,如果民泽的虹鳟的确质量可靠、安全放心,何不坦诚亮出自己的身份?欧美许多国家已经有过在商品名后标注学名的先例,我们是否可以仿效?或许有人说:我承认这是虹鳟,就肯定要失去许多生食鱼的市场。可你们攀附在别人创造的市场上,真的能长久地发展吗?即便是更正苗红的三文鱼——大西洋鲑,在欧洲原产地也并不以生食为主流,而口感、品质上并不差的虹鳟,为什么就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端淡水鱼道路呢?



即便是淡水鱼类有寄生虫的风险,消费者也并未因此就将其排斥——我们甚至可以跳出单一的生食方式,发展更为多样的熟食风潮——烟熏,煎烤,我们中国人对鱼类的推崇,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难道还没有给足虹鳟的发展空间吗?



但很遗憾,一次又一次的争议,无论是引导行业的协会,身处一线的企业,掌握公器的媒体,都更愿意走向捷径——我们拿出了检测报告,检测项目却是一种根本就不会在淡水中生活的异尖线虫,这样的检测报告,难道不是欲盖弥彰?我们找到了检测机构,上演了一幕幕荒唐闹剧,难道不是自毁形象?我们找到了专家站台,大谈什么生食无忧,难道不是信口雌黄?


更何况,消费者被置于何处?诚然,历史上不乏荒诞,民众也总是健忘,但我们是否忘记了一点——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神经,早就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极度紧张,当消费者对公权力失望,对自身安全恐慌,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伪存真的时候,他的选择是如此清晰又必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管是真假,我都不吃了。差点吊死国内牛奶行业的那棵歪脖树还在看着呢,你们就都忘了?


想想真是可悲,进口三文鱼企业有何过错,辛苦攻关试图开启中国自己的大西洋鲑养殖的企业有何过错,消费者又有何过错?最应该保护一个行业发展的人们,却正在傲慢的毁了它。




PS:


关于为什么我担心会因为虹鳟风波波及到大西洋鲑等“三文鱼”产业,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


首先就是许多消费者其实不具备彻底区分“三文鱼”和鳟的能力。无论是三文鱼还是鳟,都有许多种,的确有一些种的外观上有着明确的差别,一些老饕也能凭借这些线索将其区分出来:



但这些鱼类的外貌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比如我们刚才说到的红鲑,在繁殖季节,它就会变成这般模样:



更要命的是,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很多三文鱼或鳟,都已经经过了初步加工,它们往往是以鱼段、鱼块的形式存在,更有甚至干脆已经被制作成了寿司端到我们眼前,什么斑点,什么花纹,什么眼睛,这条路就被切断了


还有许多人认为可以通过口感、肉的花纹和颜色来区分各种鲑和鳟,但实际上,这些方式都不靠谱。因为影响颜色的只是野生或养殖鱼类所摄入的虾青素,影响口感和花纹的事它们体内的脂肪含量,这些东西完全可以随着饲养方式、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更不用说,各地水质和管理水平的差别,即便是同一种鱼,也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便渔业协会笃定龙羊峡的虹鳟没有问题,但某落后地区小山沟里散户饲养的虹鳟又如何保障?


中国的消费者已经怕了,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耐性和信心去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既然风险如此不明朗,而且无论是三文鱼还是鳟,都并非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全盘放弃自然也是正常的选择了……希望协会和企业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分雷人。

看到视频里的操作,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视频中用的显微镜是非常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这种显微镜的原理就是光从 光源 发出,然后穿过观察样本,这样然后被我们的目镜看到,由于观察过程中存在放大现象,所以就可以看到很细微的东西。

或者,更加通俗的说,最下面那个灯泡是发光的,然后光穿过载物台上的三文鱼,然后被我们眼睛看到。

但是呢,这里的操作人员的操作让人窒息。

1,三文鱼竟然放在了光源上。

这是最雷人的地方。哪怕一个高中生,学过简单的生物实验,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图中我标注了一下内容,实验员放的地方是光源(也就是一个灯泡,发光的)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放置位置应该是我钩对号的地方,也就是载物台。

你要是放在这个位置,还能观察到东西,你忽悠谁呢?放在那里,你看到的就是漆黑一片。

除此以外,还有很神奇的操作,就是那么厚的肉片。

二、样本太厚

显微镜是要透光的,所以需要样本很薄,这样光线才能穿过去。

实验员把那么厚的一块肉丢上去,直接把光线全挡住了,看到的肯定是漆黑一片。

所以,这个视频里的操作,完全错误,而且是根本看不到效果的,他们得出没有寄生虫,这种结论就两个字:作假。



搞笑的是,检测人员还对着记者说,这样看的很清楚,很清楚?漆黑一片很清楚?

这次三文鱼事件,引发了很多争议,相关部门的说话前后矛盾,一会儿说虹鳟很贵,根本没人去替代三文鱼,一会儿又说这东西很便宜。

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好。而在专业知识解释中,更是漏洞百出,连最最基本的操作都出问题,这让人如何相信?这种公信力就是被这种非专业的,不认真的做法给破坏了。

所以希望以后能够稍微靠谱点。


最后的最后,中科院没有青海生物研究所,下面俩是中科院的。

这是中科院京外的所


user avatar   pikacyu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即日起中小学课程中有关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规范的课程一律删除。


user avatar   meng-yu-l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经常被问淡水鱼海水鱼寄生虫啊啥区别能不能生吃啊和蔡澜说的三文鱼没生鱼片没寿司这种言论对不对啊的B站美食区常驻人员

我表示

这他妈根本就不是什么“淡水”鱼究竟能不能生吃这种理论问题

也不是“啥是三文鱼”这种拗逼格的高端消费标签问题

而是,就这环境,这检疫检验水平

居然还好意思拿出来证明?

媒体水平和媒体良知问题


多说一点别的,也是我在B站经常去说的一个事情

就是,无论是挪威三文鱼,还是什么青海虹鳟,都不是什么我们很多宣传或者一些节目里包装的“高级食材”

三文鱼真的,不高级。。。。。。

即使是真的,挪威的,三文鱼,也不“高端”

它就是一种肉质肥嫩的白肉鱼——真的是白肉鱼,很多人觉得它高端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它和金枪鱼一样不是白色的肉,但它真的是白肉鱼,这货吃掉小鱼小虾之后色素不像鲷鱼啊石狗公啊是往皮肤上涂而是富集到肉里,于是鲑鱼的肉就变成了橘红色,和红色肉的金枪鱼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其实和建筑业里常见的“欧式装修”一样是一种臆造的,用以包装高端溢价的伪概念

三文鱼当然也不只有生吃这种吃法,反过来说蔡澜就随口那么一说自己都未必当真,有的“美食爱好者”就奉为圭臬的“日本人不生食三文鱼”的说法也是不对的

三色丼就是经典的鲑鱼生食,金枪鱼成本高,平民店就用鲑鱼没啥不行的,但和国内把鲑鱼包装成“生着吃才地道才有品味”的珍馐的忽悠还是两回事儿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来的三文鱼能成精

这些都是一般性的概念而已,有人说你这么矫正不也在装逼,我不是说我明白我就厉害,但是至少不能说不明白还假装自己厉害

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于,把装逼和健康放到一起看,这其中的问题就好玩儿了

健康问题本身是无所谓你装逼不装逼的,你去高端消费装逼一把,或者之后装逼透支导致去吃方便面度日,只要卫生检疫合格,那就都没有问题

但是正因为高端消费中有一部分价值标签消费,也就是拿吃来装逼,这就给不正当牟利创造了空间

比如之前很热点的,被称为“油鳕鱼”去蹭“银鳕鱼”(其实也不是鳕鱼)的热点的异鳞蛇鲭,懂点儿知识的都知道这是忽悠,但为什么这个市场能够被开辟出来,就是因为很多人在不理性了解其中的技术性常识之前,就去扯高端消费了。

同样的还有因为“牛排几成熟”而吵架吵得不可开交的知乎和b站评论区,你们想表达什么呢?然后一边说着什么没有偶数成熟度,一边拉出牛肉绦虫的新闻满天飞?

须知你吃东西是为了好吃,为了饱,为了健康,反而恰恰不包含为了装逼。

鄙视链是没必要的,我说这些也不是想表达“哈哈你们这群土鳖想装逼?得是我们这群吃过见过懂过的人才能装逼啊你们算个吊”的鄙视链。

实际上你就在楼下吃个油条喝完豆腐脑,你也同样得关注这些东西,但同样,懂得多,也不是装逼的资本。

至于别人说什么我要八成熟的牛排,那是人家的习惯,也完全没有必要笑话人家不是?

其实没有经过冷链的牛肉,不建议做半熟牛排的

想要吃得安全,首先放下装逼心态,对你觉得新奇的食物多了解,那么那些没有的事儿自然不会和你发生什么关系,你也就无所谓什么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清楚责任

一件事情如果做错了,会找到责任人,责任人很重要,不要帮人背锅。当然,也不要随便推锅。如果有人推锅给你,一定要怼回去,用邮件怼。


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自己负责的事情做砸了,不要慌,也不要推锅。要分析一下root cause,找个solution出来,即使这个solution你自己搞不定,这个步骤也要做。尽量从工作流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


不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别人

除非老大正式的让你去协助别人(邮件为证),否则不要帮别人完成工作。很多时候,帮别人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背锅的开始。


一切以邮件为准,不要口头协议

如果是口头确定过的东西,写个邮件发出来,抄收给所有相关的人,特别是相关的老大。并且,找他们要comments。这是以后避免背锅的最重要步骤。



这些不仅仅针对印度同事,而是针对所有同事。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崔永元的璞谷塘商城? 
  为什么理工科出身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信中医的? 
  为什么职业打假不好? 
  2017 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学事件有哪些? 
  为什么大家不要手工红糖,而更喜欢超市的红糖呢? 
  杨振宁与霍金相比伟大得多吗? 
  为什么不能用蒸馏的方法制备工业酒精? 
  有哪些万万没想到的冷知识? 
  有哪些简单生动的素材,可以用来介绍物理学中的概念? 
  这种水果有类似菠萝和芒果的味道,是什么水果? 

前一个讨论
可乐喝多了有什么坏处?
下一个讨论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