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欣赏克苏鲁神话? 第1页

  

user avatar   chou-jia-tai-duo-fang-bian-tou-lu-xing-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克苏鲁是恐怖的最高境界,它的恐怖不是鬼魂,不是恶魔,不是丧尸,不是怪物,是未知,是身为虫子的渺小,我对你根本没有恶意,我从未注意过你,你哪怕看我一眼都会疯掉,我是你无法承受的真相。太美了。 [1]

就像上述所说,克苏鲁神话的精髓在于因未知产生的恐怖,在克苏鲁神话里,知道的越多越疯狂,各个故事里面的主角努力探求一切的真相,但大多都落得个凄惨结局,很少有能够善终的,而无知者(非贬义)则往往过的最幸福。仅以结果论我们很容易认为克苏鲁神话是在宣扬愚昧无知,但其实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是在告诫人们要对未知保持敬畏,不要秉持那种一触即溃的玻璃般的傲慢。

克苏鲁神话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年代背景。它的作者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出生于19世纪末,彼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的大潮席卷全球,一座座不夜城拔地而起,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内燃机的普遍应用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全球,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交流的方式,火药又促进了军工业、化工业的进步,各种化工品走进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除了社会领域,那段时间科学也发展迅猛,以物理学为例,我们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是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而物理学除了电磁感应定律外还取得了众多的成果。除了天空上漂浮着的“两朵乌云”,整个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基本上已经被搭建完成,而对这两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大多数物理学家也持乐观态度,很多人的立场与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终将知道”这句名言相似。

总之,那时侯物理学家们陶醉于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物理学大厦,感慨于它的雄伟壮观,“物理学已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基尔霍夫)”。人们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转都遵循着永恒不变的牛顿定律,所有的星体都按照牛顿规划的路线前进,人类已经来到了真理之路的尽头,很快就能完成征服宇宙的终极梦想,人类距离支配自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随着对两朵乌云的研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继诞生,地基牢固近于至臻至美的经典物理学大厦顷刻间分崩离析,物理学家重新发现了一个不为牛顿力学支配却又更真实更深邃甚至于违背直觉令人匪夷所思的世界,而这将掀起一场伟大的变革,打破千百年来的绝对时空观,其影响也会全面而深刻地渗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大致的背景就如上文所讲,在对宇宙对未知的探索中,人类的些许自以为是再一次地被现实击的粉碎,这也是克苏鲁神话最底层的色彩。在洛夫克拉夫特的世界里,宇宙是浩瀚的、神秘的、疯狂的、怪诞的、混沌的,地球这一叶小舟随波逐流,人类在一个可怕的深渊边缘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个未知存在的注视陷入灭亡。“人类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无知的小岛上,这海洋浩渺无垠、蕴藏无穷秘密,但我们并不应该航行过远,探究太深(《克苏鲁的呼唤》)”。

克苏鲁神话并不是公式化的表达与特定风格的词汇的串联,不是诅咒、呓语、幻觉、触手、肉瘤、不可名状这样的词语的堆砌,它实际上是创作者的宇宙观、审美观的反映,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如洛夫克拉夫特所言,“我选择恐怖小说,是因为它们最符合我的倾向——我要马上实现我最强烈、最持久的一个愿望,幻想着能神奇地中止或打破那种永远禁锢着我们,并且挫败我们对无限宇宙空间好奇心的、时空和自然法则所具有的那些恼人的限制”。克苏鲁的故事的确是疯狂的、怪诞的、恐怖的,而且往往是令人不适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却是瑰丽的想象与宇宙奇迹的总和。以《超越时空之影》为例,故事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间接的描写了一个能穿梭于无尽时间、掌握精神投影技术的伟大种族面对无可抵挡的末日逃亡的故事。在克苏鲁神话里,即使是征服了时间的种族伊斯,也不过是将自身放逐到时空之外的流亡者而已,对这个宇宙来说,“伟大种族”并不独特,它以最冰冷也最公正的方式对待所有的智慧生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克苏鲁神话里无数的种族在自身的星球上建立了辉煌的都市,但在文明的疆域之外,恐惧与未知从未远离,所有的文明都在背负着自身的恐惧,躲避未知存在的窥探,在这个黑暗的世界挣扎的活下去。但即使是恐怖的、掌握着伟大力量的旧日支配者、古神与外神也仍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不得不为末日的来临默默积蓄着力量。

在克苏鲁神话里,宇宙诞生之初只有“盲目痴愚之神”(The Blind Idiot God)、“魔神之首”(The Daemon Sultan)、“原初混沌之源核”(Seething Nuclear Chaos)阿撒托斯(Azathoth)存在,祂是万物之主,是一切的起因与归宿,祂以强横无匹的姿态横亘宇宙,置身于宇宙中央的宫殿之中。祂的王座周围环绕着无量大数不定形的舞者,疯狂的敲打着无形的巨鼓,吹着只会发出令人作呕的、单调的音色的长笛,以此使阿撒托斯保持平静。阿撒托斯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同时祂也是盲目痴愚之神。祂现在正短暂地沉溺在混沌的梦境当中,而宇宙正是祂的梦,所有的伟大存在,无数的智慧种族都只是虚幻的泡影,当阿撒托斯从沉睡中醒来,没有人能够逃离,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凡有所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人世间的一切都只是大梦一场。克苏鲁神话就是在这样的世界观上发展出来的,尽管它大多数时候只是作为一个背景板存在,但毫无疑问是它构成了整个神话体系的根基与底色(像《黑暗之魂》的那种绝望黑暗的世界观我就很喜欢,它与克苏鲁神话具有某种相似性)。洛夫克拉夫特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混沌无序无规则的,而盲目痴愚的阿撒托斯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诞生的。

好了,在上文中,我们大概地介绍了一下克苏鲁神话的情况,而在讲如何欣赏克苏鲁神话主题之前,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何为“崇高”。因为欣赏克苏鲁神话,其实也是在欣赏崇高。

“崇高”是一个美学上的概念:

崇高,指雄伟高大的意思。同时又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崇高是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不顺利)/巨大矛盾冲突获得美感(以悲伤痛苦获得力量,肯定人本质力量,不自由中得到自由)/自然界(不平凡)崇高的价值载体可以是艺术作品,也可以是人的现实活动,例如改造征服自然或社会斗争等。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这里我不对“崇高”做过多延伸,因为讲具体的理论总是会伴随着某种程度的趣味性的缺失,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西方美学史》。

下面,我只会按照康德的理论说明一下崇高因何而具有魅力以及如何欣赏克苏鲁神话的问题。

在美学上,美感与崇高感总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在介绍崇高的同时,还必须介绍一下何为美感。下面先看一看康德举过关于美与崇高的具体例证:

高耸入云的雪峰的景色,一段狂风骤雨的描写,或者密尔顿关于冥冥世界的一节叙述,都会引起愉快,但却是带有恐怖的愉快。与此不同,鲜花盛开的草地,溪水奔泻、牛羊遍野的山谷,天堂的风光,或者荷马对维纳斯的腰带上的图饰的描绘,也会引起愉快的情感,但却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快感。
高大的橡树和圣林中寂静的阴影是崇高的,花坛、低矮的荆棘篱笆以及巧妙地精心修剪过的树木是美的。黑夜是崇高的,白昼是美的。当闪烁的星光穿过夜幕,孤月当空,这时夏日黄昏的寂静便在具有崇高感的天性里逐渐引起一种友爱的、超尘脱俗的、永恒的高尚情怀。光辉的白昼唤起活动的热情和欢乐的情绪。崇高令人激动,美令人陶醉。充满崇高感的人的表情是严肃的,有时凝然不动,并令人惊异。反之,强烈的美感使眼神流露出快乐的光芒,笑口常开,喜气满面。

从上面康德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感会让人愉悦快乐,通常会伴随着心情的平静舒缓,而崇高在带来愉悦时,却往往同时带来恐怖的心情。在康德的美学里,美感是一种静观的愉悦。

在欣赏美时,人的心情会变得舒缓、轻松、平静。通过欣赏美,我们可以纾解压力,让念头通达,身心舒畅,甚至于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活力。

崇高感则与此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愉快,也不是直接的愉快。

崇高的事物不能直接促进生命力,它要经历“一个瞬间的对生命力的阻滞,接着便是生命力的更强烈的喷涌”,然后才能产生崇高感。崇高不含有媚人的魅力,它不只是吸引我们的心灵,同时还拒绝和排斥它。这两种心灵感觉不断地快速交替,就产生了特殊的消极性的愉快。

康德对美感与崇高的审美机制的认识不止限于感性层面,而是把它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不过在介绍具体的审美机制之前,我们还需要知道以下几个概念:

  • ①感性:通过被对象的作用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
  • ②知性:联结直观以思维对象的能力
  • ③理性:比感性更高一级的能力,是利用范畴进行推理的能力,在美学中更多的表现为把握与思维无穷的能力
  • ④想象力:把握有限事物并力图于穷尽无穷的能力

康德认为,美属于知性的范围,崇高则属于理性范围。在感受美时想象力与知性是处于无概念的自由的游戏状态,知性有足够的能力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产生的表象纳入直观并与想象力发生关系,它们之间是和谐的,但是在崇高的判断里情形出现了变化。康德认为崇高的事物是无形式(混沌、不规则的无秩序、破败荒凉)和无限的(主要是心理意义上),它的无限性超越了感性与知性的界限,在人的主体能力中只有理性才真正具备把握与思维它的能力。我们的感性面对崇高的事物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是面对崇高最初的不愉快感的来源),而这又恰好反映出能够思维无限、超越感性的理性的高超与优越,康德也据此认为崇高是高于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具有更高的合目的性。

经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知性与感性被拒斥在崇高之外,审美崇高时是理性与想象力在发挥作用,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严肃与对立的。我们的的想象力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构造出虚幻的表象引起人的崇高感,康德将这样的崇高表象分为实在的与想象的两类。实在的崇高表象依托于具体的对象,比如深邃的大海、无垠的星空;想象的表象不依赖于具体对象,完全是由想象力自身构建的,例如无尽的时间长河、以恒星为眼睛行星为身躯的伟岸巨人等。无论是实在的崇高表象还是想象的崇高表象都是依靠想象力来构造的,这样的崇高表象并不存于现世,它具有的无形式和无限的特征超过了感性的能力,而主体的理性又找不到可供驱使的感性材料,因此它只好借助于力图穷尽一切的想象力。我们知道美在于对象的形式,并且仅仅在于对象的形式(受限于审美对象),而崇高的事物则必须是无形式和无限的。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尽管广袤无涯,我们的感官却达不到其尽头。我们可以理解它是何等的深不可测,但想象不出其到底如何的深不可测。“我们的想象力达不到无限,而理性却要求无限,于是两者就发生了冲突。这样,想象力和理性围绕着崇高不断地拒斥与吸引,对立又统一的活动着,并最终把不愉快的感觉转化成快感,即消极的愉悦”。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是,我们知道崇高感是由想象力受到刺激产生的虚幻表象引起的,在崇高的审美机制中,相比审美对象,审美主体无疑是处于更关键的地位。康德认为称某种自然事物是崇高的是一种不恰当的说法(这里明显能看出康德理论的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仍称某些对象是崇高的),崇高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要审美崇高,人就不能是世俗的、卑劣的,而必须是纯真的、高尚的、理性的。一个人只要拥有感性就可以欣赏美,但他要是想欣赏崇高,内心则必须具有足够的理性观念。事实上,因为这样的品质并不普遍存在,能够欣赏崇高的人要比能够欣赏美的人少得多。以克苏鲁神话为例,无论是深不可测的无垠深渊、在耳边响起的疯狂呓语、在星空深处窥视地球的不可名状的外神与旧日,还是那些肆虐于大地,在人类中传播死亡与灾难的邪神子嗣都显现出一种邪异与恐怖的属性,这样的故事很难被感性的人接受,但对那些具有足够理性精神的人却有着毒药般致命的吸引力。审美崇高时,“我们的抵抗在它们的威力下相形见绌、显得微不足道,但只要我们自觉安全,它们的形状愈可怕,也就愈有吸引力。在欣赏这些崇高的对象时,我们心灵的力量被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平庸,思想脱离了身躯的囚笼”。在与崇高的对比中,我们体会到自身的渺小,以及人的理性并不受那股伟力支配而显露的勇气与自我的尊严感(在克苏鲁神话里,面对不可战胜的神灵,仍然有密斯卡托尼克大学这样人类的守护者与殉道者立在抗击邪神的桥头堡)。尽管在对崇高的欣赏中,我们并没有亲历险境,但我们产生的崇高感却是真实的。虽然我们只是见证者与旁观者,但依然保有精神的崇高与严肃性。也是据此,康德认为幸灾乐祸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真正的崇高感。

限于篇幅,我这里只是简单的谈了一下康德的一部分美学思想,而如何欣赏克苏鲁神话的答案,就隐含在崇高的审美机制中。因为欣赏克苏鲁神话其实就是在欣赏崇高,要想一直让它保持足够的趣味与吸引力,关键是不要让它跌落崇高的神坛。我们知道崇高感是一种消极的愉快感,因为理性要求无限,而想象力又不能穷尽无限,所以想象力与理性围绕崇高对立又统一地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崇高感。通过对崇高审美过程的把握,我们可以看到欣赏克苏鲁神话的要点在于不要让想象力穷尽无穷,换句话说,也就是保持对克苏鲁世界的未知,就像我在最开头讲的,未知是克苏鲁所有魅力的根源。

在这里就我想提一下知名作家@爱潜水的乌贼的作品《诡秘之主》,以我的眼光看,乌贼对克苏鲁神话的把握很出色,很好的把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他在《诡秘》的完本感言里这样写道:

整本书在神秘学部分,在未知的恐惧部分其实有一定的风格割裂。就克苏鲁元素来说,未知一旦讲明,真正登上舞台,就会失去大部分魅力,所以,后期混乱与疯狂感保持得不错,黑暗、绝望、神秘与渺小感都是有一定欠缺的。

洛夫克拉夫特在生前并没有为克苏鲁世界建构出一个条理清晰地神话体系,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由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构筑的。他将元素论与善恶对立的二元价值观引入到克苏鲁神话中,将宇宙的主题定性为善良与邪恶的斗争,而这很明显与洛夫克拉夫特的初衷背道而驰。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宇宙是混乱、冷漠、恐怖与无意义的,同时也是瑰丽的、奇迹的与超乎想象的,这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善恶相争的范畴,也难怪很多的克苏鲁神话的爱好者拒绝承认德雷斯加入的那些设定的正当性。

所以,我对如何欣赏克苏鲁神话的看法与@王建雄类似。克苏鲁神话最大的魅力在于未知,但它又绝不是在宣扬无知,人类的精神自有崇高的性质,但我们自身却往往意识不到,而这却恰恰成就了人类崇高的精神。

人类理性的无限性,人类在万物中的优越感,人对自身使命的崇敬,等等,必须以性质相似的可以类比的对象来反映或确证,这样的对象就是星空、海洋、大漠、巨岩、冰山之类,人类精神的崇高性通过直觉的精神活动传递给这类对象,好像它们就是崇高的,就有崇高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本来具有崇高性质的人类,把这种性质转让出去,自己反而意识不到自身的崇高,本来并不崇高的无形无限的自然事物借得了崇高的性质,反而显得崇高是其固有的属性。

所以,在欣赏克苏鲁神话时,最重要的是感受那种未知的恐怖,感受那不可名状的伟大存在,体会自身的渺小以及人的理性并不受那股伟力支配而显露的勇气与自我的尊严感,让自己心灵的力量超脱于惯常的平庸,把自己从其他造物分离出来,站在更高的维度俯瞰宇宙万物,而一味地纠于细枝末节却是违背了爱手艺大师的初衷,反而落得了下乘。


今天(2020.7.6)翻相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动图,我记得应该是在逛知乎顺手存的,如果有人知道原回答在哪的话欢迎私聊我。这个动图很好的展示了什么才是不可名状,如果本体的样子更邪异一点、血腥一点、黑暗一点的确很有可能让人疯掉,这个动图我盯着看了几分钟就已经有点不适了。

下面这两个视频表现的更直观。



看了些哲学史内容,特作一些背景的补充:

当代西方文明发源于代表理性精神的希腊文明与代表信仰精神的希伯来文明,但随着理性的蒙难与信仰的坍塌,理性与信仰破灭了。上帝不在全知全能,不在至善至美,“上帝死了!”尼采终于宣布了上帝的死讯(尼采试图重估价值,把所有我们赋予真实的和想象的东西的优美和崇高,恢复为人的属性和产物)。没有了上帝这一最终的裁定者、见证者与阐释者,这个第一支点与最后根据,价值意义便归于虚无,而这,开启了西方艺术的“荒诞化”——荒诞成为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与最核心的审美范畴。如我们熟知的《等待戈多》就是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从荒诞这个大风格出发,按照从积极到消极的次序,有了存在主义、荒诞主义、虚无主义这三个流派,而无论是积极地主张由人自己创造意义的存在主义、消极地否定人生意义并不愿再创造意义的虚无主义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荒诞主义,都是建立在世界是无意义这个基础上的,而这,也是克苏鲁神话的底色。

克苏鲁神话里,那些邪神(只谈洛夫克拉夫特的原创作)是疯狂而不可名状的,与这些恐怖生物的遭遇会污染人的精神,最终使其失去理智——这是反理性的;它们不具有“道德”,不善良也不邪恶,本质上是混乱的——这是反信仰的(在传统西方语境里,信仰与道德挂钩,中国邪恶论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中国被认为没有信仰,也就是无道德的),而作为世界的源头的盲目痴愚之神阿撒托斯,这个克苏鲁神话里的“上帝”,这个第一支点与最后根据的存在,更加重了这种空漠无意义感。从这个角度,克苏鲁神话某种程度上是是属于荒诞的大风格的。

当代资本主义构建出自己的秩序,创造出一个空前繁荣的世界,但在这繁华背后,是人类精神的荒芜——它将人异化为非人。它将人从群体中孤立出去(违背人的社会性),让彼此之间进行残酷的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大行其道,人的本质属性被压制、否定、驱离,人变成了机器的外延,人被物化了,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失去了现实感,他们如同一叶小舟,在虚无之海上漫无目的飘荡,他们被父母之邦放逐,成了精神上的流浪汉。于是,人转而向外寻求意义,只有处在欲望与金钱的漩涡中,心灵才不至察觉到自己已经是一片荒漠,但这却是对人本质的背离。

“人偶然地生,孤独地死,贯穿其中的只是对过去的‘沉沦’、现在的‘被抛’、将来的‘晦暗不明’和‘必死’的‘焦虑’、‘烦忧’与‘畏惧’。人的一生不过是服一场没完没了、单调重复而又毫无意义的‘西西弗斯之刑’”[2]。近些年来,克苏鲁文化的盛行,原因可能就在此吧。


参考

  1. ^ 首见于B站克苏鲁主题一视频下评论,凭印象重写,原评论地址未知
  2. ^ 钟华.荒诞: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大风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第02期

user avatar   yamamo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被真正的触手日过,所以我看克苏鲁完全身临其境。我觉得很多自称懂克苏鲁的人也根本不明白lovecraft在讲什么,因为这些人没有相关经历,根本没有办法按照我的眼睛来欣赏克苏鲁作品。


我上高中之前从来没有看过克苏鲁体系,但是等我高中时偶然读到一本《克苏鲁的呼唤》,我马上一通百通,随手就能写一百个。为什么呢?因为我小时候曾经在黄海的无名海岸边玩耍时,被一只颜色奇怪的荧光海蜇蜇了整个躯干和双臂,中了毒。


1.克苏鲁小说中经常描述“滑腻,潮湿”之类的感觉,一般读者读了也就那样了,但是我理解在浅海里被一堆触手缠住是什么感觉:触手的温度比海水冷而且重,你会感觉到自己身上突然搭上了不知道是谁的长鼻涕!这种鼻涕又长又冷,把你往海水里拖。当你把这些触手从身体上拉下去的时候,你还会感觉到它们的不甘心。


2.克苏鲁小说中经常有“绿色的背景”,“惨绿色”,“不洁的感觉”,“浑浊”等词汇,一般读者以为这就是场景渲染,又错了。当触手纠缠你之后没多久,你就中毒了。你会失去时间概念,整个视野变成一团绿色,听到的声音好像来自很远很远的远方,就像是那种你刚从漫长的午觉中醒来时候的起床气,好像整个世界凝固了。如果没有日光照着,整个世界都会变成一团惨绿,或者那种妖异的暗蓝色。如果你在日光之下,那种绿色像是一块透彻怀旧的绿宝石。


对,当时我觉得好美,好像我生活在一块绿宝石里。我甚至不希望这种视野消失,因为这种视野的感觉很棒,能发现在普通视野之下很多遗漏的细节。


但是这种视野是有代价的,失去了时间概念,浑浑噩噩,头痛,恶心。此外,毒素的效果过去之后,你会长期特别讨厌不洁的水,特别深的游泳池,生锈的水道口等,对水有种奇怪的恐惧感。


3.克苏鲁小说中经常描述各种纹路,诸位调查员有没有想一想,触手生物大多表面光滑,纹路是怎么回事?我把触手从身上拉下去之后不到20分钟,身上起了那种类似绳子捆绑之后的红印,伴随特别火辣的刺痛感。过了3个小时左右,红印变成类似纹身一样的,深色纹路,完全按照触手放毒素的时候捆在身上的形态描绘的,几乎相当于拓印一样。遍布我的前胸后背和两条胳膊。具体可以参考伊利丹大人上半身那样。



(这纹身跟我小时候的特别像,完全是被古神拥抱过的感觉啊!)


纹路的细节参考克苏鲁小说里的各种印子,比如黄衣之王的印,太明显了。



(和这样长得挺像的,因为水母有长触手,但是每隔一段才有一个释放毒素的那种口,所以纹路是断开的)


一开始我有点不安,后来我开心极了。很酷,像是免费纹身。

但是这么个酷纹身一直到持续小两年以后才消失,直到10多年以后的现在还有一点痕迹。


4.蜇我的那只荧光海蜇,蜇完了我就不见了。那几天海蜇多,游海泳的人捞上来不少。海蜇这东西,捞上来一会儿就化了。

我当时觉得中毒的视野特别好看,但是又被吓坏了,觉得自己要死了,毕竟全身都是颜色鲜艳的纹路,特别痛,哭个不停。好在没事。


我听说Lovecraft本人一辈子不吃海鲜,但是只吃章鱼,有意思。在这件事之后我也特别喜欢章鱼状的东西,我上学期间做的几次艺术设计都是触手,电脑开机画面也是一只怪章鱼。


书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一般人看不懂的。


可能还有一些最重要的关于克苏鲁体系的事情,不过大概有点接近玄学,我不想提。


总结


我看到很多人从很多角度谈怎么欣赏克苏鲁,但是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吗?人类个体的感受各不相同,如果你没有作家的感受,你对于作者本身想描绘的东西的理解就是有偏差的。很多细节,你看的时候一带而过,却是真正可以感知的人,才能一下子看懂作者的意思。


所以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无论多么荒诞愚蠢,都要耐心看,要明白这个艺术家的心。


最后,有过无数被海蜇蜇死的人的案例,大家在海边玩的时候小心些。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欣赏不来,那是很正常的。

克苏鲁神话的内核其实就是“你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

类似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某个小女孩在家里遇到一个鬼,吓得手足无措,这时候她的妈妈拉着她逃了出来。
小女孩跑出去之后大哭,说“妈妈,家里有个鬼”
妈妈冷笑一声“桀桀,你以为我真是你妈妈吗?”

简而言之,你发现你的亲友突然开始做一些奇怪的事,你的家里突然出现了陌生的衣物,你的C盘学习强国文件夹里突然出现了你从未见过的GV,都可以看做是和克苏鲁内核相似的恐怖元素。

这种玩法说穿了其实挺老套的,古今中外玩这一套的作者多得是,但克苏鲁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玩了票大的:你发现自己的世界观从头到尾都是错的,于是你疯了。


世界观的瓦解确实会让人发疯,但克苏鲁的问题是,它是针对二十世纪信基督教的种族主义白皮设计的“世界观崩溃”套路,比如秘传宗教、原始巫术、渎神、诅咒、异种血脉之类,招招都是针对自己受众心目中的“世界”的弱点来进行瓦解的。

你想想看,你一个高贵的、虔诚信仰基督教的、觉得白皮天下第一的昂撒绅士,突然发现自己的祖上有阿拉伯人血统,而且还发现印度教才是宇宙真理,于是顿时世界崩塌了。

可惜类似的套路其实对大部分人是无用的,分子人类学撕掉了那么多“自古以来的坚定共识”,也没见天下大乱啊。

比如埃尔多安其实祖上是希腊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奥斯曼的春秋大梦。




  

相关话题

  你看过的最恶心的小说是什么? 
  请问哪本小说中,主角通过嫌疑人脚印上的土壤痕迹,判断他去过的地方? 
  大说网能成功吗? 
  能否有人可以解释一下网络小说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 
  为什么金庸小说里名字那么好听而现实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没有那么好听? 
  如果一个作者人品很差,但他的文写的很好,你还会看吗? 
  大家可以推荐一下西方背景的小说吗? 
  如何看待百度一夜之间封禁各大热门小说贴吧? 
  如何评价中国航天与《斗破苍穹》的联动? 
  如果把克苏鲁元素融入中国元素,会有怎样的故事? 

前一个讨论
沈奕斐教授在书中提出,什么才是真正符合人性发展的两性平等以及性别平等的具体内容,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下一个讨论
女朋友突然告诉我她结了婚,还没离,马上离婚,我应该怎么办?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