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化学 2018 年再次成为就业红牌专业? 第1页

  

user avatar   dingfe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哎,这都是化学口的大佬们自己作的

化学专业里面,就业最好的就是分析化学方向(另一个是脏苦累的有机化学方向)。记得若干年前看江浙沪地区招聘化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统计,70%左右的岗位是分析检测岗。也就是说,分析专业保障了整个化学就业率的七成。分析毕业之后进可以去药明、宝洁这样的外企,退可以去质检局环保海关地矿这样的事业单位。而且工作干净清闲、压力小,标准的养老专业。分析化学是一门如此实用的学科,大家好好发展下分析化学的学科教育,增加技能培训,重视就业质量;这样长此以往虽然不一定能够逆转化学的劝退呼声,至少不会让化学上教育部的就业红榜的。

学生培养和就业能够衔接起来,就业率才会上得去。色谱、质谱这些用的最广泛的分析仪器,应该作为分析化学毕业学生的必备实验技能来重点培养的。可是呢,在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下,色谱和质谱这样的实用性仪器,由于发展相对成熟,不容易做科研发SCI论文,生存却越来越艰难。

分析口的院士增选,一票候选人全是做纳米材料电分析的;在大化所的邹汉法先生不幸去世之后,可预料的是未来的八到十年内都不会有做色谱的新院士当选。质谱方面,清华的张新荣老师既非杰青也非长江,现在手上也没国家自二,冲击院士也是困难重重。复旦的杨芃原老师年龄大了,在没有国自二的情况下也难以为继,据说老先生现在对院士头衔已经看开了。下一个层面,每年分析口的杰青优青评选,色谱质谱方向的也是愈发堪忧,当选比例屡创新低。

现在第十三届分析化学年会正在西安如火如荼的召开,一个师妹给我发了大会邀请报告名单。

我一看心里凉了半截,这可是分析化学年会啊。大会邀请报告三十几场,留给色谱的只有一个半(江桂斌院士做环境分析,算半个色谱的;刘虎威老师是色谱分析,然而也是既非杰青也非长江),留给质谱的也是一个半(刘宝红老师做质谱的;张新荣老师一半质谱一半荧光)。剩下的全部是不好就业的电分析,光分析,纳米分析。

就业好的方向没有足够的导师,有导师也拿不到足够的经费,有经费学生也发不出论文毕不了业。之前同校分析专业的某师妹前几天找我,问我若干年前发的一篇光谱分析的文章里的内容。我惊讶问她问我这个干嘛,我那体系是四五年前发表的,早就过时了。她老板做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的,最近缺钱也缺论文,已经沦落为系里公认的万年副教授。系主任又改了博士毕业要求,硕博连读的要发三篇SCI,总和影响因子大于10且单篇大于5。为了毕业,只能转来做纳米分析,可是老板外行没指导又缺钱,做的也是举步维艰。


唉~~~!

这样下去,分析化学药丸。

分析丸了 ,化学也会丸。

就业发红牌?活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少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知道这类学科坑,而在人文学科的另一个角落,在经历的刚入学的不明觉厉和入学后院内封闭的洗脑后,一些人就心里不但没了B数反而开始膨胀起来,正因为人数偏少,网上缺乏同行之间的交流,受校方、院方的忽悠占的影响比重大,虽然绝对人数上坑得不多,但毒害终身,这才是最可怕的。


比如

毫无违和感




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最理想的当然是学了一身本领,然后找到对口的工作。当然绝大多数情况都不能符合这种理想状态。

退而求其次,通过几年的学习,通过你完成的课题、任务,相对于入学前的状态,你在认知、判断力、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了不小的提升,那么即便不从事完全对口的工作,你毕业后也能完爆入学前的自己了。【←面向大众的大学教育意义便在此,众多企业的学历门槛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需要劝退的学科,那些大量重复、低端、无用的训练,没有任何意义的课题、任务,相比入学前你的能力不升反降,这种学科是真正意义上的越读书越傻。如果还要为其洗白,那真是既蠢且坏了。

匿名,当然要匿名了,我怕学校同学找上来呀。我好心劝退,你不同意就罢了,还觉得我故意抹黑本专业、破坏集体团结,emmmmm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怎么看,用眼看呗,类似于脱了裤子放屁,看到也白搭。

作为入坑多年的我,真想吐槽一下。

除了大一学习微积分、VB语言,大二学习大学物理(基本为高中知识点),然后就是四大化学,各种专业课,如绿色化学这种背一背的课。抛弃了科学的数学,学习了各种无机,有机理论。学不明白,不要紧,记住就行,考试照样没问题。有时就想问化学到底是不是文科。然后就是各种实验,我能说本科其实真的学到了不少实验操作技巧吗,读研做的实验都没本科的难度大(但能发文章呀),烧烧炉子,改个温度,改个浓度,试呗,最好能出个漂亮的曲线,堆点表征,扯点理论猜想,故事完成,就成文了。用到的数学,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我怀疑我现在的水平可能不如小超市的大妈(本人无任何讽刺大妈的意味,人家挣钱多多了)。

扯到就业,本科进厂做实验是不可能做实验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进企业做实验的,数学编程又不会,就是读博读研这种东西,才可以维持的了生活体面的样子,在学校实验室感觉比在家好多了,这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老哥们鸡汤说的又好听,超喜欢这里。(男女比例失调)。计算机在担心老了失业,我TM现在年纪轻轻就不知道怎么就业好吧。

只有例子是生动的,但我手里没太多好例子,本科一个同学意识到之坑,修了双学位,边工作边考研,今年考上了金融研究生。其他本科就工作的很少(大部分升学),有长得漂亮的回家嫁人相夫教子了;有搞房地产的;有做老师的;有三个去了“要命扛的”,不知道后续如何。硕士同学,一个C9的哥们,研一痛定思痛,自学编程,转码农了;一个搞电池去了;两个搞设计,基本脱离化学实验的坑;一个搞专利。博士当然不好脱坑了,继续搞科研的就不提了,去企业的拿着15-25万范围之间的工资(25万在深圳,感受一下),唯一听说工资最高的,是一个转行搞金融的师姐。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种单看就业红牌专业和就业最好,缺口最大专业的数据是有很大的欺骗性的。


这些数据就相当于一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负债率等技术指标一样,你单独根据任何一个数据去确定一家企业的好坏,都会有很大的可能性判断失误,专业的判断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说,现在化学被连续几年列为就业红牌专业,那就说明化学的对口就业情况不是很好,但是它的对立面,高就业率的专业就一定好吗?遥想当年化工材料一直都是高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不要太多,但现在你学材料专业依然意味着这是化学口里最好找工作的专业,工作好找,工资低过产线工人,这样就好吗?

许多人盯着各种就业数据去判断一个专业的好坏是明显有失偏颇的。

我一年多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来讲数据的欺骗性,这种统计数据很多时候对于个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来说,护工,矿工和算法工程师,AI工程师一样都是缺口巨大的职业,但是他们显然属于两种情况。

再反过来说,高端的金融精算师,分析师和AI工程师一样都属于高薪职位,他们显然也属于两种情况。

并不是每种专业在符合了一定的数据特性后就一定适合于你,比如你缺钱,就想挣钱,你就不一定适合把高盛这种投行的高端职位作为就业目标。


再拿文中列举的专业,其中绘画,音乐,美术这种专业会去学的人要么本来就不是为了就业,要么在学之前就想好了以后要怎么办了。

而法学更是一个欺骗性很强的就业红牌专业。至于那些说法学也很惨,或者比化学更惨的人,就不要再来父相伤害了~

下面我就好好跟你唠唠,为啥法学的惨跟我们化学不一样。

因为这两个学科在就业上出现的问题是两类问题,根本没有可比性。

法学的就业问题来源于两大方面,第一是专业教育和职业要求的相对脱节,第二就是专业特性导致的过度招生和外界入侵。

(1.是个学校都有法学专业,法学还是专升本,成自考的重灾区 2. 法学还开拓了专门为本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法硕专业,3. 人人都可以考司法考试来进入这一行 4. 法学的就业入行知识透明度高,好索取,易入门,没有壁垒。)

我们都知道,学习法律无非是两种就业出口,第一,考司法考试,做律师。第二,为企事业单位服务,当法务。

但是,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再加上许多别的专业的自学通过司法考试的人使得这个就业市场的供求比严重失衡,使得一些用人单位不得不去设置许多限制,比如本科学校出身,是否通过司法考试,是否有其他职业证书等。

还有一方面就是,法学专业对口工作所需要的许多技能是在读期间在学校无法习得的,必须通过实习或者就业后去学习,而本身专业的优势在就业上除了科班出身,就没啥更大的好处了,再加上法学会去抱怨就业问题的,一般都属于非名校毕业的,所以。。。

看到了吧,法学的就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供远大于求但是行业内的就业岗位层次性还是很明显的,顶级律所和大公司的法务,以及发达地区的公检法机关单位都提供了大量的高端就业岗位,且都有较为长远的职业发展前景。

这些都是属于,你努力可以拿到的,而且拿到的概率还挺大,至于前面说到的严重的供大于求的问题,这个在面临结构性失业的生物化学口的学生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如果说法学好的就业岗位难拿,可以比作学生高考必须得考上985一样的话,那么这种问题到了化学领域就相当于要去高考的学生一夜之间发现国内的好高校全部团灭了,只剩下一些普通一本,二本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可供选择,你就是考满分也只有这几个。

但是出路还没有堵死,你还可以通过花钱去申请国外的名校,没钱的也没关系,你可以去竞争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凭借你天赋异禀的才能被哈佛这些学校全额奖学金录取。

这就是化学所面临的困局,这也是为什么在化学劝退领域充满了大量国内外名校毕业生的原因,因为他们考了高分,却只能去普通学校,而一些学生说化学还挺好的原因在于,他们本来就只考了一个过二本的分数线,选择的上限并没有被封死,等他们突破了自己的上限后,发现了自己和原来那些人面临一样的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时,他们也会后悔,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许多外行会说,哎呀,你们化学挺好啊,我认识的人不少都找到好工作了,比如去了杜邦陶氏,比如当了名校教授,比如自己开工厂赚了钱的。这些都属于那些有条件申请出国,和被国外全额奖学金录取读美本的人。这个的概率远低于你在国内考上985,而且不确定性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如果你考985全看分数的话,这个还要看各种你都不知道的因素。


这就是我在明知法学专业十几年前就已经泛滥成灾的情况下还会推荐一些优秀的人去学法学的原因,因为法学和化学的追逐好岗位的道路,一条是前方明晰的进阶之路,一条是雾雨缭绕的冒险之路。

至于化学对口的化工厂一泡污或者随时有毒有生命危险的这些因素,我就不多说了。只要去工厂转一圈,没有任何一个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接受毕业后去那种环境的地方工作的。


user avatar   lu-dong-gua-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清华化学本硕毕业,转行二级市场数年。


从以下两个角度说一下化学的就业:


1.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循环

从我们系来看,化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可以说是很明确的,老师们培养的都是“未来的自己”。本科上两年通识课就开始选方向了,因为一般大三就要开始进课题组。有机、无机、物化、分析、高分子,另外会有一部分同学转去生物。

接下来的路径一般就是:边在课题组打工,边准备GRE托福等申请材料,最后一年的时候一般手里也有些文章了,接下来就是申请,一切顺利的话,本科毕业就可以去一个美帝的课题组继续打工5-7年时间。再顺利拿到Ph.D,一般的选择就是美帝找教职、美帝找业界工作、回国找教职,至于回国找业界工作的,我认识的人里面还真没有。


可以看出来,化学专业的培养路径基本就是个内循环,可以说是一切以影响因子为导向的一种培养模式,至于说产业转化和应用,一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我个人觉得(未考证),一线这几个学校的化学专业基本引领了国内化学专业的培养风气。没有机会出国的,就会进入另一种博士——博后——青椒的更加惨烈的循环。

而对于那些想跳出这个循环或者根本进不了这个循环确读了这个专业的,那就只能广阔天地,各凭能力了。培训机构、销售、码农、还有我这种金融民工,就业方向五花八门。


究其原因,还是这种影响因子导向的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层脱节严重,另一方面容易出高IF文章的特点导致高校普遍重视,学生数量供大于求。


2.国内的化学相关产业与就业机会

我目前在做二级市场投资,对国内化学化工相关产业也有一定自己的理解,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拍砖。

首先放一下自己的结论:国内的化学化工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还不需要那么多研发相关人才。


A股的上市公司在国内传统产业领域可以算有足够的代表性。A股和化学相关的成规模的版块只有两个:化工版块,医药版块(申万一级分类)。

先说说化工板块,下面拉了两张图,分别是企业定期报告里面披露的员工情况,按人数排序取前15名。同时求一下和,A股化工板块上市公司技术人员人数总共为20万本科+硕士人数合计为26万。

可以看出来,中石化一家基本就占了人数的半壁江山,除去中石化,这两张图里面市值达到千亿的也只有万华化学一家,其余的大多在一百多亿的规模。

而这些中国化工产业的佼佼者们,业务都还比较传统单一。

除去中石化外,简单举几个例子:

最大的万华化学,也是除中石化外上榜全球化工50强的企业,全球最大的MDI(一种聚氨酯材料)供应商,MDI,以PDH为代表的石化业务基本贡献了公司80%以上的业绩,近几年公司也在拓展包括ADI,PMMA,SAP等新材料,但小品类一时也难成规模。公司待遇据说博士也能给到20万。

鲁西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产品包括尿素、烧碱、甲酸等

三友化工:氯碱化工,产品包括黏胶、烧碱、纯碱、有机硅等

盐湖股份:钾肥

赛轮金宇:轮胎

中国巨石:玻纤

......

其实这么些年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的还是很好的,也诞生了包括万华化学、中国巨石等在单一品种做到全球龙头的优质企业。但国内化工业目前还处于“在传统领域做大做强”的阶段,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依然占着绝对大头,基础原料依然是主要产品,技术人员能贡献的更多的还在于“工艺优化”,但这方面和中国高校化学化工的教学内容离得有些远了,在学校搞了那么多前沿研究,结果去工厂做尿素/涤纶/聚丙烯,任谁也不太会适应。

说到这里,可以看一下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合并后的陶氏杜邦业务结构:


可以发现,目前陶氏杜邦的产品线已经十分多元了,而这种多元化恰恰是目前国内化工企业要努力达到的,多元化以为着更多领域的研究需求,也就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陶氏、巴斯夫这些化工巨头在国内的研发中心,已经是化学化工专业对口就业的最优选择了,不过每家在国内的研发人员总数大概也就一千来人,有朝一日国内能多几个这种企业,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会好很多。


再有则是医药产业:技术员工人数合计17万人


排第一的药明康德,应该是大多数化学专业毕业的都会了解的企业,小分子新药的研发,技能需求基本就是大学实验室教的内容,简直不能更加对口。

相比化工产业,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更加良好,这些年也出现了包括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复星医药等重研发的大企业,国内创新药产业的进步这几年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相比辉瑞、默克、礼来等国际巨头,万亿人民币市值体量,国内的这些企业还是太小,也难以支撑起每年高校那么大的人才供应量,更何况除了化学,在生物药走在前沿的今天,还有大把生物专业的学生虎视眈眈。


最后讲讲我觉得还行的几个新领域

电池:主要还是国家这几年在国内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崛起了宁德时代这种千亿级别的电池巨头。目前产业发展趋势还算不错,包括大众、奔驰、宝马在内的传统大厂也都发布了自己的电动化路线,未来在材料端、电池端、车厂都会有一些就业机会。

电子化学品:这个更偏早期一些,主要还是国家政策扶持。半导体产业是下阶段国家大力气发展的方向,大基金两期三千多亿资金,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强。随着包括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等几大基地未来投产,国内的IC制造产业会进入一个新局面。而相关化学品领域,包括大硅片、光掩膜、光刻胶、特种气体等配套产业都会有机会。


有机——医药,电化学——电池,算是比较对口的了。宝洁、陶氏、巴斯夫等大外企每年也招部分研发,但竞争无疑十分惨烈。

最后说句实话,国内相关产业进一步成长之前,僧多粥少的局面很难解决,跳出循环会一直是件很难的事。




  

相关话题

  高考过后跟女生表白成功,高考成绩出来后,如果她上了大学,我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大学,她会不会跟我分手? 
  想问问留学生们,你后悔过回国工作这个决定吗? 
  如何看待 2021 年烈士子女参加高考最多可加 20 分? 
  现在做纯运动控制的博士就业是否处于一个尴尬境地? 
  投报了宁波工程学院,结果不小心进了,但舆论太差了,不想去读了怎么办? 
  如何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为了高考,你有过哪些不为人知的奋斗经历? 
  化工人的明天还有吗? 
  我需要选这样的数学系吗? 
  如何看待山东理工大学深夜回应,称将努力帮被人顶替女生实现重新入学愿望? 

前一个讨论
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怎么样?
下一个讨论
核武器是人类对抗外星文明的唯一手段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