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这种行业,从业需要门槛,我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
但习惯了应试教育体系的人,是不是以为考试就是唯一的门槛?
想当医生,先学5年临床,就不是门槛了?
所谓成人自考有志从医,不过就是精致利己的投机客而已。
公务员待遇好就去考公务员,教师待遇好就去考教师证,觉得律师不错就去考司法证,觉得医生不错就去考医师证。
反正成人自考又不影响正常工作,多考几个证多几条路,狡兔三窟嘛...
遗憾的是,其他行业可能会以投机为荣(尤其是某些鼓吹“风口”的行业)。但医疗行业最瞧不起的就是投机客,最尊敬的就是几十年兢兢业业在一个领域深耕,或者去一般人去不到的地方普及医疗技术(前者如一途一心的天野笃,后者如无国界医生)。
真的有人到了中年突然想做医生了怎么办?
潜心学5年啊!
又不是没人干过。
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30岁时已经是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管风琴演奏家,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和神学博士学位,但是突然想学医去非洲帮非洲人治病,然后就学了8年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行医资格,因为要去非洲,所以还专门学了热带医学相关知识。然后扎根非洲几十年。
这种人我们当然尊敬了。
人家也没抱怨德国/法国不允许成人自考吧?
今天中国有几个人能比100年前的巴黎大学、柏林大学双博士更牛?有几个人双博士的情况下下还会演奏管风琴,一边谈康德,一边弹巴赫?
既然要治病救人,多学几年有问题?
以前我国是没办法,大学生这么少,医疗需求这么大,所以允许各种赤脚医生、卫生员、成人自考,也允许医疗相关专业做临床(譬如护理、药学和中医以前也能考执业医师)。现在逐步规范了,要临床本科+3年规培。
就这样,我们的5+3,才勉强赶上100年前德国的制度。
至于所谓的“理工科优秀人才”想学医,浙大上交和协和都有4+4项目,觉得自己优秀就去申请呗...
顺便说一下,上交浙大的4+4运营很多年了,也很多毕业生了。这些学生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能力整体上不如同年资的普通医学生(本科是二本的只要不混都比4+4强,毕竟在经历能力最旺盛的时候,多学5年,这个差距很难弥合)。所以这个项目在业内一直被认为很失败。现在协和准备和清华合作搞最强版4+4,不知道效果如何。我个人依然不看好。
美国是4+4,确实不错,所以以最高的医疗成本(接近gdp的20%),获得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健康指标(人均寿命、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15-60周岁人群死亡率等指标,发达国家中垫底),只便宜了医疗企业和保险公司。
==原答案==
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话。
执业医师考试那点知识,离做医生差了十万八千里。
考过执业医师,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合格的医生。
资质只是评估手段之一而已。
但目前,确实也没有更多的手段可以客观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做医生。
而医疗体系关乎重大,而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坑钱是很容易的。
所以,提高执业医师的门槛,实质上是为了保证这个行业的下限。
正规医科大学毕业,硕士博士读完规培完,最后才能独立行医,一般是会珍惜自己的执业资格的,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冒丢失执业资格的风险。
反之,自学一下糊弄过考试,就能取得资格。那我利用资格捞一票就走,真被吊销执照了就算了。考个证能赚多少算多少。
执业医师证的市场价值,肯定不会低的。而中国这个应试大国,真不乏能考试的人。
所以,你猜猜莆田系里面的医生,平均学历什么水平?
吹执业医师资格有多难的人就算了吧。
执医考试还是以识记为主,基础题占多数,没那么可怕。
如果80%正确率算合格还有点难度,现在划线划在60%都不到的水平,应试能力强的人,经过系统培训,很容易过的。
提高考试难度也没有意义。
临床实践与考试脱节很严重。
根本原因在于,临床水平高的人,都忙着看病手术或者搞科研去了,没几个愿意从事教学的,强行拉去也不会用心做。所以题库更新、题目设计都有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