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平时不学期末发力的事,如果看不顺眼,心里想想就行,别人有自己的打算;如果因此感到迷茫,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对自己学业规划做得不充分。有的人家大业大,读大学就混个文凭;有的人地头龙蛇,早备好了去路;有的人双商过人,随便学学就名列前茅…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本科考试是一门竞技,不是学业能力的验证。在应试上,全面而细致地学比不过重点而粗略地学。对高考/考研,应试胜利是人生胜利的很大一部分;对本科考试,这个关系不一定。头铁的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为了奖学金为了保研云云,牺牲自己能力的提高;第二条,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牺牲奖学金/保研的竞争力——或许也有第三条路,自身能力+奖学金/保研都提升,牺牲生活和个性。
要尊重的不是学校教授的知识,是你自己。褪去“白大衣矫情”/“希波克拉底誓言矫情”,放弃“解剖猎奇”/“伦理猎奇”。树立一个独处时依然愿意奔赴的理想,不论是不是专业相关。时刻保持思考细节的习惯,文字自己会润,公式自己会推,操作自己会干,资料自己会找…别总觉得自己该是个指点江山的头头。多听多看见习和实习中病人/家属/医生的言谈举止,像一名阶级战士那样深入社会去看看,他们背后的故事比几张病历/报告深刻得多。头衔荣誉资源成果吹捧,都不能让你释怀病人对你失望的眼神,牢记“专业领域,菜就是原罪”这个硬道理。
仇医妒医、民科神棍、键政神兔、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不能总拿读书苦去哭惨,该拿起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学得辛苦不是炫耀的资本,学得牛逼才是。
互联网果然没有新鲜事。
这种类似的问题的答案,在人人网时期就有了。
标准答案是,自己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为何会和你看不惯的这些人成为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