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参加 iGEM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kang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吧,谢邀!其实看到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一直忙着搬砖和憋paper暂时顾不上这事。

真是何德何能,诚惶诚恐!

利益相关:

2012 OUC-China iGEM Team Leader

2012.igem.org/Team:OUC-

2013,2014 OUC-China iGEM Team Advisor

2013.igem.org/Team:OUC-

2014.igem.org/Team:OUC-

2014 PKU iGEM Team Instructor

2014.igem.org/Team:Peki

虽然参与过不少届iGEM比赛,但最好的成绩不过是在亚洲赛区得到单项奖+金奖+去美国决赛,并没有进过final,但如果只是描述体验的话,我还是有不少话可以说的。

如果简单地说参加iGEM的体验的话,我想说:“苦,真tm太苦了!”

有多苦呢?简单来说,我们那一届真的说是从没有实验室、没有实验protocol、指导老师不清楚状况的状态开始白手起家,熬夜通宵家常便饭。 我想我可以回答以下问题:

一天只睡4小时,坚持一个月时怎样一种体验?

半年暴瘦40斤是怎样一种体验?

高烧40度仍然做实验是怎样一种体验?


关于iGEM,我的槽点和故事太多了,不过篇幅有限,只讲我经历过的几届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吧。毕竟,iGEM里面既有纯粹刷经历打酱油的,也有拼了命的,我只能从我个人的视角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1. 团队的组建

我是2012年参加的iGEM,其实在11年我们学校就已经有人参加了,也正是这一批人中的核心带起了我们这一届队伍。11届的队伍里面有个很厉害的学长,叫刘阳。当时,受到他个人魅力的感染,我加入了他所在的社团——鱼山科协。也正是在这个散发着理想主义光芒的社团里面,我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刘阳也有志于把iGEM队伍传承下去,让iGEM这样一种学生自主导向的科研理念传递下去。于是,一拍即合,我们5,6个人(其中我宿舍的有4个,囧)在大二开始自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随着学习强度的增加,我们不断地翘课,我们当时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上课耽误学习”。当然,我们也不断地招纳新队员,虽然跌跌撞撞,我们还是在寒假的时候凑齐了干组、湿组的人马。

经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队伍的基础,若要有人想要打酱油、混简历,那么队伍的战斗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图一,寒假时候凑齐的iGEM队伍,不要问我为什么全是男的。


2. 实验室的建立

11年参加比赛的时候,所有实验均是在几十公里外的中科院完成的,甚至实验的耗材都是自己花钱买的!到了12年,在刘阳的牵头下,我们一个团队不断向学院老师“化缘”,终于求来了一个用来放分光光度计的储藏室,收拾之后,加上从各个好心的老师那里七拼八凑借来的仪器,我们的实验室终于建立起来了!那时候我们有什么呢?-20冰箱一大一小,全是借的,灭菌锅去公共实验室,离心机借的,超净台借的,pcr仪借的,移液枪100块一把的大龙牌的,一套是上届队员凑钱买的,一套是老师借的,唯一一把eppendorf大家都爱惜地不得了,培养皿全是去楼上微生物实验室顺的(刘阳是微生物实验室老师的助教,我们和老师的关系都很好),用完要自己刷,试剂基本靠凑和顺,要么是往年生下来都,完全没有实验经费来源。后来,我们团队在刘阳的带领下,逐个找老师化缘,软磨硬泡拿到了几千块的资助和上述仪器的使用权,有些还是靠着自己的信誉借来的。为了拿到科研经费,我们把iGEM立项,通过 申请srdp项目(类似于本科生研究项目,有经费支持)和其他项目,硬硬凑够了实验经费和队伍注册费。这里面付出的艰辛不再多说,但至少为后来队伍的继续指明了拿钱的道路。

经验:iGEM队伍在每个学校的生存状况都不好,但这不是放弃的借口,多想办法多去试一试总会成功。(这不是鸡汤)

图二,刚收拾好的实验室,里面基本没什么东西是自己的


3. 学术问题的探究

我们在决定参加iGEM的时候,可以说算上老队员也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合成生物学,就连刘阳本人也是寒假期间亲自求教张浩千师兄,我们团队也是经常和北大保持联系,多次邀请浩千师兄和陈硕冰师兄过来给talk,自己也在寒假之前去了趟北京交流学习。要知道,我们当时连基本的做克隆的protocol都不知道,没有人教,完全是自己摸索的!指导老师在哪?因为我们是学生自己推动的,学校也没有做合成生物学的老师,愿意指导我们的就更少了,什么都得靠自己。记得在定idea前后,每个人每天都要阅读大量文献,翘课看书、看文献是常有的事,G同学被为戏称为文献刷子,基本上paper不离手,睡觉之前都不忘看paper。定了项目之后,还要不断地改题目、设计实验,然后就是实验失败,推倒重来,循环往复,每一天都停不下来,基本上天天回宿舍就熄灯了,然后没来电就再出来干活。

经验:iGEM是一个research based education的过程,学术是本质,不能因为其他而本末倒置。

图三,有幸邀请北大的张浩千师兄和陈硕冰师兄来青岛普及合成生物学


4. 人事问题

我们学校的iGEM团队和很多学校队伍不一样,我们是基于社团建立起来的,而这个社团不仅做iGEM,更是以推动学校教改为目标,要做其他的各种活动。我作为其他某一部分的理事,不仅要带iGEM团队,还要带着社团下一级的同学,办活动、讲东西,光暑假就有两个为期一周的夏令营,基本上就是刚刚还在带活动,一转眼就去实验室做个小提,晚上做完实验,再给第二天的夏令营准备东西。这些事情都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精力来协调分配任务。同样,我们当时还有一组人在几十公里外的中科院做实验,他们干脆就直接住在那里了,每周两边只开两次会。这时候,交流就变得极为重要。经验:带iGEM团队不只是做一个学术研究,本身也是一个政治事件,要学会处理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不然还会引火烧身。

(= =,图老是传不上来,明天再试试)

图四,带大一同学参加的夏令营,自己租船出海后再海边采样

5. iGEM比赛本身

iGEM比赛不仅仅是做一个实验而已,还会把结果以网页的形势呈现给大家,需要团队一起做一个presentation,需要一个队伍自己想课题、拉赞助、和其他队伍交流、自己赴赛,这是一个全面提高自己的过程。当你全身心投入其中当时候,即使没有得奖,也会发现自己收获了很多。比如,我作为队长,不但要负责项目,还要负责整体进度和氛围把控,要把队伍抗在肩上,要为团队做好后勤,这些真的把我锻炼出来了,要知道iGEM之前我都没有自己出国山东省!当然,我做的过程槽点慢慢,但通过这个比赛真的增加了我的自信,丰富了人生阅历。

经验:无论你负责哪一部分,你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别人信任你才会让你做这么重要的东西,只要用心去做总会得到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学术更是处事方式。

图五,比赛出发前的定妆照

6. iGEM后续问题

7. iGEM团队的传承

不早了,先写这么多,以后有时间会再更的。




  

相关话题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于生物学研究的意义是怎样的? 
  如何评价Nat Biotech上同时发表四篇新型双碱基基因编辑器文章? 
  在人类基因方面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或研究? 
  是否可以通过科技使生物一劳动就释放多巴胺? 
  做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一定要用ChIP级别的抗体嘛? 
  人们为什么这么害怕潘多拉之盒? 
  突触储存信息的容量是如何估算出来的? 
  价值 120 万的国产抗癌神药上市,对于一些癌症有清零癌细胞的作用,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果人类的每一对碱基的作用都被发现了,并且可以通过基因改造变成想要的样子,人类社会会变得怎么样? 
  弟弟一心想长生不老,今年高考想要学生物细胞,很担忧他的未来,生物细胞将来就业方向有哪些呢? 

前一个讨论
怎么评价肯德基对十个微信公众账号的法律诉讼?
下一个讨论
同卵双胞胎同时“鬼压床”,是怎么回事?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