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回答我会不断罗列想出来的新内容:
1,宇宙模型:
中国古代的盖天说绝对是我见过的最颠覆三观的宇宙模型。它全盘都是错的,但它却能那么好的拟合现实情境,它甚至能计算时差(里差)、计算极昼极夜的范围(北极之下,从春分至秋分为昼,从秋分至春分为夜)、还能预言热带的存在(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五谷一岁再熟。)。
在盖天说的世界里,天地是平行的两个略有弯曲的弧面,距离只有8万里。星辰从不会落到地平线以下,它只会在地面上绕圈圈。行星因为比较大,会被天球带着跑,但是跑得慢一些。而太阳的转动的圆周半径还会变化——夏至时半径最小为23.8万里,称为“内衡”(其实就是北回归线),冬至时半径最大为47.6万里,称为外衡。月球反之。至于日落,那只是因为距离太远而看不见了,因为太阳光最远只能照亮16.7万里外的物体(实际上,现代推算太阳在90光年内都足以被肉眼看见):
这个想法是不是疯了?可是你想一想,越往北走,北极星仰角越高,越能看到更多北方的星星和更少的南方星星,难道就一定说明地球是圆的吗?如果天地是两个距离很近的平行面,这不也说得通吗?而且,太阳乍看起来仿佛真的距离地面很近啊:
当你观看云隙光的时候,如果你不懂得现代的透视原理,你真的会相信这是遥远的平行光线吗?
2,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水平
100年前的1920年,沙普利和柯蒂斯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内容有两个:1,太阳是否位于银河系的中心;2,银河系外是否还有别的星系?
在那个年代,人类以为太阳位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人类为啥那么愚蠢呢?
因为,发现中性氢21厘米谱线之前,人类以为银河系长这样:
在发现造父变星之前,人类以为“仙女座大星云”、“风车星云”以及所有的螺旋状星云都只是个银河系内的星云。
还是在那一年,爱丁顿提出了核聚变理论。在那之前,人类一直以为太阳的能量来自于收缩放热(这其实是类木巨行星放热的原理)与放射性元素衰变(这其实是类地行星地热的原理)。
同样在2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稳恒态宇宙模型,认为新物质会不断在空间生成。这种明显违反物质守恒的观点居然被很多人接受了,因为布鲁诺的观点——宇宙无始无终、无生无死、从来如此——实在太深入人心了。
在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之前,人类的主流科幻小说里,金星和火星是经常出现的两个场景。那时候大多数人都相信,金星是个布满沼泽和海洋的温暖湿润星球,火星上布满了运河,两颗行星上都有生命。
请不要忘记,这是20世纪初,是短短100年前,是那个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的年代。那时候人类以为太阳系在宇宙的中心,以为银河系就是全宇宙,不知道太阳为什么发光,不知道宇宙有个开端,不知道近在咫尺的金星和火星是什么样子。
有一个道友告诉我宇宙是三角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