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变焦(长江四桥)
下面那个绿色的头像,他既没有 “P20ro”,也没有 “xs”,我也不知道他跳出来干嘛。A12 在 iPhone XS Max 的双层主板内置设计下,仍然降低了发热。而且全面优于 PPT 上的 K980。海思以为双 NPU 苹果就追不上了,结果还是被超了。也就 0.8 TFlops 吧。
如果有人把花钱就能上的 DxOMark 当真,那也没办法,而且这是事实,锤子魅族都承认要花钱的那种。李楠在发布会上提过:“太贵了,去不起”;老罗也说过:“那没办法,那我们也去测了一下。”而且有人大概透露了价格,一百万美元左右一次,还不收人民币。测完不满意还得接着掏钱。
没有必要写利益相关,知乎平台方罩着他,没罩着我们。
任何一个正常花粉,只要能看完这一半,就能明白,我说的都是事实,没有一丝丝戾气。
这个东西啊,其实应该专门写一篇文章。而且主要讲的不是这件事。我先把看法写这里,这个东西想法发不出去了。其实后面的故事大家也就看着一乐就好。
我只说录像问题,因为基本上水分都在这里。
在扬州旅游期间已经拍了一些片段,在知乎想法里,但是时间较为久远了。
在充足光照条件下,HUAWEI P20 Pro 在 1080P@30 情况下,除了掉帧问题以外很难挑的出缺点。但高对比度或暗光下,EIS 会因为无法像素定位而导致果冻效应等问题。但是某 Mark 的录像分数绝对是不符合其能力的。除非某 Mark 在「专业测试」里只测试一个最有利场景,然而他们的样段就是这样干的。本来要发的想法中,有录像设置,已证明没有造假。设置和样片之间只相隔一秒,因为我在横着拿手机。这是个不严谨的测试,但是 DxOMark 这样做一样不严谨。录像部分正在成为水分最大的评测内容。最终要是真的录像,没有人会买 P20 Pro。Mate 20 Pro 在录像上的改进有限。这是内部消息。主要是防抖适用范围扩展和更完善的光学防抖模组,以及有时限的升格。
说一下最终样片的效果:广角端光照理想情况下,P20 Pro 的 1080@30 表现完全符合录像分数。但如果光照条件不佳(仅仅到稍暗室内)就已经出现明显的果冻效应和诡异的像素痕迹残留,AIS 其实就是大裁切的 EIS。长焦端录像时,无论光照条件合适与否,均会出现严重的果冻效应(仍然是混合防抖的算法问题)
DxOMark 只有在比较理想的光照下,使用广角端默认设置,才会得到这个分数。但这样做根本谈不上专业,也根本不严谨。如果你有一台 P20 Pro,那么以上所有内容你会发现没有半句话是假的。
我已经是最新系统了。
谈回 iPhone。
iPhone XS Max 的视频效果,是目前所有手机中最优秀的,这没有任何疑问。只要拿到,任何情况下它都能最优秀最稳定的拍出视频。任何一个视频工作者都不会否定 iPhone 录像的稳定优秀和宽容度。在 4K30P 下支持 DRE,能录制大部分手机中最宽广的动态范围。有手机中为数不多的 4K60P 长时录制能力,所有分辨率都有可观的码率。防抖上,其实不算优越。因为我还没试过 iPhone XS,不清楚具体表现,iPhone XR 的看起来不错。
iPhone 可不是送测的。但没有 iPhone 这个榜单就少了很多存在的意义。DxOMark 没有可不行。因为 iPhone 曾经坐过手机拍照的标杆宝座。然而诺基亚在 iPhone 4 以后,一次都没有。任何乱吹诺基亚拍照的都是非蠢即坏。诺基亚的蔡司认证主要是镜组设计的成效。但是其成像效果,尤其是涂抹和色偏以及所谓蔡司镜组的紫边控制,足以让它原地爆炸。它的自动模式甚至很难说良好。PV808/1020 等等机型,一概如此。高像素也不是一切,反正三星从 2015 年开始,清晰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疯狂挤 1.4 微米牙膏。iPhone 牙膏也在挤。这些年为了在几乎同样尺寸下提高像素数量,单像素尺寸较小的 6S/7/8 三代机器都深受其害。iPhone XS/XR 系列的单像素面积重回 1.4 微米,充分说明了这一真理。
像素面积是检验手机成像效果的唯一标准。
还有人证明了:
底大一级压死人在手机上不一定适用,即使在一样的算法下仍然如此。
这不适用于 P20 Pro,它默认使用 10MP 模式,单像素面积折损等效约 2 微米,是极其变态的尺寸。而且采用特殊排列方法,和那些四合一合成的有本质区别。40MP 模式,用的却是超采样。因为要是真的用 40 MP 输出,那效果就真的诺基亚了。就是索尼 Xperia 的相机用户体验 - Like candy, but shit inside.
别说 K970 的 ISP 跑不动,画质的下降就够喝一壶了。华为的做法是明智的。
把 IMX600 给 Apple,也不会想出更好的办法利用的。
对了,iOS 12.1 才是应该被测试的固件。在目前不完善的版本测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当然,向发布的旗舰手机中内置不完善的版本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这是业界常态,也就是各家托词的时候,都会这样说。
接下来是无病之呻吟。
啊呀,你们某果那么多人做不好一个 iOS 12,你看信号也没做完相机也没做好,贵果药丸!一万块,就这样?
话是这么说,后两者确实是事实。
但是话说到这么多人上,那确实得说道说道了。
美国苹果公司的雇员大概有十一万到十五万人左右(取决于员工的定义)
三星大概已经到了四十万。华为则是十七万到二十万左右。
它们都是业务非常多的公司。但是你们不明白 Apple 的体制。
比如说一个富士康,开始生产 iPhone XS,一个部件产线有 5-6 名 Apple 员工(各种类型)在驻厂监察,这样的产线在中国有数万条。其中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工程师。在每一条供应链上,都至少有数千名员工做除了实际生产组装以外的各类工作。这是最不同的地方。三星的产线只需维持常规人数,因为供应链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华为的供应链也不会有大量的自己员工。而且不像苹果范围大,人员广,除了苹果和有自己供应链的公司,几乎没有公司将大量员工派到供应链末端去。而且琐事很多,举例说,如果招募童工,苹果不仅得掏钱让其完成学业,还要在完成学业后重新雇佣。还有很多的其他公司不做或很少做的东西。而且从德国的曲面玻璃厂到许多钢铁和铝冶炼厂,都得这样干。只要看看供应链责任报告,一切都很清楚。
苹果公司拥有非能源公司所拥有的最多清洁能源和设施,这也得耗费大量员工。环境责任报告也非常详实的记述了这些。海外公司也非常庞大。
讲了这一堆没用的干什么?
得益于乔布斯留下的精炼团队,苹果的各个产品线软硬件团队可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之一。但这也留下了隐患,随着苹果的发展,硬件数量增加到一次更新需要数千次适配的地步,目前苹果在不同产品上,至少有二十种固件。从小小的耳机到庞大的 Xserve 服务器(仍在适配)一直到可能的汽车项目,都需要软件支持,但是软件团队人数有限。这就成了软件质量下降的致命因素。这不能怪罪于 Craig 或是怪罪于 Scott 离职,毕竟在座在二位面前还都是键盘侠。一方面,盈利重心转移是公司的需要,而且软件团队拼命使得这一转移到目前为止还都很成功。另一方面,软件是苹果的灵魂,但是软硬件结合更是如此。iOS 12 正在这方面取得进展。但是人手不足是许多 Bug 的主要原因,扩充人手得到的结果就是代码素质下降。开发者们都知道。
这是大企业病,苹果正在它能到达的大企业病的巅峰时期,目前来看,董事会和管理层都对此非常重视(无论你信不信),如果这样下去,问题是会改善的。
iPhone XS 系列的信号问题,拍照的部分问题,都是因为系统软件尚未编写完毕。甚至 Intel 基带的技术文件,几天前才刚刚下发。再加上供货太晚,根本来不及适配完毕。
iOS 12 正式版发布时,所有的 Bug,苹果列了一个列表。不是不能修,是根本来不及了。所以他们把所有 Bug 一五一十都列了出来(由于此列表涉密,故不能泄露,但部分开发者能看到其中大部分)
iOS 12.1.1 能使以上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如果不能,欢迎打脸。
目前,大部分人都在唱衰 iPhone XS 系列,但要是看完这部分还继续的话,那就是非蠢即坏。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