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不是专门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多有疏漏,试答一下权当抛砖引玉。
读过题主的材料,感觉题主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甲午战争后至民国初期的中日关系”。毕竟民国也是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中日关系经过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那么这段时间内中日关系是怎样的呢?
题主有一个误解:甲午战争中我国被日本击败蹂躏,因此国民必定对日本怀有不共戴天之仇,老死不相往来。
对日本有仇恨,这个不假;但同时,另外一种情感更为强烈——向日本学习以自强。
1895年的甲午战争使得中国人突然发现自己落后于这个小邻居,但同时也认识到同为黄种人国度、但却自强成功的日本,它的经验比不同文也不同种的欧美国家更为可资借鉴;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作为第一个在现代化战争中击败白人的亚洲国家,更是给了中国人一种希望——同为黄种人的中国是不是也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而强大起来?
纯粹的仇恨没有任何意义,学习对手的强大之处才能让自己也强大起来。于是这一时期,一股中国人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兴起了。
题主上过历史课,所以肯定知道戊戌变法——这是向日本学习的第一个大事件,“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随后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经验”对于中国的意义大增,1906年后留日学生迅速增加,蒋介石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不是一个必须时时防范的敌人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流行“大亚洲主义”的思潮,倡导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列强侵略。后来分为两派,左翼主张亚洲各国平等合作,右翼主张亚洲要以日本为宗主国。
在这其中许多日本人士是坚决支持中国革命的,这也是孙中山和同盟会得以在日本立足的原因之一。但这些人,归根结底是日本的民族主义者,他们支持中国革命的背后也是有着精心的计算的。我记得,犬养毅曾经计划通过资助孙中山以最终实现控制满洲的方案。
关于日本教官在华任教,这也并不奇怪。各种各样的洋教官在洋务运动后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了。如果题主回忆一下历史课本上“二十一条”的内容,就很容易记起“任用日本教官训练中国军警”这一条。
至于蒋介石在日本服役,我查了一下,蒋介石进入的是东京振武学校,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预备学校,并不是正式的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可以理解为速成班。这个学校的学生在日本军队中服役,算是一种实习,也没什么奇怪的。
总体来讲,日本并不限制中国人来学习;相反,接纳留学生前来学习,接受日式教育,这是在中国未来军政精英中布置人脉、传播大亚洲主义意识形态的绝佳机会——而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中的亲日派,大多都有留日军校学习的背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