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北方人吃饭一定要有一道硬菜? 第1页

  

user avatar   bei-ming-cheng-hai-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我的个人体会来说,可能是穷怕了,饿怕了。

南方人,特别是来自鱼米之乡的南方人,可能无法想象,在过去,华北和盐淮一带的农民有多穷。我父母都来自山东农村,在他们给我讲述的人生体验里,他们的父辈别说菜了,地瓜干面摊的煎饼能吃饱就算相当不错的生活了。而且这对很多地方来说,几乎是常态。在那个时代,别说像苏州书香门第那样精致饮食,就是能一快朵颐的大鱼大肉,恐怕没几个华北的百姓有概念。

就算在城市里讨生活的劳动者,也过得那么皱巴。老北京的街头,曾经有一种专供贩夫走卒的“瞪眼食”:把大饭庄里富人们吃剩下的折罗拿来,在一口滚开的大锅里炖着,饭座儿吃菜是不要钱的,唯有夹一片肉,才记个数,最后按照吃肉的片数收钱。为此,要专门雇一个伙计,瞪眼瞧着上下翻飞的筷子和肉片,才能把数记清楚。您能想象,在那样的岁月里,沾肉的硬菜,对于一个普通北方小市民來說,是怎样神圣的存在。

于是,今天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还有能力端上几个菜碗来,当然一不能亏待了自己和客人,二还得要有纵情吃饭的仪式感。如果不弄上一两个搪口的硬菜,吃上两口大鱼大肉,怎么对得起在苦难岁月里挣扎了不知道多少年的的祖辈们呢?

其实,这样的仪式感,已经扎根在很多北方人心中,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和文化。

我有个亲戚,年轻插队的时候,一次能吃一扁担馒头。什么叫一扁担?就是把馒头一个个摞起来,摞到一根扁担那么高。就算吃了这么多,可是因为碗里就是几勺熬白菜,他还是觉得跟没吃一样空虚。上回,我跟他来到一家餐馆,问他:今天,您就按心目中的硬菜撒开了吃,点点儿什么呢?结果,他点了一饭、一菜、一汤,分别是:卤煮火烧、炖吊子和炒肝。这是真事,不知道为什么被郭德纲听了去放在了相声里。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次聚餐,点菜时问大家意见,这个说“清淡点”,那个说“来个蔬菜就行”,最后我点个炖肉放自己面前,礼节性地放到台面上转一圈……

没了!

还好,有个红糖糍粑压阵……

转一圈又没了!

所以,总得有我这样的厚脸皮出头,去当那个做好事的坏人,否则大家嘴上客气,实际上会暗自尴尬,不欢而散。

结论:一道硬菜是不够的,起码需要三道。


user avatar   tut_mok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斗胆回答一下,估计会被骂。

根据问题,我们先拆分一下,有助于理顺思路。

1、什么是「硬菜」?

2、「硬菜」是否不论地域都存在?

3、北方人「平时吃饭」是否「一定」要有「硬菜」?

一、「硬菜」是什么

该定义非常复杂,众说纷纭。在我看来,姑且认为须符合下述三点。

1、以荤为主,或纯荤菜(不讨论全素宴的情况);

2、工序相对繁复,技艺相对精巧;

3、在一顿饭中处于核心位置,甚至支配了全餐的菜肴搭配。

注意,三点须同时符合,不可偏废。至于是否体现主家诚意,是额外之意,暂不讨论。

二、「硬菜」在哪里

毫无疑问,无论哪里都存在硬菜。

作为宴席,主菜肯定需要存在。有时是为了这道菜攒一个局,譬如此前上海40万的饭局,就是为了那条大黄鱼。但不代表每个攒局菜都属于硬菜,譬如我夏天会为了吃冬瓜盅跟朋友组局,冬瓜盅是绝对的主角(上好的冬瓜盅不一定雕花,但必须火候用料精到,须提前订。即点的冬瓜盅,除非相当高级的食肆会常备,否则都是缩水版的出品而已),但很难说冬瓜盅是硬菜。

同样的菜肴,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地位。以烤乳猪为例,一般宴席为头盘上,虽说有也显得高级些,但算不上「硬菜」。何况很多宴会的烤乳猪水平不高,还要偏冷发软,自然难入口。而我去某些名店,有时也会点烤乳猪(当然不是一整只,一般是一例),这也并不能算「硬菜」。然而,我也曾试过庆贺两位朋友顺利读研读博,专门订了一只乳猪(还是难得的光皮),攒了一局。在此,乳猪就符合「硬菜」定义了。

因此,除「技艺精巧」外,另外两点都须因时因地判断,不能一概而论。「硬菜」当是概念,而非具体菜肴。我去北方吃饭,时常点好几道所谓的「硬菜」,皆因我就是敞开肚皮试味,并没有以谁为主的想法。要是北方朋友「友邦惊诧」,也不足为奇了。

三、日常正餐中的「硬菜」

许多人都会指出一个差别:北方人(在此指秦岭淮河以北)普通正餐也会有「硬菜」,一顿饭「有硬菜」已成为思维定势。但南方人(在此其实多指南岭以南,因此我们不讨论秦岭淮河至南岭之间的情况,当然也可按两广定义,北方指南岭以北)却不然,没什么「硬菜」的想法说法。

应该说,作为宴席肯定都有这种居支配地位~体现诚意的菜肴。至于叫「硬菜」「大菜」「主菜」还是其他,无所谓。在宴席(尤其是高端宴席)上,汉语文化圈内皆无区别。

但具体到日常正餐,无论是亲友小聚还是简单待客(注意是简单待客,不讨论商务宴请或接风洗尘这种),的确有「南北差异」。

南方小聚,会注意荤素、浓淡等搭配,但一般无所谓「硬菜」。总体而言,纯肉不少,纯素不多,技法也无所谓哪个特别精巧(攒局的情况另说,那已不算小聚了)。以我而言,若是AA,除了荤素浓淡忌口外,最先考虑的是价格,要看每个人的承受范围(实在不行我会说每人给多少,剩下我解决,有点菜权的人也应承担超支风险,何况我跟学生还是劳动者吃饭,预算也不一样)。应该说,「硬菜思维」不成为定势。社交礼仪中也无所谓「硬菜」这种密码,不存在你点或没点,就代表你对我的看法如何。

当然,这些跟北方都不同。

造成南方(广东)与北方(秦岭淮河以北,不讨论南岭至秦岭淮河部分)差别的原因,主要如下:

1、餐饮环境不同,广东非常注重吃,在餐饮上的预算投入极高(这些都有数据支持,恕手机答题不便罗列),使普通食肆竞争大客量大,不能应付了事。整体大环境都对餐饮有要求,这种偏执有时会使心态保守,不易接受外来菜系,但也是双刃剑,对本土餐饮的要求颇高。加之物产丰富,从技艺用料上很难区分「硬菜」与否。

2、若是特殊宴客或攒局,一般也会有「硬菜」。餐饮不是没有社交属性,但在广东社交属性很弱。换言之,朋友吃饭就是为了吃饭,想吃了。不是因为好久不见,有事托人,或品尝新店。我们即便尝新,也是反复考察的结果,不会贸然听信营销。一顿饭不好吃,对于有的人可能只是抱怨几句,但我们会痛斥天地不仁道德沦丧。因为社交属性很弱,自然无所谓体现诚意。

3、餐饮种类繁多,要展现多面,不存在只点一两个菜的情况。若是一家店,汤羹、烧味、小炒、蒸制、主食、甜品,甚至点心皆有可取,很难特意点出什么「硬菜」来。你说特别想吃什么,或见识哪类技艺,我可以有推荐。但就一个模糊的「硬菜」,根本无法找到对应概念。

因此,入乡随俗。到北方说硬菜,我自然客随主便从善如流。但到了南方(两广),就不要听说这个概念了。一般宴席这种强社交属性的场合还能论几句,平时的确没有。我们待客之诚,通过带你去吃什么餐厅就能体现(不是餐厅档次,而是出品水准论),菜肴最多是题中之义。


user avatar   liao-liao-21-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大家拜年了! 祝大家猪年快乐,猪事顺利,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哈哈哈哈哈

刚吃完初一的饭,给大家献上照片!

我爸的绝招 摇钱树 哈哈哈哈

下面的是三十的饭 菜和往年没什么差别 但是吃的开心(≧∇≦)/



硬菜好吃又吃的饱

底下这桌是今年过节吃的

父亲大人掌厨

母亲大人打下手

我们也参与了几道菜

尖椒肥肠

炸田鸡


五香焖鸡

自制皮冻

吉列炸虾

开花鱼

烀猪头肉

香辣炸鸡腿

酱骨头

凉菜大拉皮

凉拌猪耳朵




底下这些是家楼下的饭店

都是平时常吃的 真是又好吃又实惠

欢迎大家来东北做客

铁板时蔬羊肉

哎呀。这是啥一下蒙住了

杀猪菜 猪肉血肠炖酸菜

烙玉米饼

东北菜的灵魂啊 锅包肉!!!!!!!!

烤三样 推荐南方的朋友试试这道菜 香香酥酥脆脆的

好了

今天就介绍这些

大家去试试 不好吃找我 (拍胸脯)

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客文化差异。

南方人记明账,比较容易接受AA制,五六个人出去吃饭,一个人买单,另外几个人微信转过去。

北方人记心账,同样五六个人出去吃饭,一个人买单,另外几个人记在这里:欠这哥们一顿,下次要还这人情。

明账好办,心账怎么做到对等呢?别人请你吃龙虾,你回请个土豆丝?而且还有个攀比,请客得让客人留个好印象。别人回家跟老婆汇报:老魔请我吃饭了。都吃啥了?也没吃啥,家常菜。这对主人来说很丢脸的事,请了顿客,没有给客人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

硬菜,就是起到这种象征意义:

爸爸对得起你,请你吃到好东西了,不亏人情。

所以硬菜在北方也主要是请客时用,有的回答说家里也硬,那你家阔气或者人口多,我三口之家出来平时也就家常菜。至于过年过节家宴,人家南方人也硬,没有区分度。

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北方人喜欢点硬菜其实是礼仪惯性,他也未必那么馋,只是替主人尴尬,自己是主人就更尴尬了。请客没硬菜,在北方是一种失礼又不值当的行为。


user avatar   gu-guang-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相关话题

  有哪些高质量的纪录片值得推荐? 
  东亚能否重新走向联合? 
  不同国家或民族语言有什么有趣的巧合? 
  怎样把西餐吃出中国味? 
  为什么华北平原会缺水,水到哪里去了? 
  东北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 
  沙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印度尼西亚有哪些特色美食? 
  为什么十年前一个单点汉堡十块钱,一个肉夹馍大概五块钱,而现在肉夹馍涨价了近一倍,汉堡却相对稳定? 
  日本人是不是挺讨厌韩国人? 

前一个讨论
那些不经意炫富的人真的很富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金庸的围棋水平?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