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南方宗族文化很深,而北方却相差很远哪?江南钱氏? 第1页

  

user avatar   lutug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举的例子就错了,所谓的江南钱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明清江南核心也就是太湖平原上也是没有那种传统宗族的,典型的江南宗族代表是皖南山地的徽州宗族。

标准的宗族应该出现在农村,常见形式是一村一姓一族,围绕供奉共同祖先的祠堂,构成严密的,等级的,全员的,父系主轴的,血缘,地缘重叠的乡民共同体,同时也成为村庄的自治共同体。

这种宗族只有在血缘认同单位为大家族,且为聚居的单姓村才可以比较好实现。在双姓村,多姓村,每个姓的家族的确也可以凝聚成宗族,但是其力量显然要衰微不少,更无法单独形成村庄的自治共同体;在散居的单姓村,血缘认同通常无法覆盖全村,宗族力量依然较弱;在聚居的单姓村,如果血缘认同单位较小,不能覆盖全村,则宗族力量也不大。

我国这类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大概包括福建两广全部)、江右(江西省全部)、湖广部分(湖北东部、湖南东北,湖南南部),下江部分(皖南,皖中西部,浙江中南部),这些也是传统上宗族比较强盛的地区,确实都在南方,但不是全部的南方。

长江流域的太湖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上游,两湖平原等,多为散居杂姓村,也有散居单姓村。这里不仅存在杂姓,而且一姓之间也不能形成整块的血缘认同单位,而是相当小家庭化的,宗族最为衰落。

西南云贵高原,湘鄂西部交界山区,有散居杂姓村,也有聚居杂姓村,但也都是小家庭化,也没有宗族。

北方的西北、华北基本是聚居杂姓村,也有部分聚居单姓村,前者华北较多,后者西北较多。这里血缘认同单位通常不能覆盖一姓,以小亲族为单位,其宗族色彩大致可以认为在前面提到的两类南方地区之间。

那么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宗族,“江南钱氏”这种大家族有什么不一样呢?

以南方这些传统宗族最为深厚的乡村来说,其一般都有祠堂、族谱、族产乃至族学,其中族产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也就是族田,这形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土地关系,即乡民同时共有这些土地,而这些土地实质控制在族长及其他长老手中,形成了“团体地主”的模式。这也反过来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使之不仅成为血缘、地缘,也成为业缘的共同体。

“江南钱氏”所在的江南乡村则是不一样的。

江南乡村也是租佃模式,但主要是大地主私人的田地,形成了“私田佃农—个人地主”的模式,而大地主则往往不在乡村,而是居住在城镇,乡村只有小家庭化的各姓村民,十分涣散。各个大地主之间,各个佃农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紧密联系。甚至因为地主和佃农在居住上是分离的,就连大地主和佃农之间也相对疏远。

特别是江南实行“永佃制”+一田二主制,也就是田地分田底权、田面权,分别为地主,佃农所有,可以独立出让买卖,互相不影响,而不是像一般的租佃,地主可以随意更换佃农(类似于今天的北上广苦逼租房户,房东可以随便赶人)。这样一来,大地主和佃农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关系就变得更远了。

大地主大量城居,原因自然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往往在城里兼营产业,同时,这些大地主往往也参与科举,拥有帝国的功名,形成了士绅阶层,天然与国家政权更加亲近。因此,为了实现与帝国官僚系统更加紧密的联系,他们当然是居住在城镇比较方便,因为官僚系统的末端只是到县城而已,住在乡村,活动半径就太小了,人际交往、信息获取都会受到影响。

这些士绅家族虽然经营产业,但最重要的还是帝国的功名,以及入仕后官场的爵位,后者才实质支撑着家族的荣光,决定着家族的兴衰。不过,帝国的功名,官场的爵位均不能天然绵延子孙,这是科举制度创造的初衷决定的,因此,这些家族必然天然趋向于抱团相助,互相荫庇,以保障子孙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教育资源,也便于子孙入仕后,能获得长辈有力的协助,在仕途上快速进步。

这样一来,城镇士绅家族之间的就地联姻,就不可避免了,一种双头父系主轴的,十分严密的“士绅联合体”形成了。这显然和乡村传统的宗族不同,后者始终是单方的父系主轴结构。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联合体称为“乡党”

科举不可能总是成功,所以这些家族也可能因为子孙能力庸常而走向衰败,所以,家族内部的支脉之间,各已经联姻的家族之间,其实又是一种不稳定的关系。如果一家,一支衰败,则他们就会被默认踢出这个“士绅联合体”,不再来往,这是非常冷酷无情的。

这与乡村宗族也不同,后者单纯只是基于血缘决定,覆盖一村本姓的全体乡民,甚至本身宗族就有扶助弱小的功能。但“士绅联合体”却只是服务于强者的,会根据功名、地位来决定你有没有资格进入,其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利益的共同体。它又严密又松散。说他严密,是因为成员之间必将紧密协助;说他松散,是因为成员随时可能变动。

城镇士绅家族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他们通常只是乡村一个大姓的支脉,但他们迁居城镇后,与乡村的庶民亲戚,其实关联也不密切,因为后者地位太过低下,是没有资格进入这种“士绅联合体”的,这也和我上段所写的一致。

在这些士绅家族崛起后,他们通常也会回到乡村寻根,修订族谱,建造祠堂,供奉祖先,定期进行祭祀,但那基本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符号意义,并且带有表演性质,喜欢攀附名人,以证明自家的荣光是一脉相承,一直就有“精英血统”的。

这与乡村宗族也不同,后者因为是血缘联结,关注更多的还是祖先作为血脉之根的意义,相对更带有某种神圣性,同时,传统宗族的村庄,祠堂还具备乡村政治符号的意义,族长会在这里召集村民,商议村庄事务,调解村民矛盾,甚至可以对村民进行审判,是一个立法、司法、行政合一的“自治衙门”。

因此,江南乡村的祠堂也有不稳定性。一般来说,如果本村没有出士绅家族的姓氏,则就很难在村里建造祠堂;而如果此姓的士绅家族逐渐衰败,则乡村的祠堂就趋于破落,很难再去打理了。说穿了,江南乡村的祠堂始终是服务于城居的士绅家族,而不是乡民本身的。与此相比,传统宗族的祠堂,则可以长久延绵,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供奉与修缮。

传统宗族是直接控制乡村的,或者说,其很大程度就是村庄本身,而江南的城镇士绅家族,则显然只是间接的控制乡村,其直接控制的实际是市镇(如果这个家族居住在市镇上的话),以及部分控制城内(即如果居住在县城、府城这些存在帝国官僚机构的地方),与国家的官僚力量共同支配这里。

而对于传统宗族,则有可能反过来越出乡村的界限,自上而下将权力触角延伸到市镇、县城一级,这在华南的珠三角最为典型。但与士绅家族是就地联姻形成“士绅联合体”不同,乡村宗族则是热衷于“同姓联宗”乃至“异姓联宗”,也就是说,其在扩展过程中,依然不突破单方父系主轴的界限,形成的实际是一种“宗族想象体”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代北方社会绝大部分村落只能追述到明代,而且还经过明清时期的战乱,土地所有制关系不如南方稳定,所以无法生长出如江南一般的宗族社会。

但是并不代表北方社会就失去了基层组织形式,在这一维度上,发挥类似作用的是北方的会社。




  

相关话题

  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 
  目前中国有哪些亚文化? 
  为什么粤语作为一种地方方言一度会有这么大的文化影响力? 
  对于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你怎么想? 
  无力吐槽是怎样的体会? 
  汉族的你,民族意识是怎样苏醒的?中华文化为什么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注重讲礼仪讲文明的文化? 
  有哪些古代人能做的东西,现代很难制作或者几乎制作不了? 
  你给哪些牛人发过邮件?有哪些结果? 
  如何评价亚文化圈的大势所趋? 
  市场上超市里全是东北大米,南方大米都跑哪里去了啊?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十二月党人?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良渚文化可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而龙山文化等其他文化不能证明?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