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刘邦真的屠过城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ue-la-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先表立场,我是刘邦吹。


一,要明白“屠”字意义的演变。

在唐朝以前,攻破、攻克、拔城、降城都可以用屠。

而屠杀会用到诛屠、焚屠、屠夷、大屠、尽屠、欲屠、屠其民等字。

自唐以后,屠字的正面意义越来越低。

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后汉书》南朝作者范晔

屠谓多刑杀也。——《史记正义》唐朝张守节

多诛杀曰屠。——《后汉书·光武帝纪·序例》唐朝李贤注

屠谓毁其城,杀其民,若屠者然也。——《荀子·议兵》唐朝杨倞注

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汉书》唐朝颜师古注

屠,杀也。自古以来,以攻下城而尽杀城中人为屠城,亦曰洗城。——《资治通鉴》元朝胡三省注


二,要分辨史书中的“屠”和我们所理解“屠城”的不同表达

在史书中,单屠字,应理解为大胜,有彰表军功的意思:

南攻颍阳,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沛公将数万人已武关。——《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真正意义上的屠杀平民,会另有描述: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

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三,倘若屠=屠城,那么会出现怎样的历史悖论

不合理之处如下:

1.史书记载刘邦“屠”咸阳,刘邦又如何在屠杀咸阳之后再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然后项羽再入关屠杀咸阳一次?这个完全就是不合理的事情发展。

2.汉书为汉朝官方史书,作者班固不同于司马迁,官方史书理应为刘邦专美,但在汉书的高祖本纪中仍然多次使用了屠字。班固作为史官为官方修史理应用大胜、大破一类的描述以彰表战功,而非用屠杀一类的描写丑化胜利。

3.倘若屠=屠城,那么刘邦集团的屠城记录之多,将远超项羽集团的记载数倍。何以自楚汉至今2000余年没有人对刘邦集团如此恶劣行径进行负面评价?反而会有刘邦长者仁厚,项羽残暴不仁的评价之分?

附:刘邦集团有“屠”字的军事行动记录

刘邦“屠”颍阳、武关、城阳、咸阳
1.南攻颍阳,屠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2.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3.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4.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汉书·陈胜项籍传》

樊哙的“屠”煮枣、胡陵
5. 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6. 屠胡陵。——《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周勃“屠"马邑、浑都
7. 击陈豨,屠马邑——《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8.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柴武"屠"参合
10. 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贾"屠"城父
11.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十一月,刘贾南渡淮,围寿春,遣人诱楚大司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周殷"屠"六城
12.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刘邦集团简直是屠夫集团)


四,刘邦到底有没有在战争中坑害过平民,或是屠过城?

如果要问刘邦在战争中是否坑害过平民,答案是有的。

纵观世界军事史,破城之后,作为先登部队都拥有短暂的时间去劫掠平民的许可作为奖励。

刘邦的军队需要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必然需要予以先登部队去劫掠平民以激励士气。

另外还有:引水灌废丘。——《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用水灌废丘城,城中平民肯定是受到攻击了。

但刘邦这是为了攻破城邑的军事行动,而非攻破城邑之后再蓄意屠杀平民。

而纯粹的屠城,以屠杀平民为而非攻城略地为目的军事行动,刘邦没有过。


五,以上所有论证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任何说服力。

屠是否就等于屠杀这一点在史学界都已经一直有所讨论。

众多史学爱好者和大家都在史书中寻找蛛丝马迹寻求真解。

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不看前言后语,不看史书对比,不看历史背景,不做逻辑推理。

一句:史书是胜利者写的。

就把史书及其作者,后世史学家做注者,史学大家的研究,统统否定。

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总是认为历史是假的,却又来讨论历史这是什么行为?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历朝开国皇帝屠杀的人数除以开朝时期的总人口,我们可以大致得到他们屠杀比例。虽然方法粗糙,数据不准,但也可以了解他们屠杀的烈度。

(史料中有具体记载的屠杀常常是几千到几万,故无具体记载的屠杀估为一万。“数”字按小取为三。)


一 、秦始皇,存疑~0.05%

存疑原因:当时屠字也可以认为是攻克城池,因此有所争议。不过在魏晋时期这个歧义就没有了,《后汉书》作者就提过杀戮过多就叫屠。

1.屠魏国大梁,1w

《史记魏公子列传》:“屠大梁。”
《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魏世家》:“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秦朝人口2000w,比率为1/2000。


二、刘邦, 0.38%~0.76%

虽然数据不低,但刘邦从没自主屠城,他的屠城记录全是是势力裹挟和部下自发的(他的部下比较接近联邦)。后来刘邦打到他最恨的项羽那里时,反而没有进行屠城。刘邦其实够仁君了。

刘邦的第一部分屠杀是反秦时跟随大部队进行的。按无数字视为一万看,屠杀3w人。但考虑到刘邦只是跟随项梁等人进行从攻,责任较小,姑且算1.5w。

“南攻颍阳,屠之”。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高祖本纪》

另一部分是部将屠城。有7次屠城记录,按原则来说是7w。但问题是这些屠城多半也是跟随项家人进行的从攻。刘邦的体制比较特殊,属于联邦转分封制,开国前刘邦部下受到的管束极低,甚至一度发生过韩信等人在相约作战时放刘邦鸽子,导致刘邦差点被项羽杀死的恶性事件。而在立国后刘邦部下再无屠城记录,所以也酌情减半,即算3.5w。

——总不能把白起坑降的账算到周天子身上吧。

樊哙: 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屠胡陵。——《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周勃: 击陈豨,屠马邑——《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柴武: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综合来看,刘邦屠民5w,汉初人口为1300w。屠杀比例为0.38%,如果你认为不应该减少刘邦的责任,就是0.76%。



三、刘秀,0.05~0.2%

刘秀还是很不错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谴责部下屠城行为的皇帝。

1.屠四川——3w

【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冬十一月戊寅,吴汉、臧宫与公孙述战于成都,大破之。述被创,夜死。辛巳,吴汉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等。】——《后汉书 光武帝纪》
【(吴汉)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帝闻之怒,以谴汉。又让汉副将刘尚曰:“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后汉书·公孙述传》

2.侵暴南阳——1w

【更始诸将各 拥兵据南阳诸城。帝遣吴汉伐之,汉军所过多侵暴】——《后汉书 吴汉传》
【时,破虏将军邓奉谒归新野, 怒吴汉掠其乡里,遂反,击破汉军,获其辎重,屯据淯阳,与诸贼合从】——《后汉书·岑彭传》

屠民4w,东汉初人口2200万,故为0.2%

如果舍去“侵暴”=“屠”的看法,无视吴汉在南阳的劫掠。同时不采用刘秀所言的“口以数万”一说,将四川屠杀人数仅视为一万。那么刘秀屠杀的下限为0.05%。


4、曹操,屠杀人口8.8%~11.1%

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军队必须进行战后屠杀

曹操的屠杀之所以能超越历代王朝,原因在于他的屠杀是政策性,强制性的。其他军阀的屠城只是偶然的,而曹阉政府的屠城是必然的。

曹操不屠城的情况只有一种: 敌方必须在围城前就宣布投降。换言之,只要开战曹魏就必须屠城。虽然史料没有记载野战方面的情况,但很可能也有类似的律令。

《魏书》: 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

《三国志于禁传》: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

《三国志国渊传》: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馀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馀人。
(此处宽恕是因为这是一次内部人民起义,程昱认为这是“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并不代表曹操修改了对外屠城政策。)

古来大部分屠城多半只是军纪不严,曹操这边却是高层要求屠城,甚至还出现了将领被迫含泪杀降的怪事。灭绝人性的军令让民族出身不明的曹操和汉族皇帝有了质的差别。

1.攻击陶谦屠徐州——屠杀30w

【《后汉书陶谦传》: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第二次屠徐州)
【《三国志陶谦传引吴书》: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

2.屠雍丘——屠杀1w

【《三国志张邈传》: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3. 屠彭城——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4. 屠邺城——屠杀1w

【《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后汉书荀彧传》: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三国志仓慈传引魏略》:城破,执邵等辈十馀人,皆当斩。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解放,署军谋掾。】

5. 屠柳城——屠杀1w

【《三国志公孙康传》: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6. 屠兴国——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7.屠河池(此处为屠杀氐人)——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衆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8.屠大陵——屠杀1w

【《三国志夏侯渊传》: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
【《三国志武帝纪》: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

9.屠枹罕——屠杀1w

【《三国志夏侯渊传》: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10.屠宛城——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11.坑杀大量袁绍降兵——屠杀8w

【《后汉书袁绍传》: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12. 残酷利用士兵——屠杀1w

【《三国志武帝纪引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

13.对降军进行残忍杀害——数字太小不计算

但是用酷刑用到牛马身上,除了牛逼真的无话可说。这玩意的脑子果然不是人类的。

【《三国志武帝纪引曹瞒传》: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

14.水攻灌城导致城内死一半人——屠杀1w

其实这个可以估个3w的。

【《三国志武帝纪》: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壍,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15.屠杀许都汉官——屠杀1w

【《山阳公载记》: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实贼也,皆杀之。】

总计屠杀50w人,曹操屠杀人口数字占魏国初期人口的11.1%(50w/450w)。即使按全国数据计算,也屠了三国初期总人口5.5%(50w/900w)。

(曹魏人口数据出自《三国志》上景元四年(263)的魏国人口普查。当时数据是魏国+蜀汉地区的90多万户,人口总共五百多万,可见曹魏人口是低于450w的。《通典》把曹魏后期人口计为440w)

为防止某些曹粉认为估算方式有误,特意为老曹按史料里的具体数字计算一下。(只计入史书中有详细数字的屠杀,无明确数据的屠杀完全舍去)。

1.攻击陶谦两次屠徐州——屠杀30w(只计第一次)

《后汉书陶谦传》: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2.坑杀大量袁绍降兵——屠杀8w

《后汉书袁绍传》: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仅这两次明确的屠杀数据加起来,将近40w。考虑到还有其他数据不确切的屠杀,我们凑合整算40w,那么曹军最低也屠杀了8.8%(40w/450w)的领土人口。


五、刘备,0%

正史野史都无屠城记载。


六、孙权,屠杀比例为0.25%

仅有一例,1w。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三国志.吴主传》】

虽然我们经常看不起孙十万,但是他的心还是不错的,曹操境内也有人民大规模逃向东吴。虽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屠不到别的城....

除以东吴人口400w,屠杀比例为0.25%。


七、杨坚 存疑/0%

未找到相关历史记录。但他有焚邺城之举,想来并不是绝对干净。


八、李世民,0.06%

1.屠夏县。1w。

【“(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新唐书》
“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资治通鉴》】

2.屠高句丽,三千人

【“收靺鞨兵三千余,悉坑之”——《新唐书》】

唐初人口为1800w,屠杀比例为0.06%。


九、赵匡胤,0.2%

1.曹翰屠南唐——屠杀3w人

【屠城,死者数万人,取其尸投井,坎皆满溢,余悉投江流,家赀货钜万,翰悉取之——《南唐书 - 卷八 三徐三王二朱胡申屠乔睦列传》】

2.王全斌在蜀地杀戮——屠杀3w人(实际可能还多些,因为王全斌之前已经纵兵侵扰了)。

不过后蜀杀戮事件后赵匡胤处理的还算人道。

【成都初,王全斌虑蜀降兵为乱,徙置成都夹城中,至是,诸将欲尽杀之。康延泽请简老幼疾病七千人释之,馀以兵卫还,浮江而下,贼若来攻夺,杀之未晚;诸将不从。死者共二万七千馀人。——《续资治通鉴》】
【秋,七月,帝闻西川行营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杀之者,亟召至阙,斩之都市。近臣营救颇切,帝因流涕曰:“兴师吊伐,妇人何罪,而残忍至此!当速置法以偿其冤。——《续资治通鉴》】

总计屠杀6w,北宋初年3000w人口。屠杀率0.2%

宋朝的文字记载比较详实了,前朝简单记录的一个“屠字”,宋朝能精确到千位。这时我们就能看到,古代能记录到一个“屠”字的事件远远高于我保守估计的一万人。


10、朱元璋,存疑

屠杀肯定有,而且数字估计不小,相关野史,甚至明朝官员的私史也记载了屠杀现象。但是正史无载不说,明朝基础人口数据的争议也很大,实在无法计算。


user avatar   cyhsim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屠”字在秦楚汉之际有且仅有一个含义,就是屠杀。

首先,关于刘邦本人是否残暴的讨论,和本问题是无关的。刘邦被形容为“宽大长者”,是以当时对统治者的衡量标准而言的,不是以现代眼光衡量的。通过史料证明当时人以刘邦为长者,推导出刘邦集团在战争中不可能做出屠城的行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其次,将“屠”字解释成“攻克”,那请问为何“屠”字屡屡出现在描述刘邦集团在秦末战争中的所作所为的史料中,而至于楚汉战争时期,反而少见用屠字的史料了?难不成汉军在楚汉时期不再攻克城池,亦或是在两三年之间历史记录的语言发生了转变?

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两个时期的统治逻辑完全不同。秦末战争时期,刘邦作为楚怀王的下属,目的很单纯:灭秦。这一时期刘邦集团的重心完全不在于领土治理,而在于迅速进入关中,消灭秦朝。对于自己攻克的城池,反正灭秦之后是要由怀王(理论上)重新分配的,那么对其造成任何破坏都不需要承担后果。其实后世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总是比中原王朝破坏性更强,也是一个道理,是长期以来的统治逻辑一时间无法转变的结果。

话说回来,在刘邦入关中之前,史料屡见的“屠”字,分明就是屠杀,这无可辩驳。有的答案引战国或是两汉的史料来讲,其实大可不必,就放在秦末的语境里来看,当时的人讲屠就是指要屠杀城邑当中的平民。

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且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

其实这则史料里的对比很明显了,当时常用的几个字眼,在这里都出现了。“略地”,“定”,“下”,都是指正常的攻克。而在这里,周市明显是在威胁雍齿,如果不投降魏国,魏人就要屠杀丰邑。

其实对平民的屠杀在这个时代是家常便饭,按照当时史家的逻辑来看,是没什么不妥的。在战争中忌讳杀降,但不忌讳破城屠民,是很奇特的现象。当时的秦和反秦势力全都干过类似的事情。

时章邯从陈,别将司马镛将兵北定楚地,相,至砀。
章邯围田荣于东阿。沛公与项梁共救田荣,大破章邯东阿。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其城。

伴随着城破之后,往往还要放纵士卒奸淫掳掠,以致于只要有一次不进行掠夺,人民就如遇大赦。

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偕攻析、郦,皆降。所过毋得卤掠,秦民喜。

相比之下,战国时期诸国之间虽然屡见血腥的战役,但是史料中基本上不见“屠”字的使用,这同样和统治逻辑有关。战国时期的战争以扩张领土,增加人口为主要目标,这和秦末乃至楚汉时期的战争背景完全不同。汉朝建立之初,“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这显然是和秦治下的人口相比。刘邦集团入咸阳时取得了秦的户口文书,因此可以获悉战端开启以前的人口数量。而从秦末民变开始到汉朝建立不过7年,人口都跑到哪去了?和当时各方势力参与的大规模屠杀脱不开干系。

到了汉国建立,乃至楚汉战争开启,这时汉的统治逻辑已经从破坏性转换为建设性了。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项羽集团显而易见的更加残暴——刘邦自楚汉之始目标就是继承秦所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体制,而项羽则只想偏安一隅当西楚霸王。因此楚汉时期西楚对全国各地的屠杀变本加厉,而汉王国则以收买人心,进行政治体制建设为主。此后虽然还偶见屠城的记载,但相比秦末战争时期的密度来讲,已经降低很多了。

最后回到所谓“屠字的演变过程”,有些答案说的煞有其事,好像“屠”真的在秦汉和在唐以后含义不同一样。但是举出来的例证又完全无法自证。以《史记索引》引用范晔的话为例:

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

这只能证明南北朝时期对屠的理解和后世是一模一样的。克城之后诛杀的不是平民还能是谁?即使早到先秦时期,屠的意义也和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晋追,遂围临菑,尽烧其郭中。——《史记·晋世家》

要证明屠字曾经有过其他含义,恐怕还得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才行,至少就我所见史料,屠都是等同于屠杀平民。

另外,虽然和问题不相干,但是说刘邦的祖父是“魏国大夫刘清”,也是把唐代刘氏编造族谱的结果当真了。此条记载见于《新唐书》,不见于唐代以前任何史料,其可信度不言自明。

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要是相信这个族谱是真的,那我以后也得把我家的族谱当成宝了,毕竟能用来证明祖上和朱熹,朱元璋沾亲带故,最早的祖先还是汉朝的执金吾呢。




  

相关话题

  项羽打仗一直赢刘邦,为什么垓下之战刘邦人比项羽多? 
  如何看待汉朝早期和亲政策?(仅限汉武帝之前时期)? 
  自刘彻到明朝中后期,有没有办法解决文官集团威胁皇权的问题? 
  《史记》作者司马迁到底有多牛? 
  要是没有韩信刘邦会打下关中吗?会在有生之年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吗? 
  两次被俘,为什么匈奴人都不杀张骞? 
  网上流传的“秦做嫁衣汉来穿,唐借隋运三百年”,是真的吗? 
  如果韩信没有投奔刘邦,他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吗? 
  刘邦为什么不考虑戚姬母子的安全,在临终前处死皇后吕雉? 
  为什么刘邦会被黑的如此惨? 

前一个讨论
曹丕和曹叡为什么这么短命?
下一个讨论
宋代的汴梁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