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卫青霍去病真的是庸才吗?吕思勉老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批评很厉害啊,到底应该信吕先生的,还是影视剧? 第1页

        

user avatar   si-zhen-zhu-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读多了吕老的书应该能意识到,吕老对历史的评价,大多是持“时势造英雄”的态度。通俗的说就是“你要干的好那是应该,换个人都能干好,你要干不好,那是你没本事。”


user avatar   shuo-feng-fei-yang-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欧洲人率先躺枪:my god,俺们被上帝之鞭匈奴人蹂躏许久,汉朝两个庸将就干翻了匈奴人?

刘邦接着躺枪:老子亲率40万众,还被匈奴人包围在家门口呢!那我算啥?废将?

李广利也躺枪:小爷也是皇帝亲家呀,精兵猛将干不过江河日下的匈奴人,我找谁说理啊!我是渣将?

明朝将领邱福也来躺枪:卧槽,老衲也是十数万精锐深入大漠,为什么就全部报销了呢?我是屌将?

共军运输大队长蒋介石又躺枪:娘希匹,党国八百万武装力量,还有美械军火,怎么这天下三年时间就姓了共?我算是屁将?

打仗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如何打仗,怎么才能打赢,这从来都是古老而每一次都是超前的问题。所以开上帝视角和事后诸葛亮的亲们可以洗洗睡了啊!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中国人不善武,但是善战。但讽刺的是,一场场决定政权更迭,民族走向的战争,在中国的文人看来,远没有一个政客的风雪韵事更吸引人。(资治通鉴的一段话,大意)


用事实说话,看看诗词是怎么说的……

有关霍去病的诗词典故:封狼居胥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八百骁骑从天来,控弦十万不足数。/秦汉风云惊边塞,嫖姚智勇冠军前。/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双旌拥万戟,中有霍嫖姚。/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汉朝频选将,应拜霍嫖姚。/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 和戎先罢战,知胜霍嫖姚。/ 嫖姚立大勋,万里绝妖氛。 /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 /年发已从书剑老, 戎衣更逐霍将军。

有关卫青的诗词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圣朝推卫霍,归日动仙曹。/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武皇雄略吞八荒,将军分道出朔方。

最后,祭出杀器,如图:


user avatar   warriors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写了很多举例卫霍了不起战绩的以及老将给了机会没发挥的例子,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军事家和文人评价完全两面,亏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司马迁本身就恨汉武帝宫刑他,偏向李广贬低卫霍。李广几次大战失利,最后漠北决战还迷路悔恨自杀。他适合小规模战斗,驻守一方抵御匈奴进犯。对士兵再好有什么用?已经到了马背上的大规模运动战,他还停留在过去当然命运不济。


而年轻的卫霍很容易创造把握迂回运动,动辄带领部队奔袭千里,屡屡打的匈奴措手不及,而大的战役胜利司马迁一笔带过,黑没给士兵吃好这种小细节。18岁霍去病当年的第一次离开大部队带兵奔袭百里胆识,接受匈奴投降面对数万人可能哗变的临危不惧坚定果断岂是常人?

李靖 岳飞 毛泽东 无数军事家给了卫霍无尽的赞美,而一些文人在李广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时运影子就丧病黑卫霍。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吕思勉上过几天军校?

军事这种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文人有什么资格评价?


user avatar   li-yun-peng-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人好清议,又喜欢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发表观点,听一听就罢了,不必当真。汉武派博士去打仗,就是让他们看看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李广这类宿将,真是缺乏大兵团纵横千里的辽阔战场统筹作战的能力,无他,思维定势尔。


user avatar   er-yi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看待?

此人一言以蔽之,历史权威。

但,权威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权威不如无权威。

一个人的阶级属性,不和他的学术水平挂钩

这就是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典范。

况且,这种人还不停的输出自己的反动观点。

假以时日,再来点学阀作风,勾一下官僚主义,形成知识垄断,整个历史届焉有活路。


user avatar   luo-yu-xiang-yang-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便批评

因为再批评也没点吊用

文人再捧谁再踩谁

我们的民族也不会变成儒族 我们的国外定居点也不会变成怂人街

历史、尊重、地位 是靠着将军和士兵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因为卫霍封狼居胥 所以我们是汉人 我们的民族是汉族

因为大唐一个个闪耀的将星 所以外国人尊称我们为唐人

不是几个酸儒跑到别人国家去教化出来的

大怂文人牛x不

教化得了谁?

被一群猴子在自家腹地杀的一败涂地的

大萌、鞑清理学厉害不

教化得了谁?

琉球王子在北京待到最后还不是国破家亡

《赘婿》这本书虽然私货一车一车的

不过有个问题说的相当透彻

儒学就是一个圆 这个圆教化万民管理国家无往不利

但是 一旦外力能戳破这个圆

儒家门生除了投降和去死 就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发现没有,文人都喜欢贬低卫青,而且就喜欢从一些细枝末节来贬低,连一个正经的黑料都没有!

但是你是黑不了卫青的,不管你怎么贬低他,在人们心中,他一直是那个长胜将军,并且性格温和宽容,而且还可以说是一个从私生子,骑奴,变成大司马大将军的励志偶像

以下是我的语文参考书,又在贬低卫青,who cares

上海高考语文零距离突破2019版,这是题目,第六题,文言文阅读,原文史记里面的

第六题的答案

仔细想想就知道,卫青因为是私生子,从小受尽欺负,又做过骑奴,他本来就是贫苦出生,又怎会看不起穷人?这么点小事,就判断出卫青重财自私,目光短浅了?

虽然这是正确答案,可是我觉得不正确

不是说不能说卫青不好,但是别拿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说行不,还是说根本找不出什么


user avatar   alex-60-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人写的军事类东西你只能远观不能近看。唐亡以后这些作者太多,而这些大议军事的基本都是扯淡为主。

你看下功臣宿将如李广的,太史公差点把他吹成人间楷模战神无双了,在文人眼中地位很高。可能是顾影自怜吧....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

我们仔细看看这段文字描写。这段内容所说的就是李广迟迟不能封侯的主要原因。说难听点他就不是一个带兵的料。除了能派斥候外,李广带兵给我的感觉他所部就是去郊游的,难怪那么容易迷路。他能活的那么久已经够奇葩了...

如果吕老先生评杨素的话估计会喷他杀人魔王了。杨素领兵喜欢挑一群人做敢死队冲阵,退返者斩。这个比以前那种失将者斩恐怖多了。按文人理论大家应该不想和这魔王一起打仗。可实际上结果相反,很多人愿意和他作战。

这引申出一个问题,古代当兵的目的是为什么?立军功啊。打仗不是过家家....而治军最基本就是赏罚分明,其他都是细枝末节。霍去病不能赏罚分明不能给军士带来战功,那他分再多肉再多酒给军士们,军士们都不会领情的。近代白皮各种鞭子抽,海军动不动下个私刑死,甚至闹出兵变。可没阻碍他们变的很强大。军队自有阶级自有纪律,不能把社会里一些伦理套入的。

他要喷武帝或者李广利之类没多大的问题。但喷名将,正如我上面说的他不懂也不够格。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结论,1、吕思勉是我所尊重的历史学家;2、吕思勉是在瞎扯,彻头彻尾的胡扯。
这段时间在河西走廊上的几座城市转了转,中间也去了祁连山和焉支山,也就是匈奴所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地方。当我真正的看完这些地方的时候,我的感触是这些地方的水草之丰美、地域之广阔、战略位置之重要,是值得汉帝国倾尽全力来夺回来的。如果这里真的被匈奴所占领,那么从长安以西直到中亚,近万里的土地将成为匈奴人的最佳草场,而在这里所蓄积起来的力量,恐怕并不会逊于数千年后的蒙古帝国。
当我实地看完了河西走廊的草原以及祁连山和焉支山之后,对于汉武帝当年的决策有了更深的理解。吕思勉所谓汉匈战争是国力的胜利,而不是战略的胜利,是彻头彻尾的扯淡——虽然吕老在历史上的造诣比我要深得多。河西走廊地势狭长,水草丰美,是进出西域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匈奴的战略大后方。如果从长安向西进攻,中间遇到的阻力会非常大,而假如在进攻的过程中西域各族为匈奴提供支援,那这场战胜根本没有胜算;反过来,如果能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切断河西走廊,那匈奴的威胁就减少了一大半。所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假如我是汉武帝,我也会不顾一切的打通河西走廊,保证战略后方。

这里不妨先看张地图:

这是在如今的中国地形图上做的一个简单标示。从这里,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匈奴的情况,从这里也可以大致明白汉武帝为什么能击败匈奴。

对于匈奴人来说,内蒙和西域是两块最丰美的操场,这一部分的区域连接起来,就是所谓的漠南,在北方(现蒙古、俄罗斯境内)也有一部分好的草场,但这一草场与漠南部分之间有沙漠隔开。

对于汉民族来说,当时汉民族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在中原、华北地区。因此,当匈奴人想要抢劫时,他们首选的就是这个地方。当匈奴打过来的时候,汉民族也只能在这一地方进行反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对匈奴作战,还是后来的秦汉时期,汉民族对匈奴作战的主要区域都集中在今天的华北、陕北地区(如李牧、蒙恬等)。

但是,这样的作战就有一个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就是说,即便你在华北把匈奴打的再惨,但他们可以从西域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和战马,最终还是没多大用。这也是为什么匈奴屡打不绝的关键所在。想要真正消除匈奴之患,必须取河西、控西域。

那么,之前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吗?肯定是意识到了的。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忙着内战,西域离得太远,根本管不着。秦汉时期国家虽然统一,但也不具备打到西域去的能力。所以,跟西域诸国联合夹击匈奴,就成为了一个最优的选择。这也是汉武帝极力想要打通西域的原因所在。
从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经历来看,汉武帝联合西域对匈奴作战的策略是成功的。虽然大月氏并没有答应联合汉朝夹击匈奴,但张骞却摸清楚了西域诸国对待匈奴的态度。所以,如果看《卫将军骠骑列传》就非常明显的发现,在张骞回到长安,也就是元朔三年之前,汉匈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比如高阙、代、定襄、右北平、马邑等地方,尤其是定襄,是前期汉匈战争的主战场。然而,在元朔三年之后,汉匈战争的战场明显偏向了陇西、河西地带,尤其是霍去病在河西的一系列战争,直接夺取了河西走廊的草场,以及祁连山和焉支山,这意味着汉朝切断了匈奴的战略通道,并有了自己的养马基地。这场战争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的河西四郡中有张掖,正是取“张国臂掖”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打下河西走廊之后,汉帝国可以伸展自己的胳膊,去联通和控制西域,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河西走廊的战略价值。
元狩二年,汉武帝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对匈战争。
这一年春天,霍去病带领一万名骑兵出陇西,六天五战,“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夏天,霍去病出北地,李广与张骞出右北平,痛击匈奴。后来,霍去病转战祁连山,“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
秋天,在河西走廊生活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投降汉朝,霍去病前去处理。在面对士兵哗变的危急时刻,霍去病当机立断,斩杀了八千人。
也就是说,这一年汉朝在陇西与北方均对匈奴展开了痛击,并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那么元狩三年又发生了什么事?
是漠南大战与漠北大战,这一战霍去病封狼居胥,漠南无王庭。
元狩四年,在整个边境彻底安静之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继续劝说西域诸国切断与匈奴的联系。后来,汉朝与西域屡有攻伐,最终的结果是汉朝控制了西域。这样一来,匈奴南下和东进的所有通道就都被堵住了,逼得匈奴只能在相对较差的北部草原打转。数百年后,匈奴被彻底击败。回顾这一切,真的不能不感慨汉武帝在战略上的决断。
———————————————————————————————————————————
汉武帝的确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开疆拓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大部分地区的轮廓,驱逐了匈奴这个肘腋之患,另一部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功过是非绝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概括的。一如抗战时期,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拉壮丁的情况,让许多本来可以不死的人死在了战场上,但如果不拉壮丁,在兵员不足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抵抗日军的攻击,到时候土地沦陷了,或许死亡的人会更多。可以说,汉武帝是一个既有大功,也有大过的人,但汉武帝的过显然应该是在民政上,而不是军事上。拿军事上的问题黑汉武帝,真的是让人感慨文人的嘴真的是太刁了。
吕思勉说汉武帝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霍这样的椒房之亲。这话说得可真是相当没有常识。汉武帝没有用过功臣宿将吗?卫青第一次出战,是在元光五年:
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
这是《史记》的记载。至于出兵的人数,这里面记载的也很清楚。按道理说,在人数相等,装备也没有明显差别的前提下,经验越是丰富的将领应该越能够获得胜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公平的比赛,每个人各领一万人,胜败就看各自的能耐了。最终的结果如何?要说功臣宿将,那李广绝对是第一,不但成名已久,而且他在此前曾担任过北部七郡的太守,其中就有雁门郡,与匈奴有着丰富的对敌作战经验。最终的结果如何?记载的很清楚,老司机李广不但没有胜利,反而连自己都被匈奴俘虏了。至于公孙敖和恭公孙贺,一个损失了70%的人马,一个无功而返,只有卫青斩首数百,虽然说不上大胜,但相比于其他三位大哥,已经算是比较出色了。毕竟,这是卫青第一次独立领军作战。
用今天的例子来类比就是,某一日中俄开战,南京军区、成都军区、济南军区等地的部队和指战员接到指令,跟沈阳军区共同作战,各自迎敌。结果最后别的部队打的都不错,唯独常年驻守东三省的沈阳军区全军覆没,司令员和政委还被俘虏了。最后他们说,我们只是运气不好。这话你信么?
即便卫青取得了胜利,汉武帝也并没有一时脑热就把所有的军队交给他指挥。接下来卫青的战果是这样的:
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馀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
在这段叙述里面,所谓的韩将军是文景时期的老将韩安国,他被匈奴打败了。后面提到的将军李息同样是文景时代的老将。说汉武帝没用功臣宿将,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只不过功臣宿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打。
接下来卫青的战绩就不用说了,基本上每战必胜,少则斩首数千,多则数万。王维写诗说“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虽然诗句里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但至少也承认了卫青作战没有败绩。试问在西汉那样一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带领数万大军深入敌军领地作战数十次,每战必胜,居然全部是靠运气?李广这样的老将,无论是独自领兵作战还是随军作战,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居然只是因为运气背?
WTF!
李广这样的功臣宿将为什么不能打?其实看一下李广传的记载就很清楚,李广武艺高强,“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单兵作战能力绝对的顶尖水平,但是战争的胜败并不完全取决于将领个人的武力值,否则项羽也不会输给韩信。可是,在后来的战争中,李广更是将这一不怕死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这话说得也很清楚,李广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的部队能打,而是他个人能打,也就是“以力战为名”。
这一段记载也曾被很多人拿来举例子: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也就是说李广治军不严,当时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而李广自己也最终品尝到了治军不严的恶果: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当然,李广的四千军队面对匈奴的四万人,的确是处于不利局面,但所谓的“皆恐”恐怕应该是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完全是靠着李广和他儿子个人的勇敢才撑住了局面。虽然,对于士卒的恐慌我们没有过多可指责的地方,但想一想无论是卫青、霍去病所带的部队,还是后来他的孙子李陵所带部队的表现,都没有在以少对多的时候感到过恐惧,李陵甚至还能在自身处于劣势的时候给匈奴造成极大杀伤。
如果说以上只是李广的能力问题,那还没有多少可说的,但李广的人品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广把自己不能封侯的关键归结为“杀降”,认为这就是命。杀降这事,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不地道的,李光这么干,恐怕最大的动机应该是以首级来博军功。但想一想后来的卫霍二人,斩首以十万计,却见不到杀降的记载,二者的差距实在是有点大。更何况李广还干过这事: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也就是说,李广只是因为尽忠职守的守门人没让他在夜晚进门,就找个机会把人给杀了,这种胸襟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大将之才吧?如果按照古代对于儒将“仁义智勇信”的定义,李广待士卒虽善但却不过是妇人之仁,就算是半个“仁”吧;私自接受敌军将领的印信,是为不义;论智,李广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运筹帷幄的战例;论勇,李广还算是有些勇气,但说到底也不过是匹夫之勇;至于信,杀降这事,就不用说了吧。这就是所谓的功臣宿将。
PS:我到现在真的搞不清楚司马迁是来夸李广的还是黑李广的。
说到底,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是武帝时代的事情,此前的六十余年中,虽然有过七国之乱这样的战争,但基本都是步兵对步兵,所谓的功臣宿将,积累起来的经验也都是这方面的经验,对于骑兵大多数人是无能为力的。而且由于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这几十年间极少发生战争,国家承平日久,自然也难以出什么特别出色的将领。说句不好听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清军高级将领,哪一个不是功臣宿将?第二鸦片战争中妄图以骑兵冲击敌人阵线的僧格林沁更是宿将吧,结果不也是损兵折将,反而招致了圆明园之祸。说到底,面对匈奴骑兵,基本上所有人都是新兵,到底谁更能打,还得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
至于另外一个人,霍去病,自然就更不用说了。霍去病此次作战,是以800骑兵脱离了大部队,完全的深入敌后,不要说遭遇到匈奴主力,哪怕是三五千人的部落,后果都不堪设想。何况这是霍去病初次领军,对敌经验也并不丰富。结果第一次出手,斩首两千余级,要知道卫青常常领数万大军作战一次,也不过是斩首三千、四千。试问这样的战绩有哪一个功臣宿将能拿的出手?
事实上,从霍去病后来的作战风格来看,霍去病在第一次作战中就已经摸索出了对于匈奴作战的系统性战略。长期以来,汉帝国倾向于与匈奴的军队主力进行决战,虽然每次都有斩获,但很少有决定性的胜利。霍去病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换了一种思路,以强打弱,以快打慢,深入敌后,就地补给,用匈奴人最擅长的方式来对付匈奴人,在没有马镫的年代,将骑兵的威力与速度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在此后的几次河西战役中,霍去病打出了6天5战、五战皆胜的记录,而且霍去病的军队不乏与匈奴人硬碰硬的记录,最终也匈奴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说明霍去病不仅有谋略,而且有胆气,他所带领的军队是足可以与匈奴一战的百战精兵。
霍去病一生战功的巅峰,是在漠北大战中的封狼居胥。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从长安出发,一直打到贝加尔湖,行军近万里,深入匈奴腹地。在客场作战的情况下,霍去病以15000人的损失,斩杀匈奴7万余人,漠南无王庭,汉帝国的北部边疆彻底得以暂时安宁。这样的功绩,是一个庸才能做的出来的吗?
司马迁在霍去病的传记中说“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也就是说,但司马迁看来,霍去病能够获得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兵强马壮、行动迅速,而其他的老将军因为行动缓慢,所以遇不到好的战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运气好。能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证明司马迁的观点充满了太多的文人之见。放在今天,任何一个稍稍了解军事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在对骑兵的作战中,速度是压倒一切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对游牧民族发动战争一定要主动寻找战机,速战速决,如果一旦行动迟缓,游牧民族可以迅速地凭借着马匹的优势对我方的部队进行分割包围,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结局。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运气好,那河西大战最后一场战役中,霍去病以1万人对1万人完全硬碰硬的厮杀,最终彻底击败匈奴人,又是怎样的运气呢?
至于霍去病身上的一些缺点,比如生活奢侈、铺张浪费,不爱惜士卒,或许的确是存在的。但我觉得对于霍去病,要客观的来看。一方面当时的霍去病的年龄只有20岁左右,放在普通人家,这是一个鲜衣怒马、享受生活的年龄,这是个追求一些物质享受似乎也并无不可,更何况以霍去病的功绩也当的去享受这些东西。而且司马迁写的很清楚,霍去病少年时期在皇宫中长大,他并没有经历过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以说不知道民间疾苦,不体恤士卒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至于后来那句著名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似乎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霍去病的心中,国家比个人的享受更重要,至少在个人享受与国家的安危面前,霍去病是拎得清的。用今天的语言来说,霍去病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院高干子弟,他生活奢侈、不了解民间疾苦,但同时也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和为国献身的勇气,对于一个20岁的孩子,我们不能够要求更多。
另一方面,史书上用来指责霍去病的许多文字细细推敲也可能有另一层隐情,比如说霍去病的军队缺乏粮食,这可能是事实,不过按照霍去病的作战风格,他更习惯于长途奔袭、就地补给,想要实现这样的作战目的,就必须轻装上阵,所以不可能携带太多的粮食。比如在著名的河西大战中,霍去病6天之内转战5部落,如果要携带很多粮食的话,肯定不会如此迅速地作战。而说霍去病在士卒饥饿的时候还在踢球,看起来是有些奢侈,但是略略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在军营中蹴鞠不但是一项娱乐运动,而且还可以锻炼士卒的协调配合能力,提升士兵的精神,所以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很多将领都会让士兵去踢球。霍去病不肯与士卒同甘共苦吗?我看不尽然,在《汉书》的武帝本纪中,明确地记载了酒泉的来历,那就是汉武帝曾经因为霍去病的战功赏赐给他一坛美酒,霍去病想把这一坛美酒麾下的将士一起喝,于是就把酒倒入泉水之中,所有将士都来喝泉水,此地得名酒泉。如果霍去病真的是一个贪功而且不体恤士卒的人,他断然没必要这样做。
没有什么比战士本身的意愿,更能说明问题的。对于军人来说,胜利与荣誉意味着一切。根据史书的记载,虽然霍去病有着种种的“劣迹”,但所有的将士都愿意选择跟霍去病出征。而在霍去病的士兵中,最后得以封侯建功的人远远超出其他的将领。文人们总说李广难封,用以感慨怀才不遇,但却很少有人会说在奠定整个汉匈战争格局的漠北决战中,霍去病最终封狼居胥,取得不世之战功,而霍去病部队的先锋正是李广的儿子李敢。李广一辈子没能封侯,李敢却年纪轻轻就被封为了关内侯。其中的因由,实在是非常值得玩味。就算是在今天,如果你决定去当兵,你肯定也愿意去选择一支常胜将军带领的部队,而不是平庸部队。所谓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真可谓是不变的真理。
就先说到这里吧。最后再把所有的观点总结一下,文景之治重在休养生息,几十年间没有大的战争,所以也没有培养出多少有经验的将领。所谓的功臣宿将并不见得会比年轻的将领更有优势,反而容易因为各种思维定势的束缚而错失战机。在早期的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并没有一味的重用卫青和霍去病,而是同时派出他们与老将军一起出征,但最终的结果证明,所谓的老将军能打的没有几个。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开始逐渐重用卫青与霍去病,取得了傲人的战绩,最终将匈奴逐出大漠。霍去病与卫青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在军事上他们是无可挑剔的当时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做人堂堂正正。而后是被人称道的李广,除了有高超的武艺之外,无论是狭隘的心胸、为了封侯而杀掉投降俘虏的阴险、私自接受敌军将领的昏聩,我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能跟卫青和霍去病相比。
说到底,就问一句话:如果你是汉武帝,在面对匈奴侵袭的时候,你会选择能打的卫青和霍去病,这个为了避免任人唯亲的名声,选择那个既不能打人品又渣的所谓功臣宿将?
——————————————————————————————————————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话题下面回复有点多了。就再补充几句吧:
首先,对于说汉武帝没有重用李广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李广历任汉帝国北部七郡的太守,拱卫汉王朝的边疆安全,其责任不可谓不大,而李广在担任太守的期间也的确成为了匈奴人见人怕的“飞将军”,足以说明李广是有守御的能力的。而众所周知,自秦以后中国的基本行政制度就是郡县制,汉武帝时虽设立了刺史但彼时“州”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级别,郡守的政治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由于刘邦立下的“非功不侯,非刘不王”的规矩,汉朝对于军功的评定极其严苛。一个将领如果没有战功,是不可能封侯的,而授爵的标准也是定死的硬杠。譬如,杀死的敌人超过己方损失的数量可以记功,斩杀或者俘获敌人的主要将领可以授爵等等,总之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即便你是皇亲国戚贵为三公,没有这个战绩免谈。所以后来有人说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让李广利在损兵折将的情况下继续攻打大宛,就是因为汉武帝想让李广利封侯。即便这个猜测是真的,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朝的爵位并不是那么好拿的。
那么,看一下李广的战绩就很清楚。李广作为主帅指挥的战斗,很少出现杀敌过当(即敌人的损失大于己方损失)的情况,更说不上破国、杀将这样的事情,自己甚至还多次被敌人俘获,按照这样的标准李广的确没有封侯的资格。虽然李广没有封侯,但是李广的家族中却有不少人封侯,如李广的族兄李蔡因为“再从大将军获王,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乐安侯”,李广的儿子李敢作为霍去病漠北之战中的副手,因“得旗鼓,为关内侯”。
再看看《卫霍列传》里其他人封侯的理由:
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击匈奴,常护军,傅校获王,以千五百户封敖为合骑侯。
都尉韩说从大将军出窳浑,至匈奴右贤王庭,为麾下搏战获王,以千三百户封说为龙頟侯
骑将军公孙贺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贺为南窌侯。
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
将军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赐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骠骑将军,会与城,不失期,从至梼余山,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
北地都尉邢山从骠骑将军获王,以千二百户封山为义阳侯。
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
从骠侯破奴、昌武侯安稽从骠骑有功,益封各三百户。
对了,另外说一句,在后来的汉匈之战中,从西域归来的张骞也被封为博望侯,但是张骞封侯的理由依然是“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拿其中的右北平太守路博德来说,此人跟李广一样,都是被要求分兵出击,而后与大军汇合,夹击匈奴。但是路博德就按照要求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最终封侯,李广却因为迷失了道路而未能与卫青汇合,最终自杀。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卫青以及汉武帝是给李广下绊子的前提下,无论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不够,李广总之是没有能拿出让人无可置疑的战绩。同样,卫青和霍去病无论是运气好也罢,还是能力强也罢,至少他们的战绩是在纸面上写的清清楚楚。如此一对比,李广难封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有人说李广的一生是悲剧的,但在我看来李广能官居郡守之高位,绝不能说这样的人生是不幸的。如果李广能在郡守的位置上努力工作,保境安民,训练士卒,在大军出征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再有武力值加成,那么他留在历史上的一定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形象。然而,李广对于爵位的渴望使得他一定要不封侯而不罢休,最终力有不逮,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了一个悲剧。




        

相关话题

  为什么汉墓里的金饼工艺这么粗糙呢? 
  陶谦为何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呢? 
  为什么历史学家不承认刘备的蜀汉的正统地位?不将其视为汉朝的延续? 
  如何看待刘秀拒绝在西域设置都护? 
  唯汉独以强亡,汉朝强在哪里? 
  如何评价电视剧《汉武大帝》? 
  为什么汉朝号称“炎汉”,皇帝的服侍色彩却以玄色为主? 
  如图,梅花枪真的是霍去病的兵器吗?如果是的话这把枪多长?如果不是的话霍去病真正用的兵器是什么? 
  为什么汉服日被叫成华服日? 
  汉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吗? 

前一个讨论
请问如何看待这些人口中的“民族主义”?
下一个讨论
卫青若是在,武帝还会杀两个女儿,斩太子刘据吗?





© 2025-01-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