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拥有一只不常见犬种的狗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lu-he-ai-lai-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产犬 莱州红!中国山红犬后续会修改答案 上点视频
优秀的玩意儿 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多图预警

再次说一下 没养过犬的圣母b请勿打扰
声明一下 不是打广告哦 这是圈内真大佬 我很佩服
有需要确实可以找他 我也不是中间人
首先感谢山西悍将犬场供图
下面有张花舌头的头部特写是俺的大闺女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2369443690225664






中 文 :莱州红犬
俗名:苏联红、犬种学名:中国山红犬
原 产 地:中国山东
莱州红犬几十年来在莱州朱桥镇由大丹犬、平背德国牧羊犬、韩国杜莎犬、山东细犬、日本狼青犬与当地犬杂交选育出来的,结合了獒种犬和狼种犬的基因,广泛分布于莱州、龙口、烟台及全国各地。因其毛色具“六红”特征,原产于莱州朱桥,故原称“莱州红”、“朱桥红”。近年来,经过我国犬业繁殖专家们对它的繁殖发源地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对它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后,决定给它定出更科学规范的物种学名——中国山红犬,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该犬种的繁育工作。
该犬的起源要追溯到70年代,当时民间培育的狗里出了一只大黑狗,大耳直立,头大嘴方,体重130斤,名字叫“大老黑”(莱州犬界无人不晓),所有的莱州红犬都是由这头大黑狗开始培育并繁衍下来的。咨询一下莱州,潍坊一带的资深犬业界人士就可以知道,在90年代莱州红犬的火爆程度,当时全国的犬商都慕名而来,那时上品的种公犬身价都在万元之上!
莱州红犬种在犬商贩售往全国的过程中,一些犬商为了提高它的身份地位和市场价值,蒙混概念,偷换称谓,采用“苏联红”这样的名称以吹嘘它是外国优秀犬种,以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这样的手段行为,和现在的狗贩吹嘘藏獒是巨鬣狗的后代,由一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巨型古犬进化而来如出一辙,一样都是无稽之谈。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德牧热潮的来临,莱州红犬逐渐失去市场,开始沦落,甚至到了论斤称重的肉狗行列。时至今日,纯种而上品的莱州红犬已到了濒临绝种的凄凉处境!
该犬机警灵敏,性格凶猛刚烈,忠诚护主,通人性,易于驯化,在原生地不仅是农户们看家护院的得力助手,更是猎杀猪獾等小野兽的好手。
参考标准
犬种体型高大,种公犬高70——80cm,成年母犬高60——70cm,重50公斤以上。特点是雄壮威武,头大嘴方,嘴皮微吊,呈包嘴状,耳阔竖立,双目有神,胸宽背直,肢体匀称,毛色光亮,体躯上位漆黑,腮腭、四肢下端及尾腹侧呈紫红色。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易于饲养,繁育能力强,两年四胎,每胎7——12只,成年母犬产仔多时可达15只,其经济效益可观。10个月长为成犬。
参考标准
头 部——头部称楔形,额面宽,头大嘴方。
耳 朵——两耳间距越小越好,耳大且垂直直立,短耳型耳尖向两侧岔开视为出格犬。
眼 睛——眼神坚定自信,眼睛呈深褐色或者黄色,部分犬眼皮微吊。
嘴 巴——方嘴宽且粗大者为佳,嘴皮硬而厚实,下垂无褶皱,上唇微吊,盖过下唇,呈优美的包嘴状,嘴皮不吊或者呈尖嘴者亦可接受但不是最好的。
鼻 子——鼻头大且平与嘴前端形成平面,呈现出方嘴的形状。
下 巴——下颚肌肉发达有力,下唇下吊不应超出上唇的下端,呈现包嘴的形状。
颈 部——颈部皮肤松弛,咽喉部位皮肤松软下垂,呈吊皮状。被 毛被毛短密顺滑贴身而光滑油亮。
毛 色——面部眉弓一下呈紫红色,眉弓以上黑色,呈现出当地人俗称的“蝴蝶眉”,身体背部、尾部黑色,四肢、腹部,胸部,尾根下端、肛部、下颚及脖子处,呈特有的紫红色,某些犬只呈全身黑色。
四 肢——四肢粗壮,后肢略弯,前肢肌肉发达。
足 掌——足掌大而厚实,脚垫肥大,柔软;后肢应有狼趾,亦可切除。
其 它——吊嘴,吊眼,尖嘴,白胸,颜色成土黄色均为串种、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2367549232144384






这是国内优秀繁育者山西悍将犬场前当家种公和日本土佐打斗视频 无畏和一次次的冲锋代表这一犬种的勇气和力量


视频文件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2367184654790656







仅以此帖 献给无数为了国犬默默辛勤付出 让这一品种在上个世纪在德牧,马犬市场冲击下 保留血系并逐步再次将莱州红种群扩大 知名度提高的人
以此帖 让更多的人了解国产犬
好消息的是 2016-2018年间 经过莱界每位同仁的努力 莱州红已通过cku的签订 并开始小范围的比赛 以后更会组建完整的血系
幸运的是 国产犬也越来越多的走出国内 面向时间展示着东方狼犬的魅力

愿莱州红被更多的人熟知 认可及喂养
愿莱州红越来越好
我,为国产优秀犬种代言 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感谢

不知道各位能不能看到 建了个群,有兴趣可以加一下,我给大家介绍,讲解,但是我不卖,也不是贩子,谢谢


user avatar   chi-pi-de-yu-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更新了 今天正好录到了她优雅喝水的样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4049469505048576

天又冷了 因为毛太短了这家伙不穿衣服就不愿意出门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2659584883421184


过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狗子耳朵上的毛已经被边牧咬秃了……

补几张之前的图



以下原答案

我家这个应该是陕西细犬

带她出去经常会被别人以为我牵了一只羊。

有时候出门遇见小朋友都指着她跟自己妈妈说:妈妈你看那有一只羊。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次带她出去,有个人问我爸都去哪放她,我爸就随口说了句去公园,然后那人就说哦,对公园有草吃。 笑死我了

总之带她出去回头率还挺高的

三个月的时候她被送到我家,看到她第一眼的时候说实话很失望,不懂我爸为什么要养一只这么丑的狗。

这是刚来时候的照片,一双大大的jio

这时候耳朵还不是很长



不过慢慢长大之后就发现她的超多优点而且越看越美 哈哈

这是不到一岁的时候,已经比小时候好看太多了。

这是最近的,耳朵越长越长了。不过这几天耳朵上的毛被家里的小边牧快咬秃了……心疼……



吃肉吃多了自己找点草吃解解腻…

她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爱干净。出来从不在路上拉屎尿尿,一定要找到土地草丛或者是树坑才行,特别是有一次在路上她实在憋不住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就把屁股戳进路边的绿化带里拉屎。


在外面从来不追着别的狗玩,有狗来找她玩她也不搭理,被弄烦了还会扑倒我怀里让我赶紧带她走。

不理陌生人,除了我和我爸妈其他人喂东西都不吃。

很会撒娇也很高冷,开心时候会站起来搭你肩膀上,但大部分时候她都像一只猫,要不在睡觉要不在思考狗生,怎么逗她都不会理你。

最近家里又新添了一只小边牧,她很不高兴。有一天我爸吵她不让她欺负小边牧她突然撕心裂肺的哀嚎,给我们都吓住了,安慰了半天还在那呼哧呼哧的喘。她就像我们家的小公主一样,骄傲、任性、唯我独尊。但又让人不得不喜欢 ‍♀️



user avatar   ge-zhao-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瑞士国宝,圣伯纳犬,阿尔卑斯山救援犬。

巨型犬 非常非常呆萌。攻击性:负数,因为从没见过他出现攻击性,打不还口骂不还口那种。特别喜欢跟小孩子玩。以及溜人,出去从来都是跟在我后面。就是下巴流口水有点不好。



18年2月我哥小区不让养送到我家。以下多图预警,见识一下这只逗比狗。







囧囧的小表情 哈哈哈 来的时候毛发雪白,

暗中观察




总是喜欢跟着我,感觉他就想陪伴我

还喜欢钻到仓库,

奇葩睡姿



非常非常粘人









村里遛狗时总是会有人问,这到底是啥狗?

每次出去碰见别的狗汪他 ,从不理睬顶多看两眼,感觉自己是有高贵血统的狗。也不跟别的狗玩,就喜欢和小孩和人玩。

哥哥家里小孩3岁拽他毛发耳朵,从来不还口。

也有守卫能力,村里有什么异常一嗓子全村狗跟他一块叫。平常也不乱叫 除非饿了。

走到哪跟到哪,你进门他会在门口一直等着你,感觉他对我只想做一件事,陪伴,陪伴,还是陪伴。

对了,他的名字叫 大圣


user avatar   agga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圈没见着卡斯罗,我来发一个。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9363522185691136

我儿子叫三条,卡斯罗,我从小没少挨我爸的揍,所以他也少不下,不听话就揍。小时候挨揍挨的多了,长大了就懂事儿了。小时候脾气不好,吃饭护食,跟条狗似的。吃东西的时候我一碰他他就呼呼我。上去就是一巴掌。我看他可爱,上去抱抱他,一抱就呼呼我,上去又是一巴掌。反正各种呼呼我,我各种一巴掌。前两个月吧,得细小了。他喵的看病第一天就花了1300。给我心疼的呀,但是看他难受的样子心更疼,咬咬牙继续治,看了7天终于捡了一条命。


病好了以后说也怪了,估计这小子也知道我救了他,反正再也没呼呼过我,还可黏我。哈哈,没白亲。现在已经彻底好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9366107424735232

最近没拍照片,有空了再发几张。


user avatar   cao-ya-wen-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家肉包是原生松狮,属于中国本土犬种。奶油色的,背毛发黄,每次都会被误认为是金色的萨摩。其实对比很明显,萨摩毛色纯白,而肉包的背毛偏奶黄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肉包是紫舌!!!!!!!紫色的舌头╭(╯ε╰)╮,

很多路人会认为肉包属于很凶的狗,因为舌头是黑紫色的。其实肉包是个无比温顺的小可爱!肉包的爸爸是黑色原生松狮,妈妈是奶油色的,生了两只黑的一只白的,肉包是最小的小妹妹。

多才多艺的肉包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4741482207977472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4741560012361728





原生松狮在几百年前被引到国外,经过和沙皮的繁育,产生了现在常见的那种憨憨的肉嘴松狮,眼角耷拉的那种,而像肉包这种原生松狮都是杏仁般地大眼睛哦。



大家看到下面的照片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肉包的舌头又变成粉红色的了呢?

其实,肉包今年已经九岁,开始步入中型犬的老年阶段,舌头上的紫色素已经逐渐退掉,我查了下资料,确实有相关记载,也证明我的肉包真的已经开始衰老了,难过,我会一直一直陪着肉包走下去。





所以,肉包是原生松狮,不是萨摩哦╭(╯ε╰)╮是我们中国自有的,土生土长的犬种。记住喽^O^,不要再认错啦!


有知友留言说让我详细讲下原生松狮的性格和智商,拿肉包来说,因为我养狗之前做了很多功课包括要如何教育,训练之类的,当然肉包本身服从性也很好,很省心,到家第二天就会上厕所,而且原生松狮小的时候,和一个小肉球一样,它有一次在尿垫上上着上着厕所居然睡着了,真的太可爱了!很聪明,动作教几次就会啦,会握手手,会趴下,会站起来会坐,会顶东西,而且不需要你拿食物奖励的那种,温柔又懂事,运动量适中,喜欢玩球以及任何带羽毛的东西。

但是,肉包的性格很高冷,不会主动找和别的狗玩,别的狗找她玩她就象征性地玩几下然后故作深沉地眺望远方。其实她很温暖的,想当初我捡回来的流浪狗都是肉包在帮我带崽,怎么欺负都不反抗,去医院打针的时候很乖很乖,她会直勾勾地盯着医生,而且不让除了我和家人之外的任何人摸头,打针的护士小姐姐想和她培养一下感情她就直勾勾地看着,刚开始吓得小姐姐不敢打,要找有经验的兽医打,因为觉得肉包可能会忽然咬人,其实肉包只是天然呆而已,打针地时候可能在想别的事情吧。

我雨中捡回来的小田园,我起名奶茶,肉包帮忙看孩子哈哈哈。像个大姐姐一样,其实她对狗狗很温柔,只是比较被动而已,小狗怎么闹她咬她她都会温柔的给小狗舔耳朵。很有爱对不对╭(╯ε╰)╮





谢谢大家对肉包的喜欢,啾咪╭(╯ε╰)╮,把肉包爱的凝视送给你们~





╭(╯ε╰)╮2.6日更新!!!!

新年快乐,今天一睡醒就发现肉包在乖巧地等我起床,马上和她拍了几张照片,肉包真的好温柔啊,被萌化了。



2.15更新╭(╯ε╰)╮

今天肉包和辛巴打架打赢了~超级开心,辛巴战五渣哈哈哈,居然输给妹纸~





3.31更新!!!!!

今天一出门就体验了凌空飞起的感觉,被肉包嗖的一下从楼梯拽到地上,然后像个滑板鞋一样在地上摩擦,呜呜呜,手和腿都磕破了,还要艰难地爬起来接着遛狗。我要吃狗肉火锅!!现在就要!回到家坐在床上边抹药边哭唧唧!







user avatar   piao-dang-de-xi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Dilililidilililidada 回应一下你的几个问题。首先请允许我说,有质疑的声音是很好的。我个人觉得目前把讨论集中在技术环节上比较好,程序上的很多事情,当事人或者处于压力不愿意说明,或者给出的意见有失偏颇。现在看来,想梳理一个清晰公证的时间线,在你我这个层次上做不到,而目前所有的报道也都做不到。(黑体部分为引用你的话)

『因为天体物理学家刚开始极为不配合,一心寻求国际合作,甚至担心自己建造会影响到申请国际合作的科研经费”』

这个说法有失偏颇。熟悉背景的人应该知道,在LAMOST设计阶段,天光所就已经有了建设更大望远镜的计划。这些都不是“小道消息”可以从文献还有报告里看到。在12米的争议前,先有的是自行建设20-30米级望远镜和参与国外合作(TMT)的争论。这个争论也是天光所的声音非常响亮。但实际上『两条腿走路』,一边自建,一边合作,是天文界整体的共识。崔院士也承认这一点的。

2003年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第22卷第一期,苏定强院士在《未来的地面和空间大望远镜以及我国目前的大项目》一文中,明确提出『最后,报告人建议我国参与到国外合作研制FGT或NGST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要有天文学家和工程专家参与进去』。『NGST』指的是现在的JWST,『FGT』指的是『未来大望远镜』就是现在的TMT,GMT,E-ELT这些。可以看到,苏院士为首的中国天文设备界对未来天文设备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超前的野心。苏院士在『建议』中明确提出『但是也应该承认,这些项目 (LAMOST, FAST, SST) 和国际上现有的大项目,下一步准备研制的大项目相比,分量上是有相当差距的』,『将来国外完成30m,100m望远镜和NGST后,我国天文学家恐怕仍然是极难申请到时间的,不使用这些最先进的大设备,从总体上说我国天文学家恐怕仍然是很难赶上国外的』。这个认识,可以说是相当的到位。

但在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上,苏院士的想法也很『激进』:『照常规,我国下一步应当研制8-10m的地面望远镜和类HST空间望远镜,但。。我们仍然落在人家后面一大段』,『。。国家领导人提出『跨越式发展』,『不要老是跟踪』,我很赞同,。。。我认为:我们应该跨过8-10m和HST这一步,直接跨到去研制30-100m FGT和NGST』。

不过,苏院士对我国天文领域的技术和财力认识都很清晰,所以才提出了让中国天文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下一代项目的『天文目标的确定,设备方案的制定』;苏院士甚至给出了非常到位的建议和前瞻『建议国家给出优惠政策。。。一部分加工或总装在中国进行』,『在这样的合作中,中国是否会被『淹没』『吃掉?』只要参加进去的中国人努力,后果绝不会是这样的。。』。

三十米望远镜代表团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去了南京天光所报告,崔向群院士亲自接待,美方代表团Jerry Nelson,Garry Sanders,Luc Simard都在,可以说光学,项目管理,设备的大牛都在。如果崔院士记得,当初报告后,有一个傻乎乎提了三个问题的光头 (关于激光导星设计的变化,和GMT的比较,还有MOSFIRE作为prototype的研制,会后Luc Simard还单独找我进一步解释MOSFIRE),那个人就是我。随后代表团去了北京,在国台开第一次中国TMT会议,天光所的领导也在,陈建生院士也在。

实际上,正如苏院士的设计,TMT的参与没有走花钱买时间的路线。中国的天文学家现在在科学筹备委员会,在重要初光仪器的科学委员会里都有贡献;天光所团队也在积极参加TMT和仪器的设计;有部分TMT的设备会在中国生产,包括长光所这样的单位。苏院士的愿景是符合中国天体物理界的热切需求的,这个进程从来没有停下。并不是『天体物理学家不配合,寻求国际合作』,应该说是『天文科学和技术界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深度参与合作是重要的下一步』。

至于为什么走到12米,内部的消息我不乱说。我只能说,从科学上是必要的。苏院士的分析只有一点不对:在30米时代,8-10米望远镜,甚至4-6米望远镜不仅不会落伍,反而在科学上依然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如果你关心,我可以展开讲。至于为什么天光所后面强力推进自己建设20-30米望远镜,为什么最后又定在了12米望远镜上,确实不是我这种『圈外人』能够乱加推测的。


『4镜强调的优点必须承认,且没有3镜方说的不堪。至少巡天功能在军事上还是很有用处的,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在12m上关注这个』

你说的对,四镜的优点应该承认

在Ma & Cai 2017的回应文章里,作者在摘要里就指出:

『SYZ design yields a good imaging quality and has a relatively flat field curvature at Nasmyth focus』(SYZ设计在耐焦上有更好的成像质量和更平坦的视场)
『We find that although a SYZ telescope yields a superb imaging quality over a large field of view...』(我们发现,虽然SYZ设计能够在更大视场内获得优异的成像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的望远镜设计书中,附录里比较了两种设计。

『 对于 SYZ 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图 1-2 展示了该设计各个视场几何设计像质
的散斑图。在该设计中,全视场内 EE80 直径小于 0.001 角秒,在全视场内是接
近衍射极限的设计。同时,SYZ 设计耐焦焦平面的曲率半径为 8.85 米,因此较
两镜系统而言(RC 为 2.64 米,AG 为 2.73 米)相对比较平缓,便于大视场仪器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与一般的两镜系统相比,SYZ 设计拥有相对较小的场曲以及全视场内非常优
秀的几何设计像质。』

至少在光学设计者的眼中,没有回避四镜的优点。

在Nelson Report中:

『 The focal plane of the RC design is
strongly concave towards the tertiary, the focal plane of the AG design is strongly convex
towards the tertiary, and the focal plane of the SYZ design is relatively flat.』(RC设计中焦面强烈凸向第三镜,AG设计中焦面强烈凹向第三镜,而SYZ设计中焦面是相对平坦的)

『...The maximum tilt at 3.75' off-axis for the SYZ design is roughly 0.9 degree. The SYZ design clearly has an advantage here...』(这段是在讨论耐焦上的光纤光谱设备;光纤需要相对于焦面有一个倾斜角度,这里SYZ有明显的优势)

在国际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中:

『The NIAOT optical design favored the so-called 'SYZ' four-mirror solution, which gives excellent formal image quality and a nearly flat, telecentric image surface at both prime, Nasmyth, and crude foci.』(懒的翻译了。。。意思是一样的,视场平,象质好)。

至少在两组独立的国外评审中,也都没有回避四镜的优势。

我非常同意你说的,在完整的读过三镜设计,Nelson报告和国际评审报告前,不应该对四镜设计盲目评价,更不应该『为了黑而黑』。但是同样的可以问,『觉得四镜更好的人是不是对三镜的评价也过于保守了呢』?如果四镜就是这么好,为什么这么多天文学家担忧,几组国际专家表示了顾虑?谁不喜欢大视场,哪个不喜欢好象质?这些问题最终,还是都要回归技术讨论的。

至于『大视场巡天』的问题,可以说,目前陈院士和崔院士的回应中的讨论都不到位。而且主焦点的问题和三镜四镜设计并无必然联系,最终依然要回到科学目标和回报的讨论中来。我认为,在目前三镜四镜的技术争论中,主焦点的争论是分散注意力的。按照12米望远镜的科学需求,主焦点根本就不应该作为重点。崔院士自己也承认,主焦点设备不是十三五建设期间需要考虑的。但是在之前的技术讨论中,天光所团队确实强调了主焦点的重要性。如Nelson Report中:

『There may be variants including a faster primary, but we are informed by NIAOT that this would preclude a prime-focus camera with a really wide field of view, which they prioritize highly』(设计上包括主镜焦比在内的因素都还有变化空间,但天光所团队告知我们,那样会影响在他们设计中优先级高的主焦点大视场照相机的设计)。

我现在正在努力地把技术资料读懂,翻译成中文。由于工作的时间限制,进展比较慢。大视场巡天的问题,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再详细地和你讨论。

『看法3:从新闻报道上看无论是12m的最初准备阶段,遴选阶段还是正式入选十三五,活跃在最前面的都是崔院士和南京天光所,现在3镜方颇有一脚把别人踢开的趋势。』

请结合我对你『看法一』的回复。还是要承认,我并无更多的内情,但是只是结合之前国内天文界的一些讨论,我认为12m项目的出现是很突然的。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十三五项目,天光所作为一个技术单位单方面的强势推动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国家天文台和大科学中心的组织从体制上说,是合理的。至于组织的好不好,需要『圈内人』来诚实的评论。不过就我所知,讨论过程中,UCO的专家一直和天光所团队保持着联系,还曾邀请崔向群院士和梁明来加州访问,讨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颇为遗憾。而国际评审团队的选择也是咨询了天光所团队的意见,并考虑了他们的推荐的。在国际评审团队中,你可以看到有当年和崔向群院士在VLT主镜支撑上合作过的工程师,也有参与过LAMOST评审的几位专家;四镜设计的文章中专门和E-ELT进行了比较,在折轴焦点的保留上,也拿E-ELT作为例子,而E-ELT的主要光学设计师,就在这个国际评审团队中。这样的做法,我不觉得是『一脚踢开』。

『问题1:马东林出现的时机很微妙。

问题2:为了洗清别人扣的帽子,请问马东林提出的3镜方案与TMT的区别,到底是不是TMT的试验品?

问题3:马东林的专业性』

这三个问题能否一并回答你?我理解你的好奇心,我也有同样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发出了那么多邀请,只有两份申请?为什么很多在光学领域比华中科技大学有经验得多的单位对十三五大项目不感兴趣?这里面的问题,除非有圈内人出来说,谁都不能确定到底如何。这么讨论下去,最后难免成了诛心和泼脏水。我能以我个人名义回答你的是

1) 华中科技大学在天文望远镜的设计经验上显然是不如天光所的。马东林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在望远镜设计上的资历显然也是比不过天光所团队里面的专家的。但资历和年龄等不等于水平?这我无法评论。我能说的是,望远镜的光学设计在纸面上算不上多么有挑战的课题,是有 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参考下一条)。把一个设计和一个人的资历水平,出现时机捆绑起来,不利于客观地讨论技术问题。

2) 三镜方案是基于Keck望远镜的设计和加州大学天文台专家的意见修改而来的。这一点无论是从华中科技大学自己设计报告中,还是从和Nelson report以及Keck blue book的对比中都可以看到。在这期间,UCO的几位天文学家在毫无利益牵扯的情况下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尤其是刚刚去世的Jerry Nelson教授。在UCSC的同学都会知道,Jerry在人生最后阶段受到中风困扰,说话都困难,依然参与讨论和撰写报告。

3) 三镜设计不是TMT的试验品。TMT不需要这个试验品,按照现在的进度,12m和TMT究竟谁先完成还不好说。。。TMT经过了多年的设计和讨论,以及多轮的评估,已经基本定型。如果不是因为夏威夷原住民抗议,现在都应该在建设中了。说3镜设计是TMT的『试验品』,既不了解TMT,也不了解12米。

『问题4:如果现在崔院士他们改做3镜,一点也不违背你们的所谓的科学目标,你们会写公开信拥护吗?恐怕你们还是会用lamost作为攻击点不遗余力的去攻击吧。那到底谁建呢?怎么建呢?3镜方能给出答案吗?毕竟现在是建望远镜的问题,至于科学目标,其实早该在申请之前就应该讨论明白的,然后配合技术专家去申请项目,而不是之前不配合,现在又吵着嚷着不考虑科学目标了。不要说什么华中科大提又不是华中科大造之类的不负责言论,华中科大的马东林其实就是一个傀儡,谁都能看得出来。大BOSS是谁呢?水很深啊,让人非常怀疑。』

好长的一个问题,容我慢慢回答:

1)如果天光所团队愿意在『三镜』设计上合作,我个人举起四肢支持。公开信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但是大家要是不烦,我会有这个意愿的。

2) 如果你读过国际评审团队的意见书,相信你会同意,这份意见书水平很高,更应该令大半个中国天文界汗颜,并且重新审视自己。意见书对选址,项目规划安排,到国内合作的组织都提出了含蓄的批评。这份意见书现在我经常拿出来绝不是单独想反对四镜设计,而是想敲打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同行。技术上达成一致,国内通力合作是必须的。

3)关于LAMOST,并不是我们在『不遗余力的攻击』。就我个人而言,认真组织对LAMOST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任何项目无关,是天文界应该自上而下做的。现在我有时会强调LAMOST项目的一些不足,是因为崔院士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天光所有了LAMOST的经验后,已经具备了建设10米望远镜的能力』。这一点我不认同,无论是从经验上,还是技术储备上,天光所都还没有说这个话的底气。最简单的,天光所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承认,天光所还没有建设4米级地平式通用望远镜并为之提供科学仪器的经验。而且,LAMOST建设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在12米的设计中,必须要予以考虑。

4)『三镜方』这个说法技术上不够准确。中科院大科学中心参考了国际评审意见后,选择了三镜设计,准备了十三五项目计划书。无论采取哪个方案,都应该经过大科学中心,都应该经过独立评估。谁建?国内任何一个单位,包括天光所,都没有独立完成12米建设的能力,华中科大更没有。通力合作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能不能做到,要看院士们的意愿,大科学中心的领导能力,学界的监督和推动。坦率的说,我不知道有多大可能。

5)关于科学目标,国际评审委员会对于现有科学目标的准备提出了意见。任何有天体物理博士学位的人都能看出来,现在科学目标的详细程度远远不足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指导。这是必须要指出,并且反省的。我们有这么多国际一线的天文学家,为什么拿不出一份真正像样的科学意见?是时间紧?是组织得不好?是科学家对于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没有信心?坦诚的回答这些问题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6)『傀儡,大BOSS』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够谨慎。陈建生院士对三镜设计表达了强烈的支持,如果你觉得这就是『大BOSS』,那我也不知道如何反驳。更多的『内情』我也不了解,没兴趣去了解。但至少我个人期待的是不以任何一个院士的个人喜好和意见作为望远镜设计选择和建设规划的决定性意见。如果说『BOSS』是谁,我希望是国内一批坚定支持三镜设计的一线科学家。这些人有过大望远镜使用经验,参加过基于这些望远镜的项目,并会利用这样一台望远镜设计科学。至于你反复提到的马东林和华中科技大学,我想,在现在整个天文界如此的关注下,12m望远镜绝不会成为某个人功成名就的平台和某所学校的囊中之物。我和一批朋友反对的就是这样的行为。

『说到底还是以科学的名义在争取谁作为总体单位。某些天体物理学家总是以科学的名义自居,其实是极其自私的,无论是在起初反对自建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上,还是现在。一直说国内的建造技术不行,你们倒是支持一下啊,总是扯后腿。仅就这件事上你们的所作所为,请反思一下,中国天文学该怎么走?天文技术专家是天文学家吗,还是在你们眼中就是一个工程师?不要总是用户用户的,大家都是乙方。』

关于科学目标的批评,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但是在12米望远镜上坚持『科学驱动』,我毫不动摇。『技术驱动』不是不可以支持,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但要看基础,要看目的。如果12米望远镜建成,天光所希望主导一架中口径的望远镜作为原型测试一些新技术,我想天文界不会有很多人反对;如果天光所现在要先建一架2米的望远镜,验证四镜设计的关键技术,我想也不会有很多人反对。但现在国内天文学群体在壮大,国际合作增多,国内2.4米以上通用望远镜数量为0。在这个背景下,12米的意义和关键程度不言而喻,作为科学群体要求慎之又慎我觉得不是自私。

事实上,如果你回顾LAMOST的早期规划,可以看到很多国内一线科学家的身影。其中有些人为了LAMOST的河外巡天出谋划策,仅仅在光谱观测源的挑选上,就付出了很大的辛苦。这我觉得是极其不自私的。而LAMOST最终在河外科学上的遗憾,对我们来说是遗憾,对这些人简直就是切肤之痛。

工程师,是一个多么值得骄傲的称谓?在国际评审委员会里面有两个名字:Bernard Delabre和Lothar Noethe,他们的职位都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工程师。Bernard是2017年的Tycho Brahe奖的获得者。这两个人在过去40年里,对ESO多重要,对NTT多重要,对VLT多重要,对E-ELT多重要,在介绍欧南台发展的书籍<Jewlery on the Mountaintop>中都有描述。这样的工程师,说得多重要都不为过。简单的纠结天文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这些头衔,也反应了国内工程和学术界的割裂,双方都有责任。在国外的哪个不知道一群跨在技术和科学两界的巨人呢?如果能参与到科学目标的设计和学术项目中来,为什么不能叫天文学家呢?如果国内有『天文学家』仅仅因为对方是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就不屑于解释科学目标,我个人希望第一个大嘴巴抽他。但是我也非常诚恳的希望不要听到『你们懂技术能有天光所的人多?』这样的口气。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段引用结束我的废话。这段话来自三十米望远镜的『科学驱动需求文档』(Science-Based Requirements Documents):

"This document describes the science-driven requirements for the Thirty-Meter Telescope project...These broad science goals have motivated a set of science-driven observatory capabilities and requirements that are described in this document, representing the consensus view of the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the Project Scientist , after consultation with many expert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within the broad TMT community"
(这份文档描述了三十米望远镜项目科学驱动的技术需求。。。这些覆盖面宽广的科学目标成为了本文档描述的一系列关于天文台观测能力和技术需求的动机。这些技术要求反映了科学顾问委员会和项目科学家,在广泛征求了TMT社区内大量技术专家和科学家后给出的一致意见。)

我衷心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把这样的一段话,问心无愧的写进我们12米的技术文档中。



-----------

@狐狸先生 @陈昱光 的答案都很好,我也很推荐

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科学共同之声 The Community Voice of the Large Optical/Infrared Telescope

这个网站里分享的内容,以及背后平台上面的讨论。另外,很不要脸的再把我自己之前的一点废话拿出来:

黄崧:如何评价12m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


后面说几句不客气的话:

1) 中国天文界迫切需要中等到大口径的光学-红外地面设备。不仅是为了增加我们在科学界的竞争力,更为了训练下一代的天文学家,让他们能够为使用30m级望远镜和各种空间设备思考科学问题做好准备。

2) 3镜与4镜的争论不是简单的『保守』和『创新』的争论,也不是简单的『科学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争论,这是伪命题

- 3镜系统成熟不假,但是并不落后! 这是一种以Keck望远镜设计为蓝本,修改而来的设计,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非常适应10m级通用望远镜的科学应用。在新的大望远镜设计上,10m的LSST设计独特,但那是一架以快速时域巡天为主要科学目标的专门巡天望远镜;39m的E-ELT采用了5镜设计,但是,第一,E-ELT的科学目标和技术指标与12m LOT有很大不同,第二,E-ELT的设计是否成功,没有先例可寻。最近还有对E-ELT之前设计中某些疏忽的讨论。4镜强调的主焦点大视场能力也不是不可以在3镜上面实现,日本的Subaru望远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4镜系统并非是多么激进大胆的创新,甚至说这是一种完全新颖的设计也是要加好定语的。在Su et al. (2016) MNRAS的文章里,作者回顾了这一设计的发展过程,并且指出了" Since all these
features originate from the Chinese 2.16-m telescope...." (所有的特点都起源于兴隆2.16m望远镜的设计,这是40年前设计的望远镜);作者在文章里也指出,国际上对8-10m望远镜主焦点大视场的探索也不是由这个设计开始的。非要提技术驱动?那么这里的『新技术』具体是什么?『驱动』的又是什么?至少在现有的技术和科学预研中没有足够的讨论。


3) 任何在科学项目讨论中把民族自尊心拔得比科学目标还高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国际上8-10m望远镜的建设开始于30年前,已经有>10个成功或者不太成功的例子。我们现在做的是追赶,是补课,要谦虚,要知道学习从哪开始,创新从何而来。建设12m望远镜不是搞量子通讯,不是搞可控核聚变,国际上有成熟的团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 按照建设通用望远镜目标邀请的国际评审团队非常有说服力,包括了几乎所有成功的大型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设计者。任何无视这支评审团队的意见,转而诉诸『自主设计』『国内首创』这类『情怀』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评审团队的意见里对两种设计的优劣有着客观的评价,并没有回避3镜系统的弱点,最终还是要靠科学目标来定夺。这就好像巴萨,皇马,曼联,大巴黎,切尔西的教练合在一起讨论,写了份文件,指出天津泰达队伍建设中的问题,然后你以国情不同不予理睬一样,是很弱智的。

- 要论自尊心,自豪感,我们最可以骄傲的是华人天文界有一批诚心诚意在为中国天文服务,为下一代付出的科学家;更有一支平均年龄非常年轻,非常有能力的青年天文学家和学生团队。这些人涵盖了12m望远镜科学目标的方方面面,很多是从学生时代起就有使用8-10m望远镜经验,参与国际一线合作。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LAMOST这架历经坎坷,错过了原有机会的望远镜才能开辟新战场,焕发生机。把创新的信念托付给他们,诚心诚意地让他们参与进望远镜的科学设计,最终不会让人失望的。


4) 任何拿LAMOST来试图证明『国内自主创新』在天文界取得成功的行为,不是傻,就是坏。国内有很多天文工作者为了LAMOST望远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从完全没有经验开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有了LAMOST的运行。在银河系恒星巡天这一领域,靠着一大批天文工作者们的艰辛付出,LAMOST才凭借着巨大的巡天体量成为了能和RAVE,APOGEE竞争的项目,至少在科学产出数量上没有落后。这些人的辛苦值得大书特书,但是,也必须看到,LAMOST在建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本可以预见和避免的技术困难,本来可以在技术和科学上都有更好的规划。更重要的是,LAMOST完全没有实现当初制定的科学目标。就好像你要造一艘航母,最后成为了非常成功的海上主题公园,你敢拍着胸脯说你成功了吗?作为科学界,不应过多指责前人的判断,也不应该过分解读过去项目的问题,但至少应该做到客观地总结LAMOST项目的得失和经验,为后人所用,而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继续自吹自擂。


5) 以目前公开的技术文档看,12m项目从选址到科学项目的预研都还是不充分的。赶着十三五项目的死线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借口,先拿到钱再慢慢完善科学和设计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科学家,我们手里拿的是国家的经费,更是纳税人的辛苦付出,做不到最基本的严谨和负责是非常可悲的。


user avatar   yao-gu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饭圈不是瘟疫。瘟疫的可怕在于传染性,饭圈没有传染性,只有破坏性。硬要比喻的话可以称为蝗虫。

辱骂饭圈不是政治正确。「政治正确」的意思是用迎合主流价值观的方式表达同一个事物或观点,以。例如称保姆为「家政」,称裁员为「业务重组」,称饭圈为「支持者」等。

「理智的粉丝」是一个伪概念。有理智的人不会无条件无原则地支持和维护没有才华只有包装的所谓演员,或者现实中甚至不存在的虚拟角色什么的。既然你坚持自己是粉丝,就说明你不具备起码的理智。




  

相关话题

  为啥新闻里看的执法队抓狗很少看见抓猫的? 
  狗狗只吃肉,不吃狗粮,我该怎么办? 
  冬天被子里长出猫是怎样的体验? 
  为了防止偷宠物狗吃,发明一种药剂给狗注射,对狗无不良影响,但会让狗肉有剧毒,可行吗? 
  为什么养猫的人能接受猫捉咬自己? 
  怎么判断自己在猫心里的地位? 
  如何看待儿子被咬,丈夫摔死泰迪,遭爱狗人士网络暴力威胁,妻子割腕赔命事件? 
  捏住老虎的后颈,它会不会像猫一样变乖? 
  泰迪为什么招人烦? 
  养狗好还是养猫好,哪个更省力?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杨永信入驻B站?
下一个讨论
直到民国时期鸦片在生活中还盛行,那鸦片是怎样淡出当时国人的生活的?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