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此后也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孙传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的军队实力。
孙传庭,1593年生,二十多岁后中进士,中进士后十几年只在朝廷混一口饭吃。
然而,1636年,当第一任闯王高迎祥迎来他的人生巅峰之时,孙传庭主动请缨,就任陕西巡抚。
四个月后,他率领自己亲自选拔训练的秦兵,在子午谷黑水裕以逸待劳一举击溃强大的高迎祥并生擒。
此后的两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合作,逐渐击溃扫平陕西各地农民军,还把李自成打成18骑逃入深山。
总结一下,此人既能在短时间内练兵治军,又通晓兵法,胸有筹谋,在明末实是第一等的帅才。
所以孙传庭一旦失败,会令京师以及各地勤王军大失所望,从此闻李自成而丧胆。
更加重要的是,孙传庭的失败,直接原因是崇祯的催战。当时孙传庭刚从监狱中被启用,刚刚到达潼关,兵粮皆未济的情况下,崇祯心急火燎地催他救援开封,这是一个愚蠢到不能再愚蠢的战略计划。当时西北城防还算可观,假若给孙传庭以喘息之机,足以训练出第二只“秦军”(第一只已经被杨嗣昌败光),而如果能守住西北门户,李自成是很难长途奔袭京师的。但崇祯执意在不能提供足够军粮的情况下,硬逼孙传庭出战,结果连续两次战败,孙传庭战死。
此时崇祯的军事主张全盘告败,他的个人威信也已经降到最低点,文臣武将自是纷纷倒戈投降。除却个人因素外,崇祯在军事上的连续失策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西北彻底丢了。潼关失守,关中已入敌手,京师已经无险可守,此后李自成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最终导致以京师为中心的明政权覆亡。
但需要说明的是,“传庭死而明亡矣”这句话无疑是错的,南明政权在局势上,可说丝毫不比南宋差。但对于一统中国已经276年的大明王朝来说,这一战即是末日之战。
《Mermaid》
《Winter Alice》
《カクザトウ》
《Reminiscence》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