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伴侣应该是自己真实情绪的承受者吗? 第1页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出这个问题的,恐怕关注更多的伴侣应该承受自己的消极情绪吗……吧。

我认为,情绪是一种主观事物,人应该驾驭自己的情绪,而不应该被他人驾驭或者寄希望于他人来驾驭,被自己约束的情绪的表现,并不是“不真实”的,而肆无忌惮释放出来的情绪表现,也并不是“真实”的。前者,是忽视了自己掌控情绪的能力也是真实的,就觉得类似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以后不在伴侣面前表现变成了虚伪的强颜欢笑,倍感压抑,实际上人处理自己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虚伪;后者,类似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在伴侣面前大发脾气,而实际上当时也未必就一定只有消极的情绪,但这种做法,无疑是虚伪地将消极的情绪发泄出来,将积极的情绪私藏,对伴侣是极度不公平的。

个人认为妥当的做法是沟通,向伴侣诉说引起你激动情绪的事情,如果自己控制不好,通过沟通可以得到平缓的纾解,还能增进情感。在事情的沟通中,情绪也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来了,这跟单纯的情绪发泄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题主所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多考虑对方”往往是一厢情愿的xjb猜,摒弃了沟通的“考虑”都是扯淡。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们总是希望对方能够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却又担心不完美的自己会让对方的爱打了折扣;

而如果我们努力在表面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但又害怕这样的关系更像一场彼此的演戏……


在恋爱或婚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真实”的程度——这或许就是题主最大的困惑吧。


什么是“真实的自我”?


在心理学家Tory Higgins看来,真实的自我指的是,“在我们实际拥有的个性特质影响下的言行举止”。无论这些特质来自于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经历的塑造,也无论这些言行举止在他人或是我们自己眼中是“好”是“坏”。可以说,“真实的自我”就是骨子里的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


然而,人们在不同的关系中、面对不同的对象时,还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行为,这种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又被称为“关系中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们的“关系中的自我”并不总是和“真实的自我”完全一致,且我们也会在不同的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关系中的自我”。


比如,我们可能在同学/同事面前,表现得乐观、自信,但在父母或伴侣面前,表现得多愁善感或总在自我怀疑。我们之所以会表现得与真实的自我不完全相同,有时候未必是主观上刻意为之的,而是我们根据对方与自己互动的方式、不自觉所做出的回应。


我们展现真实并且希望真实被接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所确认与肯定的需求。而人们之所以更倾向于在伴侣中寻找这样一种肯定,是因为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大多数人认为,比起其他人际关系,伴侣是最值得自己亲近、信任和依赖的,人们也因此更想要在其中暴露真实,也对对方能够接纳完全真实的自己抱有更高的期待。倘若一个人愿意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真实的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已经对双方的信任和亲密怀有很高的期待。

渴望成为想象中的自己,会使关系更好吗?


尽管人们总是强调要做真实的自我,但其实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也渴望能做想象中的自己。想象中的自己,指的是我们心中关于“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这样的人会拥有哪些特质?”这些问题的答案。


人们会渴望在关系中做想象中的自我吗?研究者Gan &Chen为此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结论:


(1)人们在关系中表现出自己 “想象中的自我”,而非完全是“真实的自我”的人,反而对关系的满意度更高,而且也并会不影响他们在关系中真诚付出的程度。


(2)无法成为想象中的自我,会阻碍人们在关系中真心的付出。另外,当参与者感受到自己在关系中被迫要做真实的自己时,他们会因此倍感压力,从而无法在对关系感到满意,抑或是为之真心付出。


(3)渴望做想象中的自我,源自于每个人都有的“自我成长”的需要。在亲密关系中,当人们去做想象中的自我时,就能促使对方也以相应的方式与我们互动,而这会帮助我们逐步更加接近自己想象中的自我,这就好似璞玉被雕琢而光芒展露的过程,因而也被称为“米开朗基罗效应”。


另外,做想象的自己对于减少关系倦怠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当人们感觉到一段亲密关系已经无法带给自己更多的自我延伸时,就会感到麻木和疲倦。而在做想象的自己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成长,就正好能够弥补伴侣能带给我们的自我延伸的减少。


怎样才能获得真实与理想的平衡?


1.明确“想象中的自我”并不是虚假的


事实上,想象中的自我可能是在成长中的、未来的“真实的自我”,所以做真实的自我与做想象中的自我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矛盾。需要警惕的是,人们常常会以“真实的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要是改变现在的我,那就是在让我变得虚伪”为借口来逃避成长。


2.强调“真实”时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很多人总是误以为在关系中做真实的自我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所以常常会不顾对方感受地做自认为真实的自己会做的事,甚至觉得如果自己为了顾及对方感受而改变一些行为的话,就是违背真实,是一种虚伪的、为了迎合对方的套路。


但事实并非如此,“真实的自我”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状态,我们也并不会因为某一些举动就变得“虚伪”。尽管我们有在亲密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的需求,但同时我们也有保护好这段感情的需求,而考虑对方感受就是我们为经营这段感情而付出的努力,并不是虚假的套路。


3.付出主动的努力


在关系中做想象中的自己,不仅需要你先主动表现出“想要成为的样子”,并且还可能需要一些更直接的沟通,告诉对方自己的正常目标。这样,才能让伴侣更准确的了解你“想象中的自我”并协助你获得成长。


你也需要允许对方以对待你“想象中的自我”的方式对待你。这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不适,毕竟这和你过去习惯的互动方式是不同的。但就像所有的改变可能会带来的不适一样,我们需要接受它,克服它,并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


愿你在关系中能感到自己与对方的真实,也能获得你和对方都想要的成长。


以上~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有哪些道理是你找到对象后才知道的?

为什么长大后,「疲劳感」越来越难以通过睡一觉消除?


user avatar   shennv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心理学博士Deborah Richardson花了30年进行的研究用数据证明了,比起陌生人,我们更容易对父母,子女,爱人等身边人表现出攻击性。

看到了没有,这叫「攻击性」!!!!

但是,总有人会偷换概念,把「攻击性」解释成「真实的自己」,来试图合理化。

在亲人面前就要放下伪装!爱我就要接受真实的我!

这些就是他们常用的口号。这个问题的实际要问的,就是我的各种坏脾气坏情绪,向伴侣发泄不应该嘛?

让我在讲干货前,先吐槽一下这种脑子进水,远近不分,伤害了身边人,还理直气壮大言不惭的人。

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情绪说的是,你在亲密关系里是可以信任对方的,所以在外人面前不能讲的事,不能表达的想法是可以和家人和爱人讲。而不是说你在外面受了气,就回家把气撒到家人和爱人身上。

因为爱你,他们不会像社会那样毒打你,就成了任你乱捏的软柿子?

这种混乱逻辑,真的很让人头痛哎!

所以,请先理解,对外人很好,却把坏脾气坏情绪留在家,根本不是一件值得赞同的事情。

接受这个前提,请你再继续往下看这篇回答或者直接看视频回答,否则你就继续开心当个「反向仙人掌」,反正惨的也不是我。

如果你想改变「对外人好,对亲人横」的行为,我们得先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

对于人类习惯「把攻击性留给亲近的人」的行为现象,有几个心理学解释:

解释一:安全感

与身边人的关系非常强,这让我们有了发泄坏情绪的安全感

如果把坏脾气发给新朋友,对方可能直接就和我们绝交了;要是脾气撒给老板和同时,那可能工作都不保了。所以我们会提前克制,保持自己良好的态度和表现。

如果是家人,那就算是我们无理取闹,对方也不可能和我们断绝血缘关系吧。正因为我们感到这段关系是强的,不会轻易被破坏,所以潜意识里,我们知道发动攻击是“安全的”,就算很激烈也不会破坏我们与他人的连接。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踢猫效应」,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弱小的猫并不能拿我们怎么样,所以心情不好欺负它是安全的。而家人也因为我们内心潜意识里的安全感,成了我们发泄坏情绪的靶子。

解释二:受害者心理

身边人的行为对我们影响更大,所以我们也更容易产生受害者心理

我们与身边人的关系过于紧密,他们的行动、态度还有观点,都更容易容易影响到我们。这是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Alexandra Solomon提出的观点,她把这种亲密关系影响力比喻成“命运的多米诺骨牌”。

因此对于身边人,我们更容易产生受害者心理,他们必须要对我们的人生负责。但是我们对陌生人就不会有这样的认知和期待,会更接受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

怀着受害者心理,对身边人期待更高,甚至产生托付心,自然也让我们更为苛刻。

解释三:社会习得

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职场教育,都强调善待他人,却没有关于亲密关系相处的内容

我们很少在孩子身上看到这种对外人亲,对家人横的行为模式,所以就有了另一派的心理学解释,那就是社会习得。

对外人好,是因为我们得到了训练,这样就能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得到我们想要的好印象、好成绩、好工作、好人脉等等。

对金主爸爸要跪舔,社畜都懂,但是遇到亲爸爸呢?如果亲爸爸没有从小言传身教,就基本没有机会学习亲密关系到底要如何相处?全靠自己悟,或者只能带着原生家庭的记忆,模仿父母的行为了

如果亲爸爸从小就是大家长武断风格,那在外跪舔金主爸爸的社畜,在家怼天怼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解释四:错用权力原则

亲密关系的规则应该是珍惜原则,必须尊重,但却错误使用了社会领域的权力规则

武志红提出过权力规则和珍惜原则的概念,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规则是权力,但在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规则是珍惜,是彼此接受和尊重,并不存在高下主从关系。

如果让权力规则太多侵入到关系中,就会出现越亲密时,就有越强的「我占有你」的潜在认知。

面对从属自己的人,我们当然不会照顾TA的感受,而是倾向于TA迁就我的感受。比如,老板会照顾你不想加班的感受吗?他只会觉得你应该认同996是福报的观点。

不考虑孩子感受的强势父母,认定爱自己就必须包容自己所有坏情绪的姑娘,都是没有区分开这两个原则,而陷入人际关系的迷惑。

应对策略——

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有意的思维和行为的训练,来理清人际交往中应有的远近亲疏

1个思维训练:想象失去

每周花一点时间想象一下身边人离开自己的情景

很多时候我们把最坏的一面留给身边人,是因为我们坚信身边人不会离开。但这并不是事实,血缘关系的亲人会有生老病死;没有血缘关系的爱人和朋友,更会因为各自人生际遇和感受的变化,成为陌生人

所以通过想象,不断提醒我们,有家人,爱人,朋友陪伴的幸福,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通过内心改变潜移默化地修正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1个知识习得:非暴力沟通

刚刚提到,对外人和对身边人的表现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受到长期的社会训练,来当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但是关于亲密关系的教育却很不够,我们不知道怎么做,于是攻击就成了关系里表达的载体。

全球著名的情绪理论学者,以色列的Aaron Ben-Ze’ev发现攻击行为往往是关系中存在问题的警报。我们在与身边人相处中发现了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通过攻击来引起对方关注。

这里推荐大家《非暴力沟通》这本经典著作,这本书是全球公认的亲密关系沟通领域最好的学习教材,没有之一。 所有感情关系中表达、说话和沟通的迷惑,读透这本书就够了。

1个行为训练:外人在的场合和身边人相处

在有外人在场的环境里与身边人相处,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自己行为的差异,知道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有怎样的行为模式,并

当有外人在场,你为了社会好评,会更耐心,更温柔地与家人和爱人相处,这就是一种行为训练。而且有外人在场,你的亲人也会大概率更客气和友善地待你,这对双方的关系和沟通模式的改进有很多帮助。


user avatar   lang-ren-ye-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情绪的释放,应该是对等的。

如果你期望的是,你完全释放真实的情绪,毫不遮掩。那么你也应该做好,被对方释放真实情绪的准备。我认为这样才是公平的。你不能说只允许你对他释放情绪,而不允许他对你释放情绪。

那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矛盾。所以说你们两个应该提前交流好,约定好。

你要知道你往往说的情绪都是你的负面情绪,并且是很大的负面情绪,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其实都是伤害。除了会让你自己爽一点之外,对别人全是伤害。

不信的话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对你大发脾气,你能开心起来吗?当一个人对你大发脾气,还要求你宽容他,原谅他不生气,那可能吗?如果他真的不生气,那么他也受到了伤害。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不要做双标狗。

如果你希望,对伴侣完全释放情绪。那你就应该让对方也对你完全释放情绪。这样说不好听点儿,其实是互相伤害。这样很难有好的结果,只会让关系越来越坏。

可是我们又知道情绪憋着不释放,对人也是不好的。所以说到底该怎么办,那么第1点里我就先说一个前提,就是这个情绪的释放首先应该是对等的。

二,事后,请为你的情绪过激买单,和道歉。

有人说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最好。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你一个人你对着木头对着石头,你完全可以做一个真实的人,非常真实的人,你很生气,你就把这个石头砸了,你很开心,就在石头上唱歌。

但是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不是人和石头。

他只要是个人,你只要想和他处好关系,你你就必须得考虑他的感受。要不然他也绝对不会考虑你的感受。所以说完全做一个真实的人是错误的。

其实没有人,完全有义务接受你的坏脾气,接受你的伤害。

你可以适当的发脾气,可以适当的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你就不会太压抑自己,你就会好受一点。同时对方也不会太难受也会好受一点,这样是最好的效果。

所以我说如果你情绪过激过于真实,那么你就应该为你的情绪过激买单道歉,因为他对别人而言是绝对的伤害。

三,做一个80%真实的人就行。

你的伴侣不应该是你百分百情绪的承受人。

反过来你也是,你也不应该是伴侣百分百情绪的承受人。

我觉得不管强调多少遍都不为过,疯狂的负面情绪对人造成的伤害是80年都抹不掉的。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阴影。

当然了,如果你真的不在乎对方,那就无所谓了。

但是如果你在乎她,就不应该对对方疯狂的输出情绪。

我认为当你谈恋爱之后,你对对方是负有责任的。

你不能光自己爽,而不管对方,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所以说把情绪控制在一个度,其实对大家都好,即便很难控制,也应该努力的来控制。总比爆发之后带来的伤害要重要得多。

这里才真正体现到一句话。

喜欢是释放,爱是克制。

看完点赞加关注,绝不错过老土豆每篇干货。

我是 @陈年老土豆 ,一个写情感干货的老土豆。

以下是我其他千赞回答,欢迎阅读:




user avatar   candyhu-la-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忽略题目,按照描述来说的话,思姐觉得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和发泄绝对是两个世界。

既然几个高赞都从各个维度来说过了,思姐还是说说关于沟通这方面的问题。

就从两个人之间产生的情绪来说吧。

不可否认,在感情里,我们还是会有坏情绪。

这些坏情绪,很多时候来自于内部,来自于我们对矛盾和冲突的蔓延、上纲上线、素质归因、幻想和自我防御。

那么有了坏情绪的时候,我们要不要一股脑发出来呢?

有些姐妹说了:

既然都结婚了,我不跟他说负能量跟谁说呢?

结婚了,如果我不能袒露我对他的真实感受,那还有什么意思?

这些问题看起来当真是没错,因为我在上一节也讲过,伴侣之爱的关键词就是:真实性。

我就是这样想的呀,我就是需要关心呀,我就是需要爱呀,我就是生气了呀,这就是真实的我呀,有什么错?

看起来没错,可惜,我们普通人,对于亲密关系里的矛盾和冲突,并不能准确的描述。我们可能只是会模糊地感受到一些不舒服和不愉快,然后就开始从内心对这些不舒服的感觉进行错误地归因。

比如,一位姐妹下班回家,擦地、收拾屋子、做饭,可是看到沙发上躺着玩手机的丈夫,一下子情绪就上来了.

“我上班那么累,回来还要打扫屋子,而他却在沙发上刷抖音,完全没有看到家里有多么脏,多么乱。”

“啊,我这是找了个什么男人!懒死了!他一点都不心疼我,我看错他的了,他不爱我!”


瞧,一件小事,我们的内心的思维已经千回百转。

明明只是自己累了,想让他帮忙做家务,最后却联想成了:他懒(素质归因),不爱我(上纲上线)。

如果此时,这位姐妹直接发泄情绪,拖把一扔大声说:你没看见家里那么乱吗?怎么还在沙发上刷手机!怎么那么没眼力!这些小事还要我说吗?饭不知道做!家不知道收拾…


然后抱怨到最后,自己无限委屈:我怎么嫁了你这么个不知冷知热的人,呜呜呜……

如果此时丈夫反击:我上班压力那么大,就在沙发上坐了5分钟,怎么,这都不行是吗?!我怎么对你不知冷知热了?!

女:你怎么知冷知热了?!我生病了你连药都不去给我买!(瞧,开始翻旧账了)

后面,就成了矛盾升级,大家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吵架了,忘记了仅仅一句:老公,你来拖地,我来做饭好不好。就能解决问题。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两个人的感情会不会越吵越淡呢?

瞧,我们内心不正当的归因、蔓延、联想、上纲上线,很容易造成不正当的需求和行为:

既然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你不关心我,我也不关心你——矛盾转移和上升。

你就不能陪陪我吗?——需求变成了要求。

你真是一个不知冷知热的人——攻击人品。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如果我们仔细寻找,会发现很多我们的坏情绪,都来自于我们的一些不良的思维习惯。如果我们任其发展,只会伤害感情。

所以,我们需要在情绪来时,让自己平静一下,理智下来以后思考,事实到底是什么?我的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要如何跟对方去沟通?让他来帮忙满足我的需求?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姐妹在情绪来临时,深呼吸一下,然后觉察一下,发现原来是丈夫闲着让自己有了不平衡感,她想让他跟自己一起做家务。

那么这时,她用开门见山、不带攻击性、基于事实、请求的方法去沟通:

“老公,家里有点脏,但饭还没做,你能帮我拖一下地或者做一下饭吗?”

他会拒绝吗?其实是不会的。

因为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共有关系中,人们会自动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不去思考回报。——《社会性动物》第八章。


所以,告诉我,下次情绪再来时,能不能深呼吸一下,思考一下自己的真实需求呢?

一次做不到没关系,慢慢做到就可以。


user avatar   yi-xin-li-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让伴侣“承受”过多情绪,把ta当成情绪垃圾桶,不仅可能毁了关系,还可能毁了你。

伴侣承受负面情绪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当把内心的委屈、痛苦、难过等负面情绪,像垃圾一样倒给伴侣时,ta 就得像个垃圾桶一样承受。

我们知道情绪垃圾多令人难受,接收这些垃圾的 ta,也能找到别人来发泄么?

每个人谈恋爱都是希望快乐、幸福,当ta有天装不下、或不想装这些情绪垃圾时,你不害怕ta会离开么?

更不客气地说,倾倒情绪垃圾某种程度上属于 “害命”。研究发现,长期接受负面情绪会损害免疫系统,降低对慢性病的抵抗力。

如果你是爱ta的话,你真的愿意只让自己爽,而让ta独自去承受这些么?

只有你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快乐取决于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所以我们想把负面情绪倾倒给伴侣,获得安慰、支持。

这能让你爽一时,可下次仍会陷入负面情绪而痛苦。

事实上一个人是否快乐,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外界,而在于他的心是如何感受和认知这个世界的。这与我们的认知水平、潜意识完善程度等等人格水平相关。

同样是被老板骂了,你可能委屈难受但不敢吱声,回家找男朋友发泄情绪;小 b 可能会分析问题、解决自己的情绪、解决老板的情绪,将问题妥善处理。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可如果始终依赖伴侣帮自己解决情绪,缺乏向内的反思与成长,在情绪管理上我们就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生活这个残酷的大人,迟早会狠狠地打长不大孩子的屁股,疼!

伴侣不能负责,但可以分担你的情绪

难道我就不能和伴侣表达我的负面情绪了么?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表达负面情绪,让对方分担,但不要把对方当成情绪垃圾桶。

这其中最大的区别是,表达情绪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举个例子,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回到家里需要伴侣帮忙缓解情绪。

如果把对方当成情绪垃圾桶,回到家里不管对方的情绪、不管对方有无时间、不管对方能否承受,一顿噼里啪啦表达自己的委屈,甚至和对方找茬发泄情绪。

这种只管自己爽,完全不顾忌对方的情绪表达,只会毁了关系,害了自己。


什么做有意识的,让对方分担情绪呢?你可以这么做:

1.觉察情绪,思考清楚需要

回家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带着委屈的情绪,需要伴侣帮助调节。

2.在合适情况下,向伴侣阐述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亲爱的,现在我需要你的帮助。我在公司里受了XX委屈,希望你能抱我一会儿,安慰我一下。

3.表达爱与感谢

当对方抚慰你的情绪后,和对方说句 “谢谢亲爱的,最爱你了”。

一方面让对方感到爱与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告诉自己 “我的情绪我自己负责,对方不欠我,也不是应该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爱绑架对方,觉得对方“应该承受我的负面情绪”、“应该满足我所有需求”,“应该”......

很多爱在 “应该”中消亡,很多人在外界 ”应该如何“中,放弃了成为更好自己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什么叫做真实的情绪?

与真实情绪相对应的是防御,比如和对方说狠话、远离对方来保护自己在这段关系中不受伤害。

真实做自己,不是把痛苦转移给对方,而是如实向对方表达内心的痛苦,乞求对方的需要。比如让对方安慰自己、给自己拥抱、倾听自己。

你可以像个孩子寻求伴侣的爱与拥抱,但你不应该做个无理的孩子要求对方承受的痛苦,满足你的所有需要、甚至是无理取闹。

关系应该是爱与被爱的传递,而非痛苦的转移。


欢迎关注 @壹心理 ,我们愿用专业的心理知识、人性的爱与温度,陪伴你的心灵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user avatar   du-yan-lin-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即使他应该是你真实情绪的承受者,你也没法控制他不对你的真实情绪厌烦。

应该是一回事,不想是一回事。

道德绑架住的是还不想挣脱的人。


user avatar   xiao-xie-zi-9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多考虑对方了。

无论对谁,考虑对方情绪不应该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吗?这已经这么难了吗?门槛很高吗?

请问什么时候变成只考虑自己心情愉悦,别人爱咋咋地不关我事的价值观了?这也要拿出来讨论?

看到这种问题,其实我还挺诧异的,不知道你是什么生活经历,但确实很多从小家里比较宠的孩子长大后过于自我,很少考虑他人感受,真的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自己高兴就好上,一点不考虑周边人的情绪。

甚至连最基本的同理心,都被消解了。

其实,无论是谁,就算你爸妈也没有义务承受你所谓的“真实的情绪”。你不开心了就要找人承受你的情绪,徒增他人痛苦,损害他人身心健康,损人利己,以怨报德。

尤其你还要找离自己最亲近的人,找伴侣,找父母?可见是有多么自私啊?

请长点心吧,太阳不是围绕你转的,地球不是月亮不是,你父母、伴侣都不是。你不是谁的主子,想让谁“承受”谁就得承受。

总之,你想轻松,就多半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我还挺想知道,那些把孩子宠上天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长大了,天天想着怎么让自己生气折寿,而不会自己消解情绪,天天想着怎么继续享受父母的爱,而完全不考虑怎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又当作何感受呢?

以上。


user avatar   wan-jin-you-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不是。


既然说到“承受情绪”,显然说的是负面情绪。

伴侣既不该“承受”情绪,又不该承受“情绪”。


发泄情绪没多大用处,最多只是缓解一下罢了,

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经常把问题搞得更麻烦。


重要的是把问题提出来,两人一起来解决问题。

所以关键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承受情绪”。


比如有人白天被老板痛骂不说,晚上还要加班,

不但误了回家地铁,又赶上瓢泼大雨浑身湿透。


这样烦人的时候大家当然有情绪想要发泄出来。

但是,这又不是伴侣的错,凭什么让人家承受?


真正重要的是,提高自身水平,尽量避免挨骂,

加快干活进度,尽量避免加班,随身携带雨伞。


如果不是由自己导致的问题,而是公司的问题,

那就换工作,换不了就提高自己等着未来跳槽。


伴侣可以帮忙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去解决,

在解决过程中提供辅助,加油鼓劲、指引方向。


可以做的事有很多,我们要把能做的事先做了,

最坏的选择才是发泄情绪,并让伴侣承受情绪。


既然选择了伴侣就要为对方着想,拿自己的错,

拿外人的错,去惩罚伴侣,那真是既蠢又坏了。


user avatar   a-hua-68-2-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先学会认清自己的真实情绪,先理清楚自己烦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不是急着发泄。




     

相关话题

  女生很会穿搭是一种什么感觉? 
  让你选择变成一种动物过一辈子你会选择什么? 
  不读书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你老爸做过什么坑你的搞笑事情? 
  女儿今年19岁,总是跟我说她要死了,怎么回事? 
  有哪些你不能忍的旧习俗、旧观念? 
  如何用一张照片展现你家乡的年味习俗? 
  男孩会不会介意女朋友胸部不大? 
  谁体会过熬夜的害处? 
  办公室有什么提升幸福感的好物?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进击的巨人》第112话?
下一个讨论
与母亲的关系能决定什么?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