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森山大道的这些照片? 第1页

  

user avatar   over_expose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艺术家嘴里的话,你听听就行了。不用全当真。

先说如何评价楼主贴的那几张照片的问题。

原问题里贴出来6张照片,其中4张出自于森山大道的《记录》第14号刊。这是一本2010年出版的全彩色,迥异于森山平时做法的画册。


以下援引一下宁波“假杂志”书店淘宝店翻拍的这本书的部分照片。




嗯,有没有已经感受到这本书看起来“和楼主问题里贴的图片感觉有些不同?”

出现了雪后的场景,出现了野外的动物,出现了暗淡的色彩、庞大的荒野,无论是人的城市还是外界,都笼罩在清冷的气氛里。作者本人徜徉在这片荒野里,对着镜子拍了张照片,把自己也放入了这组照片构成的氛围与故事里。

森山大道的作品,大量地依靠霸占读者视野来体现其视野的宽广与紧张。在《记录》14号中,彩色全都覆盖着森山先生特有的灰暗感,线条纵横交错,从一张横跨到下一张。尽管凌乱,但全都在将读者“吸入”他所拍摄的场景。

原因在于这本画册是杂志开本,居中打开时,跨页的画面就会充满你的视野,而其中的空间感就会全部展现。同时,编辑也会在排列照片时,不断地给出大、小场景转换、人物与场景转换,依靠蒙太奇来营造氛围。

这就是好的编辑、排版、制作呈现所带来的,完整的阅读体验。

在这部画册里,森山拍摄了旭川到北海道的旅程。关于这次旅程,他是这样写的:“当我看到这些场景,它的庞大与宽广一时间让我感到畏缩……当我想到一个摄影师试图靠脚来捕捉这一宽广时,我感到心底逐渐涌起了笑声。”尾声里,作者嘲笑自己几乎是“一只蠕虫”。居然想要靠一只小小的相机,来展现如此宽宏的世界。

可是当你看完《记录》14号,你就必然会被吸入了这个世界。

这样的完整的、以摄影书形式,加以编辑,再进行精良印刷,进而转换成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的样貌,与随便拿出来一张不知道来路的单张(网图质量都堪忧,你根本不知道是否被人调整过),随便排个序,贴在一个白底蓝框的网页上看,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presentation is everything,艺术家们最懂这个道理了。假如不能完整欣赏一部作品中作者的意图,只在意“某一张照片在技术层面是不是好”,是在买椟还珠。

同时,我也必须来实名反对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了。

首先说

@HIFITAM

文中的一些硬伤。

1,

@HIFITAM

原po“森山大道自成一家的「浪攝流」攝影風格影響深遠。簡單來說,「浪攝流」便是指追隨內心的直覺,拍下想拍攝的一切,走到哪裡、拍到哪裡。”

我的回答:所谓“浪摄流”这几个字,不是摄影史上严谨的定义。这是fuji为当时新推出的数字相机而打的广告slogan而已。森山大道从未将自己定义为“浪摄流”,翻遍他谈及自己摄影的书,也从没有提起过这几个字。这是商家为了向摄影爱好者推销相机方便,而硬贴在森山大道身上的商业噱头。

他从未说过自己是“追随自己内心直觉,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森山大道并不是人形自走炮。相反,假如原po主有认真看过《我的写真全貌》,里面谈到了很多摄影的烦恼,诸如,走到某处时绝不会拍,只想好好喝一杯;或者某些地点绝不会去拍,因为感觉不对,等等。

在《我的写真全貌》里,森山大道非常明确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我只拍摄能刺痛我的东西”(大意)。如果原po主仔细地看过从《记录》1号开始的森山大道作品的话,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他在几十年里坚持了这一原则。

再借用一下“假杂志”淘宝店的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联系店主购买原画册。这是家有大量摄影书的专业书店。很多收藏在一般书店是买不到的。


这是森山大道34岁时自行出版的《记录》1-5号的复刻版。

34岁时的森山大道,已经是一个非常熟练的摄影老手了。此时他不仅已经得过新人奖,而且在摄影家细江英公手下做了多年的助手。立个flag,森山先生在34岁时对摄影的理解、拍摄、制作能力,超过全知乎。这点没人有意见吧?

这些东西都是随手拍的垃圾吗?当然不是了。在自述里,森山说得非常清楚:“…拿出自己喜欢的照片,来做一本小杂志。”

喂,自己印一本摄影书很麻烦的。如果不是真心觉得“我靠老子真牛逼拍得真的很好,需要给大家全部都看到”的话——干嘛要拿出来啊,拿出来挨骂吗?

我第一次看到《记录》1-5号,是2010年在巴黎看的原版。当时森山先生的摄影书被运到了巴黎。这些出版于1970年代的摄影书保存仍然完好,看了之后深深为之震撼。结果直到今天才能买得到复刻版,了了一桩心愿。

照片如果没有系统的呈现,就只是一个单薄的影像而已。它需要组织、物质化,才能转变为可以被欣赏的东西。而后,它会经受时间的洗刷和积累,成为影响其他人的东西。

1970年代的杂志,仍然在影响2017年的我。这种力量,可不是“随便拍拍,走到哪里拍到哪里,再在暗房里随便胡乱做做”那么简单。

2, @HIFITAM 原po: “客觀來講,「浪攝流」拍出來的照片大多都非常無聊(就像題主選出來的那幾張照片一樣),但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浪攝流」的心態──不加批判地拍攝自己想拍攝的一切,哪怕只有一點點想拍的慾望,也會拍下來。對於觀看者而言,或許這些照片很無趣,但對於拍攝者而言,卻具有獨特的意義。”

我的回答:上面已经说了很多森山先生作品的力量了。森山的作品绝不是无聊的东西,答主你这回复一点都不客观啊。

假如原po主看过他的接触印象集(即原底片直接印制的目录)可能会有这样的观感,但是只要一看他最终从暗房中拿出的成品,就绝不是那样了。

一张摄影作品,从拍摄到最终呈现于书或者展览,要经过拍摄、整理(接触印象)、编辑、排版、设计、印刷等一系列的工序。按动快门仅仅是第一步。

这是《labyrinth》的封面


我只贴一张代表性的吧。

在图中,中间的那朵花,看起来只是一张普通的废片而已吧?

但是看下图,看他的暗房作品成品。即便是我这样的渣翻拍,也可以看出森山特有的暗灰、线条凝聚感,以及整体的张力感了吧?

哪里无聊了?这一张,是在前几年出版的《Sunflower》中的一张,由日本设计师町口觉制作。我看到这张时,整个人都被笼罩了。喂,不要随便下结论啊。

黑白摄影创作,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拍下来、冲洗、印样、放大就结束;也不是拍一张彩色数码照片,在PS中转一下黑白就结束。

真正的黑白创作是一项具有极高美术性的工作,它的核心内容是调色,是按照作者的意图,将他的心意与触感,转化成直接的黑白灰,呈现成为不可言说的、高度作者化的结果。

黑白调色在美术创作中,可以说是最难的一件事:它牵涉到灰的黑度、灰度的排列、灰阶的变化与在画面上的分布,牵涉到情感与画面的统一。它是一项严格的美术工作。

严格到什么地步呢?对于一些要求真的很高的作者而言,作品的灰度差上5%,在普通爱好者看来还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对作者来说可是不行的啊。

对学生进行非常严谨的灰阶运用训练,是我们过曝暗房教室,在教学初期最重视的一件事了。因为这一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有章法、有尺度地进行视觉传达。

nonono,这些照片绝不无趣、轻浮、无聊啊。

3,原po“我沒有看過森山大道的攝影集,我不認為他的攝影集會很「高質」。”

我的回答:看到这里,感到很无语。

森山大道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摄影作者。他无论使用底片,拍立得、彩色、数字,均可以在一本著作中呈现出异常完整的美术感、概念、情绪与特质。

森山大道几乎所有的摄影集都是异常高质的。原因无它:森山在开始摄影之前,就是一位设计师,而在他开始摄影之后,跟随的就是日本摄影的重要人物细江英公。森山跟随细江英公期间,负责了大量工作。比如说,细江英公拍摄三岛由纪夫的《蔷薇刑》,其中很多放大制作都是由森山大道来做的。

而这些作品的质量,达到了成为日本摄影代表作的地步。所以对于本楼里的很多言论,我就不一一反驳了。只要知道一点:日本的设计师、职人有多厉害,大家也都知道。而这些职人都把与森山大道合作当做一项荣誉

所以森山先生的画册,就没有低质量的!无论编辑、设计、印刷,全部都是一流的,可以代表日本摄影的水准的。

证据呢?

@HIFITAM

真正看到森山大道的展览时,就被惊呆了。这才是正常的、看到森山作品的反应。照片如何呈现、何时何地呈现,极大地影响着观感。再说一次,经过了编辑、策展、装裱、测试场地效果、严谨地上墙等一系列步骤的最终呈现效果——这就是最好的策展人的工作的结果啊。

两年前,曾有幸跟随森山大道的设计师町口觉先生上过一次工作坊。町口觉先生对摄影艺术的敏感度、工作方法之精细,是超越了中国摄影界、设计界好几个层次的。

这跟大家在知乎上随便贴几张小图,然后评头论足,是完全两码事呀。看原著、看展览,才是正确打开艺术家的方式。

要不然Anselm Kiefer为什么对央美举行他展览那么在意呢?因为A.K的展都是要自己布的呀。对展示的结果负责,是艺术家的基本责任。

随便拿出来几张贴知乎上然后说“也不怎么样嘛”,对不起,这个锅艺术家不能背。

本帖一开始举出的例子,仅仅是我手边随便拿起的例子罢了。鉴于大家阅读时间有限,关于森山大道本人,就先说到这里吧。

结语:

摄影的艺术,并不是只去拍一张花里胡哨、炫目夺眼、宣扬奇技淫巧的照片。这样的作为实在太简单了。

一个真正的摄影家,是像音乐家、雕塑家、画家一样去追求自己的艺术的,是终身践行自己的意识信仰,并且不断地发生变化,以自己的体力和作品去不断演化、证明着自己的。

虽然这些艺术家有许多貌似石破惊天的言论,比如森山大道说“摄影不是艺术”,“只是排泄一样地拍摄”等等……

艺术家说这种话,你听听就可以了。

因为,这是自谦。这就像马云说“我不在乎钱”,刘强东说“我不知道奶茶是不是漂亮”……

因为对于森山大道来说,艺术的准则与水平,是他工作的基本底线。森山先生是在极高的艺术基准线上工作,才得出来“摄影不是艺术啦”这种看法。

而且这种看法,是受到知识论的时代性的影响的。在森山大道先生看来,摄影不是艺术;可在今天,谷歌街景车都能拍照,摄影已经全自动化的情况下,森山先生如此强烈的作者性、美术性,是真正的艺术。

森山大道等摄影作者,是真正地尊重摄影、终身实践自己的摄影观念。只是这些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念,对艺术家本身来说是常识,但又不能被常人所理解罢了。

不尊重摄影艺术的,并不是这些艺术家,而恰恰是误读这些艺术家的人。

马克思今天听别人把他归类为哲学家,他可能气得从棺材里爬起来:“老子反对了一辈子形而上学,你们居然把我当哲学家?”但马克思的作品,今天只能被尊称为哲学,因为他拓展了哲学自形而上学以来的思想边界。

森山说再多那种“摄影不是艺术”之类的话,我们作为读者,今天也只能当做他的自谦之语。因为他在作品创作中,展现出来的有序的混乱、特别的刺痛感与他几十年间的变化,都在证明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家。并且,这一追求,是贯穿了几十年的,是有等身的著作来证明的。

最后来个尾声:

1,读摄影,和读其他文本一样,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著作、背景、生平,并且尽量看原著、看展览。忌讳将作者的作品从完整的呈现中割裂开,只对单张、没有呈现的情况下评头论足,甚至以从未读过原著为傲。

即便是被国内普通摄影爱好者奉为不可侵犯的(?)布列松,也出过这档子事儿:

简单来说,有人在flickr上贴出来这样一张照片,问大家拍得怎么样。


回答基本都是:哎呀你拍虚了;自行车都虚了还怎么做主题啊;虚太狠了别存档了。

但是这张是布列松在1932年拍的,2008年拍出来了26万5千美元。

Why You Shouldn't Give Too Much Weight to Anonymous Online Critics

为啥呢??因为今天大家践行的所谓“决定性瞬间”这一方法论,就是布列松总结出来的丫。

如果没有他,没有这张“烂片”,没有他依据自己好照片、烂照片总结下的方法论,以至于依次形成的摄影历史的话——

今天这些自动相机用户,哪懂什么叫抓拍和决定性瞬间呢?

2,摄影,其实都是假的,空的。

一张照片,可以做任何解读,任何理解。在文本、作者、历史阶段没有确定的时候,一张照片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

楼主看到那几张被单独割裂出来的照片,感觉奇怪,“这些单张,看起来还没我或者楼下一大群人拍得好。”可你知不知道,你今天玩street photography,来源的方法论基础,就是森山大道,威廉克莱因等人搞出来的。

牛顿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各位,可不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说出来“你也没多高嘛”这种话啊。XD




  

相关话题

  手机摄影是不是即将要取代单反摄影了? 
  当前数字摄影机和胶片摄影机在电影拍摄中还有什么区别? 
  开封有什么好玩儿的地方? 
  为什么ISO越低画质越好,不是可以后期降噪吗? 
  摄影专业真的很烧钱吗? 
  有拍下很好看的天空图片吗? 
  有拍下很好看的天空图片吗? 
  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铁路/铁道/火车摄影? 
  太平洋战争中有哪些令人震撼的照片? 
  如何评价森山大道的这些照片?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句子乍看并不是很美,但或经世事,或隔久时愈发觉得很有道理且美到极致?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适合念出来10分钟以内就能打动人的文章小故事段子或诗歌?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