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单细胞生物如何实现趋利避害的? 第1页

  

user avatar   kong-que-tang-lang-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我们人类比起来,细菌的运动方式算是比较苦逼的:假如我们在街上走着,看到了右手边的冰淇淋店,心想“我要走向右边”,就可以可以立刻右转走进店里买冰淇淋。但这么简单的事对细菌来说却要费不少功夫才能做到。


“控制方向”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理所当然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肢体运动控制自己的前后左右移动,但是细菌运动只能靠鞭毛,它的运动方式只有两种:顺时针转和逆时针转。也就是说,苦逼的细菌无法像我们一样直接控制移动方向

但是,这并不代表细菌无法做到趋利避害。相反,它们的手段非常简单且实用,而且是目前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最为理解透彻的机制之一。我们前面说了,细菌的鞭毛可以顺时针转和逆时针转。这两种旋转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鞭毛逆时针旋转时,细菌会直线游动;鞭毛顺时针旋转时,细菌则会原地乱转

只需要在直线游动原地乱转中切换运动模式,细菌就可以有效地实现趋利避害。具体是如何完成的呢?


首先,细菌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在细菌表面有上万个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就是细菌的鼻子,可以让它“嗅”到周围的物质,其中有一些物质对细菌有吸引作用,比如说糖类、丝氨酸,这些是细菌喜欢的物质,另一些物质对细菌有排斥作用,比如说吲哚、部分金属离子(如镍离子),这些物质告诉细菌此地不宜久留。不过这些分类并不一定对所有细菌都适用。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举个例子:苯酚对于大肠杆菌有吸引作用,但是对沙门氏菌却有排斥作用。


感受器“闻”到这些物质以后,就会在细胞内通过信号分子告诉鞭毛控制自己的方向:

  • 在探测到有吸引作用的物质(attractant)时,鞭毛逆时针旋转,细菌会更频繁地直线游动
  • 在探测到有排斥作用的物质(repellent)时,鞭毛顺时针旋转,细菌会更频繁地原地打转

注意这两种运动方式是都是交替进行的,细菌不会一直直线游动或者一直打转。只不过这两种运动的频率会随环境而变化。

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呢?如果细菌闻到了喜欢的物质,说明目前的行动方向是对的,可以继续原路前进。如果闻到了不喜欢的物质,则说明自己走错路了,需要换个方向试试。这个策略虽然简单,但却可以很有效的帮助细菌找到食物或者躲避有害物质。


如果用回一开始冰淇淋的例子,细菌就是一个被蒙着眼睛,鼻子超灵的小孩。

“我闻到冰淇淋的味道了!直走看看!”

(可惜方向错了,越走越远)

“冰淇淋的味道没了,转几圈继续走!”

(虽然没有越走越远,但依旧不是正确的方向)

“还是没有冰淇淋的味道,继续打转!”

(终于方向对了)

“又闻到冰淇淋的味道了,直走!”

(找到了冰淇淋店)

怎么样,比我们人类麻烦的多吧。

细菌的运动机制还不止如此,细菌会不断地通过给感受器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来调整自己的阈值。简单地说就是:细菌在一个环境呆久了会适应已有的环境,对原有的刺激不会再有那么强的反应。


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触麦当劳等快餐时那种兴奋的感觉,但长大后吃得多了也就会觉得那些快餐并不算什么。细菌也是如此,假如一个细菌在糖分较高的环境里开开心心地游了一段时间,它就会适应这个糖分浓度,开始时不时的原地打转。而且如果糖分降低了,它还会更加频繁的打转(就像遇到有排斥作用的物质一样)。如果想让它继续多以直线游动的方式运动,就需要用更高浓度的糖分来吸引它。这种机制让细菌变得“贪得无厌”,永远不安于现状,而是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



想知道具体分子生物学原理的朋友可以看下面这篇文章:

还有一篇新一点的(感谢 @赵永峰 提供)



你说细菌要是遇到了这两货怎么办?

没办法,细菌既无法远程感知免疫细胞,跑得也没有免疫细胞快,只能被吞掉以后自求多福了。我们的免疫系统还是很厉害的。

(不过有时会也遇到肺结核杆菌这样的硬骨头,被吞了消化不了)


无奖竞猜:这个答案虽然只是在说单个细菌的行为,但有一处地方暗示了细菌间可以交流行动,你能找到在哪里吗?

提示:一种物质。


除了用双脚控制移动方向,我们还能用双手做出复杂的动作,比如说拿起手机,扫一下下图的二维码,关注一下这个知识和脑洞并存的公众号。


user avatar   teeny-ti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终于有一个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了!

题主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问了一个多大的问题。可以这么说,随手拿起任意一本微生物学课本,每本书从头到尾都是这个题目的回答。

因为“生存”是所有生物的终极目标,即便是微小到只有纳米微米级别的单细胞生物,甚至是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等,概无例外。

从本身遗传物质的结构,到如何“复制”自己,再到如何找到“猎物”,如何和其他同种或是不同种生物竞争有限资源?如何适应变幻莫测的复杂环境?等等……以上种种,都是单细胞生物实现趋利避害的关键。如果全都展开说,我觉得还不如介绍大家去看课本。

我在这里想介绍的,也是特别吸引我的,是单细胞生物所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

最近偶然看到的关于粘球菌的一些文章就让人觉得非常新颖。作为一个研究微生物的,经常的,我会觉得这些只有几微米的小东西们简直成精了!所以这里就拿它们举个生存竞争的例子吧。


粘细菌(Myxococcus)是一种主要在土壤中存在的杆状细菌,很特别的是,它们以捕食其他微生物为生。虽然是单细胞生物,但是通常是上百万个细胞共同生活在被膜(biofilm)中。粘细菌的游动速度很快,能够随着环境而不断发展变化菌落的形态和大小,更表现出惊人的细胞—细胞之间的“交流”活动,呈现出精细巧妙的社会结构。

粘细菌之间的交流,已经远超过了单一的“互助互利”,含有相互的欺骗、识破欺骗,抑制、甚至是自我牺牲等过程,简直就如同一部精彩的宫斗大戏!

粘细菌中研究最多的,名叫黄色粘球菌Myxococcus xanthus)。一定要注意,被广为人知的“东京地铁”实验和“会走迷宫”的是黏菌 (Physarum polycephalum) 是真核生物,和我这里要介绍的粘细菌是完全不同的生物。

黄色粘球菌的单个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看长这样,它们生活在共同的被膜(biofilm)中,这种被膜不仅可以让细菌的游动速度更快,而且可以很好的保护细胞——想打破这种biofilm获得单独的细胞,就不得不进行超声破碎。

黄色粘球菌的生命周期比较特别,先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再进行详解:

在有大量营养物质的条件下,这些杆状的细菌会迅速的游动,到处进行捕食,这时候的菌落,并没有太多规则的形状。

但是一旦感知到食物缺乏,黄色粘球菌菌落表面会形成波浪起伏的“涟漪”一般的样子,细胞开始聚集起来,慢慢越聚越多,形成小山丘一样的小包。这些小山丘长得越来越高,形成子实体,最上面的细菌会形成可以对抗恶劣环境的繁殖孢子。这些孢子等待时机,等食物不再贫乏后,又会再次长成可以游走的粘球菌细胞。

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菌落表面会呈现一种像是“涟漪”一般的波纹,这是黄色粘球菌的群落的特点,像这样:

其实这是是由高密度细胞形成的“脊”状结构,被低密度细胞展现出的“沟”分隔,从而形成的视觉对比。这种排列方式能让他们有效的捕食其他微生物。

在食物丰富的时候,生活在一起的细菌相安无事,大家都一起努力扩展地盘。但是如同任何社会中会存在的问题一样,黄色粘球菌群落中也常常存在“欺诈分子”。

一种欺诈分子,是“混入我军的奸细”,也就是说,是其他看起来长得很像,但其实是不同基因型的细胞。

还有一种欺诈分子,是不捕食只薅社会主义的羊毛,侵占社会福利的同基因型细胞。

为了对付第一种“欺诈分子”,微生物有一套非常精妙的,可以辨别亲缘关系的系统——同种识别(allorecognition)系统,也就是说,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会相互识别并排斥,使得不同的细胞无法进行聚集和形成子实体。这使得外源的欺诈细胞无法混入大部队中占便宜,而且可以提高子实体中的细胞密度,更有利于群落的生存。

另外,微生物如果识别到自己的邻居并非同基因型的亲戚,它们会产生抗菌素,消灭这些“欺诈分子”。

而第二种“欺诈分子”似乎更常见,在实验室的菌株和自然中的菌株中,都观察到了详实的欺诈行为。但似乎老天是公平的,这些“欺诈”细胞本身往往有其他的缺陷,比如游动速度较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欺诈细胞并无法完全成为群落中的大多数。

但是土壤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有丰富的食物来源,而是时不时地需要“忍饥挨饿”。在挨饿的时候,黄色粘球菌的生长会放缓慢,与此同时,如同树木在秋天需要落叶一样,整个群体开始其独特的变化:形成特异性子实体(fruiting body)

通常在养料断绝后的4-6小时左右,所有的细胞都已经开始对饥饿做出了反应。此时,细胞移动速度的降低,并开始往一起聚集,聚集中心点出现,很快形成初期的子实体(每个子实体此时含有大约10^5个密集堆积的细胞)。

形成子实体的细胞虽然都是黄色粘球菌细胞,但它们的分工和作用有很大不同:

最重要的中心孢子细胞会形成孢子。因为孢子具有很强的抗旱,抗紫外线,甚至对抗生素也有很强的抵抗力从而更可能存活下来。

子实体外围的杆状细胞,也可以在营养虽然比较缺乏,但还没有严峻到非要产生孢子不可的条件下生存下来。

剩下的其他细胞,则需要做出“牺牲”,以自身死亡为代价,为其他两种细胞提供养分。

在子实体中,有大概10%的细胞异化,形成孢子;有30%的细胞形成子实体外围的部分,最后剩下的60%的细胞需要“舍己为人”。

那在子实体形成的过程中,该怎么决定谁会形成孢子“永世流传”,谁又需要被牺牲掉呢?毕竟谁都不想死啊……

这目前还是一个结论待定的问题。这些研究过程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似乎不太适合做简单的科普,所以我会在我的专栏一碗梅洋汤-主食/正餐中试图做更多的解答,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O’Connor, K. A. & Zusman, D. R. Development in Myxococcus xanthus involves differentiation into two cell types, peripheral rods and spores. J. Bacteriol. 173, 3318–3333 (1991).

Nariya, H. & Inouye, M. MazF, an mRNA interferase, mediat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during multicellular Myxococcus development. Cell 132, 55–66 (2008).

Wireman, J. W. & Dworkin, M. Developmentally induced autolysis during fruiting body formation by Myxococcus xanthus. J. Bacteriol. 129, 798–802 (1977).

Claessen, D., Rozen, E. D., Kuipers, P. O., Søgaard-Andersen, L., van Wezel, P. G. Bacterial solutions to multicellularity: a tale of biofilms, filaments and fruiting bodie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2, 115–124 (2014)

Velicer, G. J., Kroos, L. & Lenski, R. E. Developmental cheating in the social bacterium Myxococcus xanthus. Nature 404, 598–601 (2000).

Kraemer, S. A. & Velicer, G. J. Endemic social diversity within natural kin groups of a cooperative bacteriu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0823–10830 (2011).

Velicer, G. J., Kroos, L. & Lenski, R. E. Loss of social behaviors by Myxococcus xanthus during evolution in an unstructured habita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 12376–12380 (1998).




  

相关话题

  科研工作者是否会相信一些「伪科学」? 
  有没有一种理论上或者技术上的可能性,可以让一个人自由的在男性身体和女性身体之间切换呢? 
  人为什么会死? 
  如何评价「中国主导国际大协作 推动水稻精准育种」? 
  海洋中病毒是怎样进行自身繁殖的? 
  如何评价“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宜讲科学”的观点? 
  天文学中的「卡门线」是什么? 
  这句话是不是给了生物的定义了? 
  如果科学家发现一个超级物理理论足以让如今所有物理理论崩溃,那么这个理论最有可能是什么并且最接近现实? 
  如何评价2016.8.2飞雪之灵被人扒皮有骗炮行为一事? 

前一个讨论
爱学习不爱科研,这是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永坦院士和钱七虎院士,在国防科技方面有哪些成就?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