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南北榜案的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jing-jiang-62-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些江南大儒应该好好感谢一下朱元璋,如果照他们那么玩下去,唯一的结果就是,一群考不上进士的北方汉人豪强,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养马,练武,训练家丁上。见面之后,除了女人就是聊铠甲,聊武器,聊军事战术。这个情况就很像五代时期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豪强,没听说过秦皇汉武,但是对于各种军阵,以及作战经验了如指掌。

这些汉人世侯崛起之后可不会像蒙古女真那么好说话,他们会把江南屠成白地,把所有女人和财宝全部带走。当然,历史也不会指责他们,因为他们首先不会记载这事,然后他们会写统一了江南。

南北榜案,只能说有些人贪婪的程度简直是匪夷所思。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上来说,南宋故地出身的官员,在当时的明朝政府里,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因为,朱元璋定王业在金陵,当地大量的精英加入了起兵初期的朱元璋,比如刘基。这些人是他的根基,他要重点倚重的对象。

从朱元璋让全是南方出身的官员作为主考官,就已经看出朱元璋对他们的信任了。

朱元璋要的是,你们这些人多选一点南方出身的官员完全没问题,但是必须给北方留名额。这就如同外出去吃饭谈生意,你不能直接抱着盘子吃。

但是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居然真有人聚餐时敢把盘子直接就抱着啃,一点汤都不打算给别人留。这些人吃相太难看了,录的全是南方出身的人。

事情出了之后,朱元璋不高兴是肯定的,因为当时明朝已经统治北方近30年了,结果北方在辽北宋金元时期大儒频出,比如郝经,杨果,刘秉忠,耶律楚才等。经过明朝近三十年的统治,却来了一个剃头。

当然朱元璋决定还是给一次机会,让南方出身的官员重新阅卷。潜台词就是,别学地下交通站里的贾贵整天吃独食,学学黄金标。

结果,这帮人又给朱元璋一个大嘴巴,他们告诉朱元璋,北方人脑子不行考试比不过南方。现在还有人论证,说什么北方经济不行,所以考试比不过南方。

这一下北方官员和士子全怒了,要求朱元璋给个说法。

朱元璋也感觉自己是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自己被当众抽脸了。

朱元璋难得临死前脾气稍微好点,洪武31年他就死了,结果这么一帮吃独食的把朱元璋的火给拱起来了。

朱元璋:这是给脸不要脸啊。本来你们蛇鼠一窝,上下勾结,我就没细追究,结果关键时刻连口汤都没留下,这么喜欢吃独食吗?

很多人对科举制度有个误解,觉得什么人都可以考。这是完全错误的。能参加科举考试的,那都是有点背景的,尤其强大的家族背景。每一个能到南京参加考试的士子,背后都是庞大的关系网。科举制就是用无用的道德文章,把有钱,有关系的人筛选出来,然后进行利益分配。

文章好坏有标准吗?说你好,你就是好,说你不行,你就是不行,这玩意根本没标准。朱元璋很清楚,能有本事来南京考试的,那在当地都是大家族推出来的代表人。这样人的必须给有交代。

所以,最后朱元璋直接宣布,录取的全是北方人。那几个主持考试的考官,统统都是反贼。

假设,如果朱元璋默认了这次事件,给北方来一个剃头会怎么样呢?

要知道,这一年是洪武30年,再过一年洪武31年,朱元璋就驾崩了。继位的就是朱允炆。本来就亲江南的朱允炆,马上要做的就是削藩。

那朱棣恐怕就乐了。

历史上朱棣造反,因为法统问题,一直被诟病。这就是科举制的厉害之处,让朱棣无法获得大量士子的公开支持。可是,如果北方的士子愿意集体给朱棣背书的话,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也许就会看到这么一个神奇的事情,朱棣在燕王府睡觉的时候,突然进来一帮人,不由分说,把一件黄袍披在了朱棣身上,这帮人跪下要求朱棣立刻登基称帝。

当然,朱棣大呼,你们做什么,实际上心里乐开花了,他看到,这其中有一大堆他一直拉拢的北方士子。

在勉为其难之下,朱棣虽然没同意登基,但是决定为国靖难,清君侧,讨一个公道。这时候有个读书人把一个檄文摆到了朱棣面前,朱棣看了看这个自己和一帮人精心推敲出来的檄文,然后郑重盖了一下章,然后命令分发出去。

檄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痛斥有奸臣离间皇室关系。另一个,就是有奸臣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只以地域取士。所以要清君侧。

战争结果想都不用想,朱棣可以牢固控制北方。

历史上因为没有士绅的支持,朱棣无法控制占领区,但是有了士绅支持就不一样了。当地的地主都是朱棣的铁杆支持者。朱棣可以轻松获得粮食和兵员补充。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要是攻入南京,那些南京的大儒们恐怕就要好好喝一壶了。几乎都给享受一边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待遇。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存的史料中,是可以找到南北榜事件后,重新录取的北榜状元韩克忠在殿试上的试卷的。朱元璋的考题如下:

皇帝制日:天生蒸民有欲,必命君以主之。君奉天命,必明教化以导民。 然生齿之繁,人情不一,于是古先哲王设以刑以弼五教,善者旌之,恶者绳之。善恶有所劝惩,治道由斯而兴,历代相因未尝改也。朕承天命,君主生民,宵衣旰食三十余年,储思积虑,欲妥安生民。其不循教者亦有,由是不得已施之五刑。今欲民自不犯,抑别有其术欤?尔诸文士,陈其所以,朕将览焉。

而韩克忠的试卷是这样的:

臣对:臣闻五常乃民生固有之善,五刑实人君辅治之具。盖五常之教,固不可以不明,而五刑之用,又不可以不施也。是固天生斯民,既赋之以五常之性,必有耳目口鼻爱恶之欲。若非人君以主之,则不免有强凌弱众暴寡之患。是以,人君奉上天之命,明五常之教,以复其本然之善,使父子之有亲,君臣 之有义,夫妇之有别,长幼之有序,朋友之有信。凡此皆民生固有之善也。明此教化以开导之,而使之为善,以复其初焉。然其间林林之众,总总之多,人之心情至不一也。所以,有从教化而为善者矣,亦有违教化作奸伪而为非者矣。 于是,古先圣王不得不有刑以治之。故设墨、劓、制、宫、大辟五等之刑,以弼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品之教。其善者旌之而使之有所劝,恶者绳之而使之知所惧。民既知劝善惩恶,故治道莫不由是而兴。是以历代相因而未有改。钦惟皇上诞膺天命,奄有万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宵农旰食,励精图治,已有年矣。皇上所以千思万虑,惟欲安养斯民,使之五常之是由。如或不循其教者,必假五刑以辅之,无非欲咸跻于仁寿之域,而不至于凶短折之灾。是故,从皇上之教化者,固以多矣,而奸顽不循教化者,亦未必无也。 由是,不得已而施之五刑。然五刑之施,亦岂皇上之所欲哉?盖由顽民不遵化 而致然也。奈何法愈严而人愈犯者?臣愚以为,法愈严而人愈犯,盖由人心不古而轻犯之耳。今欲令行禁止,民不犯法,臣以为当再明号令,班布中外。彰善瘅恶,树之风声,俾克畏慕,使民彬彬然为善,而不至于为恶者也,不过明五常之教,而用五刑以辅其不及而己。至于别有其术,又非愚臣之所能知也。臣愚昧不足以膺大对,伏愿圣上于万畿之余,少垂览焉。臣谨对。

客观来讲,这个应对在殿试试卷里并不算出色。如果不是北方士子被单独组织考试的话,韩克忠也就是个普通的进士甚至同进士出身的水平。但即便如此,从这份试卷中也能看出来“文理不佳“ 和”多犯禁忌”吗?难道说,最开始的北方士子集体发疯,从几千里外到南京考试,故意把试卷写的奇差无比,就为了涮考官玩?

如果这里面并没有“文理不佳”的问题,那么那几位考官在皇帝要求重新复核后,是如何得出这种结论的?这不是把明摆着把老朱当傻子么?

退一步说,假如——我只是说假如——一个极小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了,那一年的北方考生菜到抠脚,就没有一个能上榜的。可这个事件,对于朱元璋来说也依然不能接受。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朱元璋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皇帝,通过科举取士,让不同的地区都在朝廷内有代言人,既是维护国家公平的应有之义,也可以防止朝臣结党营私。而自从明朝建国以来,朱元璋通过人口迁徙、免征赋税、提倡文教等措施,对北方的教育投入是逐渐加大的。

结果老朱辛辛苦苦干了20多年,下面的人跟他说,你不干活的时候,北方还能有人上榜,你一干活,北方人就考不上了。

作为皇帝,这种打脸你能忍?

而实际上,老朱也已经给足了此次考官的面子。

面对北方士子的要求,朱元璋给刘三吾等人的命令是“每人阅十卷”,增补一些北方士子上榜。也就是说,朱元璋已经退了一步,认可了刘三吾等人阅卷并无问题的说法和既有的录取结果,只是让他们有点政治敏感性,“增补”一些北方考生上来。

而且,在这个处理中,朱元璋还特别费心思的做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让已经录取的状元陈安以及尹昌隆等进士也参与了补录的阅卷工作。这其实也等于是朱元璋明明白白的告诉已经上榜的南方进士放心,你们考上的结果我认。然而,纵然如此,除了尹昌隆等两位进士外,其他人依然坚称北方士子都是菜鸡……

这真的就是完全不给老朱脸面了。

不过,站在今天,应该如何看南北榜问题?首先有一点是要承认的,那就是南方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确要比北方好得多,南方考生的文章也普遍比北方考生写得漂亮。比如同样是殿试的试卷,洪武时期的另一位状元任亨泰(湖北襄阳人),写的显然就比韩克忠要漂亮不少。当年的殿试试题是:

事神之道,志人之心,莫不同焉,虽然始古至今,凡所祀事必因所以而乃祀焉,然圣贤之制礼有等杀,自天子至于臣民,祭礼之名,分限之定,其来远矣。其主祭者,又非一人,然而笃于敬者甚多,有且信且疑者亦广,甚于不信,而但应故事者无限,所以昔人有云:‘能者餋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朕未知其必然,尔诸文士陈其所以,朕将览焉。

任亨泰的应对是:

臣对:臣闻世之大务,莫严于祀,祀之要道,莫先于诚。盖事神之道,其来尚矣。虽人品有贵贱之殊,莫不各有所因。虽然,因各有所祀矣。其所以祀之之要,岂特在于多仪备物,而必以诚为本焉。凡有天下有国有家有身者,必以是为之先务也……
然天子祭天地,所以祈福寿民而保其天下;诸侯祭山川,所以保其一国;至于大夫之祭五祀,庶人之祭祖先,莫不各有所保,此非因其所以而乃祀焉?非率意而为之也……
臣闻《书》曰:“惟天无亲,克敬是亲,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又曰:“享多仪,仪不及物。”盖诚者可以通金石,可以蹈水火,而况盛于鬼神乎?然至于祭者,将有事之期,必斋明盛服,非礼不动,一诚洞达,万虑毕消,俨然若神之来格,而陟降乎左右者,惟笃于敬者为然也。然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若且信且疑者,不可谓概其诚矣,乃不能笃于诚也。至于不信者,昧于天理,怠于诚敬,其意岂不曰神之冥冥,无与于人,为可忽也。而不知冥冥之中,有昭昭者存,其所以应故事者,岂非有事神之名而无事神之实乎?然福善祸淫,鬼神之司也,好善恶恶,人之常情也。作善降之百祥,不善降之百殃,诚如昔人所谓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取祸,此理势之必然也。
虽然,尽事人之道,则能尽事神之道。事神固贵于其诚,而贵乎备其物。固谨其所当祭,而不可以非其祭,是以孔子有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洪惟皇上龙飞,混一区宇,功成治定,礼备乐修,其所以黎民之乐

然而,这真的是北方的士子不行么?也不尽然。明仁宗就曾说“举之士,须南北兼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也就是说,南北士子各有所长,南方的擅文词,可以写的更漂亮,北方士子作文朴实厚重,更擅长经义方面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考官对文风有所偏好,或者在题目上故意偏向于某个方向,就很有可能对录取结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而洪武时期,国家的秩序刚刚建立,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如果真的有考官在这方面动心思,那完全可以以合法的方式来大量录取南方考生。毕竟,当年的科举虽是全国统一考试,却并不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可以做到全国统一教材和大纲(之前有过,现在已经变了),很多时候科举考试靠的还是考生个人的摸索以及老师的教导。而文风的确会对最终的录取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一点,《儒林外史》里就做过辛辣的讽刺: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

在这个情节里,主考官周进反复看了范进的卷子三遍,才能判断范进的卷子写的好。这说明范进的文风并不算好懂,而之前的考官一边看过去不懂,也就不再看了,所以范进也迟迟未能中举。此虽为小说家语,但也足以说明其问题所在。


总的来说,所谓的南北榜案,无论主考人员有无结党的故意,但最终的录取结果的确可能对国家的政治结构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平衡,朱元璋在完全承认既有录取结果的情况下,要求主考人员补录一部分北方考生上榜,但遭到了主考人员的拒绝,并且他们声称北方士子都是菜鸡。这个结果,即便是事实,朱元璋也是万万不能承认的——否则,这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动荡。既然主考人员拒绝接受朱元璋的补录意见,并且坚称北方士子水平不够,那最后这群主考人员被杀被免,自然也就是朱元璋能干的出来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tuisi1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起以前讨论时群里提到的一个很好的比喻:

科举名额分配就是 中土的代议制国会政治

为了争夺议员席位份额的斗争,多么激烈血腥残酷都是正常的

这么理解就好懂了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南方官僚抱团挑战皇权,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加上朱元璋本身就是开国皇帝,不信邪,两者一拍即合,所以就出了个南北榜案呗。

先说这个事件的背景,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刘三吾等人为主考官,发榜后,北方竟无一人上榜。消息传来,朝野震动,一时间流言四起,十几名御史先后上书,要求彻查此事。

朱元璋下诏,命以张信为首的十二名学者重阅试卷,曾录北方士子。六日后,张信回复,所呈试卷均文理不佳,且多有犯禁之语。结论一出,举国哗然,群臣士子们纷纷上书,抨击刘三吾,张信等人串通一气,故意以陋卷上呈。朱元璋大怒,下旨刘三吾充军,张信等人处死。

那些说南方富庶,北方贫穷,南方教育发达,北方教育落后的朋友,要知道,这可已经是洪武三十年了。明朝统一天下已经三十年了,自洪武三年以来,全国性的科举也进行了不止一次,从没有过北方无一人中榜的情况,难不成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北方反到不如洪武三年了?这不是打皇帝的脸吗?

如果说第一次会试,北方无一人被录取,这仅仅是打皇帝的脸,那第二次,张信上书称,所呈试卷,皆文理不佳,并多犯禁忌,那就是抱着朱元璋的脑袋抽了,那就是在动摇大明王朝的根本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从明朝科举制度谈起,和电视剧常见的穷书生进京赶考不同,明朝对能够参加会试的士子,都是经过严苛的选拔的,都要有举人的身份。

要想考举人,首先要考秀才,秀才的第一场考试叫“县试”,由所在地的知县主持,每次参加的读书人有数百人,取其优秀者推荐到府里,参加“府试”,这场考试的通过率通常在10%-20%之间。

秀才的的第二场考试加“府试”,有所在州府的官员组织,通过者即可获得“童生”身份,也就是正式取得了考秀才的资格,可以前往省城参加“院试”,通常情况下县试的第一名,都可以通过过“府试”。

“院试”由皇帝钦派的翰林充任学政或学道主持,每三年举行两次,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通过者为秀才,这一场考试,通过率极低,录取率常年在2%左右,这一场考试极难,不少读书人考了几十年,还时童生的身份。

秀才进行的下一场,便是“乡试”,“乡试”的正副主考由皇帝任命的钦差担任,每三年举行一次,平均每次录取1200人,明初乡试的通过率一般在8%左右,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渐下降,到清朝中期,部分省份录取率不足1%。

所以说,能来京城参加会试的,已经是千里挑一的优秀人才了,这些人才,怎么会出现大面积的出现“文理不佳,多犯禁忌”的错误呢?别说“会试”的考生不会有这等错误,就算是参见“院试”的童生,也不会大面积的出现此类低级错误。

要是皇帝真的信了张信的话,那些推荐这些读书人去参加院试的知县和知府;给予这些人秀才身份的学政和学道;已经让这些“文理不通,多犯禁忌”的读书人,通过“乡试”获得举人身份的钦差大臣们,是不是都要接受调查,是不是都要被处分呢?

要是真这么做,恐怕不止是打皇帝的脸这么简单,这是要动摇国本的。

其实,朱元璋也是给了这些人台阶的,他并没有取消南方士子们的功名,只是暗示张信等人,在录取些北方士子,以平息舆论。但是,张信等人取死有道,竟不领皇帝的情,置满朝文武的非议于不顾,坚持只录取南方士子,还写出了所呈试卷皆文理不佳,并多有犯禁忌之语的奏章,这就别怪朱元璋心狠手辣了。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考,全校五百四十人,其中汉族三百八十人,少数民族一百六十人。最后,考上大学的一共五十一个人。这很正常,因为高考很难。

但如果考上的这五十一个人,全是汉族。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这也正常。而且似乎程序正规,完全合法。

但这不合理。

就如同考上的这五十一个人全是男人,或者全是女人,或者全是少数民族,或者全是姓张的,全是姓王的等等,这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出现之后一定会显得程序合规又合法。

但它一定不合理。

所以,到底是要公正,还是公平,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


user avatar   zuan-shi-huang-lao-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0602更新:

有些人吧,举报我一次还不死心,然后又把我的个人信息挂到了知乎上:


目前涉及我的个人隐私的内容,已经提交给北京法院立案并于7月14日立案成功。

剩下的内容,我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回应,欢迎各位知友阅读:


原回答:

这个案子完全就是南方学阀集团欺负老朱老糊涂了,组团作死冲塔失败打出GG。这里我同意 @月塔 的回答。

回答被南大人举报了,被小管家夹了,部分内容已被和谐,我会想办法发出来。

简单陈述这么几个事实:

一、北方的教育水平不如南方,但是此前的科举中均有北方人上榜。

很多人给考官洗地说,是北方士子的水平本来就不行。这种说法基本属于扯蛋。明洪武年间科举举办了不止一次,在洪武四年、十八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七年均举办过,前五次都没有出现北方剃光头的情况。就以洪武四年的第一次科举来说,当时的录取结果是:

就试者一百八十九人,中式一百二十人,浙江三十一,江西二十七,福建二十二,山西一十三,北平六,河南、广东各五,陕西四,山东三,广西、高丽各一,直隶只二人。(数据来源于湖南大学胡吉勋副教授2013年在《古代文明》上发表的《洪武首科进士研究》一文)

中试的120人中,北方人达到了31个(山西13+北平6+河南5+陕西4+山东3),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这个时候,如果说“北方人少是因为北方经过战乱摧残人口稀少同时教育水平落后”还可以搪塞一下。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是,河南、山东、陕西等省份,是洪武二年前后才收复的,而转年就都有被录取者。这说明了即便是战争摧残了北方,北方依然是有人才在的,绝不至于在南方人面前被剃光头。

洪武四年有四分之一的北方人上榜,经过了26年的休养生息,差距和南方理应有所缩小,怎么反而还被拉大了?这是正常的南北差距解释不了的事情。即便我们按照洪武四年的数据来看,姑且认为“公平、无偏见地录取一个人,他是北方人的概率为0.25,是南方人的概率为0.75”,一个南方人顶三个北方人,已经足够给南大人们留面子了吧?而这个事件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52个人全都是南方人,说明一个发生率0.75的事件连续发生了52遍!

如果录取完全公平,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呢?

0.75^52≈3.2*10^(-7),一千万分之三

如果南人谦虚一点,认为自己并不比北人优越(毕竟当时北方人口也就是南方三分之一),那么南北五五开的情况下,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呢?

0.5^52≈2.2*10^(-16),一亿亿分之二

也就是说,“公平地录取52个人,结果这52个人恰好都是南方人”这件事的发生率大约是一千万分之三到一亿亿分之二,前者大致相当于一张彩票买到双色球头奖,后者相当于“连续买了两张双色球结果都是头奖并且出门看见的第一辆车车牌尾号是0”。(双色球头奖的中奖率大概是1772万分之一)

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往往在背后隐藏着大问题。如果你是皇帝,你随手买了张彩票就中了头奖,你是觉得“卧槽我运气真好”还是觉得“这是底下人哄我玩儿呢吧”?很明显,朱元璋选择了后者……废话,要是我我也一样。


二、北方教育落后,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来殿试的。

殿试是整个科举的最后一步,能够到了殿试的人,无论是哪里人,都说明了自身是足够优秀的。但是即便是这么一群优中选优的人,在考官那里得到的评价竟然是“皆文理不佳“ 和”多犯禁忌”。

什么叫“文理不佳”?“文理”就是文章的条理、道理、义理。“文理不佳”这个词,基本是形容这些人连像样的话都说不出来。都走到科举最后一步了,话都不会说,像话吗?可能吗?

什么叫“多犯禁忌”?就是说这些人在文中表露出了与官方价值观相悖的取向。就比如怀念元朝、对当今皇帝不敬的语句。有没有可能有人犯禁忌?当然有,但是考官这么说,置乡试、会试的主考官于何地?


三、科场作弊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很多人为考官辩解的时候,都说殿试的试卷是经过糊名、誊抄的,因此很难作弊。但是实际上,古代科场作弊比想象中要容易得多。

朕说:古代考试也作弊,而且手段简直不比现在差!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而且,除了考场作弊,更致命也更隐蔽的做法是买通考官在判卷的时候作弊。这种方法除非痕迹太明显或者有内鬼,否则极难发现。

比如,我是考官,我事先跟学生约好,每人文章中需要带有各自的籍贯,我看到你们是南方人就录取。甚至可以更隐蔽些,比如约好每篇文章的第二段第13个字必须是19笔的汉字。19笔的汉字不多,但是还是可以凑出来的。用这种方法作弊,不知道内情的人很难发现。


四、彼时南北方人之间有强烈的防范和抵触。

唐亡后,北方便陷入了与游牧部落的斗争中。及至南宋,北方更是几乎完全沦陷。而南宋到明朝之间还有四百年的时间。宋亡后,元朝将北方汉人称之为汉人,南方汉人称之为南人,堪称人类早期《种族细分法案》。

这样,数百年来南北方一直处在相互对抗、攻伐的过程中。北方人想的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怪南方不出兵营救自己;南方人念叨着“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责怪北方人当了汉奸。直到明朝初年,南北方人才重新成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这种情况下,南北方人的关系,可能还不如现在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说实话这种感情可以理解,现在要是海参崴立刻回归了,我也很难立马把居住在那里的俄籍华裔当成同胞。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主考官作为南方人,无论是不是故意,都会更倾向于南方人一些,以至于不惜为了南方人的功名而公开对抗皇权。如果你是朱元璋,你是觉得主考官秉公无私,确实是南人更优,还是说考官在偏向南方而打压北方?很明显,朱元璋选择了后者……废话,要是我我也一样。


以上四点,有主观有客观,有推理有概率,但是都指向了同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南方籍主考官因为某种目的统一起来打压北方。而朱元璋开科举,是为了无论南北为国家选拔人才,也是为了团结南北方。所以主考官的做法等于是结党违抗皇帝,为小团体的利益而践踏国家利益,其严重程度仅次于谋反。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几位死得不冤。

顺便,此事后朱元璋已经意识到南方士人集团不值得信任,再加上自己也预感到了时日无多,所以急着召集一批北人的力量充实朝廷以达成势力平衡。所以第二榜上全都是北人也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了。


5.13更新。在评论区里写的一段感想,整理一下语言放在正文里: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一向有“占山为王”“不服王化”,抱团对抗中央的割据传统。陈亮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中的“六朝”就是定都南京,割据东南的六个政权(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从三国吴的部曲到“王与马,共天下”,再到南北榜,到南明,到“东南互保”,到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可以说这个问题数千年来一直都没有解决过。老朱只不过在人生最后被南方集团骑脸了所以做了一次反击而已。当然,南方自唐宋以降气候温和,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尤其是明清以后,南方逐渐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和输入地。比如清末洪秀全、孙中山等革命家均为南方人,本朝开国元勋也以南方人居多。只不过等到乱世过去,政局稳定,南方地主/资本集团又会不可避免地重复对抗中央的老路。

南方集团中,又以长三角集团和珠三角集团最为突出。这两大集团各有特色:长三角讲究资本,而珠三角讲究血脉。比如以包邮区人为主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里只有孔祥熙一个人出生于包邮区之外),最突出的“战绩”不是追认了“XX世祖”或者家族繁衍得多么庞大壮观,而是控制了民国时期的国民经济命脉,如中国银行、中央银行、进出口总公司、财政部等。通过经济干涉政治,政经不分家,是长三角集团的传统艺能。而珠三角地区更注重的是宗族的管理。比如今早起来我看见一个新闻:如何看待全氏家族本支,追认全红婵为二十六世孙? 给我直接整懵了。我想了半天才想起来啥叫“本支”,大概就是宗法制中的“大宗”吧。由于资本天然的扩张性,江浙资本已经开始逐渐由发达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等)向不发达地区(苏北浙南安徽等)扩散,所以可以看到包邮区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江浙任何一个城市拿出来经济都很能打。珠三角一带影响力巨大的宗族就相对保守些,以至于向其他地区辐射资本的能力稍差。所以可以看到的是,如果把广州佛山和深圳从广东省抠掉(就像当年把北京和天津从河北省抠掉一样),那么广东剩余地区的发达程度,可能也就是河北山东辽宁的水平。以2020年计,河北省人均GDP约4.4万元,去掉了沈阳和大连的辽宁约为4.6万元,去掉了济南和青岛的山东大概6.4万元,而广东省珠海汕头韶关湛江肇庆江门茂名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中山潮州揭阳云浮这些城市捆一起,其人均GDP不过4.1万元。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资本家。杭州人马云和潮州人马化腾算是国内咖位差不多的两大巨头。然而马云就敢骑脸输出“996是福报”“中国的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就没有系统”,而马化腾就更为低调。大概是因为马云的出身和环境决定了他真的认为掌握了资本就可以对抗国家欺压百姓。(什么叫民国遗风啊!战术后仰)而马化腾就清醒得多。

然而南方集团的特点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内的统治一片太平,但是对外根本不经碰撞。三国吴的部曲到底也没打进合肥,南明只剩下“水太凉”,东南互保谁也没保住,四大家族争相转进台湾。地方割据集团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让世家大族牢牢把握住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力,而其局限性就在于对外斗争的软弱。

并且,一个有趣的点是,即便是南方政权中,有志于北伐统一的,也往往是有北方背景的人。比如诸葛亮是山东人,姜维是甘肃人,辛弃疾也是山东人,桓温是安徽北部人,祖逖是河北人,刘裕是镇江出生的徐州人,韩侂胄是河南人。宋朝中兴四将里,岳飞是河南人,吴玠和张俊是甘肃人,韩世忠和刘光世是陕西人(中兴四将有五个是常识)。纯南方的北伐派虽然有(比如无锡人陈庆之和广西人林凤翔李开芳等),但是整体占比还是少数。这个现象我找不到原因,但是我认为它客观存在

其实南北对立最大的输家不是北方,而是南方的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普通人。此段内容被夹了,大概是揭露了南方dz/zbj集团吸血整个北方和南方劳苦大众的事实触到了小管夹的逆鳞。大家意会着看吧。

(20210608更新)评论区果不其然有人用开国元勋的籍贯抬杠。我承认,绝大多数第一代领导人都是南方人,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也是在南方(南昌)。但是各位有没有想过这样两个问题:

一、以南方人为绝对主力的领导人在南方起义,为什么打到最后内战的时候,反而是根据地在北方,从北往南打?

二、如果把南方细分一下的话,为什么开国元勋多出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这种不太发达的省份,而江浙沪粤这种传统发达地区的开国元勋少得可怜?

能够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的事实只有一个——封建地主、买办、资本家等构成的刮民躺反动派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江浙沪粤等发达地区,以至于当地难以组织起革命活动。所以革命的火种,要么藏在了南方较为偏远的山沟沟里(湖南四川等),要么播向了广袤的北方大地(陕北东北等)。这和我前边说的“南方dz/zbj集团吸血整个北方和南方劳苦大众”是完全严丝合缝对的上的。



5.14更新

我的态度,我在回答中和评论区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无论南北,只要认同祖国,我都当成是自己的同胞。但是如果搞地方主义、山头主义,以小团体利益践踏国家利益,那么无论南北,我都要骂。北方也有分裂割据势力,南方也有志存恢复的志士仁人。我骂过秦桧、完颜构等人,但是我何曾骂过诸葛亮、陈庆之、陆游等人?我在前边全文说的都是部分南方统治集团如何如何,南方普通人也是受害者。扬州十日的时候水太凉一句话就投降了,被屠的可都是普通老百姓。我从来没说过南方人***。评论区倒是给我补充了不少。

比如有这么一位 @清欢

这位认为“生死存亡抵抗外敌的时候都是南方人在拼命,北方人全部投降了”。我捋了一下中国历史,发现他说的挺对

我国较早的出现南北分裂割据的应该是三国时期。当时的北方人中,山东人诸葛亮、甘肃人姜维都是投降派,唯独四川人谯周等拼死抵抗。

后来到了东晋,面对外敌入侵,河南人谢安、谢玄、河北人祖逖、山东人王镇恶、山西人温峤等北方人坐以待毙,毫不抵抗,实在给北方人丢人。

等到了两宋,北人秦桧、福建人章惇和蔡京等人志存北伐,一心要收复中原,只可惜被河南人岳飞、山东人辛弃疾、陕西人韩世忠和刘光世、甘肃人吴玠、张俊等投降派阻挠,遗恨千古。

明末同理,河南人史可法、山西人曹文诏和孙传庭、河北人满桂等人全部投降,导致明朝丢失了整个北方,全靠贵州人马士英、安徽人阮大铖惨淡经营,才得以维持半壁江山。

至于民国,那就是这个道理了。这一段因为涉及敏感政治问题,被小管家夹了。大家可以搜一艘“民国十大汉奸”,看一看这些人的籍贯,就知道那一段史实了。

综上,这位 @清欢 的全称命题确实很有道理,希望将来南方多多涌现出这种人才!


5.17更新

本来这个回答都懒得再更新了,但是评论区还有ETC出现 @丁毅

我看这位“丁毅”的知乎认证,写的是“产业经济学博士”。作为一个博士,但凡他稍微认真一点,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都应该能够给出一个证据清楚、逻辑通顺的论证。按照他的知识储备,无论是他自己写一个回答,还是发一篇文章,都应该成为该话题下的高赞。然而事实上他并没有把经历花在讲道理、举事实上,而是对我本人以至于整个北方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事实上,能够用科学理论战胜别人却非要搞身份政治、人身攻击,只能说明一点——他理屈词穷了

此段被夹了,大概就是我列举了博社村、汕头火、山东干部遇害等问题……大家意会。至于北方的伪军问题,整个抗战期间全国也就一二百万伪军(参见:抗战14年一共有多少伪军?),愣是能让他说出“中原华北几百万伪军”来。可见这位为了抹黑北方已经丧心病狂到了何种地步。

再说腐败,南方雄主完颜构到死也没想到自己忍辱称臣保下的半壁江山,竟然会成为几百年后的投资指导教程。

这位“丁毅”博士,自己对于“投资不过南宋版图”的解释是,其出自《银华富裕主题混合2020年第4季度报告》,也就是一个基金经理写的报告。为了验证,我还专门去下载了来看。结果人家是这么说的:

看得我都笑了。这支基金的基金经理焦巍本来就是南方人(据说是海南人),所以对南方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选择在南方投资,有问题么?再说了,这个报告其实也只是说说而已。截止到2021年8月26日,银华富裕主题混合持仓第二的股票就是山西汾酒敢问山西可在南宋的版图之内?最近一个医药界的大新闻是东北制药被江西方大钢铁集团收购,请问丁博士是不是要劝说一下方大钢铁,不要接盘东北的不良资产?

一个基金经理的一家之言,竟然被铁口直断的丁博士说成了“投资不过南宋版图”——丁博士,你好大的官威啊!


此段也被夹了,大家可以查一查建国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重大贪污腐败走私案的主犯,比如赖c星、许c凡、成k杰、胡c清、郑x萸等人,看看这些人的籍贯是哪里。

劝这位知友耗子尾汁,好好反思。知乎要以和为贵,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小聪明!

当然,我到底也没想到,居然还有人可以这么回复。这东西特么的居然也分普通的和精英的。行了吧,是在下输了。为了避免误解,我还在百度上专门查了一下“精英”二字的含义:

很明显,“精英”一词是有价值判断存在的,其指的是社会中最优秀、起到积极作用的人。比如我可以说“袁隆平、屠呦呦、杨振宁等老一辈科学家是我国科学界的精英”。但是如果用“精英”来形容汉奸的话,无疑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知乎用户“丁毅”认为汪精卫等人当汉奸是积极的、正面的、对于国家有利的


6.23更新,经热心群众提醒,这位“丁毅”博士居然还把我挂了哈哈哈哈哈:

说实话,一个博士能够把一段话写得这么槽点满满,可以称得上是其母校的一场教学事故了。让我们来逐字逐句分析一下这段话。我可是把这一段完整截下来了,可别说我断章取义哦。

第一句:

ID为天津卫张二掰的用户,在答案末尾未经本人同意,即将其身份、照片、姓名、教育经历等隐私公之于众

他提到的这四样隐私,每一样都是他自己选择公开的。他的用户名和头像是自己设置的,教育经历是自己认证的,我并没有深挖他不公开的任何信息。全知乎的任何人,乃至知乎站外的互联网用户,点进他的主页,都可以看到这些信息。自己选择公开自己的信息,回过头来别人知道了又说侵犯自己的隐私。这样的双标,真的是得了CNN、BBC等媒体的真传呢。


第二句:

并利用截选的评论片段的方式,回避正面信息,而将负面的信息集中展现,

哈哈,笑了。回避正面信息的前提是,得有正面信息我想请问丁博士,您提供什么正面信息了?是“北方几百万伪军”的谣言还是把我举得案例污名化为“污名化”?您有什么正面信息,您倒是说说啊?

(对抗战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整个抗战期间全中国的伪军,一般认为也就是100-200万,这位光是在华北就能撒豆成兵式地整出“几百万伪军”,也是说谎不带脸红的。这位经济学博士也不想一想,凭日本的国力,几百万伪军他养得起么?)

至于“将负面的信息集中展现”,这一点我承认了——你把负面消息集中发到我的评论区,我原汁原味给大家呈现出来,可不就是“将负面的信息集中展现”嘛,体现体现这位“丁毅”为了构陷北方的丧心病狂,让大家见识见识这是何等人物,也是挺好的


第三句:

对本人的名誉造成伤害,其点赞数已经破三千,属于极其严重的情形。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给大家讲个笑话:

知乎用户“天津卫张二掰”伤害了知乎用户“丁毅”的名誉。
如何伤害的?
他把“丁毅”的评论又重复了一遍。


user avatar   hzm600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北榜案发生在洪武三十年!

参加此次科举的士人大多都是生于明朝一统天下之后,而自洪武四年开考次年停考到洪武十七年恢复科举以来,共开考五次,从未出现没有一个北方士人上榜的情况。

此前五次科举确实是南方人较多上榜,但洪武三十年五十一人中举却无一北方人实在是过于夸张,令人难以置信。

那到底是北方士人联合一致,故意写垃圾卷子挑衅朝廷,还是某些官员联合一致挑衅皇权?

或者是北方的基层科举体系烂掉了,选了一堆垃圾上来?如果这样那往年中举的北方人算怎么回事?要知道洪武二十七年,榜眼是陕西人,二甲30人陕西两人河南一人,三甲66人北方共17人上榜。而洪武三十年取录51人甚至还有两个云南人上榜,北方却竟无一人。

洪武二十六年黄册人口,北方1600万,云南26万,即便把之后迁徙人口算上,云南连100万汉人都没有。但云南的人口来自江南,换句话说文风是典型的南方文风。至于说北方之前录取人数少,这很正常,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6000多万,北方人口只占1/4,往年五次科举,北方的录取人数都和人口比例大致相当,均是占1/4~1/5左右。

此外,洪武三十年春榜,较之往年科举,湖广、两广、四川的整体成绩都偏低。面对录取51人,几乎都是浙江、福建和江西人南方其他各省要么剃光,要么录一两个,北方五省全军覆没,换你是皇帝你会怎么想?

北方士子反对的是浙赣闽抱团的现象,不单单是争取自身权利,也为湖广、四川、两广、直隶争取了利益,否则依照文风判卷,非浙赣闽文风的卷子一律不录,还科举个屁啊。

丁丑科最惨的是湖广,春榜一个湖广人没录,夏榜因为湖广是南方还是一个没录。

纵使退一万步,因为考官都是浙赣闽直人,这些人没有任何串通,纯粹是公平公正地判卷,只有江南文风才能得高分,北方、湖广、两广、四川,乃至直隶,都只能得低分,甚至被评价为文理不通的 屁文章。作为全国性考试,不考虑地域差异,坚持以浙赣闽文风为标准判卷,在这种文无第一的考试中,难道不是严重渎职吗?而且死不悔改的行为就不该杀吗?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收到风险预警,这回答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各位自己保存吧:



中国A股从90-91开市一直到2016年,二十多年间,一共上了16个银行上市公司。平均一年不到一个。


2016年刘士余上任证监会主席,3年任期,直接或间接促成以下银行完成上市:江苏银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苏农银行,张家港银行,紫金银行,苏州银行

共8个江苏的地区性银行。而以前的那16个都是什么银行?是工农中建,平安浦发招行交行民生中信兴业华夏,这种级别的全国性银行。

刘士余,江苏人士。



整个16-19年,A股一共上了20个银行,排除掉2个全国性银行(邮储银行、浙商银行),一共18个非全国性银行,江苏一个省有8个,其他10个分别属于9个不同的省。江苏经济发达吗,非常发达,但是你说刘士余时期没有猫腻,江苏地区的银行就是全面的比别的地方银行更强,

你自己信吗?

对了,上面8个银行中,目前其中6个是整个A股银行领域的市值倒数前6。这8个江苏的银行市值加在一起,还没有宁波银行一家高。



如果你都看出问题了,上面看不出来吗?





user avatar   sun-xiao-tian-58-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纯是那些官员太蠢了,作大死

春榜一个北方人不录已经很离谱了,皇帝要求复查,增录几个北方举子好平息事态,这群傻子居然坚持一个不录

已经录了的51个南方人不变,额外加几个北方人,多好的事,朱元璋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12个人的调查组,每人增补一个或两个北方举子,最多也不过共录取75人,安排职位还不简单吗,就算是今年朝廷开恩了,肯定是皇帝、北方举子、南方举子都能接受的结果,唯独春榜主考官面子不好看

实际上夏榜朱元璋改成了六十一人录取,正说明多录几个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一定要南北平衡

这群蠢货,硬生生把自己作死了,还连累南方中榜的举子集体玩完

既然你们那么刚,朱元璋夏榜直接全是北方人,还敢玩吗

朱元璋一开始就只要求你们平衡一下而已,非得在死亡边缘疯狂试探,还说什么“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菲”

看看夏榜就知道,皇帝并不认为这单纯是考生学术水平问题,全录北方人难道就成唯才是举了?被砍了的南方举子里面真的都没真才实学?

帮亲戚朋友一下,收点好处什么的,历届科举都会有,朱元璋也明白,但凡事都要有度。关键是皇帝都特别开恩,打算多给几个名额大家都开心了,还要打皇帝脸


最近又查了下那几年的科举,发现士大夫们依然很狂野

南北榜案一年以后朱元璋就驾崩了,下一科是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

再下一科,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仗着换皇帝瞎胡搞


太多啥也不知道就来评论的人了,不得不介绍下南北榜案,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陈安阝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这三个人被朱元璋放到复查组里了,注意,是让他们做考官!这说明什么?说明朱元璋是认同他们的学术水平的。而且即使后来出了更胡闹的复审结果,也只是陈安被处死了,刘仕谔流放,过了不久又恩赐调回;尹昌隆更是仍授翰林院修撰

南北榜案并不是学术水平问题,朱元璋是认可他们水平的,关键在于胡搞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然而仅仅6天过后,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被黜落的举子们一片哗然,据说其中有一些来自朱元璋家乡——安徽凤阳的举子带头闹事,认为考官不公,歧视北方人。

其实看百科这段话第一句,大家也能明白,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在当时确实是个实际情况,甚至可以说,这一科的南方士子,搞不好还真比北方人文章强一大截

然后呢?就光录取南方人?

要明白的是,科举不是高考能比的,它录取的是公务员!

真要和现在比,科举比较像中央遴选

去参加最后考试的举人们本身已经可以做官了!地方上出缺甚至可以做县令县丞的,就算做个不入流,也是朝廷命官,不是吏可以比的

这一科只录取南方人简直太胡闹了,只让南方人做官,中央全是南方人?

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让主考们说不清楚。
消息传来,朝堂上下震撼,先后有10多名监察御史上书,要求朱元璋彻查,朱元璋的侍读张信等人,也怀疑此次科举考试有鬼。朱元璋本人自然恼怒,三月初十,朱元璋正式下诏,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各位胡乱评论的,麻烦看清楚,朱元璋选了复查组,专门要求再增录北方人了

你们还在纠结什么密封看不见名,来搞笑的吧

而这也是后来朱元璋怒不可遏的原因之一,说了要增录了,还和皇帝对着干!

然而调查小组经过数日的复核,到该年四月末做出的调查结论,再次让朱元璋瞠目结舌,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以考生水平判断,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
结论出来,再次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学子们无法接受调查结果,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们更纷纷抨击,要求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进行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朱元璋大怒,五月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10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曾质疑刘三吾的张信更惨,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结论就是,南北榜案并非学术水平问题,南方举子可能文章确实好,朱元璋也知道,但这不是他们胡搞就有理了

只让南方举子做官,不录取北方人,和元朝有什么区别?搞地域歧视,甚至比元朝的民族歧视更过分

你说南方举子文章好,所以只能录南方的?你要说谁文章好,适合当皇帝还了不得了呢


建文帝倒是挺相信南方大儒们,他在位期间就只有一科,状元榜眼探花全是江西吉安的

提起建文帝,最著名的文臣就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了吧,全是南方的!

黄子澄,江西分宜县人;齐泰,明南直隶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方孝孺,浙江台州府宁海人。

建文帝对大儒们可是够信任的了,结果呢,短短几年就靖难了

明初北方经济不行,教育水平可能也不济,但是因此就把教育和仕途都给南方垄断?可惜,人家还有掀桌子的能力

当然靖难之役很复杂,不只这一点原因,北方也没有同仇敌忾合伙打南方。但事实证明,只信任南方大儒们的说辞是不行的。方孝孺等人的文章也不错,但说到做官,说到辅佐皇帝,结果有目共睹

南方人文章好就全是南方人做官?那你皇位没了

更别说并不是只有南方人文章好


user avatar   nian-gao-23-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初期录取进士的人数一直都比较少,特别是南北榜那年只录取51个,北方挂零蛋根本不稀奇,当时北方人口只占全国27%,而且永乐十九年前是在南京进行会试而不是北京。那时北方学子去南京赶考可比之后去北京赶考辛苦得多,一旦路途劳累染疾,尖子生发挥失常,集体落榜又不是不可能,前一次北方学子考得好,不代表你次次都考得好,没一次发挥失常的!

像洪武辛亥年一共录取120名进士,比南北榜那次两倍还多,结果湖广同样挂零蛋,所以湖广学子可以认为洪武辛亥年也是科举舞弊么?

至于说主考官故意排挤北方学子,才导致北方学子一个都没进榜,那根本是无稽之谈,主考官来自各个省,要舞弊串通一起,谈何容易?就算要舞弊,也应该先照顾自己家乡省吧,冒着砍头风险就故意一个也不让北方上榜?这是什么大无畏精神?明朝后来分南北榜录取,也没见所谓的南方团结一致和北方对立,反而是当时北方的齐党依附浙党楚党,对抗东林党。




           

相关话题

  为什么南方当地特色美食里有面条,而北方当地特色美食却没有米粉呢? 
  建设一个制度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请陈述中国现代盐政利弊? 
  科举考试上千年,出现了哪些好玩的考试题? 
  是不是南方比北方宗亲文化更发达?我觉得我们北方这边很少有族谱的?为什么? 
  古代考科举都能考到老,为什么公务员只能考到35? 
  生为南方人的你们,喜欢上了北方的什么食物? 
  买菜这件事上北方和南方到底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北方人和南方人总感觉相处有障碍? 
  如果把南方的蟑螂带到北方会不会形成物种入侵? 

前一个讨论
打完乌克兰的俄罗斯还有未来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人民的名义》中的钟小艾?





© 2024-06-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