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方舟子发文指证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涉嫌论文造假?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进展在本答案末尾:12月26日和27日,方舟子和饶毅分别回应了对方】

我本来是岸上的吃瓜群众一员,现在下场为在岸上吃瓜的群众理一理头绪。

事件简述(为了让吃瓜群众抓住重点,我重新梳理一下事件经过):

方舟子收到匿名黑料,指出饶毅呆过的实验室有几篇论文涉嫌造假。

方舟子没有马上爆料,先联系了饶毅,给他看黑料,请饶毅解释。

饶毅可能在私下跟方舟子进行了说明,但不愿意让方舟子发表他的说明。

12月24日,饶毅自己发表了回应文章(饶毅自己发的回应)。

12月25日,方舟子发表了爆料文章(方舟子的锤文),并说明“由于饶毅不愿意我透露他的说明,下面所述完全是我自己的分析,与饶毅无关”。

(以上的事件经过不是重点,不用在评论区纠结。重点是,真的造假了吗?)


饶毅教授在方舟子爆料的前一天回应了,那些论文就必然没有造假吗?不一定。仅从被爆料的第一篇论文来看,饶毅的回应并没有完全排除方舟子的质疑,饶教授的回应对第一篇论文的说明没有完全排除该论文造假的可能


我这篇回答只说一下第一篇论文的问题,

这第一篇论文是指:

(1)J Neurosci. 2007 Jan 24; 27(4): 957–968.

论文名:p130CAS Is Required for Netrin Signaling and Commissural Axon Guidance

作者:Guofa Liu, Weiquan Li, Xue Gao, Xiaoling Li, Claudia Jürgensen, Hwan-Tae Park, Nah-Young Shin, Jian Yu, Ming-Liang He, Steven K. Hanks, Jane Y Wu, Kun-Liang Guan, and Yi Rao

针对这篇论文,饶先生的回应认为

论文1是饶毅实验室为主,第一作者Guofa Liu,第二作者为管坤良实验室的Weiquan Li,还有其他研究者。现在不清楚Figure 2d and 2e具体来自哪位研究者。但问题很简单:Figure 2d and 2e发表在959页,而描述它们的文字在961页。文字清晰地表明,它们来自同一个实验,2d显示CAS蛋白质在Y165位点的磷酸化,2e是CAS蛋白质在Y249位点的磷酸化,而它们的CAS蛋白质总量当然也是一样。

饶先生认为论文中的两张图,Figure 2d和2e来自同一个实验,两个图一样,是没有问题的。

实际上,饶毅先生他们后来给期刊发了邮件对论文进行了更正,要求“合并论文1的Figure 2d和2e”,具体是保留2d,把2e的图删掉。

For figure panels in the paper, it is better to have the experimental part of Figure 2e (CAS Y249 phosphorylation lanes) combined into Figure 2d, with the CAS control lanes shown only in Figure 2d. Figure 2e can then be deleted. These changes in presentation affect no experimental results, interpretations or conclusions.”

至于这个邮件更正的要求,是方舟子给饶先生看了黑料之后才更正的,还是之前已经主动更正,不得而知。仅从饶先生的微信回应文章来看,没有对更正的时间做出说明。


方舟子的锤文指出

第一篇论文为饶毅在西北大学任教授时与密歇根大学教授管坤良实验室合作的论文,饶毅为通讯作者,Guofa Liu为第一作者。
......
  Fig.2d第3列第1、第2条带与Fig.2e第2列的两条带相同,只是亮度不同,但这是在不同图片中显示同一次实验结果,不是造假。
  Fig.2h的第1列第2条带和第6条带相同,第4和第5条带相同,但是这都是不同条件的实验结果,不是显示同一次实验的结果,所以是造假。

也就是说,对于Figure 2d和2e,方舟子赞同饶毅的观点,不存在造假问题。

问题在于,饶先生的回应文章对图片Figure 2h避而不谈,而方舟子指出这张图片的第1列,第2和6条带相同,第4和5条带相同,这些条带来自不同实验却有相同的条带,涉嫌造假。


饶先生的回应没有提Figure 2h是不是造假,不过却说了这个事

论文1、2、4的第一作者都是Guofa Liu。但他在14年前是做神经导向实验,而不做生物化学,所以讨论的图片不会来自于他。
……
论文1是饶毅实验室为主,第一作者Guofa Liu,第二作者为管坤良实验室的Weiquan Li,还有其他研究者。

根据饶毅教授的说法,论文的第一作者Guofa Liu来自饶毅实验室,但图片不由他提供,意思是“即使这个图有问题,也不是我实验室的锅”。

锅甩给谁呢,管坤良实验室的第二作者Weiquan Li。饶先生的回应文章提供了管坤良教授给饶毅教授的邮件

附3:管坤良致饶毅信
Dear Yi,
I am writing to state that we (my formal postdoctoral fellow Weiquan Li) provided the following figures for our collaboration papers, in which either Jane Wu or you are the primarily corresponding authors. We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 of these figures. The figures contributed by us are listed below (based on the confirmation provided by Dr. Weiquan Li).

PNAS 106, 2951-2956, 2009
Figure 2b, 2c, 2d, 2e.

J. Neuroscience 27, 957-968, 2007
Figure 2h, 2i; Figure 3a, 3c, 3d.

就目前饶毅先生的回应文章来看,第一篇论文可能有问题的图片Figure 2h,来自于管坤良实验室的Weiquan Li。而管坤良实验室在给饶毅的邮件中,还给出了支持和引用了他们论文的其他研究,表达出的意思是“别人已经重复并验证了我们这个论文的结果,我们的论文没问题”。

饶先生的文章附上管坤良实验室的邮件,对图片Figure 2h的来源做了说明,表达的意思是“这篇论文的图片即使涉嫌造假,也不是我的实验室造假”。这口锅,分给了Weiquan Li。


与实验生物学其他绝大多数教授一样,在完成研究生和博士后训练而领导实验室后,我们两人已多年不做实验,做实验者提供实验结果。但我们作为实验室的领导和论文的作者,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负有监管的责任。

饶毅教授的微信回应文章说了“我不负责具体做实验,不是我造假,我只负监管责任”。本问题下也有一些回答认为饶毅教授本人没有主观造假,不过饶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对论文确实负有一定责任,不可能只享受署名的好处却不负担出事时的坏处。

虽然我也倾向认为饶教授没有主观造假,但有些回答说的“因为饶毅身居高位事业有成,所以不可能造假”,这种逻辑不能成立。刘强东这么有钱不会强奸?克林顿当总统了不会干秘书?一个人有钱有权,所以这个人一定不干坏事?

不对人,只对事。这个事情还没有定论,期待后续的瓜,不希望不了了之。


12月25日为止目前的信息表明,仅从第一篇论文来看,饶毅教授目前的回应没有排除Figure 2h造假的可能,而方舟子认为存在造假。对于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来说,饶毅教授的回应文章却已让他们相信“饶毅教授有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饶毅教授的微信回应文章目前只显示了一个评论:


12月27日答案更新:

12月26日,方舟子发表文章回应了饶毅的回应。

12月27日,饶毅教授发表文章回应了方舟子的回应。

针对第一篇有问题的论文,方舟子质问饶毅

Fig.2h的第1行第2条带和第6条带相同,第4和第5条带相同,但是这都是不同条件的实验结果,不是显示同一次实验的结果,所以是造假。他们向编辑部写信要求修改不存在造假问题的Fig.2d和2e,却放过造假的Fig.2h,不是很滑稽吗?

对此,饶毅教授承认Fig.2h不来自自己的实验室,但并未说明为什么写信给编辑修改论文的时候放过了可能存在问题的Fig.2h

公布的信件已经明确:Fig 2h来自当时在密西根大学的Weiquan Li。
也就是说,方舟子指的造假图片不来自饶毅实验室。

除了第一篇论文,对于方舟子说的其他论文存在造假问题的内容,饶教授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同意,他只表示,“如果有造假,也不来自饶毅实验室。”

(造假的锅在别的实验室)

方舟子并不买账,方舟子文章后面的言辞很激烈

从饶文可知,这些造假的图片都是密歇根大学管坤良实验室提供的,并非饶毅实验室的,饶毅实验室不用承担造假的责任。但是饶毅既然自认需要对其中一篇造假论文负质量和监管责任(因为他是唯一通讯作者),那么为什么不要求更正或撤回论文?另三篇论文饶毅不用负质量和监管责任,但作为合作者,看到造假造得这么拙劣的图片,没有引起警觉吗?因为从来不去看合作者提供的图片?

对于方舟子的上述言论,饶毅教授27日的回应文章没有说明自己要怎么负这个监管责任。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面对这样的大佬,哪个机构敢介入进行调查和问责?

(哎算啦算啦,要不,自罚三杯吧…)


user avatar   Ferrum_Chem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件经过我不想复述了。

首先个人认为图像存在问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王鑫淦 用 PS 的阈值功能处理了图像之后发现几个条带并不完全一致,但不说明任何问题。这是由于期刊发表论文时为了减小文件大小,会大幅度压缩位图图像,导致像素的亮度发生变化,在经过阈值这种一道切的变换之后,明暗分界线一定会有所差异。(这也就是矢量图像的好处,假设前几天那张包含特朗普头像的论文用的是位图,早就 literally 糊成一坨屎了 hhhh)

很多人提出可能是成像元件造成的污点,但是这种污点不会很巧合地只成对地在极其相似的图像上的固定位置出现,而是每张都应该有几乎一样的图案。好比照相机镜头有一块脏了,拍出来的每张照片模糊的地方都一样。

更新一段:

我细看了一下出问题的图片,至少下面这张绝对是实验者偷懒没在对应时间采样,事后用相近时间点的图片平移了一下凑结果,好在这并不影响实验说明的问题。这有点像之前有一篇超导的文章被指造假,理由是两条曲线在零点附近接近基线的部分的随机误差呈现完全相同的趋势,但那个基线附近直接拍脑子凑一组数据贴上去还算是有理可循的(吧)。

不过其余被指为造假的图并非只是时间不同,而是添加试剂不相同,如此拼凑数据是否对实验结果存在明显影响是无法预判的,无论怎么说都是造假。


其次是图片为什么存在问题。个人认为这几乎就是一次学生造假导师背锅的典型例子。


教授对学生的义务应该集中于指导方向,提出自己对理论和实验的见解,这是教授署名的充足理由。而不是像防贼一样防着学生造假,一张一张图片方法来比对像素点——哪门子教授应该干这事?


这种低智商 p 图造假还算容易发现,不过也超出了多数中年以上教授那种对于电脑只有看论文写论文功能的理解范畴(事实,非贬义)。更何况一些数据上的造假根本不是教授能够发现得了的,这种责任应该完全学生承担,教授有何能力承担这个责任?教授有义务照着记录本核查每篇论文的数据是否真实吗?


「监管不力」这个过错的前提是这个人有能力监管。各位觉得这明显是导师的义务并以此开喷的人不妨想一想,假设你当了导师,你学生这样造假图像甚至造假数据,你会怎么样发现,或者有没有可能发现。别忘了加上二三十年的年龄差。莫非当教授靠的是运气,谁学生不坑他谁才能有好结果?学术道德靠的是自律与同行的监督,而不是导师像抓小偷一样的严防死守。


科研和官场不一样,那套官僚的制度不该被搬到科研界,然而现在的制度却是下面出事一定要追查上面的责任,大概这才是饶毅教授不能承认的理由吧(反正这几张图片不会有实锤的)。


这种制度设立的原因原本是希望导师能让学生更加遵守学术规范,可这又不是官场,谁有什么功过一目了然。情节轻微的造假很可能是无法检验甚至与实验事实几乎一致的,这种制度反倒让学术不端的学生莫名受到了保护。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一点 PS 和 AI,一来方便美化自己的论文插图;二来可以察觉哪些图片可能有问题;三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拯救一下现在学术期刊上论文的各种迷之插图的迷之配色的迷之美感吧(笑)



更新:

评论前麻烦看完评论区有没有你想说的话。


user avatar   viaxke-yan-jia-su-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该学术的交还给学术,我们在有官方定论之前,不做主观定论。 只谈两点这件事情让我觉得蹊跷的地方。


大前提是,管坤良和饶毅是文章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是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 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 最重要的是,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质询等。


这两位对这次事件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身为通讯作者,却没有对文章负责,更可怕的是,这是国内的普遍现象

饶毅,加上后来的潘建伟,一直是归国学者的领头羊,早年成名,是金字塔尖的人物 。2004年,饶毅已经建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并兼任名誉所长。


2004年的饶毅已经是华盛顿大学的正教授,回溯一下饶毅的CV,就可以看到饶毅在2004年前都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刷频Nature和Cell的正刊。拿到终身职位,又不是什么AP, 正刊也是随便发。



管坤良不是很了解,但估计也是差不多。2000年已经是密歇根大学正教授,文章虽比不上饶毅老师,每年刷几篇虽然现在已经没落,当时和PNAS不相上下的JBC也是很随便的。管坤良好歹也是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饶毅和管坤良算是人生赢家中的人生赢家,前者归国后和施一公基本就是中国学者在世界上的代表人物了。2010年两人一起在Scinece对中国的科研整体发表评论。


被锤的四篇文章分别发表在2004,2006,2007和2009有不错的二区顶刊PNAS和神经科学顶刊Nature Neuro。饶毅和管坤良分别是四篇文章的通讯作者。


国外很认共同通讯作者这个Title,刚才有说通讯作者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但国内呢,做科研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件,让人很伤心的事实,就是从很早以前开始,人们就只认论文的第一和最后一个名字了。


国内的现状是(sadly):教授的工作量的这么大,大佬对是这种挂名的文章,能大概读一遍已经算不错,饶毅和管坤良也不可能拿着放大镜去看每一条条带跑成什么样。


饶毅和管坤良,大概率是被学生坑了,希望这件事情能为国内众多的只挂名通讯作者们敲响警钟,请为自己“通讯作者”的Title负责。为有自己署名的每篇文章负责。



2.为什么舆论方向没有讨论文章的一作,Guofa Liu和Weiquan Li?

如果说是通讯作者,早期的文章可能是会亲力亲为,但身居高位之后,实在是没有经历去顾及每一篇文章的细节。


而论文的第一作者不一样,他们是造假的实施人,要是他们在原始数据动了手脚,老板失察是很容易发生的事。说白了,我们业内的人都明白,剪切复制WB条带其实是最低级的造假手法。


用我的实验室老板的话来说:“造假的人蠢,剪切条带造假的人更蠢,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有更好的办法让人看不出来。”


而且这种用更高级的方式的人,用查PS的方法是不能让人查到的。所以这个方舟子更应该锤Guofa Liu和Weiquan Li这两个人。


耍小聪明走捷径在学术圈也许在十年前还能走得通,以后势必有一波清理。那些裸泳的,终究会被发现。


Guofa Liu 现在是 U of Toledo的副教授,名气太小,没被方舟子锤到,

utoledo.edu/nsm/bio/res


Weiquan Li已经被锤爆了,没什么信息。也有被撤稿的先例。




方舟子的文章,其实Pubpeer上很久之前就有人爆料了,找到的人也是Pubpeer上人家两年前发现的。


最后说一句


发论文,应该是做科学研究里面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做科研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用造假的数据去发论文,更是违背了每位科研人的初衷。





18年Adobe表示PS过的图片,特别是拼接,复制移动以及移除过的图片能被人工智能识别,到时候希望不仅照骗要慌了,类似Guofa Liu和Weiquan Li这样的人,也该被清出学术圈了。


AI砸掉的第一个饭碗,可能是造假学者的。


我们在10月26日 15:34的时候修改了文章,很抱歉之前的措辞、语序引起了部分读者的误解,我们没有在为学术造假洗地,通讯作者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欢迎理性讨论,但针对作者人身攻击的评论,现已全部删除。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现象还是很有趣的,遇到巨佬,就没人发言,

甚至有人帮忙洗。有人甚至觉得洗的还挺有道理。


可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不是巨佬只是一个路人,

在这种图像面前,不管有没有相关学术知识,

是不是已经被锤成了沫沫?


类似的现象天天都在上演:




我也不是鄙视刘博洋,

我也没有丧心病狂到喷自己老师的地步,

不过不排除我可以开个小号喷...


现在这个问题170关注16个回答。知道大家的难处了吧。

喷了这个还要继续喷么,后面还有校长、院士,

不开小号你敢喷?


我找到了一点回应:





>>>贱贱的圈|群|站<<<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网络上对施一公的风评变得这么差? 
  有哪些化学生才懂的梗? 
  你对科学怀有怎样的热爱? 
  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作者文章,被多位作者起诉,这说明该网站的运营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32 岁清华女教授赵慧婵获百万奖金,如何看待搞科研的年轻人? 
  为什么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 
  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让科学得到真正的快速发展? 
  Nature报道了实验机器人,这能否真正推广,并可能对实验室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联合工作机制再次回应论文调查问题:钟南山任复核专家组组长,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有本质区别? 
  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民科? 

前一个讨论
怎样使金属变得很脆?
下一个讨论
二流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差距有哪些?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