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知道哪些关于猪的冷知识?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xue-h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上古时代日本人养猪,但是并不养在猪圈里,而是由“猪甘“负责放养于野外。

《播磨国风土记》中记载播磨国有“猪养野”、《古事记》记载日向国有“猪饲野”,都是因为在当地放养猪而得名。

2、受到佛教的影响,天武天皇在675年颁布了《杀生禁止令》,只是禁止了牛、马、犬、猿、鸡在耕作期间内的食用,但是之后的天皇们却越来越“过分”——

元正天皇在养老五(721)年下令:“……诸国鸡猪,悉放本处,令遂其性。”

圣武天皇在天平五(733)年:“……诏和买畿内百姓畜猪四十头,放归山野,令随性命。”

加上圣武天皇一系列的对于杀生的处罚措施,日本放养的家猪就此全都变成了野猪。

日本人从此也没再试着去把野猪驯化,因此武士虽然无视禁令,该吃猪肉还是吃,但是却只能出去打猎获取野猪肉了……

3、到了战国时代,岛津氏控制的萨摩国(鹿儿岛县)又通过和琉球国的贸易往来,重新开始饲养家猪作为肉食。1546年,葡萄牙探险家阿尔瓦雷斯(Jorge Álvares)在向传教士沙勿略作报告时,就提到萨摩国人养猪。在1609年,岛津家入侵琉球国,占据奄美诸岛后,更是引入了品种更优良的猪。

4、当时琉球国采用了明朝华人三十六姓带来的猪厕技术养猪,就是在厕所下面连接着猪圈,人的便便和生活垃圾作为猪的食物来源之一……被琉球国统治过的奄美也学会了这个风俗……

萨摩藩派去统治奄美诸岛的官员看到这个传统,觉得相当猎奇,甚至在《南岛杂话》里配了高清大图进行描述……

5、萨摩藩主在江户的宅邸中也饲养着家猪,并且以美味的“白毛豕”而闻名。

江户幕府的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由于喜欢吃萨摩藩邸养的猪,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叫“豚一様”……

这其实是个略语,也就是“喜欢吃豚肉的一桥大人”的意思。德川庆喜在即位前,曾被过继给“御三卿”之一的“一桥德川家”,因此被称为“一橋様”(一桥大人)。

不过怎么想,都觉得“豚一样”是在骂人……

6、长崎所在的肥前国在战国时代受到明朝来的走私商人的影响,也养家猪,一开始是供应给华商和南蛮商人,后来长崎人自己也开始吃起了猪肉。

西川如见父子在1719年成书的《长崎夜话草》中曾经提到这么一件趣事:当时南瓜传入日本后,受到《本草纲目》等的影响,都觉得南瓜有毒不敢吃,后来发现是因为在煮南瓜的时候为了更加好吃,所以放入不少家猪肉、牛肉一起炖,然后因为好吃吃得太多,又喝了太多的熟酒,因此才生了各种病。大家都不觉得是酒肉吃的太多的缘故,反而说南瓜有毒……

7、江户时代,日本在萨摩、长崎以外的地方也养家猪,由人见必大在1697年成书的《本朝食鉴》中说:“家猪各处都有养,大多是因为讨厌沟渠里的垃圾,而家猪能吃沟渠里的垃圾和厨余的泔水,还能日益长胖。不需要给太多食物,很方便养。有时把家猪杀了喂獒犬。”

由于《本朝食鉴》中只记载“野猪肉”,没有“家猪肉”,估计当时萨摩、长崎以外的地方基本上不吃猪肉。

8、江户时代,广岛城下町中也散养了不少的家猪,据说是为了提供猪肉给朝鲜通信使,所以从长崎引进的。1782年,医生橘南谿在前往广岛的游览的时候看到城下町里散养了一群猪,还吐槽说:“就像京都人养狗一样……”

1788年,汉诗人菅茶山在造访广岛城时,看到儿童骑猪而行,还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路上》:

“晴川彩舫影,午市画桥声。垂发谁家子,累骑老豕行。”

广岛城下町由于散养的猪繁殖太快,还引起了社会问题。1685年时,广岛藩还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狩猎,活捉了城下町内的一百多头猪,因为不舍得杀,所以就放到了郊外和濑户内海的岛上。结果这些家猪很快和野猪杂交野化,成了破坏当地农垦的害兽,人们不得不建“猪垣”来阻挡野猪的入侵……

9、由于日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家猪饲养史,因此十二生肖里“亥”对应的动物,只有日本是“野猪”(猪),而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都是“家猪”(豚)。


user avatar   ding-xiang-yi-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毕竟我不是历史学家或者生物学家,没法从历史、文化、品种……的角度,甚至拓展到汉字学、物种起源去分析猪猪。


所以,我还是从你最本真的需求出发——

讲几点和猪肉有关的冷知识吧。


比如:

猪肉的维生素 B1 是牛肉的 5 倍


维生素 B1 缺乏,会让身体经常感到疲劳,肌肉酸痛


瘦猪肉的维生素 B1 含量为 0.5 mg / 100 g,是瘦羊肉的 3 倍,瘦牛肉、鸡胸肉的 5 倍


如果你经常喝酒,或者爱吃甜食,还有剧烈运动后,都可以吃点猪肉,补充维生素 B1。

有个要注意的地方是:烹饪猪肉的温度不要太高。


根据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烹饪温度越高,烹饪时间越长,维生素 B1 损失量就越多:

另外,在烹饪过程中加入醋等酸性物质,也可以减少维生素 B1 流失。


再比如:

排骨其实一点也不瘦


而是可能比大肠还肥!


来看中国食物成分表中,100 g 各部位猪肉的脂肪含量:

确实比肥肠还肥,真是肥肠肥肠肥。


知道了这个真相,下次你就可以拿「瘦得像排骨」去损人了。


还有:

你的体脂率,可能比猪还高


你肯定听过这句调侃:



日本帝京科学大学小动物营养研究室的大辻一也教授在一档节目上介绍,猪的体脂率在 14%~18%。


而较为健康合理的男性,体脂率在 15% 左右,女性在 25% 左右。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体脂率,其实比猪还高。


下次你再说你朋友「胖得像头猪」的时候,可以跟他解释:


另外要为猪油正个名:

猪油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实不少


看看这个对比表。


椰子油、黄油这两个带有高贵气息的「油」,事实上饱和脂肪含量都远远高于猪油。


不过,我并不是在推荐大家多吃猪油。


毕竟跟植物油相比,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还是比较高的,比如橄榄油饱和脂肪含量是 14%,而猪油是 39%……接近 3 倍了。


如果血脂本身就异常,更就要管住嘴,限制饱和脂肪。


当然,除了猪油,你还要小心冰激凌、甜甜圈、奶油蛋糕、曲奇、薯片……


最后,既然说了这么多了,再针对现在市面上几个关于加工猪肉的说法辟个谣吧。


比如:

肉饼是「胶水」拼接的?


网上流传了很多以视频,以「大鸡排 / 猪肉饼 / 牛排都是由碎肉 + 粘合剂粘起来的,你还敢吃吗?」为噱头。


其实,「粘合剂」是谷氨酰胺转氨酶,也叫 TG 酶、肉胶,它可以让碎肉中的蛋白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整块肉。


初中生物我们就学过,酶是一种蛋白质,所以吃下去后跟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成氨基酸,不会有什么害处。


当然了,拼接款只是提供了一种选择,也可以吃「真」猪排、牛排。

再比如有人说:

好吃的肉里加了「嫩肉胶」。


传说中的嫩肉胶,其实是卡拉胶。


这个胶是一种植物多糖,也是合规的添加剂,在肉里添加能使肉质变嫩。


还有人说:

香肠午餐肉是「下脚料」做的。


火腿肠、香肠、午餐肉等肉制品的国标中,原料要求参照 GB 9959.1《鲜、冻片猪肉标准》、 GB/T9959.2《分割鲜、冻猪瘦肉标准》执行。


火腿肠里可以用鸡鸭鱼肉,所以也会参照鲜、冻禽产品的国标。

也就是说,你买到的鲜冻猪肉是啥标准,火腿肠、午餐肉里的原料肉就是啥标准,都要符合感官、理化、微生物等指标,并检疫检验合格。


做成加工肉,不等于劣等肉、不安全。


虽然的确会用一些边角、碎肉,但不影响安全。只能说是:

其实,吃火腿肠、午餐肉最应该关注的是盐和脂肪含量。

100 g 瘦肉才 6 g 脂肪,一根王中王 ( 60 g ) 有 8.4 g 脂肪,660 mg 钠,钠含量占了成年人每天需求量的 1 / 3 多。


美味的午餐肉的脂肪含量就更高了。


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用新鲜的肉自己做吧。


毕竟,猪肉做的名菜,数不胜数啊。


一说到这个,我就想起了……

啊~~受不了了,我要去吃午饭了!


内容参考 @食栗派 科普文章:

作者:酸奶

参考文献:
[1]stats.gov.cn/tjsj/ndsj/

[2]GB/T 13213-2017、GB/T 9959.2-2008、GB 9959.1-2001、GB/T 23493-2009、GB 2730-2015
[3]于磊,李文钊,钟莉,王锐,姜化彬,韩红超,张宁,阮美娟.猪肉滑油过程中V(B1)含量变化规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15):32-35+88.

本文经注册营养师 黄柏荣 审核


user avatar   xing-qiu-yan-jiu-s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猪确实是一种神奇的动物。

今天,猪的形象遍布街头,猪的肉身摆上餐桌,人们围绕在猪的世界、猪的海洋,但是人们真的了解猪这种动物吗?在很多人的眼中,猪仍然是好吃懒做的代表,甚至经常被人轻蔑、侮辱。但是,如果没有猪,历史将倒退,国家将置于危难,人民将陷于饥饿...

是时候沐浴更衣、净手煴香,严肃认真地了解一下:猪对于中国是何等重要。


Ⅰ 从文字和文化中可以看到家猪的起源


9000年前,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一只野猪被人类捕获。


(贾湖位置,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猪独立驯化中心之一,贾湖遗址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家猪出土地点,距今9000年,家猪实际的驯化时间可能更早;除了捕获,猪的驯化还有可能是通过共生进行的)


野猪体型粗壮、性情暴躁,成年雄性体重可达200千克,极富攻击性。

看看现代的野猪,身材健美壮硕!图片源自@VCG


在稍后出现的甲骨文中,古人依据外形将其称为 (shǐ)

(豕字甲骨文,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豕的食谱广泛,喜欢掘取根茎、采拾果实。所以经常成群出现在人类的田地之中,抢掠、践踏庄稼。于是,愤怒的人类狂奔追杀是为“逐”。

(逐字甲骨文,形为豕后跟着人类的脚印,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被追逐的豕岂肯轻易就范?它凭借蛮力抵抗,尖利的獠牙、排山倒海般的冲撞,试图将追逐者置于死地。尤其锐利的体毛高高炸起,仿佛体型又大了一圈,这便是“豪”。

(豪字甲骨文,高+豕,搏斗时体毛炸起的野猪,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真正的人类勇士,敢于直面豪横的豕,并将其制服。这种行为被称为“敢”。

(敢字甲骨文,形为人手持叉刺豕,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不过这一次,果敢的贾湖村勇士并没有立即杀死豕,而是将其拘禁起来,甚至定期喂以食物。似乎,他在等待一个更好的用餐时间...


(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猪形象,后腿系有绳索,反映了初期猪的拘禁与饲养方式;由于成年野猪性格暴躁,难以驯服,驯化也可能是从野猪幼崽开始的)


这也许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一场历史风暴却从此开启,豕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它只是风暴中的一粒沙子。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它的同类不断被捕获、拘禁、喂养,并在人类的监管下繁衍后代,“身份”也从野猪变成了家猪,到了距今7000年前,家猪已经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7000年前中国家猪出现地点,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人类的长期拘禁,限制了它们的活动空间,给食喂养又弱化了它们的野外取食需求,猪的生理特征因此出现了巨大变化:

野猪头颈部强大、嘴长而有力
有利于拱土掘食
发达的犬齿则可作为攻防武器
身材也是前部粗壮、后部纤细,相当健美

家猪的头部和嘴则大大缩短
犬齿退化、体型臃肿

(猪体型变化示意图,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钱燕文《饲养动物的起源》)


性别也按照人类的喜好区别对待,母猪可以提供肉食,还能繁育后代,因此受到人类的喜爱。暴躁的公猪则被阉割,从此变得温顺。


(甲骨文中阉割和未阉割的豕字,腹下那一划与身子相连的是没有阉割的,而那一划与身子稍有断开的,是阉割过的,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猪的寿命也受到人类的控制,从长达20年,变为1-2岁时即被宰杀。因为此时它的肉量已经稳定,继续喂食也并不会明显增重,不如一宰了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贾湖遗址中未成年猪的比例高达81.4%

(贾湖遗址猪骨)


但对于人类而言,家猪的驯化却是成功的,它只需要很小的一块地方圈养起来,或者在村庄附近小范围放养,非常适应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它对饲料也不讲究,人类弃之不用的食物残余,包括谷壳、稻壳、剩饭都足以打发。相比之下,牛、羊则需要广阔的草地,有时还需要迁徙。

家猪的生长速度也是极快,半岁到1岁即可达到70千克,简直是一台长肉的机器。这台机器还拥有极强的繁殖力,母猪每年产仔一至两窝,一窝通常有小仔4-10只。

总而言之:好养活、长肉快、生的多。养猪堪称低投入、高回报的稳赚生意,因此当野猪被驯化之后,中原地区居民的肉食中猪的比例迅速升高,由平均10%增长到70%左右。


(中原地区距今10000-7000年前猪肉占全部肉食比例的增长趋势,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距今6900-5000年前,更是达到90%的峰值,即便随后因为驯化的牛羊传入中原,猪的比例略有下降,但仍维持40%-60%的高位。一个“猪肉之邦”正在形成。


(中原地区距今6900-2200年前猪肉占全部肉食比例的变化趋势,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Ⅱ 古人把猪封神,还造了很多猪的“文创产品”


甲骨文中,古人在房下养豕,便有了

(甲骨文中的家字,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一个家庭拥有猪的数量越多则越富有,猪代表了财富,食用猪肉代表了社会地位,所以在史前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偏爱猪主题的“文创产品”。

包括憨态可掬的陶猪。

(陶猪,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装饰着猪纹的陶钵。

(猪纹陶钵,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前,猪纹的形象介于家猪和野猪之间,可能是正处于驯化过程中的猪,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刻画着猪脸的陶壶

(猪面纹彩陶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000年前,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大肚能容的猪形陶罐

(猪形陶罐,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5000年前,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红彤彤的猪形酒壶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500年,用于盛酒,四足立起便于加热,也有人认为是狗形,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在内蒙古、辽宁的红山文化,人们更是结合猪首、蛇身,用玉石加工出玉猪龙。或佩戴在巫师、酋长胸前,或装饰于权杖之上,成为神权的象征。此时此刻,猪不再是普通的猪,而是被赋予了神性的“神猪”


(玉猪龙,肥首大耳、吻部前突、体蜷曲如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亦有人认为应是玉卷龙,与猪无关)


神猪持续演化,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最终演变成了甲骨文中的“龙”字,猪与龙的渊源令人称奇。

(甲骨文的一种“龙”字与玉猪龙对比;观点依据孙力《玉猪龙摭谈》)


不过,一山更比一山高,一猪更比一猪强。5300年前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另有一只“神猪”横空出世,它用一整块玉石雕刻,重量高达88千克,是目前已知新石器时代最大最重的玉猪,人称中华第一玉猪。

(玉猪,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猪的地位如此重要
自然应该献祭给神灵和祖先
距今4000年以前
人们使用猪头、猪下颌随葬
或者使用整头猪进行祭祀
占到所有祭祀动物的80%以上
(猪牲在4000年前动物牺牲中的比例,“牺牲”即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




至迟到春秋时期
官方建立了固定的祭祀用牲制度
其中
帝王祭祀社稷的规格最高
共使用三种动物
名为“太牢”
猪即是其中一种
(太牢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这种用猪祭祀的习俗
直到今天还在许多地方流行
(福建晒猪节,摄影师@李艺爽)




至此
猪奉献了身体
奉献了“品牌形象”
为史前及先秦中国人
换来了生动的“文创产品”
换来了盛大的祭祀仪典
也换来了贵族阶层酒池肉林的生活

(商代豕形铜尊,盛酒器,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但是
之后的日子里
猪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尊重
反而是一再的贬低与侮辱
令猪生“死不瞑目”


Ⅲ 猪是如何一步步“堕落”的


秦汉时期,家猪的数量更加庞大,养猪事业更加普及。许多知名人物都曾有牧猪的经历,例如汉武帝时官至丞相的公孙弘年轻时便因家贫而到渤海边养猪。


(西汉时期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牧猪图,牧猪是指采用放养的方式养猪)


养猪者中不乏高手,他们以猪致富,富可敌国。


(语出自《史记·货殖传》,意为饲养的羊和猪很多,富裕程度相当于王侯)


“羊彘千双”“比千乘之国”

帝王贵族们,依然喜欢用猪展现财富,各种可手握、可佩挂的玉猪,随葬在墓室中。

(汉代玉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特别是汉景帝及其皇后的陵寝,拥有包括猪在内的大量动物陶俑,规模宏大。

(汉阳陵动物陶俑现场,摄影师@昱羽翼)


然而,猪的数量增加,猪的地位却急剧下滑。秦汉时期,战争的需要使得的地位大幅提升,牛耕技术的成熟,又使得的重要性突显。不能打仗、不能耕地的猪,怎么还有理由“忝列神猪”?

曾经的神猪被安排居住在厕所旁边,汉代专门设计了与厕所相连接的猪圈,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其中,利用猪的践踏,将人与猪的排泄物混合形成优质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这是数千年来保持中国土壤肥力不竭的秘密之一。

对于猪,却是生存环境的恶化:狭小、逼仄、肮脏、臭气熏天。


(汉代绿釉猪圈,上方是厕所,下方是猪圈,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环境决定命运,住房改变猪生。诸多恶名随之而来,人们嫌猪脏、嫌猪臭,嫌猪懒惰不运动。但是在人类强加的环境中,猪有得选择吗?没有!

选择权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需要一个物种成为坏名声的发泄对象,猪在此时“脱颖而出”。秦始皇巡游到会稽,专门警告私通的男女,不要像公猪一样随意交配。


(语出自《史记·始皇本纪》,“寄猳”意为乱配的公猪)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


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将宫斗的失败者断手断脚,扔进厕所之中,并命名为“人彘”(zhì),意为人形之猪。


(西汉石猪,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出现了巨大改变,羊肉取代猪肉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达千年之久,猪的最后一点尊严也被剥夺。


(语出自北魏《洛阳伽蓝记》)


“羊者是陆产之最”

当时著名的农业生产指南《齐民要术》与畜牧业相关的内容中,养马、养羊分别占45%、25%,养猪的比例不到4%,甚至低于鸡鸭饲养。

(杀猪图,出自甘肃新城魏晋壁画砖墓)


直到宋代,猪的拯救者才终于出现,他们不是别人,而是一群吃货。

相传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湖北黄冈)时,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方块小火慢煨,煨得红红酥酥,汤质稠浓,味道醇厚,人称东坡肉。

(相传为苏东坡所作《食猪肉诗》)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之后苏东坡又就任杭州知事,他用此肉犒劳疏浚西湖的民工并大受欢迎,从此成为最富盛名的猪肉菜肴之一。

(东坡肉,图片源自@VCG)


传说归传说,但类似东坡肉这样的菜肴创新的确引发了猪肉的“产业革命”,一个吃货吃饱了,一群吃货又闻风而来,猪肉的吸引力指数大幅提升。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运进开封城,消耗量之大,令人咋舌。开封的“吃货们”如此喜爱猪肉,一场漂亮的猪肉翻身仗似乎就要打赢。


(《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城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东京梦华录》记载可能有夸张成份)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高速增长,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数千人甚至超过万人的村庄比比皆是
大大小小的土地都被开发,寸土无闲。


(语出自清代赵翼《瓯北诗抄》米荒诗之一)


“海角山头已遍耕
别无余地可滋生”


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可供放牧,牛、羊的繁衍受到限制,圈养的家猪反而优势突显,猪肉终于击败了羊肉成功翻盘,成为中国人消费量最大的肉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猪,天下畜之”

(清代圆明园猪首,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但是猪的形象相应提升了吗?仍然没有!

在人地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猪只能生活在窄小的猪圈中,依然脏、依然臭,依然是人类嘲笑的对象。恰好此时,神怪小说《西游记》流行开来,其中的猪八戒集贪吃、好色、懦弱、无能等诸多缺点于一身,对猪的嘲笑深入到了文学经典,昔日的光环完全失去,形象已然无法挽回。


(颐和园长廊上的西游记师徒四人绘画,其中的猪八戒还是一只黑色的中国传统猪种,而非白色)


猪该怎么办呢?


Ⅳ 现代中国人和猪的不解之缘


1950年代,中国迎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数亿人民嗷嗷待哺,大量农田急需施肥。养猪作为国计民生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毛泽东在文章中写道:


(语出自《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按语)


“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


《人民日报》更是在头版刊登文章,将猪从六畜最末位提升至首位,即“猪、牛、羊、马、鸡、犬”。长期被压制的形势瞬间逆转。


(195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全国人民的养猪热情也被调动起来。


(1960年的养猪宣传画《优秀的女饲养员》,作者金梅生)


还一度出现了千斤肥猪的浮夸风。


(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壁画,千斤肥猪,作者不详)


而真正的奇迹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专业养殖户工业化养殖取代了持续数千年的庭院式散养,猪作为“长肉机器”的特性被发挥到极致。


(现代养猪厂,图片源自@VCG)


如今这个国家每年有6.8亿头猪出栏,4亿头猪存栏,年产猪肉5400万吨,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猪肉产量的总和,堪称奇迹。


(近70年来中美肉猪存栏量增长对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巨大的产量让猪肉走上了亿万普通人的餐桌,各式猪肉菜肴花样百出,包括但不限于:


猪肉炖粉条、红烧狮子头
炒腊肉、红烧排骨、青椒肉丝
回锅肉、糖醋排骨、白切猪蹄
煎猪肝、梅菜扣肉、可乐排骨
粉蒸肉、水煮血旺、苦瓜腱肉
红烧肉、水煮肉片、猪肉饺子
卤猪蹄、姜醋猪蹄、花生猪蹄
烤乳猪、木瓜煮肉丸、香菇烧肉
千层猪耳、鱼香肉丝、滑溜肉片
滑熘里脊、香爆肥肠、酱汁肘子
排骨冬瓜汤、菠萝咕噜肉、脆皮猪大肠
板栗烧排骨、梅子蒸排骨、水晶猪皮冻
等等等等


(香橙排骨,图片源自@VCG)


除此之外,猪皮可制革,猪鬃被制成各种刷子,从猪皮中提取的明胶会被用来制作蛋糕、冰激凌、啤酒...甚至猪骨粉还被用来制作精美的瓷器。


(骨瓷最早由英国制作,中国现在是最大的骨瓷生产国,图片源自@VCG)


与此同时,猪的文化形象也迎来了大繁荣。中国的猪、外国的猪,都在国内拥有了广泛的拥趸,包括聪明又活泼的小猪佩奇,反应总是慢半拍的麦兜,拥有特异功能的晴天小猪,以及性格各异的三只小猪等等。


(麦兜剧照)▼


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展览《与猪同行》中所说
“数千年来,还没有一种家养动物像猪一样,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又一直在精神领域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猪的驯化到饲养选育技术的发展,从简单地食用猪肉,到将猪肉烹饪成美味佳肴,从用猪随葬,到把猪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猪同行的历史进程中,生产技能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风俗习惯在变化,文化知识在丰富。”

浪花淘尽9000年,猪对中国人的贡献不可磨灭。今天,当我们享用起丰盛的年夜饭,也许更能体会到:


猪,我们需要你!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徐旺生《中国养猪史》、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王彤伟《“豕、彘、猪”的历时演变》、《2017年中国养猪业发展报告》、谢敏怡等《中国的猪肉奇迹?》

星球研究所 xingqiuyanjiusuo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user avatar   jiu-shi-s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好刚看完这个月的博物专题 ,结合网上搜索到的一些信息跟大家分享一下。

  1. 自然界中的野猪头部较大,前躯占身体的70%,后躯占30%,相当于人类健美界的倒三角体型。而家猪的体型正好和野猪相反,头部较小,前躯占身体30%,后躯占70%。这是因为人类为了吃到更多的肉在选育野猪的过程中逐渐将野猪改造成今天这幅模样。

2. 野猪皮肤上汗腺不多,所以大热天时为了散热喜欢泡在水里降温,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家猪同样继承了该习性,人类觉得它们爱在泥坑里打滚嫌弃它们脏,其实人家只是怕热啊。

3. 有一些已经被人工驯化的家猪逃离了人类的控制又重新跑到野外,由于猪是杂食性动物,对环境要求也不高,适应性特别好,这些逃离在野外并生存下来的家猪就变成了野化家猪。

4. 野化家猪对生态十分不利,由于它们和真正的野猪仍然可以交配繁殖从而又把自身家猪的基因或携带的病毒传给野猪种群造成基因污染或病毒传染。

5. 姬猪是猪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即使成年的姬猪其体型也只有55~70cm, 重6~12公斤。由于栖息地不断被压缩破坏,曾经遍布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的姬猪目前只能在阿萨姆邦找到,野生数量只剩余100多只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

6. 大林猪是体型最大的野生猪科动物,雄性大林猪体型可以长到2米长,210公斤重。大林猪脸颊两边的凸包可以保护它的面部,帮助它们在森林中行走或打架时少受到伤害。

7. 鹿豚(别名:鹿猪)只生活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上,岛上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其他大型猛兽可以捕食成年鹿豚,因此鹿豚的四颗向上长的獠牙全部演化成求偶时的炫耀品和打斗品。雄性鹿豚的獠牙终生生长,其獠牙最后有可能会扎伤甚至扎瞎自己,雌鹿豚则不长獠牙。

8. 须猪长着茂密的胡须,因为它们的栖息地是东南亚湿润的树林和海滩,当它们刨地觅食的时候浓 密的胡须可以阻挡飞溅的泥水进入它们的眼睛。因此对须猪而言像鹿豚那样长长牙没用,只有浓密的胡须才能体现自己的男子气概,也更能赢得雌性的芳心。

9. 《狮子王》中彭彭的原型取自自然界中的疣猪。疣是指它们脸上的肉质凸起,这个凸起有助于它们刨地挖土时保护眼睛。

10. 疣猪吃草时经常前腿跪地。

11. 红河猪是为数不多具有鲜艳毛色的猪,由于非洲一些地方的大型猫科动物的减少,适应能力强的红河猪数量得到大增,这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作物经常被红河猪破坏,因此当地人也以捕猎它们为乐。

12. 用于制作金华火腿的猪是金华两头乌。

13. 用于制作西班牙火腿的是伊比利亚黑猪。

14. 新西兰的酷你酷你猪因为亲近人的性格而被不少当地人选作宠物,酷你酷你是毛利语的音译,意为又肥又圆。

15. 匈牙利曼加利察卷毛猪也被称作绵羊猪,它具有绵羊的外表,家犬的性格。另外,它们的毛也可以像绵羊那样剃下用来制作猪毛衫。

16.杜洛克猪是著名的瘦肉型家猪产于美国,原来是脂肪型猪,后来为适应市场需求,改良为瘦肉型猪。杜洛克猪一身毽子肉,公猪睾丸突出,性欲旺盛,是优良的种猪之一。

17. 太湖猪产于中国江浙流域,是产仔能力最强的家猪,常被选做用于改良那些产仔性能不高的家猪品种。不过太湖猪面貌丑陋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型。

18. 与大部分哺乳动物不同,猪的鼻子前端有一小块和头骨不相连的特殊骨头叫做吻骨。由于猪具有拱地的习性,这块吻骨为拱地时的猪鼻提供了力量支撑。

19. 猪有四个脚趾,但参与走路的只有第三、四趾,另外两脚趾都是悬空状态,大猪蹄子富含胶原蛋白。

20. 猪身上的大量胶原质可被提取转化为白明胶,它就是食物中的一种胶凝剂可用于制作橡皮糖。在一些啤酒、葡萄酒和果汁中,白明胶也被用于改善饮品中的暗晦感。从止痛药到多种维生素,很多药物中也含有猪肉白明胶。

21. 从屠宰场收集而来的猪骨中提取出来的骨明胶是生产子弹、炸药和电子芯片时要用到的加工材料之一。

22. 一些卫生产品和美容产品也是由猪的副产品制成,从猪骨脂中提取的脂肪酸可用于制作多种身体乳霜、粉底和抗皱霜,用来制作洗发水和护发剂还能让头发发出珍珠般的光泽。

23. 家猪后颈、脊背中央的丛生刚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用于制作猪鬃刷子,是军事领域的必需品。使用猪鬃刷子给军舰、军车和军机涂抹防锈油漆效果最好,二战期间从中国运出的几种紧缺物质中就包含有猪鬃。直到20世纪后期,随着塑料、尼龙等这些材料的普及,猪鬃在这方面上的应用才逐渐被取代。

24. 由英国人发明的将猪骨灰掺到瓷土中可以烧制出洁白光滑且耐用的骨瓷,不过论质量牛骨瓷会更胜猪骨瓷一筹。

25. 现在牧牛牧羊十分常见,但在古代中国和欧洲,猪和牛羊一样在外面成群放牧才是主流的做法也称作牧猪。这是因为古人生活条件不好,饲猪者自己的粮食可能都不够自己吃更别提拿来喂猪,所以当时让猪自己在外面找吃的是经济且高效的做法。现在圈养已经成为养猪主流的方式,不过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牧猪。

26. 早期的猪称为豕(shǐ)所以汉字中的家从豕(猪)。

27. 猪也是中华民族图腾龙的源头之一。在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龙嘴部上方皱皱的样式就有十分明显的猪鼻特点,因此考古学家也将其称作玉猪龙。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西藏地区有着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家猪养殖方式。




你别看这种猪鬃毛长,吻部突出,头大,下颚发达,身材比我还好……但是它确凿无疑是家猪。


这些猪看外表确实很像很像野猪,但是脾气远远没有野猪那么暴躁,否则我是不敢撸的。我试过撸野猪,悟能师兄冲过来一口吃了我给的东西,冲我呲牙怒吼了一声,跑了。


完全没有良心。





而这些猪你要是喂它吃的,它们是可以让你撸的,只要不是怀孕的母猪,你还可以挠它肚子,它会躺在地上随便你挠。


它们长得像野猪是因为经常跟野猪混血。


重点来了:


这种猪主人家基本上是不管的。


它们基本上没有任何约束,是我见过世界上最自由的家养猪,甚至基本上没有人管喂养,更没有“猪圈”这种反猪性的东西。白天它们自己出去乱跑,晚上就跑回主人家随便找个地方自己呆着,第二天自己再随便跑。


主人唯一的义务是想起了的时候给点吃的。它们如果在外面自己找吃的没吃饱,会跑去拱主人的门哼哼,主人就会喂它们一点吃的。


整个村子的猪都会乱跑,神奇的是它们绝对不会回错了家。谁家的猪都不会跑别人家去,据我藏族同事说,跑错了家几乎不可能存在,它们白天玩儿得再好,晚上回家绝对不会搞错,偶尔有玩儿疯了跑错的,进家门之前都会醒悟,然后扭头跑回自己家去。主人很少需要找自己的猪,如果猪不见了,肯定是跟野猪私奔了。


村民也不可能把别人家的猪抓走据为己有,那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得不偿失。


于是你经常能够在西藏的村子附近看见一大群大大小小的猪,有拖家带口的母猪,有到处撩骚的公猪,还有愣头愣脑的小猪。开车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否则就会压到它们,随时做好急刹车准备。不要按喇叭驱赶,那些愣头愣脑的小猪容易受惊乱跑。

不要光顾着看稀罕,小心猪。




只要这些猪没有被汽车压死/被野猪拐走/其它死于非命,最终它们会老老实实回到主人家,挨上一刀,变成香肠腊肉回锅肉,烧白小炒酱肘子。


完成生命的大和谐。


我也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干,明明可以回归山林当一头自由自在的野猪,非要回家挨一刀,跑去跟酱油和大料为伍。


我问过我同事这个问题,他看起来明显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组织了半天语言。最终他说:


它们是堕入畜牲道的生灵,需要挨一刀完成自己的修行。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但是从动物驯化的历史角度去想太麻烦了,就懒得想了。


user avatar   feng-yun-2-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上最孤独的猪。

2002年,中国送给阿富汗喀布尔动物园一对熊、一对狮子、一对鹿、一对狼……以及一对猪作为礼物。(不知道当时选礼物的人怎么想的)

虽然来到了YSL教国家,但这两头猪并没有受到阿富汗人民的歧视,反而很受欢迎,周围的居民因为几乎没见过猪,都喜欢来动物园看稀奇,公猪还有了自己的名字,叫Khanzir(其实就是猪的意思)。

两只猪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还生了一堆小猪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然鹅生活并不总是幸福美满,2006年,正是美国与塔利班激战正酣,有一天,一位粗心的饲养员,忘了锁好关隔壁棕熊的笼子, Khanzir全家老小顿时悲剧了。棕熊跑进猪圈找食物,结果发现一大堆食物……熊在猪圈横行,杀死Khanzir的所有孩子,还咬伤了它的老婆。等工作人员赶到时,已经回天乏术。它的老婆因受伤过重,不久后也撒手猪寰,留下Khanzir独自生活在这一整个国家里,成了全世界最孤独的猪……

——————分割线——————

看大家对Khanzir这么关心,我再聊聊关于它后来的故事吧。

Khanzir的老婆孩子死后,它成为了整个阿富汗唯一一头猪,也就成为了阿富汗的国宝,其地位类似于中国的大熊猫,每天有专门的饲养员伺候,定期打扫猪舍,小日子过得挺舒坦。同时,很多人听说了它的故事,也让更多阿富汗人民不远千里的来看望它。

但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09年,猪流感席卷全球,作为整个阿富汗唯一可能的致病原,许多人要求将Khanzir驱逐出境,或是执行安乐死。但动物园顶住了压力,同时为了消除公众担忧,以及为了Khanzir的健康的,将Khanzir隔离了几周。

今天,Khanzir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拥有独立猪舍、绿地、池塘、专人饲养。每天都有人从全国各地,不辞辛苦而来,就为一睹它的风采。

饲养员们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但同时也为khanzir的终身大事而担忧,因为阿富汗作为YSL国家,全国都找不到第二头猪,khanzir很可能独自一猪在喀布尔动物园里孤独终老。

小时候的Khanzir,很可爱。

懒洋洋的趴着的Khanzir。

Khanzir与饲养员大叔。

图是网上找的。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猪有6个独立驯化的起源地,可谓是世界流行家畜。中国的独立驯化起源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土耳其的卡耀努遗址是另一个,和贾湖遗址大致同时。

2.猪是杂食性动物,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猪的主食是粮食作物的副产品:华北地区的猪主食是粟秸秆和糠,华南地区的猪则是米秸秆和糠,华中地区的猪最幸福,两者都吃。

3.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猪对肉食的贡献不一:中原地区猪肉占比可能超过80%,西北地区吃了一阵猪之后转向了主要吃吃外来传入物种——羊的肉,长江流域渔猎传统比较强,以鱼、河海鲜和鹿肉为主,只有良渚文化猪肉占比超过了一半。

4.猪最合适的饲养方式是圈养,我国最早的猪圈出土于陕西姜寨、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到5000年。

5.猪要阉割才好吃,目前最早的证据是汉阳陵的阉猪俑,距今约2100年。

6.新石器时代古人就用猪头或者猪下颌骨祭祀,牛羊传入之后也加入到了这种习俗当中。其中牛因为饲养成本高,成为三者的带头大哥,这种文化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国的祭祀史,其实就是吃肉史。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除开猪的生理特点以外,关于猪的应用类知识本来应该没有什么关于猪的冷知识。

因为学前班的教材都告诉我们:猪浑身是宝!

你们说,还有啥冷知识呢。。。

要说冷我补充一个吧,虽然猪油可以做肥皂,但是,猪油为原料制备的脂肪酸盐,基本不会直接用于清洁人体的香皂的皂基,只会用于洗衣服肥皂的皂基,原因是猪油为主要原料的脂肪酸盐在清洗伤口之后,会影响伤口愈合。。。香皂的皂基一般用牛油。据我有限的认知,在化工应用当中,这应该是是猪产品的唯一劣势。


user avatar   yizhi-31-74-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故事里常说,野猪把松脂和烂泥涂在身上,做成铠甲,枪打不透。这是不对的,但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成年的公野猪身体侧面,肩膀和肋侧的位置,有一层天然的软骨铠甲。这层软骨在皮肤和最外层的肌肉之间,厚达两厘米。公猪相互打斗,争夺配偶的时候,会用獠牙猛撞对方的侧面,这层甲能起到防御的作用。

另外,野猪会先在泥坑里打滚,然后再去蹭树干,这是真的。但猪这样做不是为了涂上松脂,而是为了用泥糊住蜱虫、虱子等体外寄生虫,让它们动弹不得,然后把它们蹭掉。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埃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养殖猪是很常见的,主要用于出口。

2,在某年代,国内一些高端人士也曾经养猪支援国家建设并以此为荣。

3,犹太人不吃猪。已经被灭种的古埃及人不吃猪。

4,猪的味蕾是人的两倍,所以猪可以训练用作警用和军用。

5,现在很多地方还把猪念做zhi,其实是古音。

6,猪比一般的狗要聪明。

7,欧美猪肉不好吃的原因是没有阉割。

8,中国大规模吃猪肉是明朝才开始的。




        

相关话题

  西瓜是如何进化变成食物的? 
  黄鼠狼真的有灵性吗? 
  有哪些鲜为人知,但是很有意思的网站? 
  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朝阳区和海淀区有哪些不同,能否讲下两个地方的优缺点? 
  北京有哪些深藏不露的餐馆? 
  有什么让你吃一次就记一辈子的美食? 
  咖啡到底算不算「豆浆」? 
  为什么电鳗不会被自己的电电到? 
  甘蔗有几种分别产自哪里? 
  2022 年的年货节快到了,有什么好吃的水果推荐吗,想过年囤年货? 

前一个讨论
有没有特别怀念的人?
下一个讨论
超视频时代用户的视频体验真升级了吗?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