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窦文涛请到了一个调查记者:魏一平,他介绍说辉煌时期也就一百多名的调查记者。估计现在更少。
我们当时学校食堂被分包给了一个公司,一个要求,早中晚吃饭的时候关大门。餐厅饭很难吃,东西贵的要死,比学校门口贵三分之一,还经常吃的拉肚子,开始的时候还表示老师和学生一视同仁都在学校吃。老师们装模作样吃了两个星期,撑不下去了就都回家吃了。说实话穷学生对其怨气还是很大的。
家里住在县城可以拿着户口还是居住证,办出入证。我们这些外来的学生没办法,就跳墙头出去吃。还有人比我们还狠,隔三差五就砸墙。
当时有个同学认识有商丘电视台的记者,给那个记者打电话,那记者说:不是我不给你报,我这边报上去,我们主任肯定会给你们校长打电话,打完电话,收了礼这事儿就压着了。所以没啥用。
不过我们还是没有勇气把那个餐厅砸了,后来学校觉得这样不行赚钱太慢,索性搞成全寄宿制的,名声就是寄宿制能提升学习成绩。小卖部的矿泉水三块一瓶,宿舍不让手机充电,有些学生去充电三块一次半个小时,餐厅卖饭的态度恶劣的狠,说是点一碗面,直接从窗口就飞出来了,是的你没看错是飞出来了,还有就是宿舍因为突然增加那么多人,增加了高度,水塔压力不够,睡觉的时候大半天都洗不了澡,搞不到水。
最后这个政策实行没超过半个学期,也就是我们走后第三年,高二学生组织把餐厅给砸了,砸完餐厅学生怒气冲冲,人群浩浩荡荡的冲到了东门,准备掀翻东门,还有个老师试图阻止,打了带头的学生一巴掌,说是一个学生上去一脚踹到在地。学生们冲了上去砸烂了东门。后来学生们砸了宿舍,回头要去砸小卖部。听说学校报警,警车停在了门口都没敢下车。大家也不想想为啥学生会砸那么多地方,却不砸教室呢?
这个报道大部分事实还是对的,但是你看下边的解释,那就是纯扯淡。还引入竞争机制,门口正常开店的人就是竞争,还引入个屁。
后来我看了央视[1]的人去采访,采访的结果把对立的态度搞成了餐厅人员和几个学生的口角。还单独去采访了大家反馈的小卖部贵不贵,我清晰的记着我在家里的电视上看到的是,摄像头去拍矿泉水显示是一块钱。我心想是你们脑残还是我脑残,都闹过了再去采访还有个毛用。后来央视的新闻,我就开始笑着看了。
最后那个校长被撤职了,过了几年,我前几天看有人拍的照片,又回去当校长了。
虽然有点偏题,但是我想如果有调查记者,我们能够更接近真相吧,那么多人的愤怒,那么多人的斗争,被描写成为了斗嘴,想想就生气呀,希望调查记者,尽可能撕开口子,让阳光照进去。不被这些人带着跑偏。
现在是2020年,距离我离开媒体行业已经快十年了,当年全国我记得有七八百调查记者,我的职业理想也是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当年仅北京,就养活了八家大型都市报,现在好像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等等曾经叫得上名字的报纸都凉透了好多年了……
移动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快节奏奶头乐的媒体时代,养不起纸媒,也养不起调查记者了。
剩下活着的《新京报》、澎湃、南方系这些,基本也把调查记者名声彻底搞臭了。
前几年我记得《新京报》好像说中国调查记者只有一百出头了,今年再查查,估计应该不足百人了吧?
在这个“太长不看”成为天经地义,连视频都是“短视频”才能火的时代,调查记者,也该盖上自己棺材板咯……
因为倒着读是嫩巴黎(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