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金庸为什么在《倚天屠龙记》中说杨逍“年老德薄”? 第1页

  

user avatar   lu-xin-zhe-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句杨逍的道德问题。

明教潜在继承人中,四法王龙王是卧底,且远走波斯;狮王满手血债且已归隐;鹰王已死;蝠王整一个恐怖分子,都没人敢接近他,他能和杨逍说道德?

范遥在汝阳王府卧底多年,手上甚至有明教中层干部的血债,这比杨逍杀个童仆和强奸纪晓芙严重得多。

五散人里面,布袋和尚说不得听到张无忌讲蛛儿如何杀死殷野王的爱妾时的反应是啧啧赞叹,他后来也跟张无忌说,他和冷谦不太爱杀人,其他三个却是杀人不眨眼。后来为了救寒毒发作的韦一笑,铁冠道人要下山捉人,周颠则是让说不得把张无忌给韦一笑吸血。可见五散人的道德水平也高不到哪去。

所以,明教当时整体的道德水准也就是这么个层次,杨逍放在里面真不见得比别人低。所以德薄这两个字我觉得不能光从道德角度出发来理解。


===============以下是原答案=================


德薄不是统治之道的问题,而是人望不够,换句话说,没有实力派愿意支持他。

张无忌出现之前,明教处于长期分裂状态,杨逍是当时留守总坛诸人中身份最高者,可就算如此,五散人五行旗掌旗使等人也并不服他,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他对这些人的影响力很有限,以至于明教差点被全歼。之后不久张无忌串联反元起义一呼百应,可见明教还是有很大势力的,但杨逍压根无法动用这些势力。之后张无忌凭一己之力救了明教所有人,有这份恩情,加上其他人互相制约,才当上了教主,一旦没有了张无忌,马上又会回到分崩离析的状态。

朱元璋作为明教麾下,大概是五散人线上的,这五个人奔走串联影响力颇大,后来也在朱元璋身边立过不少功劳,史书有载。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张无忌退隐,杨逍是根本无法和五散人竞争的。而五散人力量分散,教中地位又不高,也无法约束朱元璋。所以杨逍才是这么个结局。如果五散人能支持杨逍,那么以杨逍的手段,是不会得这样一个评价的。


user avatar   zhi-tou-lu-xie-cui-huang-x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大家必须清楚,“年老德薄”里面的“德”字,并不是指“品德”、“德行”,而是指“恩德”、“恩惠”。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结尾写道:“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

注意,作者是在《倚天》收尾,杨逍接替张无忌当上明教教主之后,才给他一句“年老德薄”的评语。

为什么杨逍当教主之前,不说他“德薄”?那是因为,只有当了教主,“德薄”的巨大危害才能显露出来。

杨逍当上明教教主后,一如既往的刻薄寡恩,不懂得对下属施加恩德,所以不得人心,教中无人支持,他根本斗不过手握军权的朱元璋。

有人说杨逍曾经强占峨眉派纪晓芙,为人所不齿,因而认定他品德低劣,不孚众望。这种观点,依然是把“德薄”理解成了“品德不正”。

强占纪晓芙固然是杨逍的一个污点,但别忘了,人家纪晓芙事后表示心甘情愿,并不后悔,还把女儿取名为“杨不悔”。再者说来,杨逍这档子事跟那些动辄杀人放火的江湖好汉比起来,能算得了什么?

韦一笑吸人血练内功,谢逊到处滥杀无辜,也没见他们人缘差到哪里去,至少在明教内部,韦一笑、谢逊的人缘要好过杨逍。

所以杨逍的问题根本不是品德问题,他真正的问题是性格问题,是他的傲慢自负、目无下尘。不当明教教主倒还罢了,既然当了明教教主,就必须团结下属、善待教众,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拥戴。

可杨逍倒好,当了教主之后,依然本性难改,还是那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姿态,照样看谁都不上眼。这种个性,他怎么可能放下姿态去笼络下属、团结教众?怎么可能赢得人心?怎么可能斗得过人精朱元璋?

不当教主,不是一把手,就算你为人傲慢刻薄,最多就是人缘差罢了,那也不算什么。当了教主,成了一把手,还是刻薄寡恩,那就会导致下属跟你离心离德。所以,在杨逍当上明教教主之后,金庸才给他“德薄”的评语,可谓恰如其分。

想想历史上的曹操,不但残暴嗜杀,还好色无厌,为什么他还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为什么他手下那么多人愿意听命于他?

当年曹操杀孔融、杀杨修、杀华佗、杀荀彧、杀荀攸,这些被杀者只不过违背了曹操的意志而已,并不是犯了什么必死之罪。此外,曹操早年还有过纵兵屠城的罪恶史,他为了报父仇,攻破徐州的彭城,杀得满城百姓尸骨累累,造成“泗水为之不流”的惨状!这些惨遭屠戮的普通百姓,又有什么罪过?

后来曹操收降了地方军阀张绣,却觊觎张绣婶婶的美貌,强行霸占了她,结果气得张绣起兵反叛,使曹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样一个嗜杀又好色的曹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拥护?道理很简单,因为曹操懂得怎样笼络人心,在他手下,不论是文武百官,还是普通士兵,都能感受到他的恩惠。曹操甚至还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这样的恩赏制度,谁能不服?谁又能不拥护他?

所以,身为一把手,个人私德有亏,并不算大恶,不懂得施恩于众,才是致命的问题。

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


user avatar   hua-bu-yu-1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看原文中,“年老德薄”的语境:

“此后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这帝皇之位了。”

在这句话里,作者明显是拿杨逍和朱元璋进行对比,指的是明教教主最终在政治上的失败。

年老,当然没有争议。不过却也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即面对年富力强的朱元璋,已经走向暮年的明教教主当然没有争夺帝位的优势。而德薄,指的却是政治手腕不够强,没有能够笼络人心。

由于在真实的历史中,朱元璋最终是明朝皇帝,而倚天又非架空小说,所以明教教主最后必然要失败。不管教主位子上坐的是宅心仁厚的张无忌,还是杀伐决断的杨逍,结果都是一样。

在新修版中,朱元璋部下逼宫张无忌一节,可以看出其实朱元璋早已掌握了军队实权。哪怕张无忌这样私德无亏的青年才俊,也不能说得上“德厚”。因为他同样缺乏政治能力,所以在逼宫之时败下阵来。只是张无忌原本就不想当明教教主,更不想做什么皇帝,因此可算主动退位。

张无忌退位之后,杨逍成为明教教主,和朱元璋相比,他自然不能说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人物,在争夺江山,指挥军队,笼络人心方面,作为精英人物的他当然不能胜过底层出身的朱元璋。

政治人物的德行,和私德是两码事,甚至有可能一个人私德越好,越是善良温和,越是无法在政治层面上取得胜利。因为政治人物需要相当的残忍和果决。这个“德厚”,其实是一种厚黑之学。

当然了,杨逍如果在政治上腹黑心狠,笼络八方,觊觎皇帝之位,又怎会是那个昆仑山上的逍遥散仙?

所谓“坐忘逍遥”,金庸在杨逍身上,寄托的毕竟还是他最欣赏的道家出世理想。是杨逍,而不是张无忌,才是明教的灵魂和栋梁。而沉沦权欲,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物,在金庸的世界观里无一不是反派。

出自《易经》的“德薄”这个词,古人倒是经常用来形容自己:

如欧阳修《泷冈阡表》:“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意思是,我欧阳修德行浅薄,缺乏才能,只是恰逢其时,“窃取”了这么个高位,但是我保全了大节,也没有辱没祖先,这是有原因的。

似贬实褒,不过是古人常见套路罢了。

阳顶天也自称德薄:

余以德薄,未能正之。

欧阳修一代文宗,阳顶天属下人人对他爱重,这个词更近于一个自谦之词。如果“德薄”指的是私德有亏,尤其在男女风化之事上有亏,欧阳修绝对不会拿来自称,阳顶天则无此必要。

金庸特意在新修版中加了这段,“德薄”一词,移到了阳顶天身上,无非也是想再对读者强调一次,之前说杨逍年老德薄,饱受争议,其实在这里真不是骂他道德品质恶劣。

因此,哪怕杨逍在个人品德上有亏,的确做出了强奸囚禁峨眉女侠纪晓芙的行为,也不是此处“年老德薄”语境中所指的内容。如果金庸先生强调的是男女之事,可以直接写他“私德有亏”,而不会用政治意味浓厚的“德薄”二字。他强奸纪晓芙一事,金庸是这么定性的:“张无忌心想,魔教过去作恶甚多,杨逍之强暴纪姑姑即为明证。”

反过来说,就算他强奸了一个女子,会影响到他争抢皇帝之位吗?朱元璋以及他的万千军队,这样的事情做的还少了?

关键还是在于政治影响力和军队控制权。

正因为被太多人误读,所以金庸先生后来只能直接删除了。

他也许在想,早知道,还不如写杨逍“年老色衰”,估计大家更能接受。毕竟作为著名美男,颜值这种稀缺资源,才是杨逍最大的优势。在魔教那帮妖魔鬼怪里一站,他清雅出尘,美得就像一幅画,因而引起众人的嫉恨也是必然的。

帅得不像实力派,说的不就是他这种人吗?

至于杨逍究竟是怎样的人?请移步这个帖子:




  

相关话题

  杨过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 
  90后,00后的观众们是否认为1983版射雕英雄传是经典? 
  《笑傲江湖》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不知怎地,越长大越不喜欢郭襄这个角色,大家呢? 
  郭靖守襄阳的时候为啥不把九阴真经和一门高级武学教给襄阳的士兵呢? 
  如果《书剑恩仇录》里,乾隆要的美女是骆冰或李沅芷,会是怎样结果? 
  韦小宝的成功得益于哪些过人之处? 
  郭靖为什么不像陈近南一样破城后逃走,发展壮大民间抵抗组织? 
  北冥神功可以无限吸而且不打折扣么? 
  金庸小说里武功前十位的人物排行榜是怎样的? 

前一个讨论
刘备、夏侯惇和高顺、张辽作战的时候,曹操在干嘛?
下一个讨论
刘备在徐州,为什么没有升为大军阀?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