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现在 20~30 岁的年轻人? 第1页

  

user avatar   ying-shi-tong-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浅尝辄止。

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相比起父辈,更精明也更寡断。做一件事的时候,迫切想知道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比如找工作,恨不得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对待感情也是,不敢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心力,怕未知,怕失去,更怕没有对等的回报,认真换得镜花水月一场。

即使好不容易两个人在一起,拥有爱的能力的人也很少。有的是因为寂寞而恋爱,因为生活单调想找个人陪伴自己,有的是太聪明了,彼此的索求和计较多过付出,还有的光是应对生活就已经精疲力竭了,面对感情有心无力。好像大家都很消极,都觉得自己会孤单一辈子。

不知道你们身边的朋友是不是这样,反正我觉着周遭的同龄人普遍焦虑,孤独,没有安全感。每个人都在用力奔跑,但是又找不到方向。我们通过网络知道了身边太多的人赢,我们通过爆炸的信息了解了太多道理,然后变得更加不甘平凡,在对比中迷失自己。

现代年轻人的状态,是浅尝辄止的佛系。我们总是在某段时间突然打满鸡血,然后在三分钟热度冷淡后选择放弃。我们见识到的世界比任何一代人都大,可是对自我的认知却还很浅。我们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最后活成了一副得过且过面无表情的样子。

毛姆在《作家笔记》里写,“若是你的快乐感不再那么强烈,那么你的痛苦也不一样不再那么揪心。”我觉得很多二十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爱也爱得不痛快,恨也恨得不刻骨,有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但谈不上热爱,做着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勉强将就着。

长大是一件残酷的事,从炽热生猛慢慢被生活捶得沉默无趣,人的精神也会变得萎靡,我们意识到需要改变些什么,可是却不知道怎么去迈不出那一步。

想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出现过这样一段对孙少平的描写: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苦,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我当然不是说读书不好,我只是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同样是被时代的“噪音”干扰得太厉害了。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转瞬即逝的热点,把价值观留给咪蒙们随意塑造,最后听过了太多太吵的噪音,反而在不断的利弊权衡下变得谨小慎微和不知所措。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矛盾的一代。一方面,从小没有吃过太多的苦,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下长大成人,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社会的时候,阶级的大门已经关闭,拼尽全力也只能去过平凡地生活。

最后,一次次试图浅尝辄止的努力,一次次最终云淡风轻的随意。



.


各位搬运微博.贴吧.最右.空间的盆友.我不奢求给我稿费.署名作者很难吗????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二枉少年


user avatar   qian-yu-qian-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眼睛看到了墙外,

我的脖子挂在了墙上,

我的双手在使劲用力,

我的脚还陷在泥土里。

-------------------

写的东西能被你们喜欢真是太开心了,想转的就转吧,能表明出处的就更好了。(〃∇〃)

本人业余五段,笔友、棋友、想网上学围棋的朋友也欢迎加我微信:itiwind。


user avatar   bei-suo-zhu-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急于求成,被焦虑笼罩,想要在短短几年完成父辈十年二十年完成的事情,这其中有大量是因为无良媒体的恶意渲染,同时也有社会飞速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我自己也深受其害。希望自己能像许三多一样。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房尸。

看了一圈儿答案,感觉年轻人如果抛开“房子”这事儿,啥都不是事儿。什么压力大啊,焦虑啊,丧啊,不敢结婚啊。。。全是房价闹的。俺把房和丧捏一块儿,来个因房而成行尸走肉吧:房尸。买得着为奴,买不着为尸。

俺想说的是:

relax, 未来十年应该会有巨大变化。

1. 谁都知道,全世界没有一个房价永涨的例子。

中国是不是例外,俺没法100%确定。只能说大概率不会例外。房价拐点是否真能在10年内到来(超过10年,对你们这代可能就没意义了),俺也没法100%确定,只能说大概率会。

我无意在此预测房价。只说几个现象,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可能在未来十年有翻天覆地的趋势性变化。

2. 中国的城镇化趋势正在开启

请记住,我这里说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通常意义大家理解的城市化,是指农村变县城,四线向三线,二线,一线逐渐靠拢。

我这里是指反向的去中心化。提到这个去中心化,许多人马上会想到“逃离北上广”。一线城市太累,去二线,甚至回老家。但许多人发现,在大地方开了眼,很难再适应小地方的生活。

但我说的城镇化,是说。。。去城市的郊区。你在北上广深,就去北上广深的郊区(南京,西安,成都。。。以此类推)。有人说我特么已经住在北京6环外了,每天上班俩小时,幸福个屁。恭喜你,你就是趋势。再看后文,你会发现,你或许就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

咱们把镜头拉回米国。2,30年代的米国跟今天的中国几乎一模一样。有三大城市群:纽约,芝加哥,洛杉矶。(boston 没有那么大体量,算入大纽约,或大新英格兰)。机会主要在这三大城市里。

二战,米国高速公路与物流体系建立,40-50年代,城镇化开始。过程如下:

我一个NYC白领,在纽约买不起房,甚至房租都嫌贵,咋办?住NJ啊,每天轻轨+渡轮上班。每天通勤1~2小时。

然后,最关键的来了:许多企业也发现房租太贵,受不了了。而最具备技能的城市中产,已经去郊区了,于是许多企业也去了郊区。

结果?中产与超级富豪(比如Bill G.)去了郊区. 城市留下富豪与穷人(廉租房,城市需要穷人服务)。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全部去了郊区。市内只剩下需要聚集效应的金融服务业与商业(类似于王府井的第五大道,专门儿宰人傻钱多的村姑山炮(俺这里没有歧视农民的意思,只是歧视人傻钱多暴发户))。

高速公路没有给中国带来城镇化趋势,人人有车通勤,高速就是停车场。参见国庆长假。

但高铁+地铁(与轻轨)很有可能开启中国城镇化趋势。请看几个事件:

  • 北京将市政府迁到了通州
  • 雄安。。。副首都
  • 北上,约两年前已经开始限制外来人口。大城市病谁也受不了
  • 北上广深只要地铁一开通,年轻人就随地铁沿线散出去
  • 高房价严重影响实体经济(俺个人认为比买不起婚房的危害更大),中小企业干一年,不如买套房升值。
  • 华为终端业务由深圳迁移到东莞松山湖

特别要说说华为的事儿。中国大企业迁移的最大阻力是地方保护主义。各地政府为留住大企业,要地给地,要税收优惠给税收优惠。所以大企业没有受高房价的影响,反而是高房价的受益者。但华为员工以中国最高的工资,也很难承受深圳的高房价。所以,被公知们百般诋毁的白领血汗工厂,华为,简直是业界良心(当然,东莞也给了很大针对华为的优惠,别家也可以啊)。华为迁到东莞,华为员工简直美滋滋。人人买得起房,而且松山湖一下子成为东莞最好的区,无论教育医疗都在上升,一波中小型高新企业也在华为周边聚集。与波音微软带动西雅图地区一模一样。

3.未来人口的流动性会大幅度加大。

随着城镇化+现代交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年轻时每三年换个工作将成为常态。人类平均能承受的通勤时间是1小时。在企业散出去的情况下,你真愿意钉死在一个地方吗?米国人平均近40岁定居买房,真的是偶然吗?

没错,中国与米国不同,无论是人口密度还是文化(对做房主地主的偏执追求)。中国的模式最终可能介于日美之间。

没错,地方保护主义会阻碍大企业流动。

没错,医疗,教育资源现在严重不足。

没错,有可能这个趋势在你们组建家庭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形成,恰好跳过你们这一代。


但好消息是,高房价已经让实体经济重挫。实体经济不恢复,大家都要玩儿完(无论是日本模式(房价崩)还是苏联模式(货币崩))。你们的焦虑是房子,你们大一点的焦虑是孩子,再大一点的焦虑是生病养老。

所以,这个坎儿迈不过去,大家均入地狱。迈过去,海阔天空。大概率不会不咸不淡,大家丧着,奴着。

说服自己的另一半,让丈母娘专心跳广场舞。改变出租产业变成通通拎包入住。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别让资本牵着鼻子走。

反正已经房尸了,还特么能差到哪儿去?

俺们房奴,孩奴,病人已be,尸体to be 为你们加油。。。开心起来。。。


user avatar   camillej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口径差异?当场没死就不算?


  

相关话题

  中国在历史上是否对同性恋包容?若是,为什么现在却变得比较保守,几十年前甚至认为同性恋是病?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豪门巨族?现代又有哪些呢? 
  男朋友这样正常吗?还是我不太正常太强势了? 
  铅笔没太多科技含量,为什么古代没发明出铅笔? 
  为什么当代左派如此推崇个人奋斗? 
  碎片化阅读就一定糟糕吗?只有阅读纸质原版书才更有价值吗? 
  中国奥运女将刷新了东方美,东京奥运会上哪位中国女将让你印象最深刻? 
  苏北农村老大爷行为出人意料,是头脑简单想的少吗?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讨厌外人抱自己的宝宝?是嫌弃外人吗? 
  2022年,房地产很难暴涨了,年轻人还要不要买房? 
  学校GPA压得很低,但想出国去美国留学,求助?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震倪妮将出演电视剧《三生三世宸汐缘》?
下一个讨论
面对数字绘画的潮流,还有多少人在坚持手绘?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