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说原著。
不开玩笑,《封神演义》全书的基本逻辑就四个字:封建迷信。
从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开始,整本封神演义里每一个人物头顶上都悬着一把利剑——叫做天命。
都说女娲是为了一时之忿派轩辕坟三妖下界祸乱成汤江山,不顾生灵涂炭——可实际上呢?女娲娘娘贵为三界之母,被纣王公然写诗调戏了,却也只能“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暂回行宫,心中不悦”——除了放三只小妖下界,她什么都干不了!
纣王再怎么调戏女娲,该他二十八年气运,终究一年不多,一年不少。
反过来,纣王再怎么“聪明智慧(封神原话)”,成汤享国六百年,气数已尽,也是多一年也不能。
纣王改变不了,妲己改变不了,女娲一样改变不了。(顺便一说,这也是后来女娲“背信弃义”诛杀妲己让妲己背锅的原因——妲己从一开始就搞错了,纣王失天下,是气数使然,不是她妲己惑主的功劳,这事一早女娲就告诉她们了——女娲放这几只小妖下界的目的是做个润滑剂,让武王得天下更顺利一些,甚至是为了减少伤亡,让纣王丫自己去死不要拖人陪葬……妲己从一开始就完全搞反了)
——这个逻辑,对于我们受了多年社会主义唯物主义教育的观众而言完全理解不了。但是很遗憾,封神整本书都是基于这个逻辑而构建的。
毕竟在古人那儿,地震、日食,他们都觉得是上天示警君王失德(实际上一般免三公当替罪羊),让他们接受这样的逻辑,并不困难。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封神那些看上去没法理解的内容,就全都可以理解了。
封神背景下,武王并不绝对圣人,纣王也并不完全昏庸无道,因为贤愚善恶压根就不是得/失天下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有且只有一条,就是天命。
而全书所谓正面/反面人物的划分,也从来不根据善恶/是非,仅仅根据一件事——顺天命,还是逆天命。
什么是天命?
哪吒“奉玉虚宫符命来保明君”是天命,所以他命中注定是要做武王帐下的大将的——在他助武王伐纣成功之前想要杀他的,都是“逆天命”者,无论是龙三太子、还是石矶,哪怕去告御状的四海龙王也一样——无论他究竟是有理还是没理,这都是逆天而为。
但是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什么是天命?天命是一种既定的宿命。有句歌词说得好——“我不信命或许也是某种写好的宿命”——顺天命、逆天命,都改变不了天命的必然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一些无意识的、甚至是看上去“逆天命”的行为,实际也在间接地帮助天命的达成。
姜子牙的前妻为什么会封神?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问题。
——因为即使是无意识的,甚至或许带了几分恶意的,马氏的行为确确实实在客观上促成了姜子牙的出山、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奇遇。
马氏也推动了“天命”的发展,即使看上去纯属意外。(这个逻辑的基础是宿命论,如果宿命论不成立,则这一切都不成立)。
哪怕是站在所谓“天命”对立面、保扶殷商的人,包括纣王、姜后、比干、商军将领等,他们本身也都是推动“武王伐纣,周兴商亡”宿命的一部分,所以一样在封神榜上有名。
并且在封神里,由于三教共签封神榜这个bug的存在,“顺天命”的诸修行者出于“顺天命”的目的而杀人几乎是不存在什么道义上的责任的——因为(排除极少数)为“武王伐纣”的天命而死的、有名有姓的人,最后都封神榜上有名,得居神位,某种程度上,已然模糊了生死的界限。
后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封神榜上的神位怎样受制于昊天上帝、不得自由、不如阐教截教弟子散修逍遥自在,不如肉身成圣者金贵——其实多少有点过度脑补了。原著里并没有这个意思。无论是顺天道还是逆天道而死(也无论是非),最后的结果都一样,都是得享神位——包括倒霉的石矶娘娘也是一样。
魂魄封神、肉身成圣、凡间富贵三条路,打自封神第十五回就写得明明白白的。不是高下之别,只是命中注定。哪吒的命就是匡扶武王最后肉身成圣,他纵然想要个神位(就是个天庭公务员职位)也没有;姜子牙敕封众神,连马氏都榜上有名,可他自己就没有那个成仙封神的命(元始天尊明明白白告诉他——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至于封神榜上的诸位,若不想要这个公务员的位子,想换姜子牙那凡间富贵,或者哪吒的逍遥自在——那也是做梦。
各人有各人的命。
而这一切,早在封神全书开始之前就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
但这是《封神》的逻辑,不是《封神》的三观。
宿命论,至少是封神的宿命论里是没有“好人注定有好报”这条的。
整个封神所鼓吹的,是天数,是宿命,但这宿命完全不和善恶是非相挂钩——《封神》不评价、也不输出任何善恶是非观。
姜子牙与马氏的争吵,当真子牙就占理吗?
哪吒与石矶的恩怨,当真就是石矶的错吗?
截教护短复仇,是“逆天命”,但“逆天命”就是错吗?
《封神》从来没说对错,它只说,天命不可违。
天命在身,就算是个傻子也可以君临天下;失其天命,就算是贤良也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逻辑听着耳不耳熟?千百年来的封建道德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贤愚并不重要,生来是皇子还是奴隶,早已注定——如果你有幸从奴隶成为天子,那也一定是因为你生来就注定有这样的天命,而不是因为你多么努力多么不同旁人。
天命是不与是非挂钩的。
这里最简单的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告天文,明明白白地承认蒙元为正统: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蒙元侵宋正义吗?没人会认为他正义的,朱元璋更不会。
但是宿命论是最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理论思想(即朱家的后代无论贤愚,哪怕是个文盲白痴,只要我朱家气运不终,就一定能坐稳天下),而宿命论是不能有例外的!所以蒙元得了天下,享国百年,在宿命论的框架下就必须承认它“有天命”——哪怕它不善,它也得天命(但百年而终,如今已经玩完了)。
所以天命并不永远站在正义的那一方。得天命者,不一定贤德、甚至不一定善良,但天命在兹,就一定能成功。
反过来再看《封神》。
《封神》从来不曾评价商周、截阐之间的对错是非。从头到尾,它都在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仅此而已。
《封神》不输出三观,正的不正的都没有。《封神》唯一输出的就是封建迷信。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封神》有,四大名著多少都沾着点,水浒的一百零八魔星出世,红楼的薄命司等,不外如是。说明这个天命逻辑在封建社会的看客那儿,应该是挺吃香的。
但四大名著谁也没把这个逻辑当成主线。古代看客普遍接受宿命线,但同时也接受是非线,甚至也接受二者的偏差,历代演义故事,不乏逆“天”而行不得善终,但大义凛然为人敬佩的英雄。《封神》的问题在于,太过于强调天命线,是非线过于模糊几乎抹没了——但反过来说,这也使得《封神》不被一般的是非观束缚,敢于直书“正面人物”的种种阴暗面,同样不乏对“反面人物”——包括一向被黑到死的纣王天子——的优点的描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现实的投影?谁又规定了“得胜”的一方就一定是正义的呢?
喜不喜欢,见仁见智。《封神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而言,说实话个人感觉比较一般。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了“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故事的影响——实际上《封神演义》的诸多翻拍大都在弱化截教阐教的内容、弱化宿命论的影响,而强化武王伐纣本身的内容——我觉得已经很难说这是更像《封神演义》还是原本的《武王伐纣平话》了(不过殷郊的形象确实被哪吒取代了)。而由于这个故事有底本、有部分历史人物和一部分民间信仰神祇的形象本身做衬,导致看官打从一开始就对人物形象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心中的真善美形象被抹黑,所以无论是影视改编,还是同人写作、乃至于吃瓜群众的观后感,一般都倾向于洗白武王阵营的主要角色——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评论区让我补充一下,我发现可能原答案确实有一点没说明白:
《封神演义》的水平(和四大名著,包括金瓶梅等相比,当然不是和我自己的水平相比)确实烂。这个烂不是因为它宿命论、不是因为它鼓吹封建迷信、甚至也不是因为它是非线模糊,它烂单纯就是艺术水平确实不高而已。
《封神演义》是典型的有骨无肉,框架打得相当漂亮(所以特别适合写同人,也适合大幅度改编的影视化),但是具体的文笔、人物形象塑造就是稀烂。
这和它宿命论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我只是说到这儿就顺便吐槽一下而已,并不是说它烂是因为它宿命论。
文学作品没有必要非要输出正义的三观,也没有必要非得去弘扬什么科学发展观反对封建迷信,评论区有人问那这书的意义是什么——这你得去问许仲琳——但从来没人规定了优秀的、成功的文学作品本身必须有什么作者想表现的“意义”,或者必须要去歌颂或讽刺什么(当然可以有,只是不必须而已)。
我的答案只意在说明《封神演义》的特性,以解读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看《封神》毁三观——因为《封神》不输出、不评价三观,不按三观、不按是非划分阵营而已。
这不是《封神》的“缺点”(当然也不是什么优点),这只是它自身的属性而已。甚至另一方面我也说了,这反而使得《封神》带有一种“胜利方不一定就都是好人;失败者可能也是聪明智慧的,只是命不好”的黑色讽刺感(但作者本身又没有真的表现出来这种讽刺感……我也不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态度,我感觉全文对于是非线就是没态度,不评价,读者自己看的意思)。《封神》的缺点是文学性真的比较一般,而不是它鼓吹封建迷信这事本身。
最后,其实“鼓吹封建迷信”只是一句调侃,评论区不用争论这件事了。我无意彻底否定宿命论(我更接近不可知论者,也不是纯粹的无神论)。问题在于,《封神》的主角是神,而不是人,视角天然就抬高了一级;而《封神》里的“天命”是一种高于人、也高于神的存在,神仙一样受制于这个“天命”。而在一般带有宿命论倾向的作品里,“天命”掌握于神,高于主角(人),而主角是接触不到这个既定的“天命”的。而《封神》的主角们,自身受制于这个天命,却同时又自己清清楚楚地了解这个天命是什么样的——这才是它别扭的地方。之所以它看上去这么“封建迷信”,而同样带着宿命论的四大名著都没有,就是因为它剥去了天命那层神秘的外衣(掐指一算什么都有),把“天命”赤裸裸地写出来、精确到年、并且直接参与主线剧情发展,这就实在是太像跳大神的了。
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正确的三观是顺应天命。
哪咤等人顺应天命,所以三观正,截教逆天而行,所以三观不正。
天命在这类小说中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借口托词,双方也知道天命大概是什么内容。
不存在阐教借口天命欺压截教,或者阐教随口解释天命来宣扬自己正义,而是阐教就是在执行天命,截教就是在逆天而行。
为什么截教知道天命还逆天而行呢?这是因为这类古典小说中的天命呈现一种残缺不全的状态,有大势,有细节,但并不全。周朝取代商朝,这是天命。三教共立封神榜,这是天命。但具体怎么取代,谁死谁不死,谁怎么死,却不一定。
所以我们看阐教顺天而行死一堆人,截教明知道逆天而行,一样下山。
更别说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逆天改命。比如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摆七星灯,就是想逆天改命。但哪些可改哪些不可改,一样测不出。非要等到最后,才知道天命不可改,还是要星落五丈原。
哪咤等人的故事并非一个人编的,而是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的传说。所以许多毁三观的故事并非是作者想表达什么,而是对传说的一种继承。
但天命是天命,正邪是正邪,古人并没将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古人很喜欢塑造逆天而行的忠臣,如封神演义的闻仲、锋剑春秋的孙膑、三国演义的诸葛亮、隋唐的杨林、明英烈的脱脱,都是这类逆天而行的忠臣形象。其中诸葛亮和孙膑还是主角。
题主感觉没错,古书常有三观与今人乖背之处,说岳里的岳武穆,荡寇里的陈希真,瓦岗寨的秦叔宝等,这些作者精笔勾勒的主角形象与今人认知相去甚远,我们不必多加苛责,汲取其中文学精华,为今人所用足矣。例如说岳衍生出战棋界的岳飞传,荡寇拓展了水浒武评界和续书界的半壁江山,说唐改编成无数影视作品,今人能有取舍,胜过辩经千言。
几年前我写过一个短文,分析封神榜中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哪个神位最快活?(必然不是许仲琳恶趣味给三霄娘娘封的“厕神”)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在《封神演义》和《哪吒传奇》中跨剧出演的申公豹之“分水将军”,乃是封神榜上最快活一人!文中也戳了一下“哪吒一伙的三观不正”,和大家分享:
——————————————————
《封神演义》阐截相争,仙道神妖落难无数,皆因三清共议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榜上有名,于地仙俗道之流固为飞升捷径,金罗半圣则多半不愿上钩,金殿供职不若洞天独修逍遥也。其榜上有雷火瘟痘四部,下司日月星辰百家,或执掌五岳称大帝,或兼职地府充阎罗,天罡地煞先后已定,财神厕姑雅俗如何?而吾于这封神诸职中独爱者,“分水将军”申公豹也。
其职“朝觐日出,暮转天河,夏散冬凝,周而复始”。女娲以石补天,公豹以身塞海,功德不亦大乎?沐寒暑之季风,温冷不同;感潮汐之水势,涨落有异。夜观星辰,天颜可瞻;或览霞蔚,云意斑斓。北海之上苍凉无物,偶尔所见者,精卫掠其空,愚公临其境,鲲鱼将化,泰山以超:但睹其一人间奇景,生无憾矣。
夏散为露珠,周游于水天之间,逍遥而不籍外物;冬凝为云雾,盘桓于波澜之上,安坐而任尔妖风。此何如“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乎?醉翁之意,吾与点也。
按分水将军其职,有若朝露,周而复始,运转无穷,一日之光阴如箭,朝生夕死,故不敢虚度其生;百世之年表无穷,随死随生,故不惧生死簿本。蜉蝣起伏草莽之中,戮力经营,风过青萍则老,不亦悲乎?彭祖寿可八百之上,苟延残喘,身留庸碌而卒,不亦愚乎?相较之下,申公豹可谓得其两宜也,老庄所求,盖莫如是。
复读封神,其中乖违之处甚多,马氏不过与子牙黄昏一夜,露水情缘而封扫帚;龙须虎征战终身,饮恨沙场则榜中无物。赵公明不过掷石之能,万代以为财神;三霄已灭阐教三代,而令厕神相欺。至于人间,商纣人称好色,膝下唯有二子;文王所谓圣贤,谱上乃有百儿:孰淫孰色?纣王题诗一首,则女娲震怒,令狐妖亡它成汤天下;姜子牙欲杀桃柳二妖,则火焚轩辕庙绝其供奉,其罪当何?燃灯之祭阵,太乙之护短,黄龙之无用,原始之暴凌,阐教师徒面目可憎,仿佛水浒之宋江也。
古典小说魅力在此间,非为那神魔鬼怪王侯将相,亦可见动人文字,所思所得,温故而知新,所谓开卷有益也。申公豹之分水将军,固不可得也。
很可能会。
在日本,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看动漫也是小孩子的事,只不过沉迷动漫的人比较多动漫产业庞大,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听到支持动漫产业的声音。证据就是很多日本动画里反映出有隐宅的普遍现象。(害怕被人认为幼稚/恶心而隐藏自己的宅属性)
在美国,我不太清楚,但是日本动画一类貌似都非常小众,不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