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两项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仅中央投入的工程资金就超过4300多亿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到2010年,完成退耕地造林1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万公顷(两类造林均含1999-2000年退耕还林试点任务),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严重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治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5个百分点,工程治理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NASA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年间,地球正在变绿,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其中,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便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
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到31亿亩,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21.63%。全国人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3亿亩扩大到现在的11.8亿亩,稳居世界首位。
“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分七期工程进行,已经基本完成第五期工程建设。
2018年11月30日从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三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13.59%,活立木蓄积量由7.4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
现在有多少耕地
我们看一下这两项工程的广度和深度,蚂蚁森林之类的简直没法比。其中有关耕地的部分,退耕还林工程到2010年,共计退耕1467万公顷,14.67万平方千米,大约和一个安徽省那么大,折成亩的话为2.2亿亩。
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历时三年,耗资百亿元,终于在2009年年底完成了一份普查报告,统一时点为2009年10月31日。
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终于公布了。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国耕地203077万亩,比基于第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20380万亩。
耕地每年都在不停的减少但数量为什么却增加了呢,重点还是在于农业税,在于各地政府的统计方式和政绩动力使耕地面积被大大低估,而本次调查,利用了先进的卫星技术与线下结合,又没有了农业税,准确率大大提升。
耕地面积会进一步缩小,造成粮食危机么
我个人的答案是不会,有几个方面。
第一,节流,中国制定严格的耕地红线,每年大约会有人300万亩耕地被开发成城市建筑或者其他开发建设用地,而同一时间退耕还林工作已经过了高峰期,占用土地大幅度降低。
第二,开源,中国每年都会新开发约200亩耕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土地的改造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许多荒地变得更容易开发,据测算,中国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约有2亿亩。
第三,耕地的升级改造,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低等次耕地,通过对土地土壤的改造,结合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田质量和农产品产量同时获得了增长。
农业部2014年曾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根据这份公报,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比例为44.8%;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比例为27.9%,土地的改造工程每年都在进行。
第四,农村建设用地的释放,这些土地会被安排进行复耕。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成为新市民,而这些人在农村依旧拥有着房子、宅基地等建设用地,以及大量被撂荒的土地。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农村的平均建设用地是城市的2倍多。
2011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但农村的宅基地面积是城市的2.1倍。而到2030年城市化会超过70%,农村人口会减少到4亿左右,就算农村宅基地可以释放一半,也超过5000万亩,相当于2011年城区的全部建成面积。当然,这方面要完成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的升级,彻底融入现代社会,解决新市民的后顾之忧。
最近又新出台了300万人口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并且对农村宅基地等进行补贴,随着时间的推进,入城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可能回到农村,农村的老年人也在渐渐消亡减少,这一策略在近些年会逐步体现出效果来。
第五,中国的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近1/4,口粮是绝对有余的,但中国人追求更丰富的饮食结构,在保证主粮安全的情况下,进口更便宜的农产品改善我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加上进口的粮食,中国以世界18%的人口,消费了世界30%的粮食,这一水平是印度的2.5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
第六,中国陷入人口萎缩,鉴于目前的生育现状,多数观点认为中国5年内将陷入人口衰退,并且这一进程会逐渐加速,中国人口对粮食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减轻。
中国的粮食安全系数在世界排名第46位,说不上好,但也不算太坏。第一名新加坡粮食全部要靠进口,不过新加坡经济发达,具备极强的购买力,小国追求的粮食安全与大国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