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化学类专业真的就这么这么坑?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媒体报道中,科学家们是异常光鲜和帅气的。


但实际上,科学家和科研主力(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后、研究员、教授、科研辅助人员)是异常苦逼和屌丝的,堪比炼狱。科学家的梦想,看上去很美:

1、由于一个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当中学老师,66岁的中科院数学所教授程代展一夜无眠。他追问: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6天后,程教授得知原因有二:一是累,二是没能力。“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在家庭、社会、自身的多重压力下,一些年轻人逃离科研的原因,是身体、精神、理想三个方面的过度透支。

2、科研苦、科研累,到底有多累?

吴宝俊将中科院内大部分研究生的生活形容为“7-11”:一周工作7天,每天11个小时。很多导师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八九点就到组里,中午休息一两个小时,晚上一般到10点才能离开,至于周末,则是开组会的大好时间。在校园里,不到吃饭的点都见不到什么人其余时间都“宅”在实验室里。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教员的工资都可以“忽略不计”。2004年回国、进入一所著名理工科高校任教的刘丹(化名)记得,自己当时的工资是税后1600元,8年过去了,他先后带了几十个研究生,但每月工资条上的数字仍然只有2300元,但这些研究生的津贴都得由他来掏腰包。因此,科研走的都是“项目养人”的路子:导师的收入靠项目,给研究生发津贴也得靠项目。

  “要顺利完成一个项目,才能接下一个项目,所以压力很大,就必须多快好省地干活。年轻人自然工作强度很高。”吴宝俊说,随着大学的扩招,学生“价格便宜,量又足”,遇到有的“变态”导师,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把女研究生当男研究生使,把男研究生当博士后使,把博士后当牲口使。”

  在有些研究小组里,导师自己也是工作狂,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除了吃饭之外,不许学生有业余活动,不许上网、听歌、看电影和电视节目,只许看书、做实验。导师们把勤奋当做取得成绩的第一要素,并期望通过这种工作方式染指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或者至少能评个院士。“很多教授还没拼到能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自己就先过劳死了。”

  学生不但要帮导师做科研,还要帮导师做私事。导师申请基金、填表格、报账、组织活动会务等,统统都由组里的研究生负责,甚至帮导师修家里的电脑、订餐甚至接送孩子。

付出这么多,不仅科学家的晋升空间很窄,而且学生硕士博士毕业后获取较为体面的工作机会很小,除了教学、科研、研究所等少数机构(大多还是清水衙门,性价比太低)外,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对基础学科的需求很少。包括化学专业(在内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学生培养模式简直就是反人类的。


再看看这个吧,行业顶尖的皮大化学都成这样了。供参考。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zhihu.com/question/47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img src="pic2.zhimg.com/49439eb0"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pic2.zhimg.com/49439eb0">

化学专业是垃圾专业中的战斗机,生物也是。

就业总体很差,回报跟所付出的极为不平衡。以上是截止到2008年7月,也就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的统计情况,绝对真实,我师兄亲自统计的,也是希望能有个记录。将来供后人参考。08年之后的经济一年比一年差了,不知就业如何了。看看大家就明白了,牛单位极少。到7月份都火烧眉毛了,相当多的人是待定、二份或者被迫出国博后(博后就是一临时工,2年后还要重新求职,在美帝博后始终面临身份问题,现在美帝科技民工太多了,延续签证实行抽签制,完全靠运气,抽不中立马滚蛋回国。像不像中学政治书中描述的万恶的美帝资本家的作为啊?)。

H1B越来越像彩票 留学生去留从何这是一篇2014年的旧文章;现在参加抽签的人越来越多,据说2016年235000人申请,本科生中签率在20%左右;虽然时间已经过了,此文还是有参考价值;博主注。随着五月的逝去,H1b工作签证抽签结果逐渐揭晓,被抽中的申请者的律师们大都收到了移民局的receipt notice, 移民局也已经逐渐退回没有被抽中的申请。这场抽签大戏今年并不是第一次上演,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好转,更多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然而H1b工作签证的限额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去年四月的头五天,美国移民局就收到了约124,000份申请,而配额只有85,000个。正当留学生对去年的那场抽签的惨烈还心有余悸的时候,今年四月的头十天,移民局接收到了172,500份申请,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国际生,即使你找到了工作,你还有大于50%的概率无法合法工作,而能否抽中工作签证是纯粹的一个随机事件,是你通过个人努力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这一级当时应毕业90人左右(包括全部的无机、有机、物化、分析、高分子、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等七个二级专业),除去延期和不愿公布个人情况的,名单上有70人左 右,能在国内外找到正式工作的不到一半。博后不算就业,只能算临时性的工作而已,很多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出国博后。而且由于毕业后大家在各行就业,总体很差,牛单位较少,很难形成一个圈子互通信息互相提携,这也是悲催之处。同在学术圈不再讨论范围之内,科研经费就那么多,难免拉帮结派互相倾轧。而且更糟的是,前面的人把学术圈的位置占的差不多了,后面的人几乎没机会了。 记得知乎上有种说法。一个专业好坏不仅看能否出状元,还要看普通人中秀才中举人 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大部分人最后只能混得童生,那这专业也就没前途了。不排除某一天 国家幡然醒悟,加大投入,立志把飞机发动机、各种先进材料,精细化学品,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CPU搞出来的决心,不过你我能否等到,不好说了 .

北大化学学院是以科研为导向,立志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的教育机构(鬼才信呢),堪称“”血汗工厂+科研洗脑+误人子弟”,学生的职业发展,兴趣爱好,个人兴趣截然不顾,学院就知道各种手段逼学生做实验(培养廉价科研民工和所谓的科研接班人,这一点感觉化学院的老师与当年贩卖黑奴的殖民者、剥削工人的万恶资本家有的一拼)。老师还不给学生选择读硕和读博的权利,一味让大家都读博(延长给老师打工的时间).

学院整天鼓吹从事学术科研道路多么美好多么重要多么有前途,诱导本科学生早早进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很多专业课还没学完),为所谓科研事业做牛做马,其实出路很窄待遇很差,简直误人子弟。 比例如做出个什么纳米材料,就鼓吹什么新能源、新器件、新电池、光电催化,鼓吹能作为替代硅的下一代电子材料,其实材料的可控性、均一性严重不足、再加上高成本,根本无法投产,基本是吹NB。无语。

大部分老师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教学毫不关心,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比如当年某些四大名捕,老DUAN,满口外地口音,挂科率超过一半。讲物化的Shen XX,长相特猥琐,很多物化理论根本讲不清楚,挺好的一门课给糟蹋了),讲课一塌糊涂,考试还特别难,挂人特多。加之有些课程理论较为深奥,如果没有化学奥赛基础的普通高考生根本听不懂。这时人家老师才不管你死活。北大化院本科生中奥赛生比例过高,对普通高考生来讲是个极大的打击和不公平,人家整天泡实验室写论文,还美其名曰科研好,最后考试前突击2周,成绩也比你整天图书馆自习的成绩高。高考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前途极为渺茫,心情极为压抑。

记de这一级有位MAI同学,科研一流JACS,IC文章无数、奖学金无数,最后到研究生第五年级头脑发昏,居然未经导师同意而投稿,而且还被杂志社接受了。导师震怒之下将其辞退,失去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不能不说原因之一是长期实验室工作(每天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不接触社会)压抑把人逼疯的结果。而且长期接触化学试剂对身体的影响不可低估。像乙醚,丙酮,甲苯啥的,学校的防护装置嘛(你懂得,基本没用。

化学大楼串味严重,一进楼就有严重的挥发性化学试剂的味道,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实验室,堪比化工厂) 。学校也没有给大家上意外险。全国的化学化工专业每年都要出几期大事故,不是爆炸死人,就是炸伤手、眼啥的。

全国各大学研究所的实验室管理极为混乱(包括北大),先说下自己看到的。大部分实验室没有配备足量的灭火器(至少没有保证每个屋子一个灭火器),连冲洗眼睛用的紧急喷头也是10年前在新楼刚刚配置的,88年盖的旧楼还没有,旧楼专做有机和高分子实验,危险性更大。

通风橱没有保温装置,冬天实验室开通风橱的话特别冷,北京冬天这风力这温度连男生都受不了。此外还有各种不良习惯和各种猪队友,表现如下:

1、带橡胶手套按电梯按钮,开门。

2、实验服不常洗,当围裙系,有时还不穿实验服。还有穿拖鞋和凉鞋。

3、两人共用一个通风橱,但做不同类型的实验。

某师妹就被旁边做实验的猪队友溅出的甲酸喷入眼中,幸好损伤不大,要是强碱的话肯定就失明了。

还有某猪队友由于搅拌太快,溅出的某高分子单体溅的全实验室上上下下都是,好在我当时是背对着这猪的,否则我也挂了。这单体时间长了就会凝固的,洗都洗不下来。

4、通风橱杂物较多,较拥挤,而且时常忘记拉下来。

5、实验室试剂太多,且很多摆放在试剂架上而且玻璃瓶较多。

6、剧毒品管制不够严格。而实验室里常常有那么几个怨气较重的人,有时候真担心他们一冲动想不开把周围的人拉下水了。危险反应好像还不申报的,想做就做。

某学生说当年就在写字桌下面发现一瓶含铀(U放射性元素)的试剂,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这这么多年都被射线辐射了。

7、老板接横向项目,这些项目常常会开大规模的反应。这些反应要放大到多少倍,常常是拍脑门就决定。没有对放大反应的危险评估。

目前想到的就这些。感觉学校比企业更无良。感觉冲着这么多危险,每月研究生补助发1万都不多。

什么三酸两碱都是小case,王水、氢氟酸、碘甲烷、叔丁基锂、硼烷、硝酸铊、各种有机金属试剂和中间体等各种挥发性、超腐蚀性、遇水遇空气易燃易爆的物质、致癌致畸物质才厉害。学校的防护措施根本不到位,原因就是没钱。

没钱的话玩这么高大上的东西不就是作死吗?

当年北大本科生就用硝酸铊给同学投毒(后来被判刑10年,被害人倒是抢救回来了),复旦投毒简直太小儿科了,铊中毒症状多具有迷惑性(掉头发),都是地下战线用的技术。

有人说了,是不是本科化学毕业出路好些?

无论本科,还是博士,最后都要面临出路问题。北大化学本科直接就业极少,占比不超过10%,其实也说明对口单位少,就业渠道窄。50%以上出国深造,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出国的人最后混的如何呢?据当时师兄的99级化学本科同学数据分析,入学170人,本科毕业出国100人,最后合计能在国内外找到教职的不超过30人(含本科毕业就出国的和国内念完博士毕业出国的)。也就是说70%以上的人都要转行。如果最终是要转行,那为什么高考志愿不报个热门的,不需要转行的能有对口单位且能干一辈子的专业呢?为什么要报化学这种整天瞎JB折腾,把人都折腾死的专业呢?

更新1:还有一个规律是,一个新部门成立了以后,它就不能被撤掉。因为当这个部门没用了,要被遮掉时,就意味这很多人要丢饭碗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这群人会想各种方法,损人利己。

举个例子,教育部有规定,一个高校的专业如果连续几年就业率低于一定比例,那这个专业就要被撤销,专业撤销就意味着教师失业。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逼应届生签三方的卑劣手段。最后专业保下来了,学生被一届一届的坑下去了,这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但老师在自己的饭碗和学生的前途之间,毅然选择了自己的饭碗。

更新2:一个专业好坏不仅看能否出状元,还要看普通人中秀才中举人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大部分人最后只能混得童生,那这专业也就没前途了。不仅是化学,其他基础学科数理,生,天,地,文,史,哲,也好不到那里去,这跟咱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有关。参见从北大化学学院就业说开去(谈理科基础学科学生就业之一)。新浪博客。

更新3:最近两年累死两个化生类的青千(分别35岁和39岁,何智,赵永芳),北大化学本科生制毒贩毒,南大化学博士不堪压力自杀。就业压力大前途渺茫,被逼上梁山。唉。当年中科院化学所的博士生自制氰化钠自尽(导师老说他实验不行,于是就自证来看,其实这是导师push的手段,学生太傻了,转行或换导师不就完了吗,何必跟这种垃圾一般见识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都说明化生学科在读者和从业者的现状,如果不想早死,同时活的滋润些,最好早转行。

更新4:国内的博士生培养,需要有合理退出机制,把不适合搞科研的人及时淘汰下去,但是要给予出路。:不能把人都逼死,否则,以后就没人读博了,或者没人读这种苦力型的博士了(化生类)。 还有化学、生物系的导师不接触社会的多,不懂人情世故,思维方式怪异的多,不让学生按时毕业的多,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多。珍爱生命,远离化、生。

南大化学博士自杀除了一部分个人原因外,化学专业(不光是南大,指的是整个化学专业,包括国内国外)的整体科研教学环境也是重要的推手。这种环境不鼓励社会交往,只是埋头实验,搞论文灌水,攀比影响因子,老师和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难以保障,精神高度紧张,需要长期面对挫折,待遇极差,个人职业发展前途渺茫。你想想,都20多岁的人了,需要有正常交往,恋爱,单位实习,甚至是性的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或者看不到希望,人的精神自然逐渐不正常甚至崩溃(估计MAI同学也是这样)。

更新5: 通俗来讲基础学科很多时候是阳春白雪,中看不中用。我国又无法像美帝一样养活这么多科学家、博后(人家可以向全球征收铸币税),所以基础学科在我国待遇低,出路窄,付出多是必然的。政府觉得你拉动不了GDP,解决不了就业,贡献不了税收,还是烧钱行业,学生培养越多则烧钱越多。不要老拿盖茨,院士,诺奖获得者这种个案来忽悠人,本文讲的是统计学规律,不是个例。买彩票的多了去了,中500万的有几个?

从就业角度而言,化学在石油、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存在巨大和刚需的应用,这点无可否认。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应用领域对应的学科已经从化学里面独立开来。从就业角度来讲,石油企业更愿意招学石油的,食品企业更愿意找学食品或发酵的,以此类推。化学本身已经蜕变为纯理论研究的学科了,加上教学和科研岗位已经饱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化学系毕业生的出路存在严重不足和狭窄,导致伪化生概念的出现。

而且全球都面临基础学科教职不足,博士博士后数量太多,消化不了。教职的入职条件越来越高,基本是博士毕业+2-3轮博后+tenture track(非升即走),能拿到终身教职基本40岁开外了,这成本多高,中间被淘汰的几率多大?一般人能承受这样的风险吗?你的家庭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的。

从某种角度来讲,化院老师没有起到足够的授业、解惑的责任,只是为了自己小圈子的私利玩命的压榨和忽悠学生而已,而学生发现学到的东西对于走向社会而言存在极大的脱节,顿时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和受骗上当的感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且化院没有给予学生多种的选择机会,同时还有各种极大的限制,把学生一个劲儿的往科研道路上推,显得不够大气,不近人情,或者说就是一种误人子弟。当对比了其他学校和院系后,北大化学显得是那么的奇葩??

更新6:选了名校的冷门专业,抱憾终生

写在前面:转专业难如登天,这就是中国得大学体制。所以如果你在国内读大学,一定要选好专业,最起码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易于就业的。其实中国的孩子真的很悲催,高中努力的结果是更好的大学,但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所以,孩子的未来一般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或者听命于父母安排,或者盲目报读所谓热门专业,有些同学可能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选了服从调剂。。。

下面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值得中国的教育者反思,值得中国的家长们反思。名校不一定代表光明的未来。作者:阳关道

按:这是一篇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文章,颇值得我们每个高三家长认真一读。一位北大著名学府的高才毕业生,由于专业不对口遭受了人生历程中的一连串波折,学非所爱,考研受挫,就业遇阻,最后发出了自己的“悲鸣”——对母校不满,对自己产生误导的老师感到愤情,更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感到无奈,从这位北大学子的人生遭遇,警示我们在高考报考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专业的选择!

HR很坦诚地说了他的几点看法:

第一,你确实跟我们单位专业不对口,我们几乎没招过你们这专业的人才,因此我很难判断你从事我们这行的前景。如果录用你,我们双方都有风险。

第二,你的学校不错,应该说已经很好了,但你的专业实在太冷,如果找不对口的工作,就很难进入单位的核心,这样对你不太公平。

第三,你们找工作可能确实很困难,但这是教育学科设置和就业通道无法对接的问题,不应该由就业单位承担责任。

虽然在这番话之后,HR还和我聊了别的一些问题,但我知道,我肯定拿不到offer了。我感到郁闷的不是没有offer本身,而是HR跟我说的这些“道理”。我深信,绝对不是只有他们一家是这样看的。

其实想想也很正常,现在的企业都那么现实,用人就是要有经济效益,人家凭什么不用本专业的,用你一个外行?就因为你有个北大的牌子,北大的光环?

那一天,我突然清醒了,可是想想,20年心血就此毁于一旦,从小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到了北大,欢天喜地而又一直兢兢业业不敢丝毫的懈怠,而这终究就是一场梦。

建议:对学校(高校基础学科,尤其是口碑不好的伪化生专业)而言: 1、要重视学生的出路问题,要解决好社会-学科-个人的关系和发展问题,不可失之偏颇 。以后年轻人越来越少,供需决定价值,要早作打算。 2、缩减基础学科招生。 3、建立多层次课程考试体系,对于不希望从事科研道路的学生要降低学业的难度,给予出路。 不要觉得考试把学生都难倒了,都不及格就体现学术水平高了??对想读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给与读博、读硕的选择权,不要变相逼所有学生都读博。 至少培养一批跨学科人才和科学爱好者,不要打击人。不阻拦学生社会实践,增加就业机会。不阻拦学生修双学位,不阻拦学生转专业。 4、 取消各种变态规定(针对北大化学学院而言),如研究生读四年才能博转硕,取消研究生一周必须工作6天的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加强职业防护,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以及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室工作打卡的要求(不就是做个论文嘛,又不发工资,凭什么要人打卡,学生要实习考研怎么办,时间发生冲突怎么办?),要遵循社会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提高研究生待遇。对学生给予实习和社团活动的时间和自由。 5、在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上要实事求是,杜绝过度忽悠学生前景如何如何。本来出路就窄,其实不咋地。 在学科发展现状和学生职业发展上给与必要的引导。

6、再加上一条:按照国际上的最高标准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每一个人的安全。购买安全意外保险。

<img src="pic3.zhimg.com/v2-b8bad"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8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pic3.zhimg.com/v2-b8bad"><img src="pic4.zhimg.com/v2-7892a"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8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pic4.zhimg.com/v2-7892a">

看看化学类的就业需求吧,与大家预期的有较大差距。现在去中学也是不错的选择了。

大学基本不招博士应届生了。所以出现悖论,一方面化学专业玩命扩招博士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博士生毕业后难以胜任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那培养这些博士生的目的是干嘛呢?误人子弟吗?同时,还要人家付出这么多,承受那么大的危险,甚至有失明残疾的风险。

出国(无论读博或者博后)是一种逃避就业的下下策,而这种策略又被化生类的无良老师广为提倡。

某些长期以来被塑造的P大的各类神话太多了,该去伪存真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欢迎理性讨论。

看到今天6.28上海的恶性砍人事件,浮想联翩,如果学校培养了这么多社会不需要的找不到工作的或者被迫转行的化生类学生,保不齐哪个会报复社会。比如向当年的招生老师或无良叫兽报复或者泼硫酸啥的。提醒11公这些叫兽说话还是靠谱点吧。




  

相关话题

  人类拥有最强的耐力吗? 
  如果一个人被剥夺最基本的几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那他会处于何种境地? 
  如何解读最近重新火起来的「狼性精神」? 
  为什么有一些中国人在国外不团结? 
  为什么全球大部分程序员都在使用英文编程,英文编程究竟好在哪? 
  如何看待颜宁进入 2017 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有性生殖能不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用浓硫酸疏通管道可行吗? 
  代码结构中Dao,Service,Controller,Util,Model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划分? 
  程序员的薪资在各行业中算很高的了,可为何还担忧不满呢? 

前一个讨论
保研具体流程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纪录片高清下载网站,哪位大神有推荐?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