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可以主动出击。面对问题主动出击是一种人生态度。
我觉得作者最主要问题,是被动性的问题,而不是感情的问题。
比如和母亲交流这事,你可以有N种主动出击的办法:
1,交谈内容主动出击,要求谈论你母亲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
简单一句,“妈,我今天不想谈我的事,谈谈你最近的事吧。”
2,交谈时间主动出击,你主动打电话。
3,交谈心态主动出击。别把她当妈,当成爸爸或者同事对待。
比如说,不要让她来把你对比别人家孩子,你主动把她对比别人家家长。
比如,“妈,我们同事小雨每次回家,她妈都给她做红烧肉,我最喜欢吃的
蒸鱼,好久都没吃过了。”
从作者描述内容,更多的是作者从来没有掌握过对话的主动权,交流的主导者,
这才是作者最烦恼的地方。
作者以后要结婚生子,夫妻交流,记住交流是一种探戈:有时你进,有时他进。
楼上很多的答案,有很多鸡汤,有些建议也有用,但是很多都是治标不治本。
她的问题只会转进。
多谢
刘柯的邀请!
题主二十多岁,成家立业的年龄,现在与母亲的关系模式还停留在青春期——对妈妈的感情既厌烦又内疚,想离开又躲不远。
有很多孩子和母亲的关系,都会呈现出水深火热的局面。因为中国的亲子关系,通常是没有边界的,母亲和孩子经常处在共生的状态,彼此分不清哪些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感受是对方的,哪怕是孩子已经长得牛高马大,已经结婚生子,做母亲的还是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谈,很少去想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要放手让他过自己的生活。
在审视亲子关系的时候,我们还是尽可能地不要去过多责备妈妈,因为处在妈妈的角度来看待女儿,又是另一种看法和体会,每个人都会在关系里百感交集,却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沟通方式。
中国的妈妈往往对孩子的感情是比较纠缠的,如果妈妈和爸爸的关系不够好,爸爸的家庭角色不强,那么所有的教育重担会落在妈妈的肩上,妈妈惟恐照顾不好孩子,管教不好孩子,则会采取不理性的絮叨、过多的管束、事无巨细的安排等让孩子喘不过气来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管理,而不会过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题主似乎就是在妈妈的无孔不入的管教下长年得不到舒展而产生了对妈妈的极度愤怒,这个愤怒是指向和妈妈的关系,而不真的认为妈妈不好。
孩子通常到了十二岁以后,就需要面对和妈妈的分离,从身体和心理上,都要经历一个分离适应期,这是独立的需要。很多时候妈妈觉察不到这一点,无意识地妨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同时妈妈也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心理上),妈妈需要孩子象小时候那样依恋自己,围绕在自己身边。
所以,妈妈可以一晃二十来年,把孩子当成最初的那个小baby来看待,问一些无意义的话,说一些关心不到点子上的话,企图一直要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但给孩子的成长需要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孩子在青春期一方面要求自己能够在家庭中独立,另一方面情感上还是不得不依赖父母,经常会陷入尖锐的心理冲突。他希望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妈妈能够提供帮助,然而经常会发现,妈妈不但帮不了,还帮倒忙;他希望自己在受到外界伤害的时候,能够得到理解和关心,但妈妈又粗枝大意,完全感受不到他心理变化。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对妈妈滋生了很多的愤怒,任何不经意的询问,都会让孩子控制不住发火,气不打一处来,有的人甚至于连妈妈的声音都听不得,继而和妈妈争吵、抬杠、顶嘴、冷嘲热讽。
孩子就想用这种激烈的对抗方式来挫伤妈妈对管教自己的积极性,想要攻击妈妈的纠缠,想要通过引起妈妈的不满来宣告自己的独立,想要告诉妈妈自己不再需要妈妈。
这个时候,妈妈是孤立无援的,她想和孩子在情感上结成联盟,想感受亲情,希望孩子需要自己,但她始终没能意识到孩子已经长成大人,是一个完全能够对自己的事做决策的成熟的人,她不知道应该和孩子保持一种让彼此都能够独立的空间距离,她应该放手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和独处的机会。
你越挣扎越不搭理她越厌烦她,越不合作,她就对你越机械式地管理,把你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小孩,需要用更多的管束来表达她对你的爱,这个结就越来越打不开,一直滞留在你的生活中,无论你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无限循环下去,你和妈妈的关系就很难达成和谐。
你如果能够领悟到,自己对妈妈的这种难以克制的愤怒情绪,是针对和妈妈的关系的,那么就容易处理了。你想要和妈妈保持距离,想要和妈妈有一个全新的各自独立的关系,不想被妈妈过多地关注,不想回到青春期的感觉,那应该怎么办?
让自己表现出成熟的样子给妈妈看,不再去顶撞她,不再排斥她,通过和她平等对话来实现你的独立,你只有传递出一种你不需要妈妈终日絮叨也能过好自己的生活的自信,妈妈也就会逐渐不再纠缠你,不再把你当成小孩子来看,而是会尊重你的个人边界,不再说那么多搔不到痒处的话,不再做那么多不必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