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答案要说起来也很简单:宇宙中的所有光线都被引力弯曲了。
为什么呢? 因为引力是长程力,不会因为远离物体而消失。而宇宙中充满物质,这些物质在大尺度上分布趋向均匀,在小尺度上分布却并不均匀。所以几乎所有的光线的行进路线,都会或多或少的被引力扭曲。这种效应就是引力透镜。
上图显示了光线在经过引力场时发生弯折
下图是一张天文观测中引力透镜效应的示意图。长方体内的红色纤维结构代表了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左端蓝色的三个椭圆代表了宇宙深处的星系。它们发出的光线在宇宙中穿行。受到引力透镜作用,黄色的光线路径蜿蜒曲折,最终在长方体右端被观察到。相比原初的图像,星系的大小和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Credit: CFHT team
引力透镜效应无处不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弯曲非常轻微。在弱引力透镜效应近似下(绝大多数情况下),引力透镜效应只改变背景的大小和椭率。对绝大多数星系来说,这种改变很微小。星系的平均椭率为0.3左右,但是引力透镜效应造成的椭率改变,一般在~0.001。
正常情况下,我们知道星系的形状和原来不太一样了,但是也没有太大关系。这种改变对多数研究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对于宇宙极远处的星系。引力透镜效应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例如,引力透镜效应会让星系亮度增加。 在大质量天体附近,引力透镜效果比较强,这样宇宙极远处一些本来应该看不到的星系变得可以被观测到了。在这个意义上,引力透镜效应好像一个天然的望远镜,帮助我们探查到宇宙的深处。但同时,天文学家也要小心,在计算这些星系的数密度的时候,必须考虑引力透镜效应改正。
虽然在弱引力透镜情况下,我们一般无法分辨单个星系被引力透镜改变的程度。但是统计上,我们可以通过平均一定区域内的星系形状,来研究引力透镜效应。
如上图所示,如果没有引力透镜效应,在一块天区内,宇宙远处的星系形状,应该是随机排布的(因为它们相互之间距离非常远,应该没有什么联系)。如果这些星系前方存在一个引力源(比如星系团),它的引力场使得背景星系的形状不再随机排布。如果精确统计这些背景星系的形状,就可以知道前景星系团的物质分布。如下图中展示了一个星系团,白色的阴影,就是通过引力透镜效应计算出的星系团物质分布。
所以,引力透镜效应非常的有用,可以帮助我们绘制宇宙中物质分布的地图。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问题。如何分辨被弯曲的光线。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引力透镜效应太弱了,无法被肉眼察觉。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因为前景的引力场很强(比如星系团中心)。背景天体的形状会被强烈的改变。比如下图的星系团中,左上角的蓝色长弧,其实是一个背景星系的像被前景的星系团剧烈的扭曲了。
再比如下图中,背景星系和前景星系恰好都在观测视线方向上。背景星系的图像变成了一个环。
再比如,如果前景天体是一个星系,背景天体是一个类星体,当两者在视线方向上重合时,类星体会产生多个像
为什么会产生多个像?远处天体发向不同方向的光线,被引力场汇聚到观测者,观测者因此在多个方向上看到了远处天体发出的光。
左边中间的天体是真实的天体位置,但是因为引力透镜效应,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的光线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到。在观测者看来,天上有两个像(左边上下的两个黄色圆)。
但是天体物理所谓的“强引力透镜效应”观测中,引力场对光线的改变其实还是很弱的。
光线的偏折,仍然可以用一个被称作弱场近似的公式计算。那么什么样的引力透镜效应才算是真正的强呢?这个效应大家其实已经见到过,就是《星际穿越》中,黑洞卡刚都亚周围的景象。
这这种情况下,光线的路径离黑洞的史瓦西半径非常近,很多光线在绕黑洞转了很多圈后才进入观测者的眼中。黑洞背后的一颗星,可能会成十几个像。可惜我们离所有的黑洞都太远了,无法看到这样宏伟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