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汉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明人? 第1页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在国内,只会说自己是北京人、河北人、广东人、山东人,不可能没事突然来一句:中国人。

只有当整体涉及到外人,涉及到国际、国外、境外的事物时,你才会说中国、中国人。

以致于你说中国或中国人的时候,一定是隐含了外国的事物。比如中国防疫,也自然隐含还存在一个国外的疫情和防疫问题。

从秦开始,才有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外人面前。

而秦存在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和外人、境外、国外发生太多的牵涉,就灭亡了。

到了汉朝就不一样了。

汉朝的时候,国家的控制力增强,并且随着长城的贯通,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关于长城的作用,其他的问题下也有回答。

万里长城的贯通,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也被迫联合起来,因为分散的游牧民族既没有突破长城希望,在有限的、受控的边塞贸易点,面对统一的汉朝时,也没有议价权。因为中原王朝会把铜铁、茶叶等做一个统一管理。

所以,游牧民族只有把自己的牛羊马毛皮都集中起来,交给一个强大的代理人,才能与汉朝谈出一个好的交易。

所以,长城在巩固我国北方安全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也就是说,敌人也被动地强大了。

从汉朝开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零散对抗,变成了两个组织的整体对抗,即汉朝和匈奴。

于是在汉朝的整个王朝中,作为一个整体都不断地与外人,即匈奴,发生战争。

那么在讨论匈奴的时候,或和匈奴人对谈的时候,称自己自然就是我们汉朝人,简称汉人。

而汉朝的存在时间也足够长,400多年,汉人这个词使用的次数足够多,在史册、文献等书面语中就会大量出现。

后人就自然沿用了。


user avatar   huang-bo-tao-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下,最初的“汉人”指的是实行郡县制的汉朝核心地带的人,与诸侯国的“诸侯人”相对立。至唐五代,“汉人”虽然发展出了一定的族群意味,但仍远少于“华人”,“中国人”和“唐人”的词频。直至宋代,作为族群自称的与“汉人”才取得了完全的统治地位,【朝代名+人】的用法,此后只能指某一时代的人,用朝代名称指称中华文化与族群的用法自此彻底消失。

先来看一下“汉人”指汉初郡县地区之人的用法:

诱汉民之齐国

诘阑:律所以禁从诸侯来诱者,令它国无得娶它国人也。阑虽不故来,而实诱汉民之齐国,即从诸侯来诱也,何解?阑曰:罪, 无解。问,如辞。鞫:阑送南,娶以为妻,与偕归临菑,未出关,得,审。疑阑罪,系,它县论,敢谳之。人婢清助赵邯郸城,已即亡,从兄 赵地,以亡之诸侯论。今阑来送徙者,即诱南。吏议:阑与清同类,当以从诸侯来诱论。或曰: 当以奸及匿黥舂罪论。十年八月庚申朔癸亥,大仆不害行廷尉事,清胡啬夫谳狱史阑,谳固有审,廷以闻,阑当黥为城旦,它如律令。——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淮南王)“擅为法令, 不用汉法

王至长安, 丞相张苍, 典客冯敬行御史大夫事, 与宗正、廷尉杂奏:‘长废先帝法, 不听天子诏, 居处无度, 为黄屋盖儗天子, 擅为法令, 不用汉法。及所置吏, 以其郎中春为丞相, 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 匿与居, 为治家室, 赐与财物爵禄田宅, 爵或至关内侯, 奉以二千石所当得。——《汉书·淮南王传》

至唐五代,“汉”作为族名使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主要用于“蕃汉”这一词组中:

“汉”在唐五代时很少指称族群,但是在一个特殊词组中“汉”具有族群的意味,即“蕃汉”。英文的研究常常将这里的“蕃”译为foreign (外来的、 外国的);事实上在宋代的文献中,“蕃”常常特指吐蕃、党项。如果考察《全唐》《全宋文》中“蕃汉” 一词的使用 (表4-3),我们会发现唐与五代的大多数时候,这个词都在指蕃汉混编的军事单位,很可能这些军队融合了中原的步兵与缘边游牧人群编成的骑兵。这个词组也可以用来指称一种地缘政治情境,比如唐蕃边陲“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唐与五代几乎不用“蕃汉”指称缘边的民户,仅有的两个例子见于五代末期的制书,这时候北宋已经快要建立了。到了北宋,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下,“蕃汉”都在讨论有关族群的现象。这个词依然可以用来称混编的军事单位,但更多的时候,它被用 来指称缘边混居的人户、商人或村庄。最后,在宋代,管理缘边人户的职官名中也有“蕃汉”两字。

到了宋代,不可忽视的北族存在,激发了华夷意识的急剧上升,“汉人”作为一种超越王朝的族群概念,开始得到广泛使用。

唐代经常使用“华”,“中国”来指称族群意义上的汉人,因此“华人”“华民”“华户”这样的表达很常见。“华”与“中国”都是超越朝代更替的概念,但《全唐文》中也常常以朝代名“唐”为限定词,以“唐人”表示本国人群。有唐一代,“汉人”这个词主要用去区分汉朝人和其他朝代的人,很少用来区别蕃汉。《全宋文》中北宋的部分则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在指称本国人群时,“汉人”是最常用的表达,然后才是“中国人”“华人”;北宋人几乎不用“宋人”来特指本国人。当他们用“宋人”之类的词时,只是为了区分本朝和前朝。有趣的是,如果仔细考察宋代政治中的说法,我们还会发现纵贯有宋一代,用“汉”作为族群名称的频率也在显著上升。(《肇造区夏》p178)

在《肇造区夏》一书中,谭凯统计了《全唐文》与《全宋文》中指称中国地理空间、人口与文化的用词,

以下统计基于《全唐文》1-998卷(唐五代的部分),及《全宋文》1-140册(北宋的部分)。

A. 以“华”或“中国”指称中国的地理空间

唐与五代 % 北宋 %
“华” 407例 53% 325例 14%
“中国” 363例 47% 2042例 86%
总计 770例 100% 2367例 100%

(“华”= 华夷、华夏、诸华或中华)

B. 指称中国人的词

唐与五代 % 北宋 %
“华”人 20例 38% 34例 19%
王朝+人 10例 19% 0例 0
“中国”人 19例 37% 51例 28%
“汉”人 3例 6% 94例 53%
总计 52例 100 179例 100%

人 = 人、民、户

C. 指称中国语言文化的词

唐与五代 % 北宋 %
“华”语言文化 58例 71% 30例 38%
王朝+语言文化 17例 21% 0例 0
“中国”语言文化 3例 4% 27例 35%
“汉”语言文化 4例 5% 21例 27%
总计 82例 100% 78例 100%

只计算作为族群称呼的“汉”,汉朝的汉则不计在内。

语言、文化 = 语、言、文、音、字、风、俗、衣、服、裳、装、礼、教;“‘华’语言文化”包括:华语,华言、华文、华音、华字、华风、华俗、华衣、华服、华裳、华装、华礼、华教。

D. 全唐宋文中蕃、汉两词的使用

唐与五代 % 北宋 %
地缘政治(而非族群意义上的) 14例 26% 6例 2%
缘边军事单位 35例 65% 147例 49%
缘边平民(商人、农民等) 2例 4% 128例 43%
管理缘边人群的职官 0例 0% 13例 4%
其他 3例 6% 6例 2%
总计 54例 100% 300例 100%

除了上表的词频分析,另一些宋代的知识分子言论也能反应宋代族群意识的加强。就以对唐代的评价为例,北宋史家范祖禹对唐太宗有如下评价:

太宗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事不师古,不足为后世法也。——《资治通鉴纲目》卷三九

“兼为夷狄之君”,明显指的是“天可汗”,这本是唐人引以为荣的事例,但宋以来的史论却大多遵此基调,对唐太宗去“华夏”之称而就“夷狄”之号,进行非难。

朱熹甚至更进一步,直接质疑唐朝的华夏成分: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历代三》

最后我再引用一下《图像、观念与仪俗:元明时代的族群文化变迁》的导言,作为这篇回答的总结:

与中原皇帝被周边族群推尊为“天可汗”的初盛唐不同,两宋立国始终面临强邻环伺的国际态势。北宋在军事失利之余,尚能勉力与北方的辽朝维持兄弟对等关系,而在宗社覆亡、故土沦丧之后建立的南宋,则称臣称侄,长期以一种卑微的姿态,生活在金朝的巨大阴影之下。在中原国家与北族政治体长期的实力消长过程中,这是汉族王朝威权步步失坠的时代。士人的国家与族群观念,也因之发生巨大变化,日益趋向封闭与保守。这有多方面的表现。以石介《中国论》、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为代表,北宋士人已经倾向于构建一个在疆域和文化上边界明晰且内容有限的“中国”;降及南宋,甚至连是否真的要“恢复中原”,都成为一个有待考量的问题。盛唐时代 “天可汗”一般恢宏的国家气度,己经荡然无存,甚至越来越受到后人非难。迥异于汉唐开土拓疆的扩张论调,这是一种新的、保守内敛的国家观。这种有限国家的理念,对后来明朝初年的国家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士人国家与族群观念变化的另一表现,是在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领域,强调“夷夏之防”。儒家士大夫对“胡风”的警惕,安史之乱后即已开始,但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宋代士大夫对儒家经典中“内夏外夷”等传统理念进行了新的阐释,并被政府当作文化抵抗的工具。以胡安国 《春秋传》 的出现及其在士人中的流行为标志,“华夷之辦” 成为士人看待族群问题的基本立场。“华夏”与“夷狄”之间的文化差异,被人为地强化和放大了。随着蒙元大一统时代的到来,上述日趋狭隘的国家与族群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政变。在公开的话语里,元代士人很多倾向于认同一个多文化、多族群的国家体系,而不再拘执于 “华夷之分”。元代族群与地域的空前一统,成为许多士人眼中蒙元得“天命”的表征;在当时的主流论调当中,元朝的立国合法性,即建立在“大—统之上。不过元代刻意维持的征服体制,决定了其无法实现真正的族群融合。作为宋代思想的遗响,华夷观念在元代汉人社会中是一股长期盐伏的思想潜流;到元末时,其又重新爆发并成为元明易代的思想背景。继元而起的明政权,其统辖的疆域和人口基本局限于汉族核心地。明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又回归宋代故辙,重弹 “内夏外夷”的旧调,试图以此为基础构建元明易代的合法性。族群与地域的“大一统”,非但不被认为是蒙元的功业,反而被当作淆乱华夷的罪责。从南宋到明三百年间,这种近乎园周运动的思想变迁过程,显示了现实政治变动在观念世界引发的波澜,也展示了宋明两个汉族王朝在思想文化上的强烈延续性。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殷契,母曰简狄,有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看到了么,先秦的这些“诸侯”,不是前后取代关系,而是同时代并立关系,商没灭亡以前,周的先祖古公就已经带着周部落往岐山落脚了,而在武王伐纣以后,殷商的后裔仍然在宋以公爵的身份统治到战国齐闵王作死的时期。

所以,先秦以前的主要矛盾,是这些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兴盛的酋长家族对立的矛盾,没看史料里这些人祖先都是根正苗红的神仙吗?又是鸟蛋又是足迹的,都是货真价实的部落图腾,跟刘邦给自己编的亲爹被龙绿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那个时代既缺乏统一称谓的需要,也没有统一称谓的必要,只有在面对荆楚地区那个自称“我蛮夷也”的国度时,才会想起个“诸夏”的共同概念,非常的薄弱无力。

而汉朝立国以后,主要对外势力变成了匈奴东胡丁零乌桓鲜卑这些草原民族,所以中原和江南地区的统一称谓变得有了土壤,而在汉朝灭亡以后短时间内就过度了到了五胡扫荡中原的时期,主要矛盾直接变成了人民对于汉鼎盛文治武功的怀念与胡人肆虐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大的强化了“汉”这个称谓的权威性,并延续了下来。

而且,汉高祖刘邦除了那条绿了自己老爹的龙以外,本身相对那些酋长家族而言显得贫寒的出身,显得更加亲民接地气,大大加强了这个称谓在人数广泛的下层群众中的亲和力。


user avatar   guo-zi-qing-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的描述我想应该是,为什么同样是朝代名,汉成为了汉族的族称,而周、秦、唐、明没有成为汉族的族称。

根本原因在于,汉是中国历史上,汉族建立的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之前的周处于封建制,汉民族还没有统一,因周人自称是夏的后裔,所以那时候汉族有夏、诸夏、周、秦、齐等各种称呼。随后建立的秦国时间实在太短了,还没有起到凝聚作用。而唐虽然同样伟大,但唐人非常推崇汉朝,唐人在诗词中经常以汉代唐,则自然唐这个称呼不会取代汉。到后面的王朝,汉这个族称已经固定了,则自然不存在替代了。

自汉朝建立后,华夏、夏依然是汉族的族称之一,同时,汉人的自称开始出现。

如建武九年(33年)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语言不通。”建武二十三年(47)匈奴英日逐王比,因不得立为单于而怨,乃“密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诣西河求内附。ニ十六年(50)“北单于惶恐,颇还所略汉人,以示善意。钞兵每到南部下,还过亭候辄谢日:“自击亡虏鞬日逐耳,非敢犯汉人也’。”

汉朝灭亡后,因为汉这个朝代持续时间长以及强大,汉族除了沿用华、夏、华夏以及各朝代称之的“晋人”、“唐人”、“宋人”等称呼,同时继承了汉人的自称。

例如,《宋书》云:“胡若能来,必非其种,不过山东杂汉。”《南齐书》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母是汉人”;“芮芮塞外杂胡,…其国相希利璽解星算数术,通胡汉语”。《北史》亦记有“不得欺汉儿”、“仰汉小儿守”和“宣用汉除鲜卑”等。

隋唐时期,除了沿用夏、华、华夏等称,汉这个族称更为普遍和固定了。据《旧唐书》称有“汉”、“汉官”、“汉城”、“汉人”、“汉兵”、“汉法”、“汉界”,等等。表明隋唐时汉这个族称已经固定的记载是很多的。

例如,唐武德年间,突厥额利可汗人并州,唐遣鸿胪卿谓颉利曰:“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颉利纳其言,即引还。

李勣诸子孙,因敬业反武则天,诛杀殆尽,偶有脱者窜诸“胡越”。贞元十七年(801),“吐蕃陷麟州,驱掠民畜而去。至盐州西横槽烽,蕃将号徐舍人者,环集汉俘于呼延州,谓僧延素曰:师勿甚惧,予本汉人,司空英国公(即李勣,李为赐姓原姓徐)五代孙也。……此地蕃汉交界,于师还乡’。数千百人解缚而遣之”。

张镒以中书侍郎为风翔陇右节度使,与吐蕃相尚结赞盟于清水。初约汉以牛,蕃以马为牲。镒耻与之盟,将杀其礼,乃请尚结赞日:“汉非牛不田,蕃非马不行,今将以羊豕犬三物之。”尚结赞许诺。盟文日:“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风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盟文所有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不得侵越。”

唐时所谈的“汉”、“汉人”、“汉界”等,则完全是汉族的族称,并与唐朝等同起来了。五代以后,无论自称还是他称,夏、华夏之称比较少了,以朝代称之者也减少了,而汉这个族称则成为主要的和完全固定的了。

以上的历史事实说明,汉这个族称虽然产生于汉朝,但它代替夏或华夏族称而成为固定的或主要的称谓则有个长期发展或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在汉朝存在的时候一下改变的,而是经过许多朝代后才在民族的交往和关系中逐渐确定的。


user avatar   zhan-lue-hu-you-ju-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代国号要想称为中国人的自称,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第一,要强盛。这一条就能排除了两晋、两宋和一系列割据王朝。

第二,持续时间长。正因持续时间长,才能深入人心。这一条又能排除了“其亡也忽哉”的秦、隋等朝。

第三,时间不能太晚。到了明清两朝,“中国人”的观念早就形成了,明朝出现得太晚了。

这三条筛选下来,其实也就只有汉、唐两朝最符合条件。

汉、唐之中,为什么是“汉”而不是“唐”的用法更为深入人心呢?

因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朝人都觉得自己是汉人。

唐诗中,“以汉喻唐”是一个重要现象。主要包括以“汉宫”代“唐宫”,以“汉将”代“唐将”,以“汉兵”代“唐兵”,以“汉皇”(或“武皇”)代“唐皇”,以“汉塞”代“唐塞”等等。这既是借古讽今的需要,同样也是出于对汉的仰慕。

1.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其二》李白)

2.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箫声咽》)

3.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燕歌行》高适)

4.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长恨歌》白居易)

5.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兵车行》杜甫)

6.

汉皇无奈老,何况本书生。
(《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刘禹锡)

7.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胡无人,汉道昌。
(《胡无人》李白)

8.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韩翃)

9.

骑䯀春风离汉苑,心悬秋月照吴关。
(《句》去奢)

10.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青楼曲二首》王昌龄)

11.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其二》戴叔伦 )

12.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四首》王维)

13.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二首》王之涣)

14.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15.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晚秋》赵嘏)

16.

一心倾汉日,万里望胡天。
(《送薛大夫和蕃》 孙頠)

17.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塞下曲六首》李白)

18.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李颀)

19.

汉家仪礼盛,名教出诸颜。
(《赠颜主簿》皎然)

20.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
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偶题》杜甫)

21.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22.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
辛苦皋兰北,胡霜损汉兵
(《横吹曲辞 出塞》沈佺期)

23.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塞上曲》李白)

24.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其一》李白)

25.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横吹曲辞 关山月》崔融)

26.

汉兵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入汉家
(《陇头行》张籍)

27.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感怀诗一首 时沧州用兵》杜牧)

28.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同题仙游观》韩翃)

29.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高适)

30.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塞上》高适)

31.

汉兵出顿金微,照日明光铁衣。
(《杂曲歌辞 破阵乐》佚名)

32.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望蓟门》祖咏)

33.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辽西作》崔颢)

34.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
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
(《赠别王十七管记》高适)

35.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李白)

36.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杜甫)

37.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

38.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春思》皇甫冉 )

39.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喜达行在所三首》杜甫)

40.

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
(《缚戎人》白居易)

非常清楚,在唐朝时,“汉人”“汉土”“汉将”“汉苑”“汉家天子”等等说法早已深入人心。

唐朝尚且如此,其余朝代更无可能去取代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user avatar   shen-long-tian-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自称汉人。


“汉人”一词的广泛应用始于魏晋南北朝,与“五胡”的对立极大地提升了汉人的民族认同。

汉朝以前是“诸夏”,周人、秦人都只是诸夏的一部分,有商人、楚人等对立的身份,汉朝完成大一统后延续了近四百年,让“汉人”这个概念逐渐取代“诸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生了所谓的“五胡乱华”,当时的人们相比曹魏的“魏人”、西晋的“晋人”等身份显然更加认同和怀念汉朝的“汉人”身份,于是乎汉人不再局限于西汉人、东汉人或蜀汉人,从“某朝人”转变为“某族人”。

后世的唐朝人、明朝人也会称呼自己为“唐人”或“明人”,但是这个身份更多的是“某朝人”或者说“某国人”,例如明初归顺的蒙古人就会自称“明人”、与北元的“元人”相对立,但是这些蒙古人不会自称汉人。


总而言之,“唐人”、“明人”等等和“汉朝人”是一码事,“汉人”和“胡人”等等是一码事,胡人可以自称唐人或明人、唐人或明人也可以自称汉人,但是胡人不会自称汉人、唐人或明人也不会自称汉朝人。

正如题主你会称呼自己是中国人、是汉族的话会称呼自己是汉族人,但是不会称呼自己是汉朝人,少数民族同胞也不会自称汉族人。


user avatar   daocaoren20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不是应该先问是不是么?

这个问题首先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时间:比如看各种史书,后一个朝代会用上一个朝代称呼那个时代的人,比如清朝提到前朝时代的人就会用明人或宋人,宋朝会用唐人,以此类推。

空间:唐朝人去国外,会自称唐人。宋朝人也一样,自称宋人。

汉人这个称呼,主要是作为一个民族和文化含义的符号,在国内使用,明朝人不可能在国内自称明人,宋朝人也一样。、

中国人去国外,也不会自称汉人,一般要么称中国人,要么称华人,也有称唐人的。

不过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

比如在清代同时期的越南,自称南天小中华,越南人在对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自称华人,而把中国人称做唐人。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嫌弃汉朝夸夸群?

那简单,你改叫华夏人、简称华人,这样就不是夸夸群了。


user avatar   wen-ce-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天大醮的篝火晚会见识过他的禁制术法,让人印象深刻,上图,过百赞上视频。

…………………分割线…………………

抱歉了各位,我要食言了。

编矣匿名不能上传视频,之前想着取匿的,现在不行了。老爷子又把我们召集过来了,不过这次没说什么事,只是交代我们最近随时做好准备。我们也不太敢问,不过好像不是因为唐门这件事。这次见到他们几个后发现大家都变强了,萧霄的事对大家打击挺大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什么线索。接下来我们就要没日没夜地训练了,老爷子专门安排的,指导我们几个的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长辈。近期都没时间上编矣了,这次任务后再来和各位聊天。

再次对各位说声抱歉!等这次任务过后一定取匿传视频,或者直接发gulogulo。

ps:我怎么可能是藏龙那个死胖子,他那天拍的全是玲珑,第二天一早就被花儿她俩打了。


user avatar   lingxian-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




  

相关话题

  中国人需要宋儒吗? 
  为什么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都没有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郡县化,这有什么危害? 
  总说外国人低估中国,那么有没有被中国人低估的国家呢? 
  怎样看待部分人将支持汉族文化的不同意见者视为“大汉主义”“皇汉”并加以抨击和批判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歌颂苦难? 
  为什么有人觉得铁木真不是中国人,那为什么皇太极就是中国人呢? 
  你赞成Lunar New Year还是Chinese New Year? 
  如何看待崇洋媚外的人和他的行为?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会支持俄罗斯,并且希望俄罗斯赢下对乌克兰的特别行动? 
  在国外上学,一个生物老师上课说「中国人什么都吃」,该不该反驳? 

前一个讨论
数学专业/物理专业的人,有什么错误的学习数学/物理的方式?
下一个讨论
马斯克成为世界新首富,是特斯拉成就的吗?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