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围棋选手,我从技术角度来说一下吧↓
我先讲个老段子:说从前有个人吃包子,吃了10个包子后他终于饱了。
然后他想起自己此前准备减肥,于是哀叹道:早知道吃第10个能饱,就不吃前面9个了!
听完这个大家都是哈哈一笑,毕竟如果没有前面9个的积累,哪来第10个的质变呢?
然而对于那些围棋国手们来说,这不是段子… 最后一个包子是真的香!
这主要是因为,围棋国手们(国内-世界冠军)一般在15~20岁左右到达棋界一流水平,然后在25~30岁左右逐渐告别决赛舞台。
在国手这10年左右的“巅峰期”里,不断增加的是“经验”,而不是“技术”。因为技术在进化↓
以前我写过人类时代的一个局部定式,在几年内的进化史↓
而现在的AI时代,AI定式其实也在进化。
比如右上角柯洁在2017年人机大战中下的AI定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可能有棋友说:布局定式变很正常,那中盘都是战斗,也会变吗 ?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思路变了”。
就像这个碰一样,大家从以前的“保持距离”,变为了“短兵相接”。这与以前比仿佛是两个游戏了…
所以实质上国手们每年都是在学习“全新版本”,因此年轻人们有“后发优势”。
国手们对年轻人们领先的并不是累积几十年的技术+经验,而是经验+微量技术。
所以总是会有少量年轻人领悟了“新版本”的精髓,光速追上来。
并且国手们到了25~30岁左右,因为琐事增多(结婚、带学生、活动等)花在棋上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减少,因此逐渐“不复当年之勇”。
上面说的是普遍情况,如果有人能做到不被俗世打扰,专心下棋,其实还是能保持状态的。
比如陈耀烨年近三十还维持高强度训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和AI下了2000盘!
于是保持状态在18年末战胜申真谞夺得世界冠军。
而韩国那边甚至有因为AI时代来临,逆生长的“中年人”。
比如从2019年开始,以32岁“高龄”在N个比赛中席卷韩国棋坛的李昊承。
还有此前棋迷们不太熟悉的李泰贤,去服了两年兵役。
按理说应该是"本就不太厉害的棋力雪上加霜“…
结果他打靶归来后,先是通过LG杯预选,然后本赛赢连笑。
而真正的老年人如能像“依田老虎”老师那样在两三年间下1700盘的话,也是能焕发第二春的↓
依田纪基老师近年来在中老年比赛中屡屡夺冠,甚至还赢过常昊老师…
所以对于那些“国手级别的高手”来说,年龄并不是阻碍,动力才是最大的障碍。
这是万恶的出轨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太恶心了!
(如果是女方主动的话,则是追求真爱,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