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第1页

  

user avatar   ltharrysmi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任何认为此片粉饰战争的回答。

幸存者的回忆,让平民看了觉得他在粉饰战争”,这即使不是出色的“反战”,也出色地反应了战争是个啥玩意。

有点绕,我换个说法:

我必须告诉自己我经历的一切无论如何多少有点意义,否则这就意味着要承认我在经历巨大的痛苦以后还是一个sb。

说实话,我昨天在写工作报告时也经历了不小的痛苦但最后我选择我承认自己是sb,问题是,战争的痛苦实在是太大了。它砸碎了你以前拥有的一切,你只能自欺欺人地说现在这种日子是有意义的,你不后悔。否则岂不是只能一头撞死。这部电影诚实地记录了这一点,你还要啥自行车?

不要拿战争去考验一个人,他经不起的。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一样。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要说一战何其不义,本片在粉饰战争,我不能苟同。

已经把战争描述到大面积长时间直接描绘被火炮炸碎的人,枪决逃兵了还不够直白?

荒谬得让人怀疑言者有没有看完。

思之令人发笑。

难道非得要无时无刻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才合适吗?没有走入虚无的乐观主义而直面了战争的残酷性,又给了如此大笔墨的战争残酷场面和战前乐观进行对比,远超及格。

尤其是,一战的残酷在英语文化中还需要在个受众如此窄的技术填色纪录片里渲染?人尽皆知这四个字下到小学生上到垂死之人。有幸在educ部门里听过几次加拿大小学里的一战的实际教学案例,只能说觉得在2019年还要渲染一战的残酷实在是... ...

苦中作乐自有其价值。这才是真正的Victorian Stoicism的传承。说这部片子否定一战的残酷性,那千百部不敢直面掉出来的眼球的战争片岂不是全都是粉饰太平。

至于认为一战是所有战争中最残酷的,好一个最字了得。是不是觉得什么牛头马面都能在历史方面信口胡来,乱下结论。皓首穷经在外奔波几十年搜集各国史料,四国语言信手拈来的教授都不敢下这个结论。

都市传说不是历史,在自己不懂的领域不应该乱下结论。

而至于后不后悔,将一战与军国主义侵略对比也是很值得商榷的:难道是片中这些士兵们主动宣布侵略,进攻德国吗?难道他们怀揣着奴役劣等民族的愿景踏入战斗吗?难道这些士兵们在占领区进行了屠杀吗?

怎么就成了IJA?

标新立异成瘾癖。

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内战,一次不该发生的战争——尽可以批判指挥层和统治者,然而这不是一次侵略战争,更不是一次主动发起反人类罪行的战争。片中的普通参战者有权无悔。而即便他们无权,忠实的记录他们的说法又有什么问题?

那些上来直接说不反应战争的残酷的究竟是什么情况?


从电影角度来说,实际上有点冗长。能够非常明显得感受到文字内容远比图片影像要充裕——前半部分很多慢放的照片和黑白视频其实是故意拖慢节奏,需要真的非常热心于旁白此时讲述的内容才能看得开心。中间部分甚至用了很多铅笔绘制的插画。后半部分的一些影像来自澳新兵团的皇家炮兵团,实际上也没有非常一线与战争相关。

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周围人都去小剧场看,我自己窝在家里看的youtube购买,然后字幕大小始终不合适,所以干脆关了——结果呢,过一会儿,觉得这视频没什么好看的,干脆闭上眼睛听好了。然后就··· ···一路闭着眼听完了——倒是后面很多内容听得很感动,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内容如果用广播剧表现出来它完全也是一样感动啊!究竟为什么非得要拍成电影,还要重新上色黑白影像呢?

这种修复肯定是好的;然而,作为一部电影,片子本身是割裂的。只是简简单单地把老兵的回忆和战地影响强行组合在了一起——然后冠以电影的节奏和剪辑,组合成了这样一部片子。

从历史角度来说,那当然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维多利亚时期坐拥世界第一大商船队,第一大海军,最广阔的帝国和名列前茅的工业产值时搞出来的那种强大的国家自豪感熏陶下的一代人,在时过境迁到了爱德华年代国家真正步入危机的时候笑嘻嘻地准备去“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被战争的残酷当头棒喝。没有人比杰克逊表达的更好了。

“帝国很强大,我们不比任何人差··· ···”“我要做英雄”“国家需要我”“我们一定会胜利”话锋一转到了“他就躺在那里,眼睛从眼窝里掉出来,垂在胸前,我把他杀了,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

哈!

这和日本战后的天命崛起的崩溃带来的文学思潮还不一样——因为战争胜利了。战前想要得到的一切都得到了,凯撒流亡,和平降临!结果呢?罂粟花漫山遍野的绽放。这就是胜利!压根不是盲目愚蠢的扩张最终失败了之后带来的那种颓废。而是,一场胜利的战争,仍然带来了相同的伤痛。

一战不但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进程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拐点。在维多利亚时期强调的“theirs not to reason why, theirs not to reply, theirs but to do and die”这套文化导向几乎是轰然崩塌。转向了间战的“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lose theirs and blame it on you”,转向了战争中的“England is far and honour a name.”简直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学费。这一套转向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大战时整个英国对战争近乎于默然——不但“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说法是美国人发明的,英联邦各国一直使用“the war”或者“this war”称呼,而且战争结束后,为了帝国和联邦吃了六年shi的海军一艘舰艇都没有保留下来(贝尔法斯特是七十年代才保留下来的,此时该舰已经反复服役过多次了),除了厌恶就是厌恶。美国人尽可以吹嘘战争的光荣和勇猛,将功勋战舰装点修饰,他们不过是沉湎于一次“绝对正义”的战争中··· ···

配合食用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布鲁克的战时日记,尤其是开头——很多人实际上从中间开始看,但是战争刚开始的几天其实非常有意思。疲惫的将领,担心的家人,训练不足又兵力不足的军队,懈怠慵懒的法军——抵达战场备战的时候,在餐馆里遇见担心儿子的母亲,在上一次战争中失去了父兄的可怜人。

而海军更有意思,《Engage the enemy more closely》描述海军部战时第一天的场景——本土舰队得到消息德军集结舰队和潜艇准备突防,正在发神经地集结舰队准备拦截,当天晚上六点丘吉尔雄赳赳气昂昂地重返海军部任职。然后海军半是欢迎半是哀叹地给全舰队发报:“温斯顿回来了。”(隐含意:上一次战争回来了。)而庞德此时已经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了——疲惫的将领,训练不足有又兵力不足的舰队,懈怠慵懒的法军——即便是此时距离上一次战争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代人,但是整个社会风气仍然被战争所“定义”。

我是觉得出生在苏联解体,香港回归后的这个经济发达繁荣到了顶点的盛世里的夏天里的这一代都应该看看“眼睛从眼窝里掉出来,断了一条腿,我只能这么做。”才能洗掉一点对岸的美国人民的不食五谷的习气,对军队,对和平和稳定的国际形势多一点点基本的尊重,把扩张主义那一套老路真正送走。

战争里有骄傲的胜利,英雄的勇气,坚韧不拔的牺牲——但是其中最深重的教训是,不要把人再送进这种炼狱中了。每有一个英雄,就有九十九甚至九百九十九个不愿意做英雄而被战争吞噬的活人。歌颂英雄的同时,也应该铭记英雄为何为英雄:不是因为他克胜了敌人,而是因为他保护了更多人。这是丘吉尔式的爱国主义所不能涵盖的。

Lest we forget.

Lest we forget WHY WE FIGHT.


user avatar   xiao-ri-xiang-su-shui-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下结论 这不是一部诚恳的“反战”电影

本片很真实地描绘了受采访者的心理,对战争的(尤其是康布雷攻势)残酷性描写也只多不少。本片精心地挑选了一个“绝佳”的叙事角度。 但倘若把国籍调换 我们便能轻易地发现本片情节的荒谬性:

东京出身的田所同学听了街上的征兵演讲,尽管不知道政治家们究竟在说些什么玩意,但觉着为国打仗是一件很热血沸腾的事。幻想着同你在小说里看到的武士一样在中国战场割草的你,不顾家里的劝阻,毅然决定入伍。

你分配到了一个不错的联队,联队长是个非常注意吸取西方经验的开明军官,所以比起别的军官他并没有如此执着于旧式军事纪律。所以尽管你们迈着统一的步伐,天天恶训行军几十里,尽管你们吃着铁饭盒煮稀饭,可是你除了觉着苦外毫无怨言,并且一段时间后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终于到了上船的时候,你幸运地成为了一名军曹,尽管要七生报国,可是听说军曹阵亡率高的时候你心里暗暗害怕,于是你撕掉了臂章扔在海里,安慰自己“这是视功名如粪土”。等回到甲板,发现你本应同样的同期们和你一样,都是二等兵。

你的联队被分到了华北,很快投入了第一场战斗。敌国的政府军不堪一击,很快就做鸟兽散,你们还抓到了不少战俘。可是零零星星的枪声还是带走了你身边的一位同期。尽管如此,你们还是为这第一场胜利干了杯。

很快你们推进了数十公里并且安营扎寨。你们很多人都还是处男,于是许多人在这里的慰安所里解决了童贞。(为了贴合电影情节,暂时不讨论外国慰安妇问题)

真正的恶战发生在几个月之后,你们做了充足的炮火准备,确认一个个机枪点--敌国政府军最大的威胁被打掉后,你们按照训练里说的队形发起了冲击,一开始还以为敌人彻底沉默,你们只需要对着惊慌失措僵死的敌人狠狠地扎上一刺刀,然后把战俘抓出来就行。这时暗堡里的侧射机枪突然来火,刚刚和你扯皮骂街的马鹿转眼之间掉了天灵盖,冲进战壕的你杀红了眼…尽管你的小队死伤过半,尽管你看到了这么多具各种形状的,曾经被称为人的尸体,可事后提起这件事,你轻描淡写地认为自己勇猛无比幸运无比,你也因为之前和你认识的人一下子少了一半感慨良多,但也已习以为常的你,没有除此以外多余的想法

激战过后,你的联队被调到北边打治安战,躲在炮楼里显然比冲阵地好。正当你这么想的时候旁边管你刚借了火的二等兵被不知道哪来的土炮洞穿了脑袋,刚才吱吱喳喳地抽烟的他此时完全没有了声音。

受的最重的一次伤是在一次运送补给,你被地雷给洞穿了大腿,可是两个小时后才感觉到疼。不过你仍然在吹嘘自己在带伤的情况下干掉了几个敌国士兵。

偶尔你们也有抓到游击队的俘虏,和一般认为的不同,你们发现他们是非常勇猛的战士,不是什么讨厌的人,悔他们没在自己一边打仗。

……………

战争结束了,你觉着这场战争毫无意义,你战后无事可做怅然若失,你受够了这次战争,但你又觉着这个回忆无可替代,认为自己年轻了一把,你甚至不后悔你参军的选择。


下面给出四个选项形容此人

A.一名积极的反战分子

B.一名厌倦战争,热爱和平的守法士兵

C.一个在战争中麻木的混蛋

D.一名军国主义分子


姑且不论上述和史实的差异以及性质上的差别(英国的对德争霸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在最根本的性质上唯一的区别就是英国人赢了。,整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在这段叙事中被巧妙地掩盖了大多数。主人公的玩世不恭与自我麻木冲淡了对战争本身的控诉。

英国资产阶级的传声筒,成功的把主题从控诉战争及战争的发动者,歪曲为了类似我国高考生对高三生活的“追忆”。

于是我们看不到战壕里送掉的“一代绅士”,看不到哪位士兵勇敢地去讨厌战争本身(主役冷眼地看着军官威胁枪毙逃兵),我们看不到本可以通过家书透露的后方经济危机(战后种种待遇被描述的毫无理由)甚至连片中“面黄肌瘦”的德军士兵们在最后一刻如何勇敢地反对战争,也被以德国高层“一纸投降令”盖过了。

于是电影的宣传单长这样

顺带一提 这一部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之一是:

“他们本是称职的父亲,勤快的理头匠,只是军服束缚住了他们。”--------这句话有意无意点出了军队的实质




  

相关话题

  迄今为止,世界战争军事史上有哪些战争可以称为“全明星战争”? 
  人民海军在哪些时刻让你感到骄傲、自豪和感动? 
  王家卫在中国导演里什么级别水平? 
  为什么光头角色的设定总是那么强? 
  《澎湖海战》即将开拍,你有什么期待? 
  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像《星际穿越》《降临》《太空旅客》的太空题材科幻电影? 
  你认为动画片《头脑特工队》有什么值得回味的细节? 
  电影特效那么发达,何必花钱请演员? 
  字节跳动再次购入院线电影《大赢家》,这一操作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党史的书籍,大家都有很强的距离感? 

前一个讨论
太平洋战争日军攻占美国西海岸有可能吗?
下一个讨论
美国队长如果去打太平洋战争,战争的格局会是什么样子?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