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最近几年冯小刚没有贺岁大片了? 第1页

  

user avatar   li-jin-15-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我要偷一波大约十二,三年前著名影评人在《看电影》上的观点,或者说是批评也不为过。

冯小刚永远成为不了大师,但是永远在想成为大师的路上拧巴!

如今看来这句话也还是很正确的,他的巅峰之作在我看来并非《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等所谓的贺岁片,而是《编辑部的故事》。这些电影不过是小品式情景剧的电影版,或者说是延伸而已。

你看他的所有电影都是片段式的包袱,主线很弱化,换句话说他只能讲好一个十几分钟的小故事,不能讲好一个140分钟的大故事。

我觉得他也自知这一点,所以他在《手机》过后,就一直想尝试去叙述一个相对宏大的人文主题,可是接下来的《天下无贼》冯先生又是没忍住,本来总体上很有进步的作品,硬生生的插进了一段:打!打?打劫!单独看好像挺暖场,挺热闹!其实如果自信点儿,不要这一段,整部电影虽然少了笑点,但是主角的自我救赎就强化了许多,起码不会弱化,至少在观众余味回顾的时候,不会只想到范伟的脸谱化的表演,您说是不是?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自信的表现,总想着拍一部名留影史的佳作,也知道错误在哪儿,但是又不敢完全的舍弃自己原来小品的手艺。投资方的要求?我觉得不是,说那时候的冯导掌握着大半个中国电影的资源一点儿也不为过,完全可以可着自己的性子来。明知道炫技式的片段影响了整部电影的节奏,弱化了主线,可是又总想着讨好观众。就像明明想跟前女友做个了断,又偏偏藕断丝连,这可不就是拧巴吗?

想成一名大师一定是做减法,可是偏偏又不敢真的全减了。

后期冯导的电影,你会发现他的片场的调度,演员的情绪调动,细节的把控,不敢说是一流名导的行列了,起码在80分以上了。可是整体故事还是很不流畅,不够令人发省。

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虽然没有了小品化的场景,但是总是让情节散开,也许在冯导看来只要镜头不离开主角,主线就明朗了。明明很多可以不要讲的故事,还是加进去了。说到底还是减法没有做好最典型的就是《集结号》,前面已经铺垫了足够多的泪点与手足情了,偏偏要跑去朝鲜战场上救一名炮兵师师长,即使这是主角真实的经历,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也可以有取舍吧?不如就慢慢去拍他如何一锄头一锄头的刨,没有了戏剧冲突,但是呈现的效果可能更好。戏剧冲突不是唯一的表现方式,留白或许更有余味。甚至嘎然而止,也有一总强烈的残缺美。

所以我的回答和题目完全没啥关系,单纯的就是觉得可惜了这么好的资源,如果能分一点儿给那些年轻的导演多好!

拧巴的冯导,您说呢?











的回答:


user avatar   zhang-ju-zheng-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冯小刚拍的1942赔钱了,这让冯小刚内心很悲哀。一部可以留名中国电影史的巨著,居然赎不回本钱,还平白挨一帮文盲的骂,你上哪说理啊。

所以冯小刚在后面的私人订制里,对自己进行吐槽,说自己俗的玩腻了,奖也都拿够了,想玩雅的,结果中毒了。冯小刚在讽刺自己的同时,也在讽刺电影圈,台词忘了,大体意思是电影这个圈就没有好人。

冯导的这种自我审查,其实表现出的是非常的不甘心又无可奈何。冯导一向看不起无厘头的闹剧,认为那种喜剧没有内涵,反过来说,电影必须得有内涵。说白了,冯导认为电影就应该是美学,即便是拍喜剧电影,都得讲点道理,有美的内涵。但是这种美的内涵越来越不被观众赏识。这种社会现状,不能叫悲剧,悲剧是宏大的,是庄严的,这只能叫惨剧,只是单纯的解构,没有严肃的建设。

现在的中国电影潮流,就好像黑格尔的辩证法三段论一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我们现在处于第二阶段。我们一味的解构经典,一味的否定权威,醉心于各种碎片化的笑料,却没有自我的完整空间。甚至有些人还特别喜欢理直气壮的以此为权威去否定别人,所谓的,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措辞虽然粗鄙,语气虽然傲慢,也正道出了烂片的逻辑。人民群众喜欢是原因,电影是结果。结果是必然小于原因的。人民群众的口味当然是艳的,是俗的,如果电影的审美以人民群众为标准,仅仅追求来源于生活却不敢高于生活,那拍出来的必然是烂片啊。

冯导在私人订制里借李成儒的嘴表达了自己不再拍贺岁片的意思。说白了,伤心了。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个导演的艺术生涯都有“创作黄金期”。

年过花甲的冯小刚导演,从2016年贺岁档,《我不是潘金莲》仅获得4.8亿票房,冯氏电影18年来首次未进入年度前十名,

2017年贺岁档,《芳华》14.2亿票房, 刷新了冯小刚个人的电影票房纪录。

却也被黑马片《前任3》19亿票房后来居上,抢走贺岁档冠军,仅获得年度票房第六名,只有年度冠军《战狼2》票房的1/4。

到2019年贺岁档《只有芸知道》,只有区区1.6亿票房,彻底宣告了“冯氏贺岁片”曾经辉煌的票房神话的落幕。

不论是否喜欢冯小刚,都绝不可否认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从1998年年开启冯氏“贺岁影片”系列,冯小刚对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确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小刚内地票房统计:

  • 1998年:《甲方乙方》年度亚军;
  • 1999年:《不见不散》年度冠军;
  • 2000年:《没完没了》年度亚军;
  • 2000年:《一声叹息》年度第三;
  • 2001年:《大腕》年度冠军;
  • 2003年:《手机》年度冠军;
  • 2004年:《天下无贼》年度第三;
  • 2006年:《夜宴》年度亚军;
  • 2007年:《集结号》年度冠军;
  • 2008年:《非诚勿扰》年度冠军;
  • 2010年:《唐山大地震》年度冠军;
  • 2010年:《非诚勿扰2》年度第三;
  • 2012年:《一九四二》年度第四;
  • 2013年:《私人订制》年度第三;
  •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未入年度前十;
  • 2017年:《芳华》年度第六;

一共是6次年度冠军,3次亚军,4次第三,合计15次票房前十名,内地总票房合计约50亿。

所以,他所在的公司一直将他视为中流砥柱,也是多年垄断国内电影圈、无惧各类新兴势力挑战的最大底气:随便明星怎么被挖角,或者自己出走单飞,只要有冯小刚在,就能源源不断拍出新的爆款商业片,将新人捧红成明星。

虽然葛优葛大爷,是主演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成为华人首位戛纳影帝,但确实是在和冯小刚超过十部爆款影片的珠联璧合,才确定了内地演艺圈谁与争锋的“一爷”的位置。

而在国内奖项竞争中,冯小刚取得了5次华表奖,2次金鸡奖,8次百花奖,3次金马奖,合计18座奖杯。同样仅次于“国师”张艺谋导演。

当然,冯小刚导演一直耿耿于怀的,就是他的创作辉煌期,恰恰是一群文艺青年与影评人在主导电影风评的时代。作为商业片大导,与这种“重艺术轻票房”的风气,天然地水火难容。

而且,冯小刚在内地知名导演的一项尴尬记录,是从来没有入围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即使他近十年来改弦更张,拍摄偏文艺向的剧情片,也同样未能如愿,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非欧洲三大的其他A类电影节,获得开罗和圣赛电影节的两次金奖,一次编剧奖。

因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片单彼此互斥,所以非欧洲三大的A类,都是被三大电影节主竞赛淘汰下来的电影之间进行的竞争。非欧洲三大的A类电影节获奖,甚至比不上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业内公认常识。

因此,《一声叹息》当年在开罗电影节拿了一堆奖,却被原著作者王朔公开嘲讽:“非洲乡镇企业奖”。至于西班牙圣赛电影节,固然国际名望更高一筹,却也只是《我不是潘金莲》落选欧洲三大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所以,单论电影的艺术成就,冯小刚甚至在内地导演里,也要排到十名开外,除了肯定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姜文这几位国际电影节的宠儿,而且,还有获得过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谢飞、王全安、刁亦男;银奖的吴子牛、王小帅、顾长卫、张元等多人。

在一个电影导演的“历史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电影节,由文艺青年与影评人的纸笔,以及他们推崇的各种国外电影榜单来决定的时代,

冯小刚这个国内商业片的霸主,确实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其影响,所以,他会抛弃了自己成名的小成本京味贺岁片,去拍《天下无贼》拍《夜宴》,在当时都是投资不小的大片了,

一直到《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才算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凭借这些兼顾艺术和商业的严肃题材剧情片,赚得名利双收,连同其所属公司一起,一度占据内地电影中心地位,

这些影片不止是票房,口碑影响力也甚至超过了张艺谋导演的同期影片,这时的冯导,确实如日中天,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此时的冯导,能凭自己的影响力,坚持投入相当资金,拍摄那些因为题材和剧情限制、票房注定难以大爆的严肃题材电影,

也体现了作为优秀电影人的情怀,而非如某些“后起之秀”的名为“导演”,实为跨界抢钱的演员、主持人、作家甚至网红一般,纯粹唯票房是图,去批量制造圈钱烂片。

可惜的是,在这些影片上映时,冯导却又往往因为商业考量,为了票房去绞尽脑汁,营销宣发,碰瓷炒作,一心要凭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参演影片的众多大牌明星的号召力,

非要让题材沉重悲痛的影片,也能在阖家欢乐的贺岁档票房大卖,非要让文艺片也能实现商业片的票房成功,

甚至一不如意就怒喷“垃圾观众”,得罪自己真正的“衣食父母”,如此作风,不能不颇受诟病,甚至反而影响了影片本身的口碑风评。——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皆是如此。

2012年,徐峥《泰囧》横空出世,以12亿票房把此前《唐山大地震》的华语票房记录,翻倍破掉,而《一九四二》票房又遭遇滑铁卢,冯小刚也结束了自己为期15年的国内商业片霸主的地位。

2017年底《芳华》收获14.2亿票房,亦是冯小刚导演在商业片市场被新一代导演超越后,难得的“回光返照”,也创造了他个人的电影票房新纪录。

而2年后上映的这部《只有芸知道》,为何同样的男女主角,只有1.6亿票房?其实很简单,

过去四十年的中国是人类史上飞速发展的奇迹,走完了欧美国家200年的历程。

除了《复联》超英系列这种“超级粉丝电影”之外的外国电影,越来越不卖座,也是同样的缘由。15年前很多人看外国大片,可以领略和体悟他们先进的现代生活,就是最大观影目的之一,现在呢?
所以,先是港台、之后是日韩,现在是欧美,我们早已不再是国门初开时的仰视,而是理所当然地俯视他们了。

因此,落伍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很多功成名就的著名导演的必然。

他们如果专注于拍摄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芳华》之类,质量好的话,大家一样买账。然而拍摄大家更熟悉的现实题材,如《只有芸知道》,就无比违和了。——因为今天作为北京土著的“隋东风”和“罗芸”们,是肯定不会再把去新西兰小镇开一辈子餐馆,当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了。

当然,冯小刚导演的才华,还是十分让人佩服的,即使是《私人订制》这种纯粹为资金回笼、或者说圈钱而拍摄的喜剧片,也能冷不丁冒出一段名言警句:

电影就是大众娱乐,起源于走马灯,根上就是俗人乐,和雅字不沾边。

电影门槛多低啊,开门笑迎所有人,走的就是客流量,卖的就是门票钱。

人家一幅画卖好几十万,电影一千多幅画,卖不出二两茶叶钱。就这还第八艺术呢!

去书店还得识字,电影呢?文盲看了,都能自个坐那儿乐。

把那些看了些所谓的imdb高分电影,知道几个博格曼戈达尔库布里克希区柯克之类的的洋人名字,就觉得自己有欣赏水平了,和大众完全不一样了的“文(装)艺(逼)青年”和影迷人们,

——脸都抽肿了!

这段话,多少也是冯导被他们喷了半辈子后,积郁多年下的激愤之辞吧。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内地电影市场已经蓬勃发展,无限接近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的当下,

贾玲一个小品演员,拍一部《李焕英》的票房,就能超过冯小刚这辈子全部片子的票房总和。

但后人的成功遮蔽不了前人曾经的辉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冯小刚已经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写进了中国电影史册,同样亦可无悔、无憾!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冯小刚生于1958年3月18日,今年已经是62岁的老人了。无论什么时候,票房的主力永远都是18岁到25岁之间的青年贡献。他只不过是被时间抛弃而已,让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去迎合18岁到29岁之间这群人,真的好难。

这是这几年以来票房受众分布,年轻人永远都是票房的主力,这条定理永远不变。







看看冯小刚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20-24岁和25-29岁两个受众人群占比基本一致。

这一年冯小刚是独孤求败,中国电影市场的王者,但是他的主要受众25-29岁人群即将退出票房主力。

2012年上映的《1942》票房3.41亿,和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的6.5亿相比,令人乍舌,这是冯小刚最认真的一次作品,市场给了冯小刚一个冷脸。票房主力依然是20-24岁和25-29岁之间人群,年轻人的世界。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暴发,冯小刚随随便拍了一部《私人定制》,票房就达到7.14亿。这时25-29岁成了票房主力,20-24岁人群反而是次主力。

这批25-29岁人群,在几年前还是20出头的年轻人,然后马上这批就退出票房主力人群,他们是冯小刚最后的铁杆支持者。

2017年冯小刚推出《芳华》,票房14.23亿,可是这一年,票房主力还是20-24岁的人,这批人是被冯小刚的名气还有战争与爱情吸引到影院,这一年爆款是《战狼二》,冯小刚最好成绩,当年只排年度第八。

冯小刚已经开始打不动了,他按照自己的语言路径去拍电影,不在迎合观众,他放弃了他的冯氏喜剧,搞喜剧的都爱得抑郁症,也许他是自救。

时间抛弃了很多人,也让很多爱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年轻人成了父亲母亲,要照看孩子,不知不觉就人到中年。

冯小刚变成了老愤青,那些在他最辉煌时代买票的的观众,有很多人很久没去过电影院了。让一个62岁老人去讨好年轻人,明显不可能,孩子和父母沟通都有难度,更何况一个老头子。

市场就是年轻人主导,年轻人喜欢谁,这个冯小刚没法决定,他只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去实现的创作,他打不赢时间。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小刚总说自己想拍一部赚钱的太容易了,但是他现在想的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大师,而不只是一个赚钱的导演。


user avatar   gan-kuai-he-niu-n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崔,冯小刚惹了这个最不该惹的人。郭德纲都不敢跟小崔硬掰扯。冯等于一头撞到铁板上了,另外不得不说,冰冰的话也是往枪口上撞,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再有华谊面临三年亏损退市的危机,又遇到了疫情。财报也不好看。

王中军、王中磊质押了大部分的股权,频频爆出甩卖个人资产消息,媒体用“华谊只剩下‘兄弟’”来形容其困境。

华谊兄弟曾是国内影视第一股,2015年市值逼近900亿。4年后的2019年,华谊兄弟股价最低跌至3.21元,市值跌破90亿元,缩水超过90%。

2013年,电影《1942》叫好不叫座,导致华谊兄弟两天市值蒸发了13亿。

华谊兄弟的多业务转型,除了投资掌阅科技带来丰厚回报外,后期的投资多未到达预期。

2015年后,除《芳华》和《前任3:再见前任》两大爆款,后续包括《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江湖儿女》《胖子行动队》《云南虫谷》等电影票房口碑都非常惨淡。

另外,撑起了华谊兄弟半边天的冯小刚也老了,已经不是巅峰时期那个拍电影不要命的他了。

2019年,华谊兄弟两部重要影片《八佰》、《手机2》因触及多方面敏感问题撤档、停拍。

就一部《只有芸知道》依然叫好不叫座。

华谊兄弟多路线策略的失利,导致众多艺人出走、独立。

为了出走问题带给公司的困扰,华谊采用高溢价收购明星合作公司来捆绑艺人、导演资源导致巨额亏损。

《八佰》的上映的确是华谊兄弟“自救”的关键一环。以5亿的投资成本计算,《八佰》的回本票房是15亿。最终以31亿的票房,既赢得了口碑,也让华谊兄弟久违的喘了一口气。

管虎等于从冯小刚手里接过了接力棒,这一棒是否能接住还存在疑问,但重要时刻他帮华谊打了一针强心剂。

风光褪去冯小刚,随着逐渐增长的年龄,在加上风波对口碑的影响,看来以后很难再向以前一样,每年交出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贺岁片了。


user avatar   lpjc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好像只知道微博打拳厉害,很少有人说豆瓣鹅组。其实微博基本都是各种骂人的脏话比较多,你很少能看到打拳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豆瓣鹅组就不一样了,拳师们交流经验的地方。

类似下图的事情很多,只希望锅男能把头从沙子里抬起来,把拳师当个人看,别把她们当成你脑补出来的弱智。




  

相关话题

  有没有以共产主义社会为时代背景的科幻小说或电影? 
  客观地说电影《晴雅集》的影片质量到底怎么样? 
  为什么那么多人看《爱乐之城》看到流泪? 
  有哪些有关女权主义,反映女权主义思想的电影连续剧或纪录片,或者有关女性自我救赎影视作品,并有相应影评? 
  为什么电影大部分帧速率24帧每秒?不用更常用更流畅的p制25帧每秒? 
  有哪些让人笑到肚子疼的搞笑段子? 
  《父母爱情》中的安杰跟江德福自私吗?让小姑子德华一直看孩子,四十多岁才出嫁? 
  中国会有反站题材的电影出现么? 
  如果只能推荐一部电影,你会推荐哪一部? 
  艾玛沃特森的那些黑料如假学历,偷税,耍大牌,虚伪都是真的吗?我感觉我的幻想破灭了? 

前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沿滩公安发布紧急提示称「毒花生和电瓶被盗」?如果毒花生被吃了,车主需要承担责任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全国人大代表黎霞建议离婚分割财产时对家暴者少分或不分?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