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当你踏入教师行业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 第2页

     

user avatar   kanyundenghuak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间退回到若干年前,那时,即将毕业的我,怀揣着满腔热情和理想,顶住层层阻力,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当时有一所学校是我特别向往的,非常努力地一路考到最终面试环节之后,我被刷下来了。

因为前期付出了很多,所以在面试结束被直接告知结果后,我执着地想问清楚原因。面试的老师对我说:“我们完全相信你的专业水平及能力,也十分认可你对语文教学的很多想法与思考。但是,你的情感太过于细腻丰富,太易投入,这会严重干扰你的教学以及日常班级管理。所以我们认为,你并不适合这个岗位。”

我当时以一种彻底懵圈的状态走出学校,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热闹街头,找了个无人的角落,嚎啕大哭!

那时的我,坚定地认为,为人师表,当然要爱字当头,不投入情感的老师,该有多么刻板冷酷、麻木不仁……

之后,我幸运地遇到了另一所同样心向往之的学校,并顺利考了进去,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而当我真正踏入这个行业并且从业数年之后,确实有了一个“惊人发现”,那就是——

当年拒绝我的那所学校的那位老师,她说的那番话,是对的。

有一句话,当年带我的老师说过,我们的领导开会时说过,青葭老师在知乎上说过,我也在自己之前的知乎创作中说过——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工作问题要凭借专业性,而不是个人情感。

每天,当我踏入校门,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一个教师的风格,如果说完全不受个人性格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但是这种影响真的不应该过大。一个老师,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态度,都应该是他(她)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专业性和教育理念的外在体现,和个人喜好、情感,不挂钩。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解决每一个工作问题,包括教学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问题。

当年刚入职时,一位非常优秀的资深老教师带我,我一直记得她和我说的一段话:“我每届接手新生,都非常重视自我介绍环节。其实内容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大家好,我叫什么什么,我毕业于哪所初中,希望未来三年大家相处愉快。但是,哪怕是完全一样的词,我也能从这一两句话中观察出这个孩子大致的成长背景。这个孩子是成长于军人家庭,或者商人家庭,或者知识分子家庭…这孩子是属于稳重型的,腼腆型的,还是开朗型的…都能从这短短的一两句话里观察出来。过后去核实,基本都对得上。所以这就是我们作为老师的一种专业的状态,也是你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东西。你对孩子的所有观察,你和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你在工作中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在其中的…”

所以很多时候有的同学会说“老师针对我”、“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

我不否认存在这样的老师,但假如你遇到的是一个真正具有专业性的老师或者真正具有专业性的教师团队,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因为老师看待学生,应当以教师的身份、教师的眼光,而不掺杂个人喜好

假如生活中,我遇到一个人,第一眼看见他(她),就莫名地对他(她)没有好感,说不出原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对眼缘”,那我大可以选择不和他(她)接触。

但当我的身份是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我就不可能如此。我不可能以我个人的情感、喜好,去定义学生——对谁有好感,对谁没好感……这才能保证我对待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偏爱,也没有偏见。

大概两三年前,我发过一条朋友圈:感性为人,理性为师。

我和上届带的班级,感情非常深厚,他们毕业离校前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老师,您说这三年,咱们算有私交吗?”

我说:“算,我和你们每个人都有私交。我们共同度过的三年,你们每一个人对我都有很珍贵的意义。你们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你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通过和你们的接触,我获得了对一个老师而言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成长。我看到你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美好,看到你们在这个集体中彼此融合又各自以自己的轨迹生长。我和谁谁谁谈书,和谁谁谁谈音乐,和谁谁谁谈话剧……每个人我都能讲出独属于我们的回忆,而每一份回忆,对我而言,都非常珍贵……”

我不否认我和学生有“私交”。走出校门后,他们的微信我还是及时回复,他们的朋友圈我还是常常点赞,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我还是乐于关注……从我成为他们的班主任的那天起,我就做不到像他们从未出现在过我的生命中一样。

但这种所谓的“私交”,是产生于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情感和理想,是有界限的,是一种有度的投入,也绝不存在厚此薄彼。

我和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私交”,不存在和你更好一些,或和他更好一些。这种“私交”,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牵连。毕竟我们谁也不是机器,我们有血有肉有情感,但这种情感是以教师的身份产生的,是公平且相对理性的。作为老师,我会说我和某个班级感情很深厚,某个班级对我作为一个教师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意义……但我不会说我对某一个学生感情很深厚。

教师的专业性,并不是把教师变成一个刻板冷漠的“机器”,任何事都不能极端地去理解。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师的感性一面并不冲突。比如我的大部分朋友圈都不屏蔽学生,比如我从不介意他们看到我作为凡常人非常普通的那一面,也比如有时候我在讲课文或讲到某个文学作品、某个人物时,会泪流满面……但这感性的一面,同样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理念或理想的一种外在体现

我上学的时候,非常怕老师,见到老师嘴唇就哆嗦,我不希望我的学生也如此。我想让他们知道,老师不可怕。这样他们在学校的时光才会相对放松,他们有了任何问题才会敢于和我沟通,他们也才会相信——老师不是站在你的对立面,需要你时刻警惕、想办法对付的人,老师是和你并肩同行的人,是当你遇到问题时,会帮助你解决、陪伴你度过的人。

在课堂上的感性一面也一样——

语文学科不完全是文学,但应具有文学性。语文老师是要怀揣着一些文学理想、情怀以及对文学的热爱的。老师的情感投入了,学生的情感才会投入。语文的学习,需要培养语文情感、产生文学共鸣。当你分析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时候,虽然有一定的技巧(也就是语文思维)在其中,但你也一定要有对作品、对人物发自内心的理解,你要和这部作品、作者和人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而不是单纯地靠背一些“套路”。所以我们动情地讲语文,学生才会动情地学语文。长此以往,对他们语文素养、语文情感,以及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有极大益处的。

而当我们的学生出现任何问题、犯了任何错误,作为教师,都应以自己的专业性来应对和处理。我们要做的是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解决这个出问题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指出并通过适当且适合的引导,纠正某种错误,而不是单纯地责罚学生本人,更不会因为这些问题和错误的出现对学生本人产生任何情绪和偏见。

可以说——就现阶段而言,学生骂我一顿我都能做到不生气。这个行为,在我眼里只是这个学生或者我们师生之间出现的一个问题,而我要想的是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带着情绪去面对这个学生。

但如果在生活中,比如我的闺蜜跑来骂我一顿,我可能先哭一顿撒撒泼再说,但面对学生,不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性。

@牛正蓝 老师写过的一篇回答(小学老师当众批评孩子偷东西,该不该教育局投诉她师德?)在那篇回答中牛老师谈到了对学生偷东西的处理,被一些朋友评价“太理想化”。其实牛老师提出的解决方案,就完全是出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性——我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出气。

但仍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理解也不信任教师的专业性,所以牛老师才会收到那些评价(虽然那些评价大多数并不含有任何敌意)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什么人都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是并不能说部分教师做不到或不认可这种自己这份职业应当具备的专业性,我们就把它全盘否定。老师和老师不一样,各有目标,各有理想,虽不能强求,但也不应当因为别人“不认同、不理解”就放弃对教师专业性、对个人教育理想的坚持。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之前另一篇回答中(你怎么看待教师这个工作?)提到过的要相信教师的专业性,作为外行,也不要轻易指导和批评内行。

只有更多的人认可、信任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定位,信任并尊重教师的专业性,教师这个行业才会愈来愈好。

今天我们的坚持和信任,造福的,是未来——我们的孩子。


趣味小插曲:

某次外出听课交流,去到了曾经拒绝我的那所学校。

我把当时被拒绝的经历当笑话说出。

他们的领导哈哈大笑后和我说:“我很认真地说昂,现在还想不想来?如果现在还想来,随时欢迎,明天去你们单位办离职,后天就来我这儿报到。”

一旁的我们领导轻轻笑推了那位领导一下(和那位领导很熟):“你给我一边儿待着去……”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 
  孩子是左撇子,老师要求她用右手写字,还当面批评她的字是「全班最差的」,身为家长要如何跟老师沟通? 
  很多高校对于青年教师“非升即走”有了一段时间,想问问那些“走”的青椒后来发展怎么样了呢? 
  辞去中小学教师编制,去名校读博现实吗? 
  为什么很多中学老师说以后千万不要当老师? 
  为什么博士后的年薪远远高于大学老师(刚入职)? 
  该不该取消教师每年两个月的带薪休假? 
  深圳一中学家委会要求所有班级集资为教师购买礼物,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老师会对长得好看的学生有想法吗? 
  善良懦弱的人可以当教师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人烧肉类要沸水处理下?为什么老外没有,直接就是烧?
下一个讨论
罗永浩离开之后的坚果手机变成了什么样子?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