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位姑妈都从事妇产工作
一位三甲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一位是战区级医院副产
一位在上海仁爱医院
春节回家三人都共同吐槽业绩下滑严重,顺便鄙视了一波骨科和口腔科。
一个月下来,大部分都是生二胎的,少数三胎,一胎一周都没一个。
去自己附近医院妇产科医院转一圈不就行了
事实胜于一切雄辩、吹水、带节奏……
我认为可能还没这么严重,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官方动作雷声大雨点小,我还真不信教培房价是阻碍生育率的罪魁祸首
2.谜之三胎政策。。。
这两点其实可以体现一件事,官方没打算干预年轻人的生活,这两个政策明显是干预三四十岁那部分、有了一到两个孩子的人的。那帮人有了孩子才知道教培房价的压力,国家解决了压力,然后放开了限制
而对于未婚,已婚未育的人来说,这一年的政策几乎与他们无关。
由此我判断,生育率还没这么严重!如果说真的严重了,政策不会这么偏向
写个小事,应该能从侧面反应生育率的下降。
北医三院的产科建档黄牛号。14年的时候5000,18年的时候1300,今年就只要800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问我对五星级酒店的执念哪儿来的
不想知道也没关系,反正我是先天性脊柱侧弯。小时候不能睡软床,也不能坐软沙发。我爸妈就说对我身体不好,但是一年两次旅游住五星级酒店的时候可以。我特别喜欢睡软床,也特别喜欢住五星级酒店。
其实现在仔细想来我家好多老破小都用来置换大平层了,现在应该比当年穷才对。卖了以前的三套房买了大平层,现在我家算上大平层只有三套了。比当时穷。但是我却觉得比当时幸福。一方面是我做手术后可以睡软的了,终于有五星级酒店同款乳胶床垫了。一方面是房子大了以后幸福感提升。
我小时候家里也并非养不起第二个。我十岁汶川地震的时候父母还想过收养孤儿呢。虽然因为我反对最后没收养。我真的很排斥健康的人。我怕收养的孩子睡软床而我睡硬床。这不只是五星级酒店的问题,就算父母能提供两份五星级酒店我也不同意。
而且我也真的不是想占有父母财产。这么说吧,我宁可少一千万资产也不想要一个能坐在沙发上的兄弟姐妹。
别说什么自己生病有兄弟姐妹陪着更好,化疗全家剃光头。现实点好么,化疗全家剃光头上新闻是因为很少见才上新闻的。不闻不问的兄弟姐妹多的是。退一万步讲,我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手里那么多房子。有兄弟姐妹的话到现在也住不上大平层。
愿答案:
别,别听他们胡说
我在北京身边好多人二胎
多到我怀疑人生
而且她们似乎没有经历过职场歧视
现在甭管穷人有钱人,大多谈女朋友的时候都说要生两个孩子。男生都想要俩。真的无法理解。
我是独生女,全家就我一个孩子,我连亲的表兄弟姐妹都没有。
我就以为全世界都是独生子女,直到我搬家。
今年搬新家,发现这年头生二胎也开始内卷了么
在新小区散步
一个北京二环边上的落地窗大平层小区,
里面好多一家四口散步。
喊姐姐叫妹妹的。
我真觉得现在生育率挺高的。。。
只是我自己,与这个小区格格不入,仍然觉得兄弟姐妹比我多住一晚上五星级酒店,我就会吃亏,所以我不接受我身边任何亲近的人有兄弟姐妹。
我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北京计划生育实行的早。小时候家里也穷。我98年生的,零二年的时候房子租不出去,有时候成了负资产。像我家在密云有个院子当时菜园还要专门雇人打理,妥妥的负资产。小时候觉得家里条件也就温饱吧。我如果有兄弟姐妹的话,姐姐比我多住一晚上五星级酒店,我就得少住一晚上。是真的穷。就算父母要生我也要反对。
那真是一段一穷二白的日子,只是父母还是凑钱给我买了北京西城德胜最贵的学区房,让我读最好的小学和初中。
但是放假的时候,我父母不想让我输在起跑线上,会带我旅游增长见识。到底是出门旅游住五星级酒店还是买名牌衣服/买名牌玩具。。。我自己都需要多选一。买了名牌衣服,这个寒假/暑假旅游就只能住普通的酒店,不能五星级。我自己都需要选择。
我自己都物质匮乏,不可能同意父母生弟弟妹妹。
后来也不知道啥时候,家里多偏僻的房子都有人租了。而且租金涨的很多。2016年北京房价大涨一波,我父母直接变千万资产,也实现了五星级酒店自由。
2016年的时候我已经十八岁了,所以富人思维也很难养成了吧。
我现在还在读大学,以后如果结婚了肯定要生孩子,但是只生一个独生子女。
我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我也是独生女,我自己体验过了独生子女,独孙的好处,一定要让我的孩子也享受。
生儿子我就养儿子,生女儿我就养女儿。我会一切以这个独生子女为中心
ta三岁的时候就带ta在家玩,ta 七岁我就带ta 住五星级酒店。
而不会让我的孩子问我为什么带姐姐出去了把ta 扔在家,凭什么姐姐比我多住两晚上五星级酒店,这不公平。
二胎父母觉得让七岁的孩子将就老二在家是委屈,可是你把老二放家里他也委屈。
所以为什么不只生一个呢?
我的邻居给我的回答是,妹妹七岁的时候也可以住五星级酒店。是啊,她们出生在北京二环边上的大平层里,父母收入稳定,哪像我家零几年的时候收租不固定,今天租出去明天空置,姐姐比我早几年住五星级酒店,到我七岁的时候很可能住不上。
所以我会把姐姐看成敌人。我会觉得幸好我是独生女。
我不相信任何承诺,只能接受父母给两个孩子买双份。如果姐姐比我多住一晚上五星级酒店,以后我就把养老责任全推给姐姐。谁让她比我多享受,就要承担责任。
邻居听了我这个理论以后大跌眼镜,是啊,她们有钱人没经历过。
但是我是独生女,五星级酒店都是我住的,我权利义务对等。
希望我以后不会被周围疯狂的二胎言论洗脑。咱穷人要有穷人的觉悟。
当年开放双独二胎的时候街道主动来我家做工作,我爸妈都没商量过,异口同声说不要。一个就够了。
以后也要找我爸这样的老公。
目前还没遇到合适的。而且我北航的本科生,在北航我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男生。
可能留学生圈里不打算二胎的独生子会多?但我因为自己躺平,懒得学英语,不会洗衣服自理能力差,而且恋家就不打算出国了。我父母给我出国的美元都存好了,但我穷人思维感觉不如换回人民币我住五星级酒店,出国留学多浪费哈哈哈哈。(当然没换,因为我父母在投资,也怕我有朝一日改变主意突然想留学了 我今年23岁一大把年纪还在考研 我爸妈说给你准备好留学的钱你爱去不去,反正别怪我们不提供条件)
真的别怪我不去,我真的没有反应过来这件事。我中考的时候(2014年)我妈还说她如果买彩票中五百万就绝对送我出国,不让我辛苦中考。结果转眼我家最便宜的房子市场价都500W。我真的反应不过来。我最近考研,23岁算是考研里面比较大的了。好多人问我为啥不出国。我是觉得站在我的角度很容易想明白,我从小就被教育咱们不是有钱人,不能靠父母,只能自己努力卷高考。如果北京房价在我小学的时候涨,让我出国读我会接受 甚至在我中考的时候如果父母跟我说你可以选择北京四中国际部,咱们读的起,我也会接受。可是我都tm黄花都凉了告诉我可以出去了?那不就是把我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努力一起否定了吗?我不愿意。
目前和我家条件差不多的非独男生自己有兄弟姐妹,自己大多也是繁殖癌。
北京本地条件差一点的独生子觉得没有兄弟姐妹是一大遗憾想二胎,觉得自己哪怕把五星级酒店都给弟弟妹妹住也愿意要弟弟妹妹(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想的)。还问我父母双独为什么不要二胎——真新鲜,2016年之前拿什么养活他?拿我住五星级酒店的钱吗?
2016年以后我跟我爸妈说现在你们想生就生吧。但他们已经生不出来了哈哈哈哈
总之男的都想繁殖二胎,穷人富人都想要,但是女的不一定想要,至少我不要。但是女的最后很多妥协了。生育率低不了。。。
我后来想想,如果我爸想要二胎,这个二胎2016年出生,我也会心理不平衡。凭什么ta生下来就能住五星级酒店,而我还和父母经历过爸爸下岗的艰难?凭什么他不用经历?现在你看我十指不沾阳春水,是因为爸爸国企下岗的时候辞退了保姆,我一个小孩自己做午饭,切菜切过手流血。所以我到现在二十多岁不能动菜刀。就这么难,我也没想过如果有个兄弟姐妹帮我切菜就好了。凭什么我享受五星级酒店的时候就要有兄弟姐姐?如果他真的老了,为了公平起见,我会用菜刀把他手弄破以后才允许他入住五星级酒店。
还好后来我爸爸被一个外企录用。我也了寒暑假和爸爸一起出差,蹭住五星级酒店的日子/他们单位福利好,都是五星。
我现在想找一个和我条件差不多不打算二胎的都没有。大多数人还都觉得我家这个资产水平,应该想要二胎才对。越是上学时候成绩优秀的男生越想娶个北京本地独生女和他生两个(摔)
可是我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来,我爸爸下过岗,现在虽然五星级酒店随便住了但是流动资金也没多少,钱都在房子里。我真的不敢二胎!!!就算生了一胎ta 难道会嫌丽思卡尔顿住的多?想要一个弟弟妹妹来分走几个晚上丽思卡尔顿?我理解不了,我大一的时候经常去五星级酒店开房也没住吐过。后来不住了是因为那样会挂科。然后把大平层买了装修成五星级酒店的风格,无主灯设计,五星级酒店客房那样的设计,既解决了我的需求又让我不会真的住酒店导致挂科。住家里我到现在也没住烦。怎么会有住五星级酒店住到烦,想分给弟弟妹妹的人?
我出生的时候,我妈觉得我肯定不想多一个弟弟妹妹分走一半哈根达斯。我出生在家里实现哈根达斯自由的年代,我不介意多一个弟弟妹妹分走哈根达斯,但是我介意一个弟弟妹妹分走丽思卡尔顿。
我的孩子以后可能不介意弟弟妹妹分走丽思卡尔顿,但是可能介意分走别的东西,也就是现在我还买不起也想象不到的东西。
所以,就生一个吧。
总有人拿生育率降低掩盖阶级问题。
不要把锅全盖在生育率上面。
这个问题我还是有发言权的,坐标北京,4年多时间,我们那个社区新生儿登记下降接近百分之50,我说的是登记哈,不过自己体会。要问我干啥的,大家都知道新生儿接种疫苗吧,所有出生的孩子要去社区医院建档,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有统计建档迁入的。这个统计和真实的出生率出入基本上很小,因为疫苗是必须要打的,新出生的儿童必须要建立新生儿档案。补充下,这个新生儿包括本地和流动人口,但不管怎么说,整体下降很多是事实
前四个月每个月的分娩量在两百多,比去年同时期下降了一半
更新:刚刚看的同一个县:21年0.68W
坐标长三角四线城市
妇产科医生
有过产检经历应该都知道,产检是需要上系统的,分娩信息也是要上系统的,否则孩子连最简单的上户口打疫苗都做不到,系统是全省公用的。
去年我有一次好奇捣鼓系统的各个选项,一不小心就点进了一个县的分娩信息量。
17年分娩量2.2w
18年分娩量1.7w
19年分娩量1.2w
20年分娩量0.8w
前几年一个诊室每天的门诊量在一百二三左右
然后就变成八十左右
在往下来,现在只有四五十,一胎量没有多少增加,基本上都是30-40之间的经产妇。
先说结论:真的下降极多。
看了前几个高赞回答,主要是宣泄情绪或抖机灵为主。然而宣泄情绪或抖机灵并没有什么意义。
前排提醒:本回答不反对任何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请各位不要无端联想或发布诸如“赢麻了”“感恩”等宣泄情绪式的评论。
首先我想问两个问题:
1949年当时的中国人口是多少人,当年出生了多少人?
2020年中国人口是多少人,当年出生了多少人?
1949年中国人口为5.4亿,当年人口出生1950万人(此数据引用梁建章先生文章"梁建章:中国历年出生人口(1949-2019)--不应传播错误的数据"中表1数据)
2020年中国人口14.1亿,当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此数据引用中国新闻网报道数据"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
接下来我们对以上第一组数据进行一个粗暴的计算。
1950 / 54000 ≈ 3.61%
1200 / 141000 ≈ 0.85%
0.85% / 3.61% ≈ 23.55%
也就是说我们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已不足1949年人口出生率的四分之一。请注意,这还是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的人口出生率。这个数据意味着虽然我们的总和人口生育率为1.3,但实际因为政策性放松(不论是二孩政策还是三孩政策)导致的堆积反弹使得我们1.3的总和人口生育率实际是相对高估的数据。这里解释一下,并不是1.3的数据不准确,这个1.3的数据肯定是准确的,只是因为政策性原因导致短期内数据上升,而不是真实的生育意愿增加。我个人认为真实符合生育意愿的总和人口生育率大约为1.0至1.1左右(该数据为黄文政先生计算数据),接近韩国,低于日本。
黄文政先生简介: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硕士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组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儿童数量为2.21亿人,占比为16.61%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0-14岁儿童数量为2.53亿人,占比为17.95%
六普
表面上看2010年至2020年我们的新生儿比率总体数量上升,占总体比值上升。我们再次粗暴计算一下,2010年0-14岁儿童为1996年至2010年出生,2020年同理为2006年至2020年出生。取适孕年龄为20-49岁,可知:
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为3.32亿人,占总人口比为24.96%
2020年育龄妇女人数为3.01亿人,占总人口比为18.44%
这里解释一下2020年的七普中我没有找到各年龄段的人口数据,不过我们可以简单推算一下。取适孕年龄为20-49岁,可知2020年育龄妇女出生年限应为1971年-2000年,在2010年该部分妇女年龄应为10-39岁,可用2010年六普数据中10-39岁妇女总人数加总替代。
可见在2015年全面二胎政策开放后,新生儿数量有所上升,这证明了二胎政策是有效果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了,10年中我们的儿童数量增加了0.32亿人,总人口占比上升了1.34%,但育龄妇女下降了0.31亿人,占总人口比下降了6.52%。也就是说因为二胎政策开放导致的堆积反弹效应增加的人口,仅仅相当于潜在妈妈数量下降的人口。换句话说也就是生育意愿的进一步走低。
这里说一个反常识的事情,1949年至1980年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在世界上来看,其实是发展中国家垫底的。但是因为结束战乱,使得人均寿命大幅增长,同时基数较大,导致了人口看似爆发式的增长。(黄文政先生观点)
好了,数据罗列及分析完毕后,我们来看一下总和生育率1.3意味着什么。我们总说总和生育率1.3也没看到人口减少啊,到哪去还都是一帮人。这主要是因为人口变化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当明显感觉到人口减少时,其实就像是疲劳驾驶已经撞车了,在发现时就已经无可挽回了。
一般来说我们说的1代人,大约指30年。如果我们继续保持着1.3的总和生育率并且育龄妇女不因前段低生育而下降,同时取平均年龄为75岁。30年后,也就是2050年-2054年,五年的人口变化为,出生1200*4=4800万人,死亡9713万人,相当于出生1个死亡2个。同时65岁以上人口及65岁以下人口分别为1.27+1.01=2.28亿人,4.48+0.12*30=8.08亿(4.48亿人由六普数据中0-24岁年龄段构成,后面的0.12*30为预测数。),总人口数为10.36亿人。粗暴计算一下老龄化率为2.28/10.36=22.01%。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极其乐观的估算,在仅仅一代人后,我们的老龄化率也会达到了22%。
最后补充一条冷知识吧,2020年在东亚文化圈中,日本的总和生育率排名是 第一 。
----------一更----------
评论区 @路博舒 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很好奇,那时候还会有‘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论调吗?’”
我是一个略悲观主义者,我的结论是:排除其他影响,这句话依旧会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不排除其他影响中短期来看或者说总人口还在上升的过程中这种论调会略有下降,但长期来看或者说总人口开始下降后反而会增多。
即使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因为大国的人口基数很大,10亿人1%的失业率就意味着1000万人失业。面对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不论是谁都会觉得很难改变现状。所以很遗憾,在我看来这句话并不会消失。
不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的话,上图是梁建章先生根据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及出生率推算出的96年至85年的各年人口出生数。可以看到由于出生人口的下滑叠加总人口数及经济上升的情况来看,中短期内对打工人是比较友好的,因为总需求依旧在扩大,而每年补充进来的劳动人口却出现了下滑。但是长期来看,因为出生人口的快速下滑,导致未来总人口数开始下降后,需求端会出现一个较为陡峭的下滑。面对这种陡峭的下滑及生产力的提高,两项因素叠加后很可能会再次出现“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论调,并且这种论调可能会比现在更加普及。也就是说可能会更加内卷。
这里插一句,我们平时说的人口红利这个词并非是单纯的指人多或者受教育的人多。其实这个词的狭义表示为:人在降低生育意愿后,由于出生人口的减少,导致消费及新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上升后对经济产生短期正向影响。
@UserCN “没什么新意吗。出生一个死掉两个,那么过了这个阵痛期之后,还是可以好起来呀”
确实没有新意,我只是单纯的把数据罗列出来加上一部分自己的分析而已。针对后半句,我不敢苟同,首先我的预测是极度乐观的预测(育龄妇女及生育率不下降)。这种乐观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少子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出生人口下降,还会使育龄妇女下降。两项因素叠加,只会使得出生人口进一步降低。这个阵痛并不一定会过去,反而可能会越来越痛,因为生育率没有达到世代更替水平,既2.1,如果继续保持1.3的生育率,生一个死两个的情况就不会结束,除非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后再过一代人(30年)这种下降趋势才会停止。如果不停止则会导致情况越来越差,慢慢的你会发现我们的规模优势不再存在,供给端摊在每个产品上的单位上的成本会缓慢上升。简单来说,一个新药的研发,需要花100万,但是只有一个需求,则那一个需求需要承担全部的研发成本及生产制造等成本。但是如果是100万个需求,那摊薄后的成本则会大幅下降。比如航空,高铁,飞机等等这些看起来比较“大”的项目极有可能因为单位成本的上升而出现萎缩。
----------二更----------
修改了一部分措辞,总和出生率更改为总和生育率。
有关这两条评论,我来解释下。
出生率又称为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一定时期内(通常指1年内)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的比率。分母为相应的总人口计算的平均人数。
简单理解为,如果只有1000人即500个家庭,出生率为1.3的话,则下一代有1300人,即650个家庭,长期来看人口数是增长的。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分母为相应的育龄妇女人数。一般国际上指15至49岁的女性。
一般来讲如果总和生育率小于2.1(对已发展国家来说),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的。
简单理解为,如果只有1000人即500个家庭,总和生育率为1.3的话,则下一代仅有650人,即325个家庭,长期来看人口数是下降的。
所以,为什么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3为什么人口不降反增呢?看上面的例子,1000人生650人,总人口为1650。30年后死亡1000人,总人口为650人。650人按照总和生育率1.3,则出生422.5人。也就是说,人口是一个波动下降的过程。
所以如果总和出生率保持在1.3的情况下,不存在阵痛期这个概念,也不存在XXX年之后的人会无比幸福。因为长期来看人口在持续性的下降。
另外,人口的下降如果不停止,则导致需求端的总体下降。你以为是人均资源高了,所以生活好了。其实是总需求降低,工作岗位少了。简单的例子就是,山西的煤矿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人均煤炭资源高了,跟你没有关系。
另外还有说少人了人均GDP就上来了,大家生活就好了这种论调。怎么说呢,就挺无奈的。
2020年中国人均GDP为1.13万美元,日本为3.95万美元,大约是我国的3.5倍。如果不改变总需求及生产力,仅仅变更人口的话,想要达到日本的人均GDP需要我国人口减少到4亿人。然而在减少10亿人口的同时,10亿人的总需求也在同步消失。这种总需求的下降对经济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三更---------
这更本来是要写生育率下降的部分原因。可惜跟我之前的某句话严重背离,所以没法写了。
我只简单的发表一下看法,生育率走低和房价还有物质水平没有太大关系。认为物质和房价是决定性因素的人大概率是被带节奏了。
也千万别问我,没房子怎么生,生不起怎么生这种问题,也不用举例。我只告诉你,如果你认为物质水平的提升和房子是对生育率或出生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现在的物质水平及居住条件远超1949年,但出生率却不如1949年的25%,光这个现象就完全没法解释。
----------最后一更---------
想了想,针对出生率的下降写了个大概。结论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房价可以再涨一下
不会吧,真还有人给白岩松这类人生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