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jian-ku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最惨的莫过于活在谎言中。

P(喜欢一部分传统理论研究,明知就业困难,国内教授水平差还走学术路线|社会学博士生)这个概率很低。对于剩下的大部分学生,他们想去业界找好工作或者做前沿研究,但读社会学博士他们被剥夺了这个选项,他们被剥夺了知情权,他们活在谎言中。根据北大社会学系2018年的就业报告、博士毕业生就业67%,升学33%。假设博士生里有一半人欣然接受在远不如北大的学校里当讲师,用老旧的研究方法做质性研究,这个比例也就占总人口的16%。而我个人估计这个比例不会超过10%。对于剩下90%,他们明明有更好的选择

北大的博士不会知道耶鲁社会学系的教授发Nature PNAS的速度比他们的系主任发《北京大学学报》《探索与争鸣》的速度快,南大的学生不会知道他们的“社会计算大佬”实际期刊发表水平不如北师大土博



这是一个国内学生了解到的社会计算大佬



这是我大二的时候了解到的社会计算大佬

读的专业已经科学性死亡了,教授们为了自保而构造了一套学科的话语体系,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把大部分读这个专业的博士蒙在鼓里。学生抱着满满的期待和理想读的这个专业,结果毕业后才发现就业前景差,做的研究没意义。我看见知乎上有关社会学专业的回答大量回避这个专业的现实情况给你谈情怀,这是对想要学习这个专业的人的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说生化环材是天坑的话,社会学绝对是黑洞了,因为外部观测不到社会学的有效信息,绝大部分人被吸进去就出不来了

有水平的持反对观点的人也经常对社会学就业前景和传统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视而不见,或者以基础学科都就业困难等等一笔带过 。他们对社会学博士生面临的现实问题轻描淡写。每个学科的大部分博士不会留在学界。但问题是社会学是一个没有业界对口岗位的专业。

先说四个很残酷的现实,你们的社会学教授不会告诉你们的:

1。科研上被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的降维打击但拒绝接受现实

这是北大的余天休博士论文奖入选研究。全国最优秀的一批社会学博士的研究。(北大社会学学科评估是A+)

这是一个系统科学土博

美国一线大佬的博士有科研成果发的期刊更好的,这里拿周老师举例子是因为1。国内博士公平比较2。回答里不掺合进认识的人

我觉得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北大应该在网站上明确告诉所有想报这个专业的学生,你们的教授很大概率连SSCI二区都发不了,这是你们读博5,6年的预期学术能力上限,跟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比起来差远了。这个专业业界没有对口岗位,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请赶紧跑路。不管你是去了北大,人大还是南大

而且这些社会学的还没有自知之明,还充斥着无端的傲慢,甚至都不会正视现实。这是评论区里一个疑似北大社会学的回复

@一剂强心针 我来给你补习一下你的那些没发过SSCI的教授自己不知道/不会告诉你的:



跨越物理,AI,复杂系统,社科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包括Watts, Petland, Lazer, Christakis光顶刊上就多次提到跟那位知友类似的观点, 你社会学系的不会一个都没听说过吧?数院的可是对这些很了解诶:)

杜克博士知友的补充

2。学界业界出路都很差

基础学科都有就业压力,每个学科都有内卷问题。生化环材被劝退根本原因是人才数量超过学界业界能提供的岗位数。但社会学压根就没有成体系的业界岗位啊。请所有从这个角度反驳我的人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社会学博士没有对口岗位?

为啥互联网和金融的研究岗位不招募社会学家?这不都是跟人类集群行为密不可分的行业吗?为什么花了十年时间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人最后在各行各业都找不到发挥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工作?

然后本科优秀学生会有一部分出国深造读博,但是社会学专业顶尖的芝加哥大学直接博士生出路造假。你没有看错,一个学科已经沦落到龙头老大的博士没出路自己造假了。这件事很多芝加哥的人都知道但就是不吭气。

这是芝加哥社会学系placement。显示2016年的时候刘思达去了多大当AP,为近几年中国学生最好的出路

然而他2009年就从芝加哥博士毕业了。2016年他从麦迪逊到多伦多,却又出现在了芝加哥应届博士生出路上。

在最近的一篇访谈中刘思达自己也承认了社会学惨淡的现状。这是他们中的佼佼者的出路:大量失业。这还是一个维护这个专业的社会学教授自己的客观评价。他自己直接用“失业”形容找不到教职的人的


他在美国和加拿大最顶尖的社会学专业混了十几年后还在利用语言文化优势做中国有关的质性研究来发文章

这是一个复旦博士提供的国内就业信息,和美国一样。唯一的出路就是下游做传销

zhihu.com/question/4153

3。严重内卷

1。顶尖院系在圈内的口碑和校友资源其它院系难比拟

2。顶尖院系的博士不到三分之一拿到教职,其余失业。而且中国学生还基本都是靠文化优势研究跟中国有关的研究发文章的

我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一下:专业凉凉了。而且刘思达老师的言论侧面也暴露了这个专业的内卷程度。专业顶尖学校博士大部分失业、官网placement造假,剩下小部分靠做中国有关的质性混职称,他还在这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说别人学校“虾米”。

4。人才被理科专业虹吸

这块涉及太多具体的人和事,我不方便透露具体信息,不能把身边的人拉近这个回答里,面临社会学人的攻击,污蔑和人肉。

简单说,以前是对社科研究感兴趣的理科生会来社科专业,现在是社科专业里打算做前沿计算的往理科专业跑。我下结论社会学死透了也是因为我看见社会学里有志向做前沿的,会把学科carry forward的学生和老师很多都转到别的专业了。我敢写这个回答不怕得罪国内这群“社会学杰出教授”甚至是社会学里做社会计算的人也是因为我判断得罪这群学阀也不会对我以后有影响。我知道我以后会打交道的人怎么看这个专业,这些学阀的

社会学信息茧包括了:

1。一套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跟主流科学没有交集。国内社会学评价标准很多是CSSCI,因为教授们连英文社科索引SSCI都发不了。甚至自嗨到浙大会有教授专门研究社会学奠基人的理论。在一个科学领域发生这样的事是荒谬的。

我之前提到的陈云松。按照社会计算评价标准(SCI一区,自己专业顶刊)他不如北师大土博。但他以国内社会学标准是青年长江,经常以著名学者身份四处宣讲这个领域。导致社会学的不少学生都不知道真正的社会计算大佬啥样子

2。掩盖这个专业的惨淡就业、科研前景。知乎上搜索社会学大部分高赞回答都在谈情怀、理想。就是不提科研、待遇,薪酬、对口岗位。如果一部分人能转专业后找有更好的出路,那么这个专业是天坑专业,比如生物,化学。如果连转CS统计的可能都没有、那么大家就会学乖了掩盖这个专业完蛋的事实。这样大家都有面子

正文

学科之间是不平等的。天体物理学家17世纪就能丈量苍穹,而社科最近十几年才有了我们的天文望远镜:大数据和新兴计算方法。正如瓦茨所说,二十世纪的物理比二十世纪的社会学多了几百年的前人研究做的基础。每个认真做科学研究,努力推进自己学科的认知的边界的学者都是值得尊敬的,没有高低之分。科学的进步也正来源于一代代人不断推进认知的边缘。一个具体例子,半个世纪前哈佛社会学著名学者milgram的小世界研究虽然跟同期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严谨性和泛用性上没有可比性,但却启发了复杂网络的研究。随着98年小世界,99年无尺度网络的研究发表,复杂网络研究兴起。这个领域的元老不论是瓦茨还是巴拉巴西都给予了milgram的研究较高的认可。当年milgram 在研究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他没有大数据,没有成型的网络分析方法,他用自己那个时代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在研究很复杂的事务。

但问题就是,各位看看北大博士奖那些论文,你们觉得这些研究会启发后续研究,推进我们对复杂集群行为的理解吗?

一切广义上的科学,需要满足两点:

1。假设是可以被证伪的。

2。学者们能达成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共识

你们觉得北大的那些优秀博士论文符合上述条件吗?

国内社会学论文,千篇一律的引用一堆自己也不完全清楚,可能互相矛盾的理论,然后收个问卷,用数据跑个回归。有知友留言问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我说发42份问卷采访来华留学生叫社会学研究,用5亿推特信息研究人们心情随时间变化也叫社会学研究(这个研究发在了Science上)。

但我浏览完清华北大人大南大社会学系的网站发现国内教授基本都是前者。

整个社会学专业里目前有三个大佬,人均10+SCI一区,研究主要是广泛适用的结论而不是特殊的国别情况研究(也就是所谓的硬科学)。而国内大部分社会学博士应该一个都不认识。三个人,两个组里人大量理科生,一个自己被西北的理科大佬carry。其中一个领域大佬都关起门来说这个专业死球了(原话就是sociology phd is a waste of time)

很多人反驳我说我唯NS论。我的意思是社会学现在进入了新的纪元,而绝大部多数学者没有意识到,抓住这个机会。社会学里只有三个人这块做得很好能一直发NS。事实上他们也发过很多社会学顶刊比如AJS,ASR。另一方面提到NS也是反映了学科严重封闭,只有很少数学者的研究能得到自然科学这边的学者和期刊的重视

其中一个大佬原话:“AJS需要三年,nature半年就能出结果。AJS太费劲了等发表出来的时候已经过时了” 还有就是社会学撕裂到自己的顶刊不接受不重视大数据,这点Lazer自己也在2017年的综述文章里提到,6年里ASR只有6篇研究用到大数据。我说这个学科科学性死亡也是因为内部的无能导致无法前沿研究往理科期刊上发,学生老师往理科专业跑

这个专业面临四个核心问题:

专业的核心问题1:社会理论很多都是纸糊的

Watts 2017年发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的评论文章很好的总结了社科发展的问题:社科学界鼓励不断发明新的理论而不是用实证研究来解释众多互相矛盾的理论。

科学的发展依仗的是学科里的学者能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站在前辈的基础上推进这个学科认识的边界。而对于社会学,我们看见的是林立,未被证实,互相矛盾的理论。生产新的理论门槛低,不需要严格的数据实证,电脑模拟,而是很多可能连线性回归都搞不清楚的文科生拍脑袋想出来的

毕竟是发在权威期刊上,Watts的用词很谨慎。“reconciling the innumberable inconsistencies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s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通俗点翻译就是大量理论互相矛盾。传统的社会科学在鼓励不断发明新的纸糊的理论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社会学乃至别的一些社科专业就业差的根本问题。学了一些纸糊的理论而不是实证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例子。同样是疫情,这是社会学该有的样子。通讯作者,耶鲁的Nicolas Christakis是三个年产自然科学顶刊的社会学教授之一



这是清华的社会学教授郭于华(自己查去)。她写文章下结论不用数据,不用多主体模型模拟,全靠自己几十年来学的纸糊的理论和预先设定的价值观。

我们再来看一个浙大教授小作坊研究的典范


专业核心问题2: 大部分社会学家闭口不谈学科前景,就业待遇。

这是一个gender studies博士写的回答。总结起来,除了学界,业界就业机会,工资,科研成果,社会地位,她啥都说了。如果你也想读完硕士再读博三年,还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或闭口不谈,欢迎去读社会学!反正我是溜了。而且这种人还特爱搞对立,搞得好像读的学科前景大,应用广就都是为了物质回报读的

我不知道深度学习一个理论是啥意思,但估计跟deep learning 没啥关系吧

这是某高引gender studies学者值的研究。不了解这个领域的理科生可以看一下。

留言里有一个牛津社会学博士也认为一个专业用发表期刊来衡量是“世风日下”,至于原因,大家去猜猜吧。国内大部分博士应该都不知道前沿的大佬,诸如王大顺,巴拉巴西,甚至社会学里的Michael macy, James evans, Nicolas christakis。有些社科,比如社会计算已经开始发展重工业了这些社会学博士还在嚷嚷“刀枪不入”。

核心问题3: 学阀现象严重,学科封闭

社会学学术能力评审的重要标准中国社会科学期刊(CSSCI)是南京大学搞的。我们现在来看看南大社会学教授的水平:

青年长江梁莹

我敢指名道姓说这些社会学杰出教授也是因为1。我觉得自己几年内就能超越他们所有人2。我估计社会计算里他们会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后续学者看到现状也不会选择进入社会学

“不了解情况瞎说”

@michaelccer 社会学这几年一共有过四个中国拿到美国名校教职,宋熙,周翔,施永仁,和一个去伯克利的我不了解的。其中宋熙博士是统计,周翔本科清华物理,博士安娜堡统计,他俩都是谢宇的门徒,施永仁是华中科大工程本硕。你拿一个本科物理,博士统计,大佬门徒,依靠文化优势做中国研究的人来证明社会学博士的前景,这在我看来很没有说服力,也证明了你根本不了解情况。你所知道的最厉害的社会学教授谢宇发过几篇PNAS,都是中国相关研究。我说的说读社会学浪费时间的教授光science就发过三篇,还都是研究的普世存在的规律。正如我所说,这个专业死球了然而国内最顶尖学府的人还被蒙在鼓里。这是你要的“统计思想”。

我挂人实在是有些气愤,万一哪个人听她说的报了社会学专业以为出路很好结果毕业后发现找到教职的是统计专业的,她负责是吗?


核心问题4:遭受大数据+计算方法的降维打击

大数据和计算能力就是蒸汽机。它缺点再多也不改变它会取代马车的事实。这是一个明显语言组织能力比我强的知友总结的社会计算

zhihu.com/question/4247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研究发在了Science上。这个研究用大数据推翻了之前所有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用了6000万推特用户和11个国家电话运营商的数据,发现关系强度并没有随着社交网络距离增加而减弱。相反,高社交距离的关系强度也不低。作者称这种关系叫虫洞。数量稀少,但却联系着截然不同的圈子,让信息能快速在网络中传递。

而之前所有的常规数据得出的结论都是关系强度随着网络距离增加而减弱。原因是常规数据量级很小,在几百到几万的样本里几乎不会出现社交距离在四以上的关系(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学校几万人大致所有人都在四度隔离以下)。也就是说,这个结论只有样本量本量大到人口级别的时候才会显现。小样本数据是看不见的

小数据的研究做一万遍也不会得出大数据的结论。定性研究的话可能会得出这个观察,但是定性研究的问题是,只给出了一种解释或者可能而不是确切的答案。后续研究不能建立在一种可能上。在大数据面前,传统的社会学定性定量已经没有区别了。

第二个研究发在PNAS上

Shorter Distances between Papers over Time are Due to More Cross-Field

References and Increased Citation Rate to Higher Impact Papers

我有相同的想法,但遗憾的是Atila先我几个月做出来了。简单来说就是构建整个自然科学的引用网络看看距离是随时间增加还是见效的。通俗来讲就是科学是在细分,隔离还是更加跨学科,融合。

当时教授听说我的想法后很感兴趣,专门找了一个他认为诺奖级的学者问这件事,得到的回复是应该是波动的。这个学者觉得学科之间的距离会不断扩张和缩减。

然而事实却是:学科之间的距离在稳步缩短。

也就是说最顶尖的学者也不可能纯凭脑子或者小样本数据猜到答案。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只能靠数据来回答

学物理和计算机的知友可能听说过邓肯瓦茨。他是复杂网络元老,引用10万,SCI一区发过十几篇。他虽然出身工科但因为做了很多网络科学,社科研究(其中很多还发在了science这样的自然科学顶刊上)而一直自称自己是社会学家,不论是网站自我介绍还是TED Talk里。结果等2019年去宾大时,他拿了理,工,商三个不同学院的教职,唯独没有社科的,连他都身体很诚实的跑路了。回母校康奈尔做讲座的时候在座基本都是计算机,数学系的。国内社会学的干脆都不知道这个人。这就是目前社会学现状,最厉害的人都跑路了底下的还不知道发生了啥。就跟美国疫情爆发后议员自己抛售股票去了,而底下的选民还在嚷嚷“我相信上帝,我不相信科学”

评论区里一个知友很好地概括了社科正在经历的来自大数据+新兴研究方法(复杂网络,NLP,AI等等)的冲击

我来举个例子。这是有15年学术生涯的康奈尔社会学系undergrad director, 发过7篇政治正确研究。

这是9年学术生涯的信科AP,发过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至少三篇政治学顶刊等等。两个教授从发表数量,期刊质量到研究范围都没有可比性。讽刺的是政治正确教授还摆架子不让本科生上她的课,而信科AP鼓励本科生的科研想法

那些自己不懂还在维护这个枯骨一般的学科的,你们就没有想过,读这个专业读了十年,博士毕业才发现出路很差的人是咋想的?你们能为他们负责是吗?那些明明有更好的选择的,但是因为对社会学不了解选了这条路的人,他们的内心感受你知道吗?

最后,是我的主观判断:

这个专业无下限,一些教授价值观堪忧

斯坦福周雪光,北大客座教授



这是华东理工的社会学教授黄玉琴写的。写作背景是山大学伴新闻后,北大客座教授,普林斯顿杰出教授谢宇做的编辑

华东理工社会学排名国内10,11。系主任黄玉琴能公然否认现实。几百万学生关心为什么学习成绩差的留学生能拿到一年最低6万,最高20万的奖学金,而刻苦学习的中国学生的奖学金只有几千一万。她却对这些全民关注的事实视而不见,进行一定程度的否认,强行推进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叙事

“坊间充斥着太多刻板印象及情绪判断”

同一个学校,留学生20万奖学金。出身贫寒、一天学十几个小时的中国学生的励志奖学金是1.2万,很多努力的还得不到。然后这个本应追求真理的学者却用“刻板印象、情绪判断”来掩盖种种令人发指的事实。

“定量的数据不够、无法说明问题”。然后就去引用同行在野鸡英文期刊发的灌水文章而不是统计一下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数额


我这个回答深入分析了黄玉琴的几篇神作

zhihu.com/question/4211

北大谢宇

清华郭于华 google her I dare you

浙大冯钢


我插一句,这个冯钢是国内的“韦伯专家”(韦伯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意思就是他专门研究百年前的社会理论的。请问学物理的,你们见过“牛顿专家”,“伽利略专家”吗?学化学的,你们系里有教授是“道尔顿专家”吗?学计算机的,你们的研究领域细分有图灵研究吗?如果社会学是科学的话,为啥还会有学者专门研究百年前理论的人?莫不是学科根本就没实质性进展?

南大梁莹



我不了解国内社会学具体情况,这些教授也不代表社会学的全貌。至少我在浏览清北人教授的时候对那些研究留守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教授是满怀敬意的。

我很幸运本科就遇到了大佬点播,及时止损跑路了,可很多人读到博士才慢慢这个专业系统性存在很多问题,这时候已经没有退路了

最后这里我直接对一些社会学专业的人说一下,我知道你们在自己的社科群里骂我,给我安一堆罪名(“否定人文精神”,“粉红”,“鼓吹理科”,“不支持进步(境外)势力”),甚至人肉我,给康奈尔写信blackmail我。我对这些卑劣的手段免疫,因为17年就有人这么干过了。别躲在文科生回音室里,站出来反驳我。我想看看你们读的几十本社会学经典理论都教会了你们啥。我很好奇你们能拿出什么实质性论点

毫无疑问,我这个砸场子的回答被很多社会学专业的人盯上了。大量观点模糊,对的我人身攻击。连赞同我观点的人也遭到了这样的攻击。下图这个疑似北大出来的“社会学护教军”对别人的具体观点的反驳是“我笑了你没底蕴”

这是一个人大社会学学生(人大社会学学科评估A+) @杯中窥人 。跟别的一些社会学学生一样,他用下三滥的人身攻击,人肉等手段对付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人。但最滑稽的就是,

他反驳我的理由是我“全盘否定人文精神”

我的观点论据都是在支撑社会学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已经停滞不前,要被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科研究领域取代。这个学校专业顶尖的学生对我的反驳是我 “没有人文精神” 以及“对科学主义崇拜”。作为一个立志投身科学研究的人,我崇拜科学主义

国内专业最顶尖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居然都没有能力组织出有效的反驳观点,甚至连科学和人文学科都分不清。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拿我跟他对比一下、我很自豪的喊出自己母校的口号:“少壮不努力,老大考隔壁”


既然我说社会学理论是纸糊的,那么你们就拿出证据,证明有数学家、物理学家会引用的社会学(确实有,只不过他也在劝退)

既然我说社会学科研能力很差,被理科降维打击,那就麻烦你们举例子哪个社会学土博的科研能力超过系统科学的青年长江

既然我说社会学就业差,博士大量失业。就麻烦你们拿出社会学博士就业去向好的数据,拿出社会学博士被中金,阿里等大厂高新聘用的例子

评论里社会学专业的是这样骂我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就是社会学博士们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其中有一个牛津博士观点跟低下俩相似,但人家还是有比较有礼貌的我就不挂了。我来砸他们饭碗,他们当然会攻击我,但拜托能不能有点水平?就跟这个领域的论文一样,他们写的一段段文字也基本都是无效信息


他们的反驳我总结起来就是:

1。我不喜欢你说的,所以你白读了,没受过正规训练。所有你列举的证据我假装没看见。

2。社会学如此伟大的学科岂能用科研成果,期刊水平衡量?太肤浅了

3。啥?有社会学教授经常发NS?我们系的XX大佬只发过SSCI。信息量太大了,

我不关心社会学的人怎么看我,因为我这个回答就是来揭穿他们的谎言的。我关心那些被忽悠进这个积重难返的专业的学子,我能劝退一个算一个。如果赞同我的回答请转发一下,可能能节省一个学生几年的宝贵时间


user avatar   ice-s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

前两年做了个项目,快做完了,导师转校(没提前告诉任何人),带走了项目,说到时候发了给你coauthor,至今没发(四年了)。

第二个导师,业内很厉害的大师,也教了我很多新东西,像个慈爱的爷爷,不到一年,生病了,我因为不愿放弃这个项目,一直没换。直到两年后,才又找了一个副导师。

不到一年,副导师退休,又过了几个月,我主导师病逝了。

我受到打击,萎靡不振,重度抑郁,一度自杀入院。抢救回来后休了半年学。

现在又换了导师(好心收留了我),项目成果也整理的差不多了,正要发出去毕业,然后遇到了新冠。

加油吧,很快就能不辜负我前导师的遗志把这个项目发表了,再坚持一下!

(今年第六年了)

——————

谢谢大家的关心,我真的没想到在知乎的第一个火了的回答,居然是因为我太惨了????

其实我并没有感觉自己特别惨,真的就是稍微有点儿不那么幸运而已。我一直觉得主要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所以才会混得这么惨,如果自己勤奋一点,把很多东西做好的话,就不会混成这样了。

其实我也是有机会选择其他老师的,但是我一直想要坚持做这个项目,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的。包括第一个老师走的时候,虽然很突然没有告知我吧,但也是帮我去联系了另一个老师的。但是我不太想去那个方向,所以拒绝了,于是才找到了我的上一任导师。所以其中也是有很多的原因的。后来坚持没有提前去找别的老师,是因为我是真的希望能够把这个项目做出来。

顺便讲一下,我虽然写的是复旦,但是那是我的本科院校, 我旦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院里会关照的。

谢谢大家关心我的头发,头发还是挺多的,不过焦虑的时候,会有不少变白。

而且好在我的年纪还不是很大,才20多,还有机会的。


最后我特别想吐槽的一点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默认我是个男孩子呢????

——————

哦,对了。

因为大家都说我有点克导师,所以能不能请大家帮我祈祷一下:在这个疫情比较严重的状态下保佑我导师身体健康。我是真的挺怕的 ,毕竟光我们郡都几千了。


——————————

2020.11.12更新

刚答辩结束,拿了个A,毕业了!

噢对了,我导师下个月退休。我又陪走一个老师。不过,还是恭喜他退休。



——————————————————

期刊论文被接收了,但是我导师前几天退休了,求问大家有知道publication fee在这种情况下找谁付吗?(通讯作者也是我本人。)

论文发出来了,不是什么nb的杂志,但还是希望前导师在天有灵能得到安慰。今天上午小秘还在和我沟通publication fee怎么付,下午才付成,想不到就赶上了今天1月6号这一期,我居然也有这么幸运的时候,感动地哭了

最后一次更新,终于上岸了:

导师人特别好,是个年轻有为的大神,知道我的“体质”都没嫌弃我。真心祝愿他一切平安顺遂!一定会的!

我的故事就分享到这儿吧,谢谢这么多人关心鼓励我,我现在真的很好!复诊医生也说我病情基本好了,也和我爱人结束了长达六载的异地,在疫情的居家工作中团聚了(虽然在这几天的暴风雪中的断水断电中瑟瑟发抖 ,好在大家互帮互助),也终于能继续在生命科学中探索开拓,我相信一切都会在我们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好的,也希望每一个挣扎在苦海中的人,永不放弃希望,不放弃自己,尊重生命求存的本能,把自己的人生照顾好。这个世界很好,你也很好。

最后,引一句古剑三的话与诸君共勉:

愿我人族,星火相传,奋飞不辍。


user avatar   chang-you-hai-d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中一女同学,读博士的时候,硬生生把导师读成了后妈。

我觉得很少有人能比她惨!


补充:我高中同学的姓氏以T开头,所以简称T。

读硕士的时候,她母亲突然病逝,父亲内疚不已,觉得自己多年来忙于生意,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是对家人疏于照顾。妻子去世,女儿成了他唯一的亲人,决心后半生要好好陪伴女儿。于是T爹在最短的时间内从退出公司管理职务,只保留了一个股东的身份。很快,T爹在T读书的学校家属区买了一套房子,自己每天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

因为父女二人同一个专业,而且T的父亲原本也是学界大佬,八十年代公派留学德国,30出头就当上了副教授的选手,只是后来投身企业界,中断了学术生涯,否则也该是博导了。所以T爹隔三差五也可以给T一些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T读博士的时候,科研压力太大导致神经衰弱,父亲看了心疼,于是和女儿约定每天晚上七点半父女俩一起在学校里散步一小时。结果散步的时候偶遇了T的导师,两人就此相识。过了不久,T出国交流,一年之后T回来的时候,发现父亲晚饭后不再和她一起散步,而是和她导师一起散步。

原来T走之后,父亲思女心切,于是每天都要到和女儿一起走过的地方溜达溜达。走着走着就遇到了T的导师,T导师当年四十多岁,但是天生丽质加上会打扮看起来像是三十多岁,早年离异,一直没有再婚;T爹当年五十多岁,身材高大,气质儒雅、谈吐不俗,模样可以参考韩国总统文在寅。两人相遇很自然的聊到了T的学业,又很自然的聊到了专业。T爹专业基础扎实,又有多年的企业从业经历,和T的导师有了许多共同话题,二人相互引为知己。紧接着T爹又利用自己在企业界的资源,帮T的导师解决了几个棘手的的问题,令导师对T爹刮目相看。此时二人所讨论的话题已经不仅限于学术问题,开始讨论三观了。二人惊喜的发现,彼此三观甚合,于是爱慕之心油然而生。等到T回国的那会儿,导师和他爹就等着她回国和她当面说明情况,然后领证办婚礼了。

T得知此事后,也乐得父亲晚年能得一知己,有个人照顾,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导师和她爹结婚后,他爹就成了她导师组里的义工,甚至学生发论文的审稿工作都由他爹代劳。

而T最后却被延期毕业了,原因据说是她爹觉得她的论文做的不太好,让她毕业会砸了她爹和她后妈在业界的招牌。

时至今日,已经身为人师的T,依然时常在学术上遭遇爹和后妈的男女混合双打,这是我觉得她比较惨的原因。


评论区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质疑,我在此集中回答。

1、T是不是答主本人?

真的不是,答主是公的。我也不是他们家女婿,我老婆虽然也是博士,但是比我小了近十岁(八岁)。哈哈,不要脸的自豪一下——老牛吃嫩草哦!

2、 T和答主什么关系?

高中同桌,属于铁哥们儿那一路吧。家里是世交。

3、为什么T的父亲离开学校多年之后还能指导博士?

T爹也是有博士学位的人,而且还是当年牛上天的德国名校,专业是药物化学,下海也是在药企的研发部门。

T爹还有一个比较神奇的地方,T妈是T爹硕士导师的女儿,于是我爹作为多年老友,对T爹的婚姻史有一句精彩的描述:年轻时娶导师的女儿,年老时娶女儿的导师。

4、后续如何?

后续就是T现在在她读书的城市成家立业了,老公是后妈学校的海归青年教师。她本人毕业后被导师(后妈)推荐到一所高校工作,生活很美满,孩子交给了她爹和后妈带,一家其乐融融。

后妈在学校是严师,在家是虎妈。她爹和后妈刚结婚的时候,后妈的儿子还在上初中。有一次她回家一进门就听见后妈在书房教训儿子——你学习怎么这么不上心。“啪”!能不能跟你姐姐(T)好好学学。“啪!”现在我们一家除了你,三个博士,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估计连XX附中都考不上,你还有什么脸在这个家里生活?“啪”!你要是再不求上进我就真的不管你了!“啪啪!”然后,T就看到了她那个身高一米八,长得白皙帅气的弟弟,顶着一脸手指印从书房出来……

但是,据T说现在只要她女儿甜甜的叫上一声:“外婆!”后妈立即丧失所有原则。

5、弟弟现在也读大学了,估计不出意外也会继续深造。而弟弟的专业则是生物制药。如果说T当年遭受的是父母的学术混合双打的话,估计T弟弟接受的将是来自爸爸妈妈姐姐姐夫的家族式学术群殴。

我也觉得弟弟的将来可能比她更惨!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sunt-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说惨,谁能有张益唐惨?

张益唐9岁时就知道了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从此迷上数论,小学3年级时甚至独立证明了勾股定理。

他被公认是北大数学系78级最强的存在,在读完硕士后,还留校任教了一个学期。

据他自己说,在北大读书期间,他独立证明过一个数学猜想,后来发现国外已经发表了相关证明论文才作罢。

1985年,在北大丁石孙校长推荐下,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生来美留学,在普渡大学跟台湾导师莫宗坚读博读了7年。


悲剧的事情是,张益唐的博士期间在做Jacobian Conjecture,本来是做出来了的,但是他使用了莫宗坚的一个重要结果作为引理,最后投给期刊审稿时发现莫宗坚的那个结果有问题,所以他自己的论文也不成立。虽然后来还是因为文章里做了很多工作被授予了博士学位,但是莫宗坚觉得他让自己在整个学术界丢人了,所以就没给他写推荐信,搞得张益唐连博士后的工作也没申请到。外加当时苏联解体,大量苏联数学家涌入美国,张益唐毕业后即告失业。

然后没什么成就的他就去打工,卖汉堡,做收银员什么的。很难想象一代名校数学才子为生活所迫流落市井,数年间沦落到在餐饮店打杂,甚至在车里过夜的窘境。

我看到一些介绍张益唐的新闻里说成什么“他在地铁三明治店里工作”......那叫赛百味(Subway) 好不好。

“他(莫宗坚)没有为我写推荐信,我因此很多年没找到工作,最后差不多沦落街头……后来帮人做餐饮”。张益唐说。

此后,张益唐一面自己坚持数学研究,一面努力维持生计。

北大那帮同学们说起他都觉得遗憾不已,于是1999年两位学弟推荐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了个临时教师的职位,去教微积分。2005年他才转为正式讲师。直到58岁,张益唐一直安于做这个讲师,甚至从未试过主动去争讨什么。数学界大概已经把他忘记了,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没有丢掉数学。有太多问题可以想。历史上那些从来没有攻破的数学猜想,每一个都可以去尝试。他得慢慢筛选出那些很有意思,而且还有希望做出来的问题。

2012年7月3日,也就是美国国庆节的前一天,张益唐当时正在科罗拉多州拜访朋友齐光(Jacob Chi)。几个月前,因为儿子即将要上高中,齐光就请张益唐辅导他家儿子微积分。

张益唐教书之余都会小憩一番,他常常喜欢沿着住所的后院漫步,正如齐光说的那样:“我们住在山里,不时地会有小鹿跑出来,他便抽着烟瞅着鹿,而没有鹿的时候,他就那样静静地走着、思考着。” 7月3日这天,他茫然地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来来回回兜转间突发灵感,忽然获得了解决“素数有界性”问题的思路。在那一刻张益唐意识到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其后,他完成了他那篇旷世之作《素数间的有界距离》(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的撰写,又花了几个月时间补充一些细节, 系统地检验论证过程的每一步。

张益唐研究的是素数有界性,和著名的“孪生素数猜想”密切相关。素数有界性是说有无穷多个素数对,它们大小之差不超过一个给定的常数。张益唐证明了这个常数可以小于7000万,而孪生素数猜想是说这个常数最小可以是2。尽管相比于2,7000万是个很大的数字,但这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这么一个上限。从无穷大到7000万,这是从无限到有限的突破。


早在2005年,GPY方法的横空出世使人们意识到离孪生素数猜想的第一次突破仿佛近在眼前,离最终迈出历史性的一大步看似只有“一根头发丝”一样的距离。

2008年,美国数学研究所把研究“孪生素数猜想”的数学家请来,包括张老师后来那篇论文的审稿人伊万尼克,召开了为期一星期的“孪生素数猜想”证明的研讨会。会上数学家们经过反复讨论尝试,悲观地认为现有条件下孪生素数猜想不可能有什么突破。

所幸,张益唐当时没资格获邀参加,并不知情

2013年4月17日,他没有告诉任何人,默默地就将这篇论文提交给了学界最具声望的期刊《数学年刊》。


一般这本期刊从投稿到发表要一年,但这次在短短三周时间里这篇文章就过审了,创下了《数学年刊》130年来审核通过的最快纪录。当张益唐听说文章被接收时,他打电话让妻子留心最近的媒体报道,说“你会在那上面看到我的名字”,然后他妻子就回复说“你是不是喝醉了”

文章被接收的消息传到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告诉张益唐,他不用教书了,因为各种邀请会纷至沓来,他也不会再有时间教书。他的薪水会涨,职位也会变更。只有系里的秘书老太太问,张益唐还会替系里的饮水器换水吗?

论文发表后,张益唐对找到比7000万更小的上限并不感兴趣。他认为这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一种体力劳动。但是在张益唐公布一周之后,全球的数学家开始争相寻找最小的数字。其中之一便是我们的陶神陶哲轩( Terence Tao),他搞了一个“Polymath8”项目专门来刷这个下限,听说目前这个下限已经被刷到了246。说句题外话,陶哲轩可能确实花了太多精力在这种搬砖问题上,很多人都感觉这对他的天才头脑而言是种浪费,唉,只能说他高兴就好。


据其他数学家透露,张益唐现在正在研究Landau-Siegel零点猜想。“很多人尝试过那个问题。”伊万尼克说,“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做事情不紧不慢。如果Landau-Siegel零点猜想需要再花上十年时间,他也会乐意。除非你解决一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或者从一开始解决方法就很明晰,否则的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卡壳。但是张益唐不在乎卡壳时间的长短。”

像张益唐这样喜欢挑战难题的数学家是不多见的。追求终身教职,需要一个学者频繁地发表论文,这通常意味着将研究缩窄到某个特定领域,对此,张益唐没有兴趣。他似乎不想和其他数学家竞争,也不因数年来只是一名普通老师而不满,要知道和他同辈的数学家都是教授了。

了解他的人中,没有人认为他适合做终身教授。“我认为他的做法很聪明。”纽约大学的杨鼎表示,“如果你成为一名优秀的微积分老师,学校就会非常倚重你。你很廉价,也很可靠,学校没有理由解雇你。在这个职位上做了几年之后,你会驾轻就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其他问题,只要你在生活水准上没什么大要求。当然有人尝试担任非终身教职,但是通常这些人都资质平平,个性古怪,生活糟糕,而且不喜欢解决问题,但张益唐不是。”

被问及哈代关于“数学家和年龄”的定论时,张益唐说,“那话可能不适用于我。我仍然有直觉,我仍然很自信,我仍然有其他的愿景。



PS:这是张老师2018年来南科大开讲座时的照片。当时我正打算午休,忽然发现有关他讲座的信息。于是在距离开始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时从寝室冲出,跑了1.5公里,及时赶到,成为”坐无虚席“的一员。好像忘记合影了,emmmm……

开讲前:

后来人太多,张老师让大家干脆直接坐台沿和地上:




参考资料:

zh.wikipedia.org/wiki/%

张益唐南科大讲堂解析孪生素数奥妙

谢丁:《隐者张益唐》

ppwwyyxx.com/2013/Yitan

张益唐传奇:逆境中的数学人生(图)

Zhang, Y. (2014). 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 Annals of Mathematics, 179(3), second series, 1121-1174. Retrieved from jstor.org/stable/245227

《纽约客》专访华人数学家张益唐,这个牛人取得了什么成就?

newyorker.com/magazine/


user avatar   jiwei-z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点赞数竟然破三千了…做博士太不容易了o_0


以下原答案:

想象以下的几个场景:

1. 公司让你盖一栋房子。你废寝忘食自己花钱出力用了两年时间眼看着房子就要盖好了,这时老板突然告诉你,你这房子地基打的不对,得拆了重盖。你问老板怎么不在我盖地基的时候告诉我。老板说我不管,你要在剩下的一年里重新盖个房子并通过验收,否则你就卷铺盖滚蛋,之前盖房子垫付的钱和工资公司也不会付给你。

2. 公司让你盖一栋全新设计的房子。新房子不允许和世界上任何一栋已经存在的房子有同样的设计。你自己废寝忘食花了半年时间拿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又用了一年半时间盖房子。盖房子的过程很辛苦,眼看就要盖好了,有一天你出去旅游时发现隔壁城市竟然有一栋房子跟你图纸上的设计一模一样!这时候老板走过来说你要么在一年以内重新拿出一个新设计并且把新房子盖好并通过验收,要么你就卷铺盖滚蛋,之前盖房的钱和工资公司也不会付给你。

3. 公司让你盖一栋房子,你盖了一半发现了一个技术难题,盖不下去了。你问老板怎么克服这个技术难题,老板说是你盖房子还是我盖房子,你自己想办法!总之要在一年内把问题解决并房子盖好通过验收,否则你就卷铺盖滚蛋,之前盖房的钱和工资公司也不会付给你。

4. 你辛辛苦苦花了几年时间盖了一栋房子,老板说我觉得这栋房子不错,可以拿去相关部门验收了。你很高兴,拿去给相关部门验收。验收部门看了房子后说你这房子毛病太多了,不符合我们的验收要求,得大改。你回去跟老板说:“您不说这房子没毛病吗?”,老板突然改口说他觉得验收部门说的有道理。要你赶紧短时间内重新想办法把房子弄合格了,否则你就卷铺盖滚蛋,之前盖房的钱和工资公司也不会付给你。

5.你终于受不了了,一咬牙一跺脚说老子TMD不盖房子了,我卖水果去!这时候电话铃响了,是你妈妈,她问孩子你房子盖的怎么样了啊?大家都觉得你能在大公司盖房子很有出息,都夸你了不起。平时悠着点,别累坏了身体…

很多人觉得读博士最惨的是身体上的累,要看很多文献,做很多实验,写很多论文…其实这是一个理解上的误区。

博士生十之八九是没有在怕累的。最惨的不是累,而是你发现很多时候你累的没意义,你遇到问题想解决,你迷茫,你不知所措,你想要寻求帮助而又发现没人能帮你,这时候你一抬头,发现你离卷铺盖滚蛋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而家里人还等着你衣锦还乡…


user avatar   Fred_Paglia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一舍友,时年41岁,脱产,没工作,欠债30万,跟老婆两地分居,没生孩子,当时学制是3年,大叔读到了第7年,资格考还没过。

清华每个院系毕业要求不一样,有的是通过资格考有的是通过论文中期可以领取一个毕业证。

大叔资格考没过,于是面临肄业,等于七年白读了,啥证都拿不到。

大叔和他老婆,原来是西南某省省会一个三本的英语课老师,后来高校改组,别的高校是三本变二本,大叔他们学校是要三本改大专。他想要有更好的发展,于是34岁考上了清华的博士,当年还没有高校35岁卡线不要人的制度规定,虽然是英语专业,还是挺厉害的。

在读博之前,大叔的人生很励志的,最初是大专毕业,回到县城当中学英语老师,后来自学高考续了本科,继而去了中部某省省会的一个中学当老师,大叔讲课还是有一套的,拿过几年优秀教师。之后又读了一个末流211高校的在职研究生,于是跳到了那个三本去当大学老师。他老婆是正规硕士毕业,比较年轻的同事,愣是被他的朴实俘获了。

大叔来清华第一年当助教,兼职过某理工院系大一新生一个学期的英语基础课老师,还拿过优秀奖励,后来读书压力大,清华什么课都需要演讲,大叔思维还是不太能跟上潮流的,于是各种被学霸虐之后,再加之当年考博前,功课做的不到位,遇到了一位公认的严师,于是就……

在面临肄业前的大半个月,那年貌似是中南大学有一个硕士因为压力过大高坠,大叔在宿舍跟我提及此事,问我你不是硕士刚毕业吗?现在硕士压力有那么大吗?

说到激动处,大叔说,我告诉你啊,我还欠着30万呢,我老婆跑去东南沿海一个二本师范找到教职了,她要跟我闹离婚呢呀,家里还看催着我们要孩子,你看我这样了,也没事儿啊!

后来,严师还算是对大叔比较仁义,介绍大叔去了北五环附近一个中学英语辅导机构当课程策划讲师,辅导机构待遇挺不错,给了他一个单间的办公室,发了苹果电脑和华为手机,每个月有1000多的房补,大叔于是搬出去租房子了。

四年过去了,今年春节互送祝福时,大叔说自己换工作,到了一个国营三流出版社工作,还在北京,欢迎大家找他出书。


user avatar   gao-bing-bing-52-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挂一个我接受不了的评论吧。我这种小透明第一次这么多评论。然后我评论了一下,不是给大家的。是因为看到这个人讲什么老婆车子还是八成新的什么鬼话。我觉得完全接受不了。不是为了打扰其他人的。希望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说一个前天发生的真事儿。

师大的一个师兄,12年本科毕业,17年博士毕业,毕业了就是湖大副教授。后面去了湘雅继续做副教授。很厉害了吧。发了很多一区的文章。工作以后特别努力。人也特别好,教我老公做过实验。我老公说他人脾气好,各种nice。很羡慕。

然后最近在群里大家恭喜他喜得千金。

在我心里,基本就是学生物这个年纪人的巅峰了吧。真希望自己也能这样。

前天晚上和老公打电话,我俩异地,说起来我说好怕以后自己博士毕业没出息。然后看了一眼群里,老师讲,师兄去世了。

猝死。

他中了面上和国自然(经提醒是青年基金)。他刚发了一篇13分多的文章。他的女儿出生不到半个月,老婆还在月子会所。

据说就是去世前一天晚上还在熬夜做实验。

我觉得其实这才是最惨的吧。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人死如灯灭。

我和我老公说,没关系啦,一辈子没有出息能一直在一起就好了。

希望逝者安息。

也祝各位在读博士顺利上岸。其实读博士不是为了功成名就,更多是一种思维模式和建立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再不过也是为了以后谋生的提升手段。其实如果你不想大富大贵,博士毕业安安稳稳的找一个工作过日子没那么困难。

我可能不太上进。我想要的就是毕业,有生活。我的实验室本身不太具备中科院水平,大概率我只会发一篇二区毕业。我也曾经焦虑过,吃过药。现在我没有想博士毕业了一定要有个好工作。为了健康每周四五次瑜伽,上两到三次线上英语口语课,每周跑跑步,准备去考个教师资格证,做好一切准备。大概率我是个水博。

我只想和我老公,我爸妈以后过普通人的生活。没人讲过博士一定要如何吧。如果脱离了生活本身,奋斗就成了一种空洞的事情。

祝大家健康的度过一生。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Update一下,已经回国来到一所高校新开设的博士专业继续读博生涯。

蒙老天眷顾,在无路可走之时,面前有了一扇门。

程浩先生的写的文字,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候,挺了过来。心理上的坎过了,接受了现实,后面无非是理性压倒感性的过程。跟学校argue,暂时休学,整理学术资料,做计划表买票回家。大半年的时间如梦似幻,当自己落在祖国的土地上的时候,百感交集。回头看,不过是“幸运”与“机缘凑巧”。

之后,国内选学校的时候,朋友圈有人转发了一篇某院校新开设某专业的通知。凑巧被我看到,又侥幸申请成功。新的研究领域在学术上可以视为过去专业理论延伸后与新技术的结合体。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伯爵在城堡,2013)

此生虽从未与程浩先生谋面,但是我期待某个时空中,我们能相遇,向你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祝所有生活在不凡岁月中的平凡人,一生平安。


分割线

人在北美,文科博一,疫情后转online课程,在家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学校通知导师国际学生的funding大幅缩水,下学期没钱给我了。不光没钱,本来的ta工作也取消了。还没难过几天,导师就开始发烧加咳嗽,疑似肺炎。她在本地封城后,坚持每周四晚上去上瑜伽课。上周送到本地一个小医院去急救,到这周一点消息都没有……系里发了通知给所有她的博士生,说她情况不大好…系里其他的教授也请了至少一年的假…我这个专业在九月开始的这一年系里没有教授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咋一看,心想,瑞士顶多被人拦截了些口罩,能惨到哪里去啊?




           

相关话题

  都说读博选导师大于学校排名,可是这个事情的界限在哪? 
  家庭月收入 25000,大一要求买 5000 手机与 10000 电脑合适吗? 
  中科大博士编写游戏外挂被抓,事情真相是怎样的? 
  怀孕期间有个很靠谱的老公是种什么感觉? 
  读博士之后不从事科研工作,那么读博的意义何在? 
  我爸让我明年工作后每个月给我同父异母的妹妹打钱,我该如何拒绝? 
  女方怀孕8个月,我回家不想洗碗,她就哭了,我想离婚可以吗? 
  70年代出生的多子女家庭的长女面临着怎样的生活和怎样的过去? 
  如何看待 2030 年左右国内高校将迎来退休潮,届时高校教职市场将会出现适当宽松的说法? 
  婆婆的癌症治疗费用让我快奔溃了,我想离婚是自私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军无人机部队臂章出现了中国地图剪影?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的论文放出训练好的模型和测试脚本,但不开源训练代码?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