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常常嘲笑琼瑶剧的答主,我得替琼瑶奶奶说一句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
琼瑶三观不正,对抗的从来不是我们这一代,而是我们爷爷辈。
她一个文科生,还是严重偏科的那种,实在想不到几十年后会是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
琼瑶对抗的不是我们现在这种在混乱中找秩序的信息时代,她对抗的是用道德规矩压迫人性的封建时代。
思想道德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博弈。它是一直在变化的。
不说远了,就说近的。现在说不爱国等同背叛,08年前说爱国等同迂腐。
琼瑶最开始火的小说叫《窗外》。
发表那一年是1963年。
1963年里的文化氛围是什么样的呢?
大陆这边,确立了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全国上下一起学雷锋。
美国那边,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
台湾呢,那一年电影还是《七仙女》和《白蛇传》,老一套的才子佳人封建曲目走一波,更别说老蒋当时还活蹦乱跳呢。
全世界都在高喊集体集体,政治政治,没有人在乎个体的状态。
这时,一个流落异乡的湖南女人出版了《窗外》,她爱上了自己的老师,无论外面发生什么,这对她个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大家明白这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意味着什么吗?
冷战里每个人都像是机器人,为国家战斗。这时有的人停下脚步,他们哭,不为国,就为了自己,有了人性。
其实不止是琼瑶,那个时代很多女作家都有创作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道德有失的作品,例如亦舒的《喜宝》就是一个女高材生做情妇。
我们现在的人会问:一个女高材生怎么做情妇?浪费才华,不去工作。
但在那个时代里,她们想说的是:女高材生为什么不能做情妇?不做情妇,社会能给她们更好的机会吗?
回到琼瑶那个时代,她对于人感情的重视(凌驾于世界一切之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共鸣,以至于当时的人不仅把她当做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知心人。
其实她后面很多作品素材是来自她读者的分享:《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月朦胧鸟朦胧》等等(全凭记忆)。
就是台湾那一代人已经厌倦了被道德绑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让他们极度疲倦,他们只想为自己活一次。
所以,评价琼瑶小说里男女主角为了爱情可以豁出一切是不准确的。他们是为了自己,不管全世界。这种极端是一种反抗。
琼瑶远远超过普通言情作家,除了她拥有大量的文学储备,人文关怀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对比现在作家动不动挖眼,堕胎,永世不超生,她的反派常常是可恨之人总有可怜之处,都会给他们一个忏悔的机会。
琼瑶的小说终究是为了扬善,不是为了惩恶。
很早就有评论说琼瑶的小说是造梦,造男亲女爱皆一切的梦。
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在当时大陆一个连换工作都没办法做到的计划经济时代里生活的人们,他们还是非常渴望看到一个不需要考虑别人目光只要想自己的梦。
为什么琼瑶剧当年会那么火,今时今日很难复制呢?
这要从电视设备说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止是琼瑶剧,而是全世界都是类似《权力的游戏》这种硬核电视剧比爱情剧更受欢迎。
因为我们的电视机不一样了。
这是1988年的电视机,里面只有四个人,你都看不清了。
把私生子之战塞进那个电视里,加上当时电视机的像素,就和下面的画面几乎没什么区别。
这样的电视最适合放什么样的画面呢?
就是这种我们称为特写的镜头,在老电视里看起来最舒服。
1994年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场戏,动用了一个师,烧了72艘船,结果大量的镜头是这样的
不是制作团队不愿给像今天权力的游戏那种大远景,而是即便人家拍了,塞进当时的电视里,你看到的还是
当时的电视对大场面十分不友好。
类似这种特写最适合表达人物感情,所以爱情剧或者类似的故事片在那个年代特别吃香。
回头看琼瑶剧大量运用类似镜头如下:
也因为如此,琼瑶剧里角色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比较好看的,尤其是镜头最多的男女主角更是非俊男美女不要。
想想你打开电视,画面不是这样的
而是这样的
别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你直接就想关电视 (๑´3`๑)
此外,琼瑶剧能够在大陆飞快走红的原因就是她运营这种流行影视作品已经是驾轻就熟。
因为琼瑶剧火之前其实火的是琼瑶电影,林青霞,房祖名他妈林凤娇都是都是演琼瑶电影出身的。
琼瑶的电视和她的电影套路是一样一样的,一个词:
帅哥美女
琼瑶剧其实就是当年的偶像剧。现在不也是偶像剧泛滥吗?而当时大陆就此一家,别无分店,自然她是最火的。
1988年琼瑶和湖南台合作后,伴随着中国大陆实行家电进乡的政策,成功进阶为琼瑶阿姨。
而如今的电视是这样的
同样镜头怼上去,出来效果不是卸妆水
就是美图秀秀
在这个时代拍爱情片,考验的不仅是编剧,更多是服化道和摄影(๑˙ー˙๑)!!!!
同样的张亮
在韩剧是欧巴
在国剧就成了山寨房祖名。
我们的电视机对于爱情剧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不是针对琼瑶奶奶,而是所有的爱情剧在现代高清电视机下都得在制作上全面提高。
对琼瑶奶奶包容一点吧Ծ‸Ծ
我们可以笑笑她的作品,但请不要嘲笑她这个人。毕竟她也是一位81岁的老人了。
她不过曾经和你我一样都年轻,冲动,甚至疯狂。很多事和人都过去,我们也没必要还用旧事为难一个年迈的老人。
当年作为一个流落异乡多年回到大陆的已经名声在外的言情小说家兼影视制作人,她和湖南台合作,当时一个很普通的电视台,出于老乡的情义,授以版权,既要配合台湾对入内地工作的种种刁难,又要挺过当年大陆影视产业落后的种种艰难,出品了琼瑶剧《六个梦》系列等等,一点点把这个电视台带进影视市场,成为现在中国最大的娱乐节目平台。
琼瑶奶奶对于大陆的感情,已远远高于现在绝大多数台湾人。
现在回头看她很多老的民国电视剧,里面除了男情女爱,还有不同的民俗民风,中国的山河在她的剧里总是美丽的,这都是琼瑶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
豆瓣评分7.9的《十日谈》,黄书一本,三观倾覆,全书满是男女欢好,没有伦理道德。但它著于黑暗的14世纪,是文艺复兴的开篇作。那时候大家被教会束缚,连想都不敢这么想,薄伽丘却写了出来。因为被束缚了太久,他心急地写,想要把自己所有的反抗都写出来。然后,过头了……导致这书如果抛开创作背景,应该只会被放在低俗读物里,如果再论三观,应该会被各大家批得体无完肤。
豆瓣评分8.1的《穆斯林的葬礼》,如果放到现在看,同样是“三观不正”的一本书,至少从作者的角色感情上来讲,她歌颂的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爱情,这种爱情可以不顾三纲五常,具体点来说就是“我爱上我姐夫了,可我没错,我们俩之间才叫爱情。我姐跟我姐夫完全是搭火过日子,他们虽然结婚了,可我姐应该离开这个家,因为我和我姐夫之间的才叫爱情。”…………虽然了解写作背景,但是读的时候仍然破口大骂…………dbq)
但是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出版在1988,也就是说作者完成写作至少是在80年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或许三线城市的姑娘穿个花裙子出门都要在镜子面前由于半天。改革开放的新思潮撞上这个自文明时代以来就十分保守的民族,你猜猜会发生什么?又是一大批的激进思想,他们宣扬自由恋爱,宣扬思想解放到忘记伦理道德……
细细想来这是伟大的,这群人横冲直撞撞出来一个新时代。
而琼瑶,要比这一代人还要早。她的第一篇小说《窗外》发表于1963年。按照中国人的纪元法,这是个到处灰蒙蒙的年代,就算是不在大陆的台湾,琼瑶也该遭受了不少质疑。她继续写,遭母亲痛骂,遭外人嘲笑,她仍在写。
终于,她的文章被带到了一群从不知道爱情为何物的小孩子面前。广受追捧。那些孩子翻着她写的爱情,第一次看书流泪是为儿女情长;第一次欣喜若狂是为儿女情长;第一次彻夜难眠是为儿女情长。那些孩子终于知道:“哦,求之不得,会辗转反侧。”
时间一刻不停,琼瑶带着她的作品来到这一时代,迎接她的是什么?“你失去的是一条腿,可紫菱失去的是爱情啊!”“马景涛式咆哮”……人们越来越发现琼瑶剧的夸张无聊,有些故事爱情至上到三观全歪。甚至连琼瑶本人也被挖出插足……
琼瑶一定会疑惑为什么大家开始不喜欢她,因为年过八旬的她仍然爱情至上:她会因为丈夫今天没有对她笑而哭;丈夫去世,她说“永别了!我的爱!”( 这样说你可能get不到琼瑶的爱情至上,那你这样想,你奶奶因为你爷爷今天没有对她笑,就哭了……wdt)
她已经八十一岁了,她写过绝美的文字,影响过一代人,她不被家人理解,独自熬过许多谩骂。她的婚姻不光明磊落,但有她梦想的爱情。她的思想被这一时代唾弃,但她也曾走在时代的前头。
写这么多不是为了为琼瑶发声,是在为我们这一代人留下底裤。
我们知道的太多,想的太少。去八卦杨振宁的婚姻,没概念他对物理学做了多大的贡献;抖机灵嘲琼瑶不正的三观,看不见她影响过一代人。
(袁隆平:决定减产)
琼瑶“爱”字至上,是个不幸的人。但她的作品应该得到大众客观的评价。
(别嘲琼瑶的三观了,在那个时代,我们都成不了琼瑶,乖一点,学会尊重与敬畏)
琼瑶小说的主要读者群体就不是三观成熟的成年人
作品大体相当现在滥大街的网络爱情爽文
鼻祖不敢妄论,起码琼老师是敢于吃螃蟹的那批人没啥争论
结合时代背景
三观成熟的成年人读者大约是用它把长期受道德束缚的情感放纵开来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
比如说出轨,偷情,当小三以前的故事里是要重则浸猪笼,轻则千夫所指,混不下去的
大力倡导下琼老师的作品呢,就真可以打着爱情的旗号为所欲为了呢
毕竟你才没了条腿,而我去失去了自己的爱情
至于后果,责任这类应该慎之又慎考虑的东西,去他娘,爱咋咋地
先爱了再说
所以她的作品火,多半是男人女人心照不宣的产物
毕竟约p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给男人女人造一个梦,女人给男人一个台阶
你不会,人家帮你造的妥妥的,还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种
你还在叭叭的探讨三观有意思么
女:哥,我今天要和你在一起
男:不行,我是有家的人,我不能对不起我的妻子和孩子。。
女:你骗我,你不说你爱我吗?
男:一开始我把你当妹妹,只想和你在如家豪华大床房探讨工程力学,可是我控制不住我寄籍,我无法抗拒对你的感情,可是我不能,我真地不能。。。
女:哥,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乎这些世俗的偏见,你看人家情深深雨蒙蒙里的尔康多么勇敢。。。人家最后跟贝吉塔。。。
男:好,我今天就为了爱情当回男人
够用!
说三观这种东西先要搞明白什么是三观,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三观其实是哲学层面的东西,而哲学层面的东西很难用所谓正或者不正来简单评价。非要给三观正做一个概括性的定义,其实它指的是
三观跟当下的主流符合。
所以有两个条件,第一主流价值观是一成不变的吗?肯定不是,智人出现了上百万年,也就是最近五万年我们的祖先才认为吃人肉是不道德的。直到殷商时期,还有出土的青铜器里面有煮过的人头骨,无论是贵族亲自食用还是祭祀给先人,至少证明吃人肉在那个时代也不是多大的事。那么请问,你要是因为商朝人可能不介意吃人肉就骂他们三观不正,是不是特别荒唐且可笑?
第二,何为主流价值观?人多的价值观就是主流价值吗?如果那样,美国人应该跟我们一起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们有十四亿人至少十三亿都认为抗美援朝是正确的,是不是美国人应该少数服从多数,把我们的价值观当做主流呢?
影响力大就是主流价值观吗?如果那样在近现代影响力一直下降的中国是不是该全盘西化,把汉语也丢弃掉去符合世界主流?
所以当我们尝试定义所谓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其实很不幸的在于,这是一件非常复杂且困难的事情。
我以上所说只是想讲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要证明别人三观不正是很困难的事情。不符合你的三观并不能简单地说三观不正。
接下来再谈琼瑶,琼瑶成名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所有变革时代都会有奇人。台湾曾经有一个案子大概是一个儿子把母亲给打了,结果把蒋经国气得半死,说这种事情要是在他老家发生,城墙要被人消掉三尺,五年整个地区的人不能参加科举,周围地区要指着脊梁骂这个区域的人。
今天,网络上堂而皇之的有“父母皆祸害”的讨论。要是在一百年前,这些小孩儿这辈子就彻底毁了,甚至差不多是永世不能翻身了。科举这辈子都不要想科举了,下辈子也别想了。孔融就是说父母图个爽才生了子女,所以对子女没有恩就被砍头了。敢说父母祸害,小命儿估计都没有了。
当旧的道德观依然存在,但社会却因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人们发现那些旧日的传统并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于是人们就会反对传统,离经叛道。也即是说,每个大时代变革前都会有一段短暂得异常期,如同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热血,敏感。
琼瑶的成名作小说《窗外》发表于1960年,那一年抗美援朝已经结束了七年,距离中国核武器实验还有五年,金门炮战还在继续。蒋委员长虽然嘴硬却已经开始接受反攻大陆只是空谈。台湾已经开始从战时状态向和平发现过度。军政府大时代时期为了主义所牺牲的个人欲望开始悄然抬头。
当人们开始强调个人的欲望,离经叛道的爱情就会最先被写入文艺作品。与之相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许多也非常放飞自我。比如《十日谈》简直就是老司机段子手的汇编,而且谈得最多的就是修女和修士们如何跟人乱搞。再比如在法国大革命前就有《索多玛一百二十天:放荡学校》这种不堪入目的作品。
台湾在小蒋之后步入正轨,而大陆几乎是把台湾的路子重走了一遍。国家重新开放,重心放到发展经济。也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琼瑶的小说被引进,又狠狠借机流行了一把。
简而言之,琼瑶小说是被压抑的人性得以释放的一种表达,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但到今天,人们不是自由太少而是自由太多,多到让人目不暇接,多到让人难以抉择。无论在工作还是爱情上,选择过多患得患失才是当前最大的问题。这种时代再来看琼瑶的小说自然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所谓三观不正也无怪于此。
但是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每过一些年就会有相似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文艺作品总会间歇性地被雪藏,又会间歇性流行的原因。其实不仅仅是文艺作品,道,佛,儒,这种哲学思想也都是轮流坐庄。因此,我们应该从更高层面去看这个问题,当感到什么东西“三观不正”的时候,不要急着批判,而是去了解一下它的时代背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欲求。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社会,理解我们自己。
当我们对社会和自己都充分了解了,不见得能大富大贵,但至少内心平静,远离颠倒梦想,总归不会过得太差。
奉劝大家不要迷信网上那些所谓的“三观正”言论和擅长“三观正”的博主,很多情况,三观正都充斥着投机、讨巧、夸夸其谈,甚至是情绪宣泄。以三观正为噱头从而去批判某些人或事物。大概率是基本盘喜欢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一种智商税的套路而已。比“三观正”更重要的其实是“客观”,什么时候有人懂得尊重“客观”两个字了,什么时候网络也就干净了。
其实主要还是情深深雨蒙蒙大家比较看不惯,一帘幽梦和还珠格格好像喷的人不多。
但是情深深雨蒙蒙有一个写的非常牛逼的地方,那就是角色在想什么当场就要说出来,不跟你玩什么忍辱负重揪心无奈。
所以就看起来很舒服,没有什么“你听我解释啊!”“我不听我不听!”
说实话人类之间的交流最麻烦的不是观念不合,而是压根儿就不知道对方观念是什么。
如果每个人都直率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那将会是一件多么畅快的事情啊~
1
不不不,琼瑶奶奶三观正到你可以写入政治历史教科书。
我是认真的。
我必须要写一写琼瑶奶奶的神作,《一帘幽梦》,96年陈德容、刘德凯那版。
前段天天都在看这剧,哇塞,好上头啊。
我是日常每天追剧只看两三集,而且只听音频,不看视频的。
这个剧迷得我……晚上超时不锁手机,不能放音频我就放视频追。
做饭看,洗碗看,浇花弄草看,没事都在看。
非常魔性,但也真心体现了琼瑶奶奶的高水准。
说真的,估计没有看全的朋友们都觉得这剧帮小三说话,帮出轨男人说话,帮脚踏两条船的渣男说话。
然而,什么台词真的不重要,这些毁三观的台词,只能体现琼瑶奶奶高水准的创作能力。
正反两面观点她都能全面hold住,到最后两集,你才发现,桥归桥、路归路、尘归尘、土归土,没有一丁点三观背离的地方。
《一帘幽梦》这剧才是琼瑶奶奶的巅峰之作。
什么《还珠格格》、什么《情深深雨蒙蒙》,在这部面前根本太小菜了。
这部剧的矛盾复杂且深刻,多方言辞,几乎就没有不对的。
琼瑶奶奶,真的能把n多面观点,都写到透彻。
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地方是,紫菱高考落榜的描述。
紫菱从外面摇摇晃晃玩回来,看了两部电影,逛了一天街,回来得知自己高考落榜了。
她妈妈说的是:
然后,紫菱绝地反击的是:
说真的,这种台词,我在当小女孩的时候,觉得紫菱说得完美,我在当娘时候,我又每一句都赞同汪妈妈的,简直太牛了。
2
当年在电视机上有一搭没一搭看到的时候,觉得陈德容演的紫菱,定在主角,又美又可爱,她做什么都是对的。
这次看剧,才发现,这紫菱的人设真的很绿茶啊。
高考落榜,复读三专,工作做不好,事业搞不起来,一天天游手好闲,还抢了姐姐从十五岁就爱起的男朋友。
各种命运机缘抢夺不成功,就随便嫁了个花花公子、一屁股风流债的老男人。
小时候绿萍绝对是噩梦好吗,感觉她随时都在暴走,随时都在爆炸,而且很阴暗,就想整死众人让所有人都过不好日子的那种。
这次连着看才发现,绿萍是真正搞事业的女人,认认真真读书,认认真真参加演出,忙到没时间恋爱,被背叛还因此失去半条腿。
重点,她刚失去半条腿的时候,她认为老公爱自己,会为自己的失落心疼,不想惹他更难过,所以他收起性子,卑微讨好,尽力让大家都好。
后来发现,她老公还没娶她以前就已经出轨,出车祸那天是为了说分手的,结果还是阴错阳差娶了自己,她一下就暴走了。
名场面|绿萍暴走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1490929640366080说真的,绿萍说的每一句台词,把之前剧情里,弹幕上吐槽的内容都囊括了。
意味着,琼瑶奶奶是真的从上帝视角让角色说出了极其符合身份、人设的话,而且非常非常贴合人情和众意。
甚至,在她知道实情开始疯癫以后,每一件事,做得都符合一个搞事业的女人的事业心。
譬如说给楚濂的夜宵是她的义肢:
譬如婆家来亲朋,她让人家坐到她的腿:
譬如十七岁堕胎的小姑娘来家里时,她极端刻薄的言语,但是针针见血:
说真的,要是一个没有搞过事业的姑娘,绝对做不出这种事情,有恨也不知道怎么执行这些恨。
她是一个受到极端伤害而失去一切的姑娘,还要面对没有爱意的丈夫,她没有卑微到堕落,而是选择又阴又狠的复仇,我觉得很厉害。
更何况还有对婆婆的经典回怼:
妈呀,真是我的偶像好吗?
就问现在的电视剧哪个能在这么几句话里,把婆媳矛盾揭露到透彻?
3
先说说汪老伯出轨还臭不要脸闹离婚以后,两姐妹的态度。
妹妹紫菱让娘做小伏低,不要闹,不要吵,安安心心等老公回来。
姐姐绿萍让娘把所有的财产全部霸占,一分钱不要给老爸,狠狠报复他。
我去,两个观点放到现在也相当主流啊!
站谁都是对的好吗?!
更不要说还有一堆公号体:
然而汪妈妈也很强大,她也是个意志力极强的女人,所以她没有采用两姐妹提供的办法,而是财产一家一半,老公就滚你的蛋吧。
这也很爽啊!
而且琼瑶奶奶很拎得清,她清清楚楚写了楚濂的渣,也清清楚楚让渣男结局很惨。
名场面|楚濂:我两个都爱。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1506341556170752这场面以后,不出十分钟,就收到了义肢夜宵,当时真是大半夜笑掉我的狗头。
4
是的,紫菱做主角,就是立场同情弱者的,但是,琼瑶奶奶的内心非常非常坚强。
这剧里的每一个女性,都不隐忍。
紫菱虽然爱楚濂,抢姐姐男朋友,但是她骂楚濂的时候也是极狠的。
绿萍就见上面了,非常刚烈又忠诚的女孩子。
汪妈妈也是个狠人。
小三秦雨秋也斥责过汪老伯。
就连处处隐忍的楚妈妈,也还是刚过那么一两次。
实际上,从紫菱的成长史也看得到,琼瑶奶奶尽管同情弱者,会听弱者说话,但是她的目的是让姑娘们都获得内心的力量好好成长。
紫菱一开始是暗恋楚濂。
后来和楚濂一起暗地恋爱。
后来楚濂选择了绿萍,紫菱就退出。
退出以后回来又被楚濂诱惑。
脆弱性格使她动摇了一秒钟,最终发现自己真的感情是在自己丈夫云帆身上。
义无反顾就走了。
绿萍一开始是高高在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后来失去了一切。
后来变得犀利可恶。
后来放弃生命。
最后通过舞蹈和伙伴的关心,重新找回了自己,再次站在了舞台上,获得重生。
可以说,两个姑娘,都是在成长中的。
5
第一,原生家庭相关问题,在剧里是有论述的。
譬如说,知道两个女儿不幸,汪妈妈是检讨自己没有把婚姻经营好。
戴晓研犯了错误,两兄弟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第二,贞操问题。
剧中戴晓研,十七岁和见面仅两次的人发生关系,全局里,只有她父母和她自己指责自己,其他人都是一种纠结但宽容的态度。
1996年的贞操问题,不会像现在这样拿出来铺开来论述,而且说处女观就被全网指责。
这在当年应该是非常不可放上台面的问题,但琼瑶奶奶,作为一个1938年生人,能突破性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真的非常了不起。
就想想自己的奶奶,58岁说出这样的贞操观,自己会不会害怕吧。
第三,关于出轨。
琼瑶奶奶可能不会想到,二十年后,小三和出轨仍然是被众人唾弃的。
只是唾弃的根由是,现在这么做的人更多了,而不是更少了。
如果能不带批判去看全剧的出轨观,那也是相当有穿透力的啊。
尽管只说爱不谈责任很无耻,婚姻总是要归于平淡,但是,琼瑶奶奶并不是完全支持出轨的。
她从人性的角度透析了出轨这件事,但是却给了每个人应该有的结局,应该说观点相当中立的。
6
基本所有剧情都推到了极致。
第一部分,姐姐和妹妹同爱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爱妹妹,却不得不娶姐姐,要怎么才能实现呢?
一场车祸。
发生在说分手之前。
因为很急。
因为绿萍事业太忙,就只在成功公演结束后休息这一天。
第二部分,完全纠正前面的错误,让两姐妹都浴火重生,怎么办呢?
妹妹清醒,姐姐黑化。
被一个真正爱她的人爱护。
在伤痛后,发现自己被背叛。
在结婚一年以后,卑微痛苦,心存疑惑的时候,看了当年不小心被录下来的出轨证据,并知道自己是最后一个知道此事的人。
放弃生命。
把家搞到全无宁日,楚濂最终说出从来没有爱过她。
搞事业呗。
7
一众主演是这样的:
除了渣透心的楚濂看起来怎么都不顺眼以外,哪个不美吧?
而且主演们的服化,非常有品。
姐姐绿萍一开始的泫雅风。
黑化后姐姐气场强大的长黑裙。
紫菱和云帆日常情侣装。
两个小朋友很清纯的搭配。
真的,随意一套拿出来,都很OK的。
8
过去看琼瑶剧就看个欢喜好玩。
透过这部颠覆之作,我对琼瑶阿姨的佩服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佩服佩服,瑞斯拜。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句
琼瑶剧的主题歌歌词可都是琼瑶阿姨她自己写的
国学功底真不是现在混古风圈的那些孩子能比的
拿大家熟悉的还珠格格来说,直接化用汉乐府《上邪》
《青青河边草》,也是汉乐府
《情深深雨蒙蒙》,开头前四句“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记得当初你侬我侬,美人如玉剑如虹”
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您侬我侬~元代尔侬词
美人如玉剑如虹~龚自珍《夜坐二首》
直接集了古诗词来做一首现代流行歌曲!
俗中藏大雅,雅又雅的下里巴人人人能懂,仅仅这一点,同时期的只有黄霑老怪能比肩,后面玩国风的,只有在这两位身后吃灰的份!
淘宝刷U盘服务欢迎光临
最近对于方方日记事件很感兴趣,今日细读了一遍,想要写点儿什么,但发现复旦余亮一文基本已先得我心,转载于此,以供参考。
我补充一点个见:简单说来,由于对《日记》的评价已牵涉到立场不同的各方力量,评价《日记》本身的高下与汪氏本人的素养(或是否特权),意义已然不大。但当一切问题都变成立场问题,那讨论也就不能再继续了。我写这篇东西只是希望提出一点可供讨论的问题。而且细读《日记》,在阴历二月廿四(我看到的稿子只有阴历日期)之前,不过如她自己所言:
“有些话,你们还是得让武汉人说出来。说出来,心里会好受一点。我们都已经被封在这里十多天了,见到那么多的惨绝人事。如果连发泄一下痛苦都不准,连几句牢骚或一点反思都不准,难道真想让大家疯掉?”
她也明白自己视角的局限性:“我是一个个体写作者,我只有小的视角。我能关注到能体会到的,只有身边一些碎事,以及一个个具体的人”,也更没有说自己能代表武汉,“它就是随心所欲式的,把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写下来而已。不是新闻,更不是小说。而这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不会跟所有人相同,也不会符合每个人的标准”。故此她也倡导让大家看新闻,也会正面写好消息:
“自部队入汉后,武汉的效率似乎明显提高。这个打法,也有点军人做派,显得蛮干脆利落。我对此怀有期待。更希望,在各级隔离中的病人,能有保证质量和值得信任的治疗。”
包括对方舱医院初建时的负面报道,也有回击:
“大家关注的方舱医院已经正式开始使用。一些进去的病人有视频图片和文字出来。有人认为条件太差,亦有牢骚,诸如此类。但我想,只用了一天时间建成的方舱,仓促之处,总会有点乱。而后绪的工作,应该很快会跟上。这么多人在一起,众口难调,更何况都是病人。焦燥不安或是心烦意乱,总会有的,毕竟舒适度不如自家。下午武大冯天瑜先生给我发来信息,说阎志告诉他,他们负责会展中心和武汉客厅两个方舱医院,他会全力做好保障。‘安装多台电视、设图书角、设充电岛、设快餐角、保证每个患者每天一个苹果或香蕉,尽量让患者感到温暖。’看看,其实都有考虑。”
至于《日记》的缺点,大家也都谈得不少了,也多有中肯之语,此不赘举。总之若以寻常老妪絮语观之,倒也不必便扣上无数大帽。然而在二月廿日她写到“一地手机”被证实为虚假消息并遭到抨击之后,《日记》就转变了。大量斥骂“极左”的声音开始出现,在舆论场观察她的同时,她也被舆论场撕裂了。因此现在本答案下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成为“亮明立场”而已。但立场的问题其实没什么讨论的余地。至于方方本人的背景以及往日的旧账,从就事论事的精神来说,也暂可不必追究。
我觉得真正可讨论的问题是,从伤痕文学以来的“当代文学”,事实上已经完全和时代脱节了,方方最主要的症结还不在“不真”,而是不好。“深刻”“人性”“启蒙”“揭露”“反思”“苦难”这些大词,掩盖不了作品本身的低劣、作者灵魂的单薄与思考的浅陋。读者期待的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情绪和正义感,而更需要以勇气和智慧真正切入生活,深入理解自然与社会运行各方面的深层机理和问题,在人与这些问题的相刃相靡之中,表现出伟大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人性复杂一面真正深刻的揭示并形诸文字——正如《三体》所揭示的那样。关于《三体》的深刻性,可参看一种“学院派”的解读:
而“文人”的通病恰恰就是只有抽象,不知具体,而且还凭借着对这种“抽象”概念的所谓理解,生出一种无端的自负,而蔑视所有的“具体”。晋代好虚浮,文人已如此,当时裴頠云:
是以立言藉其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㪚其廉操,谓之旷逹。故砥砺之风,弥以陵迟。
南宋的陈亮批评当时的理学家也说:
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总之,中国古代的智识阶层就存在一种倾向,既要参与到现实政治中去,但对于支撑国家机器的各种基本因素——尤其是财政与军事问题,又不甚了解,甚至不愿意去了解。因此“书生论政”,或者夹杂个人好恶而陷入党争,或者纯以经典议事而归于迂腐,或者偏听偏信而仅成牢骚……读史早知今日事,我觉得在两晋玄言家、唐末清流、南宋理学家、明末东林党甚至晚清的清流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特点。
自从当代文学产生以来,“深刻”“人性”“启蒙”“揭露”“反思”“苦难”“尊严”,这些抽象的大词,却竟也慢慢演变成了新的玄学和理学。而方方一代不也正是“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吗?况且知识阶层圈地自牢、在某一体制内自娱自乐的倾向,在今天更为突出。就我个人多年在高校的观感,许多人文学者生活常识之匮乏简直令人无语……偏偏他们对于国事还是“关心”的。作协不也是如此?王小波当年嘲笑作协,说他们居然还有例行“体验生活”的活动,难道他们自己没有生活吗?可实际上很多“文人”还真就是没有生活。包括方方,作为一个长期处于体制内的作家,她有没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换言之她能不能真正与处于生活之流中广大人民群众发生深刻的共情,事实上是很可疑的。即便支持方方的人,请你们细读她的文字,即便是在哀民生之多艰的部分,请问诸君最后能看到的是“我们的痛苦”,还是“从上面看到的你们的痛苦”?我觉的恐怕是后者罢。
不过,作为中文系的一员,要补充的一点是,即便在“学院”之内,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学生,对于上述“文人通病”也极抱不满,而且也在踏踏实实地思索与创造。因为痛感“文人通病”而把全部文科生都打倒,也不免敌我不分——况且马克思不是文科生?李德胜不是文科生?眼看着对方方的批判要蔓延成对全部人文学科的否定,说心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
当然,单纯的辩解是无用的,要靠自己有拿得出手的干货才行了。
同志仍需努力啊。
文学本来是要让我们联结的,不是分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