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制片人与导演的权责应该如何划分,制片人可以多大程度上介入创作? 第1页

  

user avatar   dun-h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一部电影来说,制片人和导演是项目完成的两个驱动器,导演负责影片从剧本创意到影像实现的执行,而制片人则要确保资金闭环和生产的落实,简而言之,一个主管创作,一个主管制作。当我们讨论到底是“导演中心制”还是“制片人中心制”的时候,都过分夸大了创制之间的分歧,两者本质目标并无差别,只是从一开始,落实在执行层面的权责要清晰化。

当我们讨论权责问题的时候,是一个事理讨论,更是一个法理讨论。权责的边界其实还是以商业合同约定的合作模式。一部电影有以主投方牵头的众投资方,制作电影的主体是和投资方做承制约定的承制方,意味着承制方的制片人需要对整部影片的投资负责,如果导演是和承制方签署的合作合同,那么意味着导演是受聘原则,需要对制片人负责。如果导演是和投资方直接签署的合同,那么意味着双方须按照合同约定的细则,各自承担权力和义务。

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尚未形成如好莱坞式的大片厂模式,虽然开始有部分电影是大制片厂牌手握成熟剧本,选择聘用合适的导演,但仍有相当比率作品是导演携带成熟项目寻找资方,在这种情况下,导演公司很可能就是影片的承制方,而制片人亦可能是导演委托指派的人选。在这种情况下,制片人即便受雇于导演,仍然是对资方负责的那位,在整个影片拍摄过程中,依旧承担协调导演创作和资方监管的工作。

所以我们讨论制片人和导演的权责的时候,责其实是相对明确的,权要看最终商业合同的约定条款。影片的核心权责包括创作上的终剪权、制作上的违约责任等,这些都是需要在项目初期以合同条款的形式约定,才能往下有效执行。电影创作是艺术创作,但同时又是商业生产,合作心态和合同约束二者缺一不可。

讨论清楚权责,那么制片人可以多大程度介入创作也就有了一个先决条件。从创作的层面,制片人无“权”介入任何创作,从制作的层面,制片人需要在职责需求的前提下,介入创作,确保影片安全有效完成。

创作层面而言,导演是绝对的核心。电影首先是文化产品,即便是成熟的类型化商业化作品,要想获得成功,依然要尊重导演在创作上的权威。当一位制片人选择聘用或者合作一位导演,已经是建立在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术业分工决定了要尊重对方的专业度。

当然,一个成熟导演,亦会听取主创团队的各种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在很多项目中,制片人都是导演的紧密战友,接触时间最长,参与程度最深,制片人对导演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有着最深刻的了解,在能力范围内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不是权力,但是义务。同时,制片人还应协调编剧、策划等创作资源,去辅助导演更好的完成创作,这种“介入”都是围绕创作核心辅助型的。

制作层面,制片人则应按照具体的合同约定,去完成自己的职责,这种“介入”宏观上基于影片的完成和成功,微观上基于合同条款赋予的权力。

如果制片人和出品方签订的是项目开发合同,或者制片人本人就是项目的发起方,在导演没有进入的情况下就开始了项目启动,那么制片人必须“介入”创作,负责选择合适的题材、明确影片类型,寻找合适的编剧完成梗概大纲和全剧本,在合适的阶段寻找适合的导演。制片人需要对影片的全景有一个判断,匹配创作能力和合作态度上都适合的导演。

任何一位成熟导演,接手一个剧本后都会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这是导演的价值所在。当确立合作之后,制片人就应当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按照条款约定把创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导演,承担保驾护航的功能,确保项目顺利出色的拍摄,完成对出品方的约定。

导演接手创作后,制片人对于创作的“介入”,依据职责和条款需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创的选择。合适的主创能确保影片充分的完成,一个成熟的制片人应该尊重导演的创作,帮导演搭配合适的幕前幕后班底。从创作角度,导演有最理想的人选,与此同时,无论从预算控制还是商业考量上,制片人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选择,制片人要把匹配度和合作度同时作为考虑因素,来与导演商议确定人选。很多时候,制片人在代表出品方上是有决定权利的,所以更要意识到这是一种对导演创作的“事实介入”,要充分考虑到介入的成本和后果。

制作的推进。制片人要对导演的创作负责,另一个层面是要对影片的投资负责,不考虑资金闭环的制片人看似“保护”了导演的创作,实则断送了导演更长远的职业可行性。所以控制预算,增加商业可能性是制片人在制片阶段最应该考虑的事情。任何一个项目在不考虑预算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到“尽善尽美”,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到“十全九美”才是制片人的价值所在。

基于控制预算的需求,制片人需要熟悉剧本场景,熟悉导演对创作的要求,和导演共同商议取舍的重点。这种“介入”,亦需要制片人站在创作的角度宏观考虑,而不是武断粗暴的加减法,因为它的实现和完成仍旧是需要依靠导演创作上的配合。一个成熟的制片人,更多的是了解到导演的创作目的,而不是纠结于否定导演的创造手段,当提出一个问题时,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

基于商业票房的诉求,制片人亦需要“介入”创作,但对这种“介入”,我个人的态度是相对谨慎。电影创作如果有规律可循,那么他早就进入了工业化的模式,即便是好莱坞成熟的商业片运作,也屡有失手。观众的观影需求、市场的观影环境,再加上中国的特殊国情,电影创作即便是以商业为目标,也要回到诚恳的创作上来,近年来市场稳定,IP、流量的泡沫作用都在消散,制片人在以“市场”作为屏障“介入”创作时,也要分外小心,这是对导演的保护,也是对自身职业价值而保护。

包括“终剪权”在内,强势的制片公司会手握更多的权力,这层考虑多半是出于对影片票房回收的商业考虑,这种“介入”对一个投资成本相对高、商业目标相对明确的类型片来说,是非常必须的。可行的做法包括拍摄期间检阅已拍摄部分,调整拍摄计划和方案,初剪完成后邀请“试片”,调整剪辑,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制片人“介入”创作的一种模式。甚至于在筹备或拍摄过程中,当发现选择合作的导演没有能力或者缺乏责任心完成项目时,制片人依据合同条款有权终止和导演的合作,这都是为了保证投资安全。这种模式首先要法律合同赋予的权力保障,其次要谨慎小心地执行,确保介入的有效。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包括审查制度在内,制片人对创作的“介入”还多了一层对影片完成的责任和义务。制片人除了创作上保证导演的自由,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还有责任在现有条件下确保影片的完成,这种介入就不只是“有效”与否的讨论,而是“必须”的问题了。

任何一个项目中,导演和制片人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两者之间以共同目标建立起充分的信任。以上仅是个人并不充分的实践经验中的一点感悟,问题使用了“介入”这个相对侵略性的词,个人觉得担当和配合是任何一个职业里最重要的两个属性,放到需要高度团队合作的电影行业也一样合适。导演和制片人要各有担当,又要充分配合,在这个前提下,“介入”就是一个双向的,一个成熟的导演也需要“介入”到制片工作,他才能在最有效的资源里完成最好的个人表达,实现最好的口碑和票房效果。




  

相关话题

  贾樟柯一直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为什么还混得不错? 
  被带我的一个导演拉到一个小院线电影的剧组让我跟着他弟弟干场务有什么要注意的,第一次进剧组? 
  目前国内的青年导演,尤其是纪录片导演的生存现状是什么样的?出路在哪里? 
  怎么看待观看《八佰》可以笑出声的人? 
  电影导演是一种怎样的职业? 
  电影界有哪些以小博大的例子? 
  电视的出现对电影产生了什么影响? 
  什么样的剧本既能过审,资本方也爱,大众喜闻乐见? 
  如何看待《战狼2》、《你好李焕英》这种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但整体上看其实并不算非常精致的电影票房大卖? 
  电视的出现对电影产生了什么影响? 

前一个讨论
为何 SpaceX 刚起步时我国没有及时跟进?
下一个讨论
欧拉公式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到底是什么,学习两期模版的时候总能看见又欧拉公式可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