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第1页

  

user avatar   xushiyuzhi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写首打油诗,给大家快乐快乐:

饱腹而卧,昏聩而起,

不食早餐,先翻手机。

晨练三圈,兴趣倒高,

一无计划,二无备表。

强打精神,恹恹出门。

肚中无书默诵,唯有瞌睡一程。

逢师长则都好都好,逢同侪则心高气傲。

见资料眉开眼笑,收起来转眼忘了。

盲目从众不深究,动辄大呼续一秒。

能言善辩是本领,以貌取人有说道。

该省不省,名牌气质甚高。

能拖则拖,且待心血来潮。

经济心理学,世间万物皆可套。

此文读完了,从今尔等不足较。

嫉贤妒能,刚愎自用,

睚眦必报,宠辱皆惊。

你我皆狗,你是真狗,我系英雄自嘲。

人人独特,穷人独特,富人特别独特。

一日碌碌,悲喜交缚。

好书一本,明日再读。

今日无寸进而坦然大睡,竟无丝毫“愧对父母养育”之心,我都替你们着急。

你道自己是个鹤儿立鸡群,却不晓自己是知识青年病。

---

这是我的专栏:

水府采玉 - 知乎专栏

,记叙东南亚民俗传说和童话故事。


user avatar   rou-wang-w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绝大多数地球人,注定平庸。

很多年龄大的人会说什么几零后不行了,垮掉的一代之类的,我以前只当他们是放屁胡说,是偏见,就这一两年才发现,确实,时间和环境对年轻人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根本 就不是什么几零后的出生年代问题,而是很多年轻人经历太过顺利。互联网给人类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思潮,导致他们觉得自己象个主角一样。没有认清一个现实:“平庸不是”走向“的,而是”注定“的,平平常常才是真实的生活,才是绝大多数人的归宿,而不平庸是需要”脱颖而出“的,不平庸的人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精英。


user avatar   zhuo-yang-44-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语里有个很难翻译的词叫maintenance,大致意思是维护,维修,让人或事物维持在既定的状态。

我开始工作后才渐渐发觉,原来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maintenance上:一日三餐,八小时上班,八小时睡眠,交水电费,去超市采购食物,把衣服送去干洗……不知不觉,下班时间就没有了;再不知不觉,双休日就也没有了。而这仅仅是物质生活的维持成本。

剩下的时间里,老朋友们也许一个月能见上一两次,新朋友两个月能结识一个就已经非常不错。平时关注一下社交网络,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并且加以回复,是我们大多数人维持社交的方式。这是维持社会关系的成本。

而精神生活也像背单词一样,积累过的东西如果不温习,很快也会消退。一个月总要看一部电影吧?能看下来一本书吗?但问题在于,知识输出也会要占用一部分时间,尤其是对于从事创造性职业的人来说。要维持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需要相当的精力。

随着年纪的增长,需要我们maintain的事物会越来越多:事业、伴侣、孩子、父母……至于题主想要的“不断进步”,是排在所有这些maintenance后面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终将变得平庸。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无需去maintain什么,因为有父母撑起了保护伞,所以他/她得以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放在学习新鲜事物上。而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外有公事内有家务,要抽时间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而不是维持生活,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

对这个现实,可以有两种看法:一为接受,随着成长承担起维持生活的担子,把我们的青春雄心传承给下一代;二为拼命,一边维持基本生活,一边挤出娱乐休闲的时间来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杰出成功的人是绝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维持现今的人生就已十分吃力。要牺牲喘息的时间去拼搏,不能说是高尚,只能说是有付出才有回报吧。

——————————谢赞分割线——————————

感谢大家不吝点赞,我也想有针对性地回复一些评论。

如果看完这篇回答以后想选择的路是第二种,其实也有不同的实现方法,一为开源,二为节流。

顾名思义,开源就是开拓能用于学习进步的时间,用更少的maitenance成本,来达到相同甚至同样的维护标准。利用各种生活生产(productivity)工具是其一,比如家电和办公软件,都可以有效节约时间。学会时间管理是其二,比如一周烹饪法(Meal Prep,详见

如何快速做饭?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可以大大减少用在做菜上的精力;也可以设定一天中只有某个时间段登陆邮箱和社交网络,避免沉迷。

而节流指的是把空隙中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学习,比如坐地铁时看书,做家务时听podcast。我个人有少许的拖延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综合症,而我采取的方法就是用一个任务去拖延另一个任务,于是不知不觉中,虽然我没有完成任务A,但我已完成了任务B,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会支撑我着手进行下一个任务。这也是斯坦福教授John Perry提倡的“结构化拖延法”,得了搞笑诺贝尔奖哟。

有人提到惰性的问题。其实你有没有想过,“懒惰”是maintain我们日常状态的手段之一?摘录Tim Kreider《忙碌的陷阱》中的一段话:

无所事事远非一段假期,一种放纵或一种缺点那么简单,它对于大脑之不可或缺,正如维生素D对身体的作用。剥夺了无所事事的权利,我们的心智将遭受折磨,就像患上佝偻病的躯体将随之变形那样。无所事事赋予了我们空间与宁静,这对于我们是必要的,我们因此能从生活中退后一步,更全面地观望它,能发现意想不到的关联,等待电光火石般的灵感。就像一个悖论,想要把任何工作完成,你必须先让自己空下来。

简单地说,有些人的抗压能力比较强,有些人的抗压能力比较弱;甚至有些人由于基因,天生就可以承受每天只睡4、5个小时的生活(如果是我的话持续三天就会陷入狂暴状态)。闲暇时间能够让我们maintain健康的身心,是人生成本的一部分,并不应该一味地去排斥。

写这篇回答不是想劝大家分秒必争,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去思考自己的生活需要哪些maintenance,哪些的优先级较高,哪些可以省略。只有更了解自己,才能去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敢不敢割舍已有的东西


龙牙不敢说自己不平庸,但是谁要是说我平庸我是肯定要急眼的。


当兵17年,当军官13年,少校军衔的时候提出的复员。一切待遇都不要,回农村务农。有从军经验尤其是当过军官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有个政策叫自主择业:在军队改革的背景下,18年就可以实质上退休。在西藏的话意味着什么呢?每个月什么都不用干,可以领到超过15000块钱,年仅36岁。很多人觉得我疯了,无论如何再多熬一年,就下半生无忧了,每天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直到死亡无可避免的来临。


我跟我的高中同学说,再有一年就可以退休的时候,无一例外的听到的都是赞叹的声音。


我说不行,这种生活我无论如何不会接受,我不是混吃等死的人,待遇再好我也无法混吃等死。我以前军队的同事说,你自主择业后不是一样可以做事情嘛。我给他们算了一笔账:我国平均预期寿命是75岁,退休年龄是60岁,也就是说,每个人退休以后只能再活15年。你36岁就实质上退休,你觉得你能活多少岁呢?



没有了压力,人不可避免的就会萎靡下去,待遇也是一把双刃剑。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不能说选择净身走人就能够摆脱平庸,但是,摆脱平庸是我自己选择净身走人的最大原因。每个人都只有活一次的权力,活成什么样,选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背负太多、拥有太多,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

现在我在老老实实的种地,天天操心的是庄稼。种地这种事情,绝不是退休老头儿能够干好的事情,没有压力是不行的,生存的压力也好,实现自我价值的压力也罢,总之你得有压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一个种地人只能是消遣,否则你的庄稼就会死。你得呵护庄稼,盼着它带给你生存的物资,或者带给你人生价值的实现。


目前我在西藏做现代农业。

西藏现代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而需求相当大,刚性需求还没有真正刺激生产的全面提升,在这里做农业很有前途。新技术对于农业的作用发挥空间还很大,在西藏恶劣气候条件下还可以很大的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西藏本地生活的人,对于绿色也有着刚性的需求,发展农业旅游有着内地无法比拟的优势。



种地带给你的并不是只有财富,还能带给你无可比拟的成就感:不但一年有四季的收获,用一种新技术还有着一种全新的体验。从事农业并且能够赚到钱是一种感觉非常好的事情——你很难走向平庸。


以后,我想从事南亚地区农业水平的提升。

包括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在内的整个南亚地区,人口密集、农业水平低下、缺乏工业体系、人口大爆炸即将来临,是个发展农业的黄金地带。尽管这些国家还非常的贫穷,但是发展后劲是有的,人民的需求也是刚性的,一点点农业技术的提升,都能够解决很大的问题——只要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对此是有经验的,也是有优势的。

我们有着从赤贫走向富裕的经验,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领土上、各种复杂地形和气候环境中,从饥荒到吃饱饭再到富裕的经验。这些经验中,可以供南亚国家借鉴的可以说比比皆是。

我们也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弥补南亚国家的缺失。在大家陆路、海陆都毗邻的条件下,是可以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去提升他们农业的水平的。

中国对南亚也是有需求的

我们国家在印度洋的布局,是国家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命脉之一,也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通道。帮助南亚人民吃饱饭符合我们国家的战略利益。尤其是能够在南亚人口爆炸即将来临的时刻,整体提升南亚地区农业水平,可以为我国争夺南亚方向地缘优势提供非常重要的战略协助。

目前我们通过控制孟加拉国的吉大港、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初步形成了一个确保印度洋通道与利益的链条,这个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输出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如化肥、农药、小型机械、良种等等南亚稀缺的农业资源,帮助南亚解决吃饭问题,无疑可以对进一步掌控南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寄希望于伴随着南亚的发展,发展自己的事业。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跟别人提到过,每个男人(并不大男子主义,也包括很多女性)心中都应该有一头小怪兽。这种人的生命就是与心中的小怪兽搏斗的过程,小怪兽死掉,人也死了。

没有小怪兽,就没有凹凸曼。小怪兽死了,人就会一步一步走向平庸,最终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我很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最后写道:“大路另一端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过去了。他的脸仍然朝下躺着,孩子在他身边坐着,守着。老人梦到了狮子。”

梦不到狮子,你不平庸谁才平庸?


闲暇时间我喜欢去雪山上玩儿。西藏有着无穷无尽的雪山,日夜蹲伏,如同一个个的小怪兽。你爬与不爬,小怪兽都在那里,别以为你可以把它踩在脚下,你只是与它们一同嬉戏。

偶尔会带上我的员工,但是这不是硬性要求,不计入绩效考核。




我很黑,西藏容不得小白脸,我也不P自己照片,大家凑合看吧。最后一张是我小说里提到过的“嘿”,知名度很高的一条土狗,是我好哥们儿,去过珠峰大本营的朋友可能都见过。它在海拔5200米的扎西岗山口流浪,毫无疑问的拥有着世界级风景豪宅,狗生里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我很喜欢它,它不是一条平庸的狗狗。


欢迎不喜欢平庸的朋友来跟我一起打小怪兽,老板脸很黑,心不黑。

想了解西藏种菜的故事请看:在世界屋脊种菜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书店

想了解我过去的经历请看:实际控制线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书店

我的农业专栏:围农夜话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zhi-xing-hui-wu-g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经验来看,在一定条件下,人会一直进步,至少到40岁,因为我现在39。以下是条件。

-持续读书

-知行合一,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

-持续培养对自己有益的习惯

-关注自己时间去哪儿了

-缩小自己的关注圈,力量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

-设定目标,定期回顾,改进行动

-不断更新自己的朋友圈,确保有更进步的人在身边

-特立独行,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

-主动改变自己的小环境

-相信人可以改变,不自我设限

-培养批判性思考习惯

-学好英语,做一个世界公民

-学习科学,但不迷信科技

-用好现代化工具,但不为工具所累

时间有限,先写这些。挑几个展开。

持续读书:书是结构,有体系的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旅行工具,通过读书可以了解不同时代人的想法,让我们的视野不仅在眼前的方寸之间。学好英语也是让我们开拓眼界,毕竟当代的事实世界通用语是英语,许多著作都会翻译成英语。

知行合一:这恐怕是大部分读书人无法出头的死穴。对于自己的行为基本不具有影响力和掌控力,部分或者完全屈服于自己过去的习惯和本能。有时候知道做不到就怪罪于意志力,意志力也是你,并不是别人。分享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点子,当你做不到那些较难的事情的时候,做一个小小的开始,1分钟就可以,能够帮你累积动量。这不是鸡汤,是多年实践检验过的。


有益习惯:我常说,看一个人能否持续进化,就看他有没有“培养习惯”的习惯。一个不了解如何培养习惯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就这么简单。


关于阅读,关于习惯培养,我的公众号里有很多文章 tinyhabits



user avatar   qing-yun-zhi-zhi-39-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一个朋友圈的一个泥石流。大家都在秀录取通知,然后我班有个同学手误点成了拒绝,于是他发了第一条朋友圈。

之后,他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告诉他,重新报一次填别的专业,但哈工大给他拒了…于是他有了第二条朋友圈。

我们已经要笑疯了。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wanghuiw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梁思申家庭,从剧中的暗示来看,应该是49年之前的上海工商业者。他们家至少他父母这一支还算是爱国的,49年之后并没有跑路而是留了下来,属于政治上靠得住的工商业者,文革之后被国家启用。

这样的家庭基本上在海外都有亲属,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联系上,这也是梁思申改革开放之后选择移民国外的原因之一。

梁思申自视甚高,她说自己没有歧视,但宋运辉说得对,她就是歧视了。她确实想促成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心里已经内化了西方资本的逻辑,她认为中国要发展,做西方的附庸就是理所应当的。她并不知道,也没想过,为什么重点国企必须由中国掌握控股权的原因,也不在乎,只要她能完成这笔投资,受到老板的表扬,她的价值就实现了。

剧中对梁思申这一路人的小心思写的是很好的。这就是改革开放中华人华侨的真实想法。

她和宋运辉的矛盾,不是谁和谁斗气,或者性格冲突,而是根本立场不同。对梁思申来说,单子能谈成,中国市场开拓出来,她就实现了自己在美国人中的价值;但是对宋运辉,他就必须考虑中国化工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长远利益,为了这些利益,政治底线是不能退让的。

梁思申说自己受了歧视,实际上和宋运辉说的歧视并不是一回事。梁说的,是她作为美国华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宋和大部分中国人当然没有体会,也没有理由就要体会。毕竟梁还是要在美国社会混的,宋和大部分中国人不需要。

宋说的歧视,则是西方大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不把中国当做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趁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这点,梁实际上是不在乎的。毕竟,就算控制了又能怎么样?梁还是吃香的喝辣的,大不了回美国去。

对吉恩一路人来说,梁当然就是个工具。毕竟买办永远也不可能和老板真的平起平坐。

当然,梁思申并不坏,我相信她主观上也是想为中国好的。但是她长期受美国的教育,认为中国处处落后,美国的一定先进,所以自己有先天的权力去决定东海应该如何如何,还自以为是为中国好,实际上就是个二鬼子。

宋运辉也不傻,这点他肯定早就看透了,但是为了合资,一直到吃饭之前都没捅破。宋也一直在和日本还有其他公司联系,该摊牌就摊牌,可见也没有对梁这边报不切实际的希望。


大结局了补充一下:最后两集说明梁的层次还是比宋差远了。她以谈判为要挟,不仅救不了宋,而且会让上级部门更加怀疑宋和梁有不正当的交易。她以为靠自己就能扳动洛达,靠一个洛达就能改变党的组织原则。而她实际上就是个工具人,不可悲么?

最后她和宋的谈话,宋对她是大失所望的。本来吃饭的时候,宋以为她回来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建设,结果因为她自己的一点私心,说不投就不投了。她看得上的人就行,其他中国人统统不行。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梁思申这种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会走到完全西化派的路子上。




  

相关话题

  你见过最反人类的设计是什么? 
  那些一直单身的女孩子怎么想的?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的民族? 
  有没有人可以推荐一款面霜? 
  有什么好的300左右价位的半入耳蓝牙耳机? 
  为什么每次去医院都是「候诊三小时,问诊三分钟」,该如何高效率的看病? 
  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工资不高,也要拥挤在大城市生活? 
  在无意中看到过同事的什么尴尬秘密? 
  淘宝有什么好吃不贵的零食,请推荐? 
  疫情没有选择回家过年,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才能让年味浓一些? 

前一个讨论
3 月 11 日晚北京夜空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光圈?是什么物理现象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在汉朝崩溃后越来越统一,欧洲在罗马崩溃后越来越分裂?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