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全球最大会员超市 Costco 进入中国会给电商带来影响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唱红的和唱黑的答案都不太接地气。

现在住的城市虽然没开Costco,但有家山姆会员店,大差不大。

没去之前简直如雷贯耳,被办公室一群中年妇女炫富式安利——哎呀,哪次去山姆没有两千块钱是出不来的巴拉巴拉。

直到第一次走进去,真是心里暗骂一声土鳖真多。

跟countdown,paknsave那种超市没鸟区别,就这还要办会员卡才能买东西,我真是服气的。

逛了一整圈,都没啥想买的,

牛肉也只能说一般般,预调的装在盒子里,酱料也卖个牛肉价,后来看汉堡肉还行,

一百块十片冰的,买了一袋。

门口的餐吧,一排饮料机坏得七七八八,出来的不是糖浆就是冰块化冻的自来水,吃了块披萨,不到一小时就拉肚子,脸煞白车让朋友开,自己冲进一家商场。

同行的小伙伴笑我胃肠太次,呵呵,结果第二天全卧床一整天,急性肠胃炎了小长假砍半,反而我早发作早痊愈。

就这么个奇葩超市,半年后第二次去逛,冰冻汉堡肉愣是没这单品了。

肉饼还是不错的,b站搜索大厨小吃,小胖教做汉堡,一学就会。

关键点:汉堡肉马上煎熟前,锅里放半勺水,拿一片芝士片盖在汉堡上,然后盖上锅盖,水蒸干再打开锅盖,拿铲子铲出来,

就是一个诱人的芝士汉堡肉了。

————


我记得我小学时候,老家破天荒开了家新纪元超市,老百姓蜂拥而至,对这种先拿东西后给钱的模式简直不要太稀奇。

还有人拿着惯常的日用品,一定要强调一句,这是我在超市里买的,重音在超市俩字上,像附魔仪式一样。

同时期,小学同学写作文,“晚上,我回到家,在我的护眼桌面前打开书本……”那时候正是所谓“儿童护眼桌”最流行的时候,把桌子有意识写成“护眼桌”。这段落让我记了二十年。

如今,护眼桌小孩似乎长大了,还是同一拨人。

costco我没去过,鉴于生活经验,我大致了解这超市是什么样子的。

阿迪在中国都能变身中产超市,我对costco到底有多便宜,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对此不抱任何希望。

因为他照搬而不走本土路线,或者因为没见过世面的人何其多所以根本就不用做任何改变。

谁是中国零售业真正的佼佼者,答案是物美永辉等,可以这么说,在北京逛物美是难得的享受,这是一个少有能让人彻底忘记北京房价,充分享受购买力的地方。

物美里应季的水果生鲜,大包零食,洗护用品,真的足够便宜。

起码在我逛山姆会员店的时候,我没有找到我想吃的单品,和足够便宜到能让我放弃理智的大包装东西,没有,一个都没有,

山姆会员店商品的品类,执拗地营造“美国感”或者“外国经典感”,而不是一个打算要正经做生意的样子。

看起来是漫山遍野的牛肉,进口水果,红酒洋酒和硕大的冰冻海鲜,这是个严重脱离中国生活场景的铺货方式,其结果也很显著,

让有海外生活背景的人觉得,嗯,这就跟我逛过的某某某超市差不多,甚至下意识把人民币除个五,除个七,除个九,然后一反应,嗯,还行,不太贵。我好久没吃那个啥啥啥了,来都来了,停车停那么久,买点吧。

让没有见识的有个打卡的感觉,哇塞,这就是美式风格,中产人生,办卡购物,防止穷屌丝来凑热闹,这大车厘子,这大牛排,这大螃蟹,妈呀,简直与发达国家接轨,我站在世界之巅。

穷人靠走运也能把身家换张船票登上泰坦尼克,而且这就是个超市,比成泰坦尼克简直太抬举他了,舢板还差不多。

因为我确实还没逛过Costco,如果我说错了,那我是错怪costco了,他比山姆优秀一万倍,求本地大润发赶紧撤场。

如果costco也是这个尿性,那我只能说,不少人真的太闲了。

深究起来,在中国,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什么单品最便宜,什么东西理应大宗采购,

去凌晨两点半的新发地市场,太阳没出来的时候去各大城市的海鲜冻货蔬果批发地,去看看大城市左近一个个蔬菜大棚,一个个方方正正的鱼塘虾池,东北广袤的玉米田野,西南灿烂的油菜花海,你就知道了,到底国计民生是什么,什么东西在川流不息,什么东西值得流通,

是什么供养着这个十三亿人口的广袤国家,不是平价茅台,不是液晶显示器,更不是什么商业模式和精英采购团队,

是一个个人,一个个从土壤到幼苗到果蔬到卡车到超市收银的过程,

不服从中国的逻辑,就只配当个土鳖打卡的景点,而别想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热土里轻易分走一杯羹。


user avatar   huo-gu-it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Costco适应的是美国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目测Costco会严重水土不服。


我家是Costco的老客户,结合现实经历说说为什么不会影响国内的电商。


Costco是非常适合美国式生活的:所谓美国式生活,就是哪怕在湾区、西雅图等地,除了市中心的极少区域,都是地广人稀。像中国那种密集的商业区很少,饭店、超市、上班的地方等都是完全分开的。所以美国人一般的习惯是周末买菜和水果放冰箱,吃一周。


Costco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是多合一的功能体,试着罗列一下:

  1. 食品量大、新鲜而且便宜,从生鲜到冷冻到零食
  2. 有熟食、有速食食品(而且质量很高)
  3. 有保健品营养品如鱼油COQ等
  4. 有衣服、玩具、书籍、家具、电器、用具、新奇产品、电子产品等
  5. 卖酒,且种类繁多
  6. 还有很多奇特的产品,比如韩国补酒,月饼,甚至还有茅台酒(好像300多美元一瓶?)
  7. 提供相对便宜一点的加油(这对美国生活来说极其方便)
  8. 提供车辆服务:换胎等
  9. 周末提供试吃;还提供近乎免费的热狗、pizza、饮料,2、3美元足以喂饱一个人
  10. 提供很多装修等家庭服务;提供验光服务;提供旅游订票服务;

所以Costco的魅力,主要在于周末只去这一个地方,足以满足一个标准的美国家庭(4口人)的所有人的所有要求,两个小时可以完成一周的全部补给,人和车。


更别说购物体验较好,空间大,退货政策(这个全美国都差不太多,并无多少真正的优势)等。



然而问题在哪里?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浪费严重,适合生活方式粗放的家庭。有一种说法,说Costco买的东西,只要吃掉一半就算值得了,可见浪费有多严重。由于量大不好规划以及冲动消费,Costco买的东西浪费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尽管价格低,但是浪费也多,其实未必比普通超市划算多少。


在美国背景下这并不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因为本身Costco的目标是中产及以上,中产阶层的食品消费占支出比例很小,俗话说就是食品便宜,大家不在乎浪费。如果换一个理性的角度想,这也是一种效率的妥协:中产阶级的时间宝贵,他们愿意过度储存导致浪费食物,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在每天补给食物上——当然,其根源还是在于超市不方便,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


然而在中国恐怕不然,Costco的食品质量不错,恐怕除了上产和富人,很难不在乎高达30-50%的浪费;并且中国超市之发达便利,其实几乎完全抵消了Costco在美国的购物效率优势。


第二个问题是目标人群。Costco的目标人群是中产,中产是美国人口的主力,人口上是占据优势的,所以Costco天然不缺顾客,而中国的阶层是金字塔而非菱形,并且中国的中产无论消费能力还是比例,都小于美国;所以只有在北上广这些城市,中产数目众多且消费能力强大的情况下,Costco才有市场,到其他N线城市,Costco这种很难支撑。


第三,Costco是否会带来一些独特的产品,比如鱼油之类的呢?当然会,但大概率也会被代购者买走从而流向没有Costco的地区。最终的大头利润并非Costco所有。君不见,前一段美国哪里的Costco衣服打折,结果一群代购冲进去狂买,吓蒙了顾客。


最后,Costco的物流问题。我不是物流专家,但根据Amazon的物流经验略懂,物流很大程度是个规模问题——规模越大,调度越复杂但越高效。所以Costco如果上海地区有个30家50家,那一切好说;如果只是一两家,其实物流成本也不会低。而且要考虑到,美国的社会是高度同质化的,就是去最穷的州和最富有的州,人们也都用得起Costco,产品也都差不多的,完全可以全美采购和调度,中国可不然。


综上,Costco进入中国的问题,并不在于文化上水土不服,比如退货这些,这都是表面上的小问题。更多的问题是Costco的模式是纯美式的,很难适应中国顾客的生活方式。所以对电商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影响。


当然,Costco也不一定会失败。更多地,应该是一种文化体验场所,类似上海的迪斯尼、Texas Roadhouse之类,偶尔去一次很有趣,经常去没必要。


Costco,的确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中产的经典生活方式。挺舒服,也挺无聊。


======当天update======

我当然知道Costco抢购第一天提前关门的新闻。实际上美国也报了这个新闻,Costco股票立刻上涨3%。


但我着眼的是长期,零售这行业是以年为单位的。一开始火爆和后面走势如何并无直接联系。我觉得Costco像国内Sam's(山姆会员店)、沃尔玛那样应该不难。但我说的是像美国那样成为超市中的老大(甚至有种一统江湖的感觉)很难,即使给予时间。


Costco的生存只要本地化做得好,应该问题不大,毕竟底子好。我觉得拿随便换货或是免费食品这些比较中美没意思,毕竟国情和经济水平不同,Costco想必也是会做本地化处理。如果说这点本地化都做不好,也太小瞧Costco了。


听说开业卖LV、爱马仕、茅台,我很吃惊说实话,这本地化做得真好。但是不是一直坚持、管够地卖爱马仕,我是持观望态度的——像LV等在美国都不肯出现在(绝大多数)Outlets中,因为出现了,就代表牌子堕落了、掉价了。


此外,我原本的意思没解释清楚——就是要考虑各个阶层的消费能力。拼多多之所以出现,无非因为还存在着人数庞大但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拼多多的成功说明这些人的总消费能力加和后是很高的。所以我不是说Costco不适合,而是有种直觉:能消费Costco的阶层,本身也有其他很多选择。


所以,我并不是“不看好”,而是觉得它能抢占中高端的大城市居民市场是不难的,但相对于整个中国的体量,还是小,不会像在美国那么独占。


最后再随便说说Costco在美国超市中的地位吧:大概是中等水平。我生活上毛毛糙糙,不太精致,若有误请见谅。


最低等的是Audi之类,非常便宜;


然后是沃尔玛、中国超市、一些本地超市之类;(当年别人教我美国穿衣第一课:打死也不能买沃尔玛的任何衣服,丑)


然后大概是Sam's,好歹会员嘛;我读书时喜欢这家;


到了Costco就是中档次的了;


比Costco高的是Whole Foods和Trader Joe's,俗称猴父子和缺德舅,卖点就是Organic(绿色食品),好像当年崔永元还去Whole Foods问什么转基因问题;也有人说Organic是智商税,见仁见智了;


Whole Foods当年在亚马逊总部上班时有时候去,午餐论磅随便装,大概一磅11美元左右,很贵了,一瓶果汁4、5美元。他家我买过18美元一磅的香肠,按美国的物价相当高了,但味道的确极其精妙鲜美,值得那个价格。同组的美国人喜欢去吃午餐,一顿轻松花掉20-30多美元(所以美国人攒钱难)。


再高级别的超市我就没经验了。因为穷,也因为我不挑吃穿。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有 costco 这种靠低价大份量为卖点的超市,在中国基本上都风光不过两三年


而原因也很直接:他们引以为豪的卖点,恰好就是原因。

有消费能力的一二线城市,为了每周省最多不过几百块钱,要花几千块打个柜子或者买个大冰箱,还要占用好几个平方的使用面积。。。这在动辄几万块一平方的房价面前,什么叫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房价便宜点的其他地方,消费能力又不足以支撑这客流的频度。


另外,一次大量买东西,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搬货。在超市那里没什么问题,但住宅这里,跟美国的车能直接停到家门口不一样,我们的小区几乎都是地下车库。也就是说,最起码要把东西从车里搬出来,然后再搬到电梯里,最后回到家。而且,你就算自备了小推车也不一定好用,因为从地下车库到电梯,往往会有水密门,这些门一般都带有挺高的门槛。

当然,偶尔搬一次还 ok,但每周来一次?呵呵。


接着,大量买了东西之后,就难免有浪费的。等你要丢东西的时候,看看你爸妈的脸色和唠叨是什么样的吧。就算你不跟父母住,免了唠叨,那你还要想想看——这是什么垃圾?


最后一点是很隐蔽的:

在美国,这类超市有很大的采购优势,原因是它们可以大规模的进行大宗跨国采购,而中小超市往往无力承担这些大宗跨国采购的物流、金融、法律之类的成本,而只能选择本土产品或者邻国的产品(主要就是墨西哥啦)。而且这些产品往往还是日常采购的主要组成部分,躲不开,所以这优势就很大了。

然而在中国,大家都是本土生产本土采购,这个价格优势就算有,也是很小的。所以如果只看本土产品的话,这些超市和本地的连锁超市比,几乎没什么非常特别的价格优势。当然,进口产品还是有优势的,但中国不像美国,本土产品就能在价格和质量上满足99%的生活需求,天天必须消费进口产品的家庭,终究还是少。

所以,这个价格优势基本上抵不过浪费的开销、路费的开销、时间的开销。


总之,中国人确实有一窝蜂尝新鲜的毛病,但大多数学不差。等一段时间,新鲜感过了,开始算账了,这些超市的风光日子就到头了。


user avatar   siji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贴结论吧:

以下是正文:

从Costco开业之前就关注了这家店要开进上海的消息,没想到开业搞了这么大的动静。

我的感觉是Costco进入中国很有可能会水土不服,对电商影响不大。

我先以我为例子说说,我生活在郊区,有车,而且不喜欢频繁逛超市,每周大概去一次,算是中国人中生活方式比较「美式」的了,看看Costco是不是真的那么吸引人。

然后,我们再比较一下电商和Costco。

首先,我们先看看Costco的位置:

上图中标1的就是Costco的位置,而外围的圈,是我在高德地图上,用「驾车」模式,找到的『驾车到Costco大约刚好20km』的『地铁站』的连线。(所以不是直线距离,而是驾车距离)

可以看到,这个范围内主要包括了这么几个区:

  • 徐家汇
  • 长宁
  • 闵行
  • 松江
  • 青浦
  • 嘉定

除了徐家汇和长宁之外,都属于郊区。

为什么是20km呢?开20km理论上快的话大概20分钟,慢的话可能得一个小时。

比如我在松江,很多路的限速是60km,假设我能够压着60km/h的时间跑,那么我需要20分钟开到Costco。当然,由于嘉松南路红绿灯很多,实际情况是我一个小时能开到就不错了。当然可以走高速,但是高速费来回三四十。

如果在市区,那。。大概率要走延安路高架,限速80,不过不巧的话,会堵在路上,如果实在不巧,开一个小时以上我也相信。

我的感觉是,这个20km的圈,也就是最快20分钟开到Costco的圈,可能大概是愿意开车去Costco的范围了。

比如我考虑我的实际情况,我是不愿意等红绿灯的,那么我开车去Costco会机智的从G60转沈海高速然后下来就是Costco了。但是!过路费来回三四十,外加由于我绕到高速,多跑了大概十公里,这个也得算上。

综合算下来,油费+过路费+停车费,可能大概成本在七八十块。

当然,如果在市区,走走停停、堵车的油费可能高一点,但是过路费少,不过时间成本肯定比我的高,毕竟我是开高速。所以综合交通成本和时间,不好算,大概从徐家汇开到Costco跟我开到Costco的成本算是差不多吧。

那么问题来了,能保证每次去逛,把这80块赚回来吗?

还是以我为例。我每周去一次麦德龙、永辉或者乐购。麦德龙的东西很不错,但是稍微有点贵;永辉和乐购东西没麦德龙好,但是便宜。花费多少呢?200-500左右,平均下来,算300吧。

也就是说,不算会员费,除非Costco能够打七折,否则我是赚不回来的。

我了个乖乖,常年七折,我有点怀疑。。。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比较电商和Costco。

还是先以我为例,比如我要买啤酒,比如德国教士(范佳乐)的小麦啤酒,在麦德龙大概卖十几块一瓶,我有一次运气好,抢到了9块一瓶的,但是你猜京东上卖多少?

那箱黑啤的搞活动不到7块一瓶,小麦啤酒9块一瓶。

你说运费?我是京东会员,刚100块充了值,免运费。

重点是,足!不!出!户!

更重点是,全!国!都能享受!

请问,Costco的同款啤酒,卖多少?能不能够做到任何时间去都是7块一瓶呢?

其实,问题是,我很怀疑Costco有没有这款啤酒。毕竟现在,德国教士的啤酒不算是什么大众化的啤酒,Costco会不会进这个啤酒我都会怀疑一下。

就算进这个啤酒,不要忘了,消费者是喜欢多样性的,我这次买了德国教士,实际上我买的麒麟一番榨还在路上,偶尔也会买点粉象、1664、福佳白,这些在中国都是比较小众的啤酒了。按照Costco『集体议价』的模式,如果这些产品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那么能不能在Costco买得到还是个问题。

所以我开车废了老半天去了Costco,然后发现没有我想要的东西,有也不比京东便宜多少,还需要我自己搬回去,我总是觉着我有点傻。

退一步讲,如果我不喜欢多样性,比如我买牛奶,几年如一日的买德运,我在线下压根看都不会看一眼,线上买德运又便宜又方便,还不用自己搬。

实际上,如果你仔细观察,现在互联网搞的所谓「新零售」,都是在往线下走。但是,在往线下走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选择类似Costco这样的大卖场模式,而是选择了深入社区的模式,因为只有这样的模式,才是中国意义上的方便

比如易果生鲜、盒马鲜生、永辉甚至绿地等等,要么是直接送货上门,要么是在社区附近开一个不那么大的门店,因为中国的社区人口更加集聚,一个门店能够服务一个甚至几个小区的顾客,顾客们只要下班的时候花个十几二十分钟兜一圈就能买到最新鲜的食材以及各种物资,为了这些方便,消费者是可以承受价格上稍微贵一点的。

而从另一个方面讲,不要忘了,像京东之类的网上商城,才是最大的经销商,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全国,廉价的物流成本使得他们完全可以有比Costco这样的大卖场更大的谈判势力。

开个玩笑,按照中国互联网的尿性,如果Costco真的动了京东的蛋糕,京东补(dao)贴(tie)也会把Costco打趴下的。

所以总结一下:

  1. Costco的选址实际上能够照顾的范围并不大,Costco的模式更加适合地广人稀的美国,而不是社群高度聚集、交通异常拥堵、交通费用(油费、过路费、停车费)高昂、汽车并不算普及的中国。
  2. 被互联网惯坏了的中国消费者更加喜欢多样性,而这一点似乎并不是Costco能够满足的
  3. 因为中国人口集聚、物流及人力成本低,送货上门、深入社区的线下模式允许溢价的存在
  4. 网上商城做的是全国生意,潜在规模比线下实体店大的多,潜在的议价能力也高,互联网电商想复制Costco集体议价的商业模式并非不可以,这一点Costco在中国并没有护城河
  5. 期待Costco和互联网打补贴战!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活下来再说吧,来中国搞会员制的基本都死光了,还给电商带来影响。


先把山姆和麦德龙弄死如何?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超市已经被中国电商干的半死不活了。costco这种量贩超市在中国水土不服,别说costco,就是沃尔玛都已经快闭眼了。中国人喜欢每天购买新鲜食物食材加工,逛大型超市很浪费时间,一次性大量购买既不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也会造成很多浪费,这是中国人绝对不能容忍的。对于连饭碗上的米粒都要吃干净的民族,浪费=犯罪。

还是网上点点鼠标,第二天快递员送上门方便。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这个问题说明你去过香港,但没进香港人家里看看原因。

原因很简单…人家房子小啊!

20平能隔出三室一厅,100平的,那都叫千尺豪宅了。基本我们看见最多的是30-50平的居民楼。这面积在大陆这边的高楼是单身公寓,可人家香港这边可能四世同堂啊。

你想想,每个房间10平不到。分体空调最小也1p了,装起来开冷库吗?


user avatar   V6.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十年前看舰船知识,介绍国外军舰各种高大上,介绍国内翻来覆去的112、113、167,还有四艘破现代,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可以撑门面的军舰了。

说多了都是泪,真的不容易啊。

当年6000吨就是神州第一舰,如今4万吨小平顶下水竟然可以悄无声息,想都不敢想。

海军的发展真的太快了!


user avatar   huang-yang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YM下一个打野要卖到天价。


user avatar   datahunter-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我司规定,五十人以上猿工群以及五万粉以上微博账号、一万粉以上抖音账号、不论粉丝多少的公众号,不管是因公注册还是私人持有,都必须填表上报。我司不知道知乎。

知乎上骂我司的负面消息比微博上骂的更有道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某平台宣布「半年内购房就报销双十一账单」,会有人参加这类高门槛活动吗? 
  在手机上有什么比价软件是可以查看商品折扣优惠情况(最好带步骤)? 
  蒋晖学电商是真的么? 
  如何看待三只松鼠声明未在拼多多上开设旗舰店?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入股优酷土豆? 
  如何看待福布斯杂志封面对马云的评价? 
  淘宝的新店是真的很难做吗? 
  如何看待拼多多要求 1月31 号上班? 
  马云的缺陷是什么? 
  如何看待福布斯杂志封面对马云的评价?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马云与埃隆马斯克的对话?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这么大牌老牌明星代言网页游戏和手游(李连杰、成龙、张家辉)?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