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票答案说:“真正有价值的用户,都是价格不敏感的。用户体验才是真正关心的。”
说出这话的,应该不是互联网从业者,也对中国国情没有基本了解。
201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5974元,中位数22408元。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
注意:这是年收入。
数据来源:
“人均可支配收入”包含了非劳动力人口,也就是说:
在一些知乎er眼里,两口子一个月光星巴克的刚性需求就得两千,健身房私教刚需也得两三千,房贷一个月刚性开支一万多,化妆品/包/衣服折算到每个月三千是底线,每年一次境外游、一次国内游,折算到每个月四千不能再少了,要是有娃的话,教育刚需也得八千一万一个月——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刚需,家庭年收入100万以下在这个世界上很难生存,难以理解一个月“只有”五六千该怎么活。
所以,对于这种“有价值的用户”,可能确实对小商品是19.9块还是4.6块不敏感——他们会说: “对我们这种人而言,时间是最重要,我没有时间去下个新app,还要费力的拼团。”
是抓住这样“有价值”的用户,还是抓住在这些人眼里“没价值”的用户,如果非要二选一,对于想要成为全国级大平台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一定是选后者。
毕竟,年收入100万+人民币的家庭,在人均GDP 6倍于我国的美国,也只有10%。
如前文所说,根据统计公报,我国top20%的三口家庭平均年收入是20万。注意,这还不是top20%门槛的收入,而是整个top20%人群的平均收入。
也就是说,top20%里的收入也是被最顶尖的那波人“平均”到20万/年的。如果看top20%里的中位数,也就是全国top10%的门槛,那也到不了20万/年。
所以,就我国当下而言:
对大部分中国家庭而言,所谓生活就是:能自己做饭绝不下馆子,非大餐时省油省肉,日常囤积塑料袋,水龙头滴水装桶里屯着,塑料拖鞋不坏不换,一块钱的非空调公交车优先,玻璃饮料瓶要留下来做酱油瓶,为了10块钱优惠券下载垃圾app,大早上超市门口排队抢菜......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价值”用户们所无法理解的每月五六千的中位数家庭收入下生存,同时还能为后代和自己养老留点积蓄。
我在此前一篇有关双十一的回答中说过,在许多知乎er眼中,京东的体验秒杀淘宝,但淘宝天猫现在不仅体量远大于京东,甚至连增速也秒了京东——就是因为阿里比京东更适应中国。
大多数中国群众有足够的时间去比价、有足够的时间泡在手机上瞎逛、有足够的时间为了几块钱的差价而浪费半小时、也有足够的时间等快递。
对于阿里而言,最赚钱的并不是服务那些自以为“有价值”的少数消费者,反而是服务于那些占人口总量比例极大的、能带来巨大流量、容易被推荐算法牵着鼻子走、不知道竞价排名存在的巨量消费者。
感受一下阿里的财报:
这是阿里(不包括蚂蚁金服)2017年10-12月的营收和利润情况(单位,亿人民币):
可以说,天猫淘宝商品搜索和推荐的广告和佣金(特别是广告),是整个阿里营收和利润的绝对支柱。“核心商业”部门的EBITA率(税息摊销前利润率)高达53%,可以说是绝对的暴利。
更重要的是,天猫淘宝的广告佣金收入增速超过60%,而整体GMV增速只有40%,也就是说,消费者们在阿里平台上购买单位商品所付出的广告费率越来越高。
2017年,天猫淘宝的GMV是4.6万亿人民币,而广告+佣金的年收入预计超过1600亿——淘宝天猫上每发生100块钱的交易,有3块5会被阿里拿去。
对于任何平台而言,都有这么一个道理:知乎/微博的顶级大V,名气大、品牌好,天然自带流量,对平台导流的依赖度不高。而那些千千万万的小罗罗,则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拼命创作、花钱买粉、花钱买赞、花钱买头条,才能偶尔登上一次推荐/热门首页,获得一次导流。
所以,虽然平台上总体是3.5%的抽成率,但对于致力于成为“淘宝大V”的长尾卖家而言,其付出的成本会比这个数字大得多。
江湖传言,知乎为了避免培养出大V而采取限流。而淘宝上如今无处不在的推荐算法和个性化商品信息流,也极大地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让卖家很难通过简单的同质化商品价格战而获得用户的关注:
那么矛盾来了,一方面是尚不算富裕的国民,有对绝对低价商品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只会血拼价格战的小商品卖家们越来越难以在No.1 的平台上生存。
那么一拍即合:拼多多这样的模式诞生了:
在如今这个世界,有两类大V:
快手成功了、抖音成功了、头条成功了、小米成功了——虽然全国有百万量级的精英们在批评这些产品很俗、很low、很无聊,但他们赢得了亿级群众的喜爱。
我有许多好友在快手、头条(包括抖音、火山)工作。这些公司位于五道口、知春路这些房价10万+,写字楼每平米月租金500+的海淀区核心地段,做的事情却是迎合最广大中国群众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需求。
不光是服务中国群众,这些公司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东南亚和印度,为比中国平均水平还要低很多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众提供服务。
每次撸串,都会听到这些已经身价千万+的资深工程师们笑谈着越南、泰国、印度人民如何喜爱中国的短视频和手游,明年自己的身价又要翻番。
总的来说,对于拼多多而言,其传言中的400亿的月GMV,已经达到阿里2014年上市前月GMV的30%,就算其中有很多水份,就算把400亿的大部分给砍掉,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不能不让人重视。
再来看一下百度指数,就百度搜索量而言,拼多多已经达到了淘宝的1/10,京东的1/5,比快手和天猫略差一些。特别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拼多多的增速——整体同比+176%,移动同比+205%。
我想,如果马云和刘强东看到这样的数字,看到一个新的电商公司在自己还没怎么注意的情况下就成长起来,哪怕其热度只有自己的1/10、1/5,但是其增速远快于自己,他们会是怎样的感想。
他们会不会真的觉得这只是一个在部分知乎er眼中只服务于“没有价值的用户”、“对京东和天猫冲击力约等于0”的公司。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拼多多真就能成为电商领域的搅局者,拼多多真能颠覆阿里和京东。
我想说的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一定要始终牢记中国的基本国情,记住中国还是一个人均中位数年收入只有2.2万元、90%的三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0万、20%的三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万8的发展中大国。
巨量的人口有着自己的生存需求、娱乐需求、自我满足的需求、获取信息的需求、展示价值的需求。
不要嘲笑快手,也不要嘲笑拼多多,就像当年我们不应嘲笑OICQ、淘宝、oppo、vivo、小米。
一个互联网企业,只要是真正在为数千万、上亿人民解决需求,那就一定有其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而巨头们一旦过于脱离这一逻辑、追求万世不易的垄断江山,就一定会有新产品和新模式出来打破它们的美梦。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