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看起来很高端的技术其实原理很暴力很初级? 第1页

                       

user avatar   reallysug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一款游戏,叫做孤单枪手(Alien Shooter )。

这款游戏的主界面是这样的:

打起来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注:破碎的绿色为异形卵)

就算没有玩过这款游戏也不要紧。通过这些图片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即便是在玩家口味越来越重,下限越来越低,尺度越来越大的现在,孤单枪手也算是一款可以堪称“暴力血腥”的游戏。

而在孤单枪手2发行的年代,也就是2006年的九月,它更是一款酣畅爽快,紧张刺激的动作类游戏。游戏的主题剧情相当简单明了:杀异形。其在当时不算粗糙和画面和丰富的枪械,各具特色的战斗天赋,配合阴森或诡秘的场景与燃烧的音乐,让玩家面对汹涌如潮水的异形大军时本能地泛起紧迫感和代入感。

孤单枪手的制作小组是名不见经传的俄罗斯制作组

Sigma Team Company

受制于时代和技术的局限性,十年前的Sigma当时在孤单枪手上所使用的引擎不算高明。我当年是孤单枪手非官方MOD的主要开发者,同时也是破解补丁和作弊补丁的制作人。在了解到孤单枪手整个设计流程之后我才发现:Sigma团队在刻板的引擎上,发挥了惊人的创造力。


下面的图片大部分来自我当年给爱好者们制作的教程:

孤单枪手引擎本身功能极为单一,任何一个单位(包括玩家)所能进行的动作只有移动,攻击和受伤(死亡)三种。可是为了实现复杂的动画和过程:比如墙壁一点点坍塌,怪物霎时间强化,核弹在准备后发射,坦克受攻击破损等等一系列剧情必须的要素内容时,到底该怎么办?

Sigma公司想到了一个惊为天人的点子:让它死!


因为引擎允许了怪物死亡后掉落物品或者残骸的功能。打爆异形卵所产生的毒气正是依赖了此功能。但是Sigma把“死亡后掉落”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墙壁变成了广义的“怪物”,把墙壁渐渐破损的状态分列成五种。最完整的墙壁有一定血量,死后就会掉落更加残破的墙。

如此一来,通过反复的死和掉落循环,就足以实现绝大多数看似复杂的功能。怪物强化其实不是强化,而是剧情触发,直接死掉了旧的怪物,又掉落了更为强大的品种。核弹准备并不是准备,而是还在发射井里的核弹“死掉”,掉落了新的核弹。

即便如此,Sigma在当时还是遇见了一些额外的困难,比如下图这个场景:

游戏进行到这里要触发的剧情是:只要玩家离开地图编辑器中绿色的圆形区域,泛起一阵刺眼的红光,所有的机器人会同时变成敌对单位,大量的墙壁被破损,异形蜂拥而入,警笛声大作。

这个过程如果继续利用“死亡掉落”的方式批量处理所有单位,进行的运算过于重度,势必会对当年本就捉襟见肘的硬件性能造成压力。更为头大的是引擎不允许一个玩家事件控制超过五个单位:这就从逻辑上否定了延续这种思路的可能。

Sigma在这里的处理方式是:把主角传送走

简单来说,制作组在巨大的地图上制作了两块几乎一样的区域。只不过一块的状态是剧情触发之前,另一块是剧情触发之后。红光泛起的瞬间,旧的地图并没有任何的内容更改,只是主角被传送到了新的地方!

如此一来,在玩家眼中就全然像是拉响了警报,造成了实验室的一系列险情。但实际上只是把玩家从安全的地图位置,传送到了危险的地图位置罢了。红光一方面配合了气氛,另一方面,也恰当地掩盖了传送瞬间的短暂卡顿,着实巧妙。

制作组把这个引擎的所有可能挖掘到了极致,医疗包是一个伤害为负数的炸弹,坦克其实只是一个换了模型和武器的玩家。游戏中那些天女散花般的360度激光武器没什么特别的:它们只是精度被调成0,射速极快的小手枪。

Sigma最有创意的一点是:他甚至利用了引擎的bug

在关卡预设加载的地图长度里,如果加载长度过大(超过5000),地图上的敌方单位会因为神秘的加载错误造成RGB颜色和伽马值异常。有趣的是,sigma在生存模式中调用了10000的地图长度,变相无限丰富了怪物的种类,拥有了近乎无限可能的,颜色形态各异的异形海。


时至今日,孤单枪手的特效和分辨率都显得老旧过时,其单一线性的游戏模式和过短的游戏流程(六小时)也不再适合当下主流的单机游戏环境。而Sigma即便是一家在十年前拥有无限创造力和无穷可能的制作组,也随着滚滚的时代浪潮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

本就未曾真正火爆的孤单枪手时下更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小众游戏,人走茶凉后只剩冷清。未能及时作出游戏类型和引擎级别的变革,所有的创造显得都像是隔靴搔痒的小花招。人气和关注度急剧萎缩之后,Sigma制作组竟然顽强地存留下来:依靠仅存的信仰。


在Facebook上,Sigma正在大力推行自己的Android端游戏:Alien Shooter TD。孤单枪手的塔防版本。可惜未能掀起大的波澜,粉丝也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到今天,我偶尔看到老电脑里,孤单枪手这款游戏静静地躺在硬盘的时候,还会想起当年费心钻研他的日子。

从这样一款年迈的单机游戏的最终落寞,我们或许可以说:

游戏的时代正在飞速地变迁,但对玩家来说,丰富的游戏性却是唯一真正高端的技术。热爱一款游戏可以因为剧情,画面,音乐甚至信仰之中的任何一个原因,但游戏如果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只要一点就够了。

那就是好玩。


user avatar   dhew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的网络游戏,从诞生起就脱不了外挂这个问题,尤其是跑在电脑上的大型mmorpg。

那种瞬移秒杀的外挂都已经通过服务器端数据验证被封死了。但那些模仿玩家行为,自动打怪,自动采集,自动刷经验刷钱刷材料的外挂,一直没有很好的甄别方法。

于是游戏开发者加入了验证码功能。每隔一段时间,客户端会弹窗,要求玩家根据弹窗上的信息,识别并输入验证码。长时间不输入的玩家会被踢下线。立刻输入的会得到一点经验和金钱奖励。

但就有一种挂,连验证码都能搞定。程序员信誓旦旦说这不可能。即使在他面前实机演示了,程序员还在说这不可能。

后来事实证明,程序员对了,也错了。

那个外挂的开发者,做了个验证码转发功能,一旦出现验证码,就会把验证码转发给守在电脑前的真人座席。

座席会替玩家输入验证码。以五秒钟输入一个计算,一个座席二小时可以服务一千四百个请求。意味可以支持上万个购买了外挂的用户。

我总克制不住的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

一个在网吧值守的网管,从网上找了个兼职,在深夜里,一边挂在网上看片,一边为不时弹出的验证窗口输入验证码。

一个程序员,看着运营拿来的挂机软件毫无阻碍的输入了验证码,先是目瞪口呆,然后开始怀疑莫非是什么黑科技。又想不明白,有这技术干嘛跟我这游戏过不去。

一个玩家,终于忍不住花六十八块买了个号称全自动挂机跑商做日常任务还能防验证码的外挂。他看着外挂自动输入了验证码,气得一拍大腿:“官方外挂,逼死玩家!”

所以低廉的人力成本,真的解决了很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补一个。

五六年前,某省的移动,推出了一个叫“电话小秘书”的服务。只要拨打指定号码,然后说“明天早上十点提醒我在公司跟老王开会”。第二天早上就会有短消息发过来,提醒你“早上十点跟老王在公司开会”。

初听到,我还在想,我们的语音识别技术已经这么先进了吗?

其实,实现方法跟上面的一样……

我一直在想,使用这服务的人,不在乎自己的隐私吗?

再想想,他们大概以为电话那边是电脑吧。


×××××××××××××××××××

游戏玩家这么多啊,那再讲个游戏的。

做研发的时候,跟其他公司的研发交流,说到了防脱机挂的问题。

解释一下,脱机挂指的是那种脱离客户端。不显示场景,角色等美术内容,只做纯数据交互的挂机软件。因为降低对电脑资源的占用,所以能多开。单台电脑开十六个,甚至三十二个客户端都是可以的。一般是打金工作室拿来用。

如果无法防治这类软件,那就不要想在游戏内提供什么让玩家刷刷刷的玩法了。因为肯定会被打金工作室刷到爆,破坏经济秩序不说,普通玩家也毫无收益可言。

那家公司的研发,就给了这么一个解决方案。

他们在游戏里,放了很多隐形的怪。正常玩家是看不到,选不到,也杀不了的。

但脱机挂会把这种隐形怪也检索出来干掉。

于是……

你懂的。


user avatar   hong-yi-70-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答,看了大部分的答案都是有关现代科技的,我就来说个关于古代工巧的吧。

鬼工球


就是它,这个鬼工球是象牙材质的,清代嘉庆皇帝的收藏品。

因为我目前从事玉雕,所以会关注这些内容





看上去很精美,也很繁杂。

鬼工球内部共有多层可转动的套球,每层的套球都可以独立旋转,据记载,早在宋代就有巧匠能做3层套球了,嘉庆那个是11层,到了1992年,我们国家的工匠已经能做出同尺寸的13层套球。


上个世纪有个国际的工匠的比赛,比赛到最后是日本和中国决一雌雄,都是鬼工球。

有些老外不相信能做出这种艺术品,觉得双方都作假,表示要检验一下,然后想想要把鬼工球放热水里。

结果日本方的鬼工球一放水里,立刻就散来了,原来是日本人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做出这么牛逼的艺术品,于是用胶水把球一个个粘起来,做成的所谓的“鬼工球”,证明了日本人在这方面作假。

而日本人也不相信中国人能做出来,表示对中国的鬼工球拭目以待,结果中国的鬼工球放热水里,丝毫不动没有散开,证明了确实是工匠雕琢出来而非弄虚作假。

那么这个鬼工球的原理是什么样的呢?

说出来其实很简单

首先要准备好一个象牙球(当然现在象牙是禁止交易的,所以你想尝试的话可以用其他实心非金属球体代替)




然后计算好要剖的圆的距离



之后用玉雕专用的k针,也就是T形磨头切好第一层套球





里面的套球也是以此类推,越到内部雕刻难度越大,因为可操作空间越小


最后再进行雕花,当然也可以边雕好一层花再切下一层套球



原理简单,但是具体的操作和雕刻手法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不过得益于如今的科技和机械化,工艺品完成时间比古代是缩短了非常非常多的占比的。

下面这个就是玉雕雕刻用的工具k针,也就是T字型的磨头




最后再来几张鬼工球






看到这样的鬼斧神工真的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工匠智慧

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

更新一下,关于评论区有两个疑问我就在这里统一作答了,一个是关于鬼工球比赛的出处,我上网找了一下,中国的这位工匠名叫翁昭,广东人,是民国3年时候参加的那个国际比赛,链接在↓

wapbaike.baidu.com/item

然后是关于这个鬼工球制作秘密的,问这么说出这个秘密来会不会不好。言外之意让大师没饭吃了。

其实最初我是在某公众账号看到的,也想过保留这个秘密,但是仔细一想,原理让大家知道也好,以后有更多人能够制作出来未必不是好事。

当今的玉雕太需要新鲜血液了,不仅是表现在形式上的,更表现在内容上。

我入玉雕这个行当之前是动漫专业的,也曾有想过改变中国动画,励志做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来,但也是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钱的原因,后来在我舅舅的建议下学习玉雕,主要是考虑到两点。

第一点是因为我本身对艺术类的就比较感兴趣,本身雕刻就属于传统艺术。

第二点就是因为玉相对来说比较贵,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把钱的原因摆第二位确实是因为我是真喜欢艺术事业,因为之前我爸还问我要不要学汽修,算了吧,脏兮兮的一身油才懒得学,还不如画画。

投入玉雕行业后发现多数人雕的仍然是非常传统的那一套题材,观音、弥勒、笔洗等等,总之古代怎么雕现在还怎么雕,无非就是更机械化了。

苏工是一直被推崇的,顺畅柔美的线条,精致的人物刻画,苏工哪都好,但就是一点,太匠气了

当初我并没有注意到这点,也只以苏工为榜样为目标,励志要跟苏工那些名家一样雕的很顺畅柔美

那个时候的我的思想仍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完全没有“道”的意识

直到后来异军突起杀出来一个邱启敬,完全颠覆了传统玉雕的创作手法和理念






由于邱启敬的出现,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走传统的苏工精雕细琢目前也在探索,但我知道目标不能停留在苏工,审美必须要跟上,要主动去改变,才不至于被后来者拍死在沙滩上。

当然,革新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新的玉雕该怎么走,如何具体操作仍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更多的是注入自己的思想,也就是“道”,而不仅仅是想法和创意,即“术”,也是因为太多的玉雕匠人,都是初中毕业就到厂子里面去做学徒,培养出来的也全是些雕刻机器而已,因为文化水平不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能是工厂老板的打工机器,当然利润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这两年不知道如何了

有人担心鬼工球的原理就这么说出来,会不会导致师傅没饭吃,放心,不会的,因为玉雕不仅仅是个出卖技术的行当,也是个出卖原材料的行当,没有原料你根本没法雕,有人问那假如老板出原料让玉雕师出工呢?

除了雕刻,后面还有打磨抛光的工序呢,一般人到工厂学徒只能学一种技术,除了雕刻就是抛光,两者分开的

而且别把老板想的太傻,愿意出原料,肯定愿意找好工了,谁的工好,自然就找谁,而按中国一些人的传统师徒观念,肯定是会先找师傅的,除非这个徒弟牛逼太多

这样当然是有利于玉雕的整体发展的

像邱启敬这种,基本上就是各个老师都去学习了一遍的,没有固定的老师,加上央美的背景,能够有革新玉雕的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基米德太阳能电站。正如它的名字,原理和几千年前阿基米德用铜镜烧帆船(或为传说)一样,都是用成千上万的镜子反射阳光,把无数道阳光聚焦于一点,用来加热高温熔盐,推动发电机。我发几张图片,一旦你知道这东西是用镜面反射聚热,宗教庙宇般神圣的电站就不用再解释工作原理了:

(上面这张是俯瞰视角)

不知为什么,这东西到了中国,就带了几分纯朴的泥土气息……

苏联造出来则是冷战年代的雄壮风格:

至于推广难点,目前看来主要是设备成本和产业规模:

光热发电现实发展中困境

光热发电系统要经过热能→机械能→电能的复杂过程,比起光伏的直接从光能转化为电能,需要的生产环节多,而且每个环节均需要可观投资。太阳能集热场部分是光热电站的核心技术,也占据整个电站成本40%以上。此外反射镜必须抵挡6级大风和大颗粒沙石,冰雹的袭击,并且要能够保证在恶劣的环境下至少使用20年以上。


每天的太阳位置都不一样,光束偏半度,在几百米外就要偏出好几米。要保证都把太阳光反射到熔盐管道上,每一块镜子都必须有单独的控制机构,随着时间微调。此外,高温熔盐也不是好控制的介质,下面这篇文章写的很详尽:

建设镜子聚光集热太阳能发电塔的难点在哪,为什么少见这种类型?
镜场(heliostat)。这部分是整个塔式太阳能电站花费最大的,差不多占40%左右。技术上包括跟踪、定位、清洁等,清洁反而是最简单的,对太阳位置的跟踪以及自调节、对主塔的定位是技术难题,如果偏差1度那么在接受的装置中就要损失N次方的能量。因此往往需要副定位系统(分布于镜场四周的小塔,按有定位器)。且不说跟踪定位这两种高难的,单单是镜子国内就造不出来,高抗风性、抗尘性、高反射率、镀膜等等技术国内都没有掌握。这里我提一下最最简单的镜子支架设计,什么环境用什么支架也是经过计算的,如下面两图:设计完全不同,抗风效果大大不同。

第三部分的技术难题是溶盐在管道的腐蚀性,考验系统的密封性,另外溶盐极易晶体化,就是冻住,这个过程不可逆,意味着操作不好整个储存系统报废。我的大学教授说他见过一个操作失误的溶盐储存系统,冻的用斧子刨都刨不动。大家可以google美国ivanpah的储存系统,超级大的,报废了了不是闹着玩的。为什么是两个罐子呢,一冷一热嘛,热的进来冷的出去,形成循环。

对了,苏联解体前研制过“人造月亮”,原理也是在太空中展开一个巨大的折叠镜,对地面上指定地区反射阳光。对军事、救灾乃至农业都有很大的潜在作用(比如说汶川地震后迅速在灾区制造人工满月效果),不过这东西生不逢时,苏联垮掉后只做了一两次不成功的实验就废了。

俄宇航员将进行“人造月亮”试验

莫斯科消息: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上的宇航员近几天为将于2月初在太空进行的“人造月亮”试验进行了准备工作。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这次使用的阳光反射器镜面直径达25米,由许多镜瓣组成,镜瓣表面镀有特制的铝薄膜。反射器安装在目前正与和平号对接飞行的进步号货运飞船上,由宇航员遥控使其朝向太阳,把阳光反射到地面上的预定区域。



俄罗斯的“人造月亮”
1993年2月4日莫斯科时间4时(格林尼治时间0时),居住在寒冷的俄罗斯北方的居民在朦胧的夜色中看到了一个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奇 的"月亮"缓缓划过夜空,从约300公里的高空象探照灯那样将一束暗淡的光束投向夜幕下的大地,在地面上形成一个直径约4公里,其亮度低但也明显可见、快 速移动的光盘。几小时后,在莫斯科时间中午时分,这个"月亮"又将暗淡的光盘投射到了距俄罗斯数千公里之外,仍处于茫茫夜色之中的加拿大土地上。加拿大广 播公司"千奇百怪"无线电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电话在这一夜响个不停,不断有人报告说看到了这个奇异的"月亮"。

“人造月亮鼻祖”弗拉基米尔
1993年2月4日,几乎着魔般钻研的弗拉基米尔终于向“人造月亮”迈出了最实质的一步——弗拉基米尔指挥“和平”号空间站科研人员,将代号为“旗帜2”号的一个特制阳光反射镜装在一个镜包中,这是由8瓣厚度仅有5微米的超薄镀膜铝片,经由32根线连接而成的。镜包一打开,反射镜便在空中舒展开来,成为一轮“人造月亮”。这个“月亮”直径为20米,地面光斑直径为4000米。当它运行到西欧上空时,恰好是后半夜,它“大方”地向地面投去了第一缕“人造阳光”;而当它转到加拿大上空时,人们竟能清晰看到天空中“飘扬”的“旗帜2”号!

接连成功让弗拉基米尔欣喜若狂,他再次向俄罗斯最高决策层申请执行“旗帜2.5”计划。1999年2月4日实验进行当天,在莫斯科航天指挥中心内的弗拉基米尔心情十分激动,因为他的“日不落”梦想或许将一朝得以实现。


按照弗拉基米尔预想的计划,俄罗斯“进步M-40”货运飞船将携带一面反射镜进入太空。在“和平”号空间站俄罗斯宇航员的操控下,8片镜瓣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迅速展开形成一个镜面,并朝向太阳。这个直径达25米的“人造月亮”,总重量不到4千克,而光束的直径在地面将达到5-7千米。夜色中,反射光的亮度将10倍于月光,足够地面的人们看书、下棋。一旦实验成功,几乎所有“和平” 号太空站经过的国家,如俄罗斯、法国、捷克和加拿大等,都将陆续“享受”这一束自太空投下的阳光。


当天中午12点10分,当“进步M-40”货运飞船飞到距“和平”号400米时,空间站内的两名宇航员遵照弗拉基米尔发出的指令,开始“人造月亮”的试验。然而仅1分半钟后,“进步”号的天线突然打开,巨大的反射箔片随即被绊在天线上,反射镜未能如期打开。紧紧盯着地面指挥中心控制面板的弗拉基米尔,立即下令宇航员用遥控系统启动飞船引擎,使箔片摆脱了天线的羁绊。然而,经过两次的修正失败后,弗拉基米尔不得不忍痛中止试验。1999年2月5日,“进步M-40”货运飞船带着未打开的“人造月亮”,脱离轨道,坠入大气层烧毁。



相关回答:

同为流体,为什么海水不会像空气产生热带风暴一样在大洋里产生“热带水暴”?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 19 世纪出现的科技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在使用? - 马前卒的回答

历史上有什么东西一直被摆在不重要的位置,后来突然发现它的用途,而后被广泛使用呢? - 马前卒的回答

《信息简史》中的疑问:在建筑物或自然界中,有哪些东西的功能和电线相似?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ric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来买过一款面膜,说是里面富含一种活性物质,可以祛痘美白保湿抗衰老什么什么的,并且可以睡觉敷,敷一晚上,好的上天了。

本来我是不信的,但广告还说,这种活性物质对光很敏感,一旦从包装袋取出要完全避光,这样面膜里面的活性物质才可以发挥作用。并且包装上还给出了使用方法,建议最佳使用面膜时间不能超过晚上10点,并保证如果完全按照包装上的方法,一个月皮肤绝对有所改善。

看到说的这么详细,就买来试用了一个月。

结果皮肤变好了!! 顿时我对面膜里的活性物质产生大大的敬意。

于是推荐给同学,狠吹了一波,并建议他完全按照包装说明使用。结果他想了想,回了一句








“这不就是每天10点前上床睡觉吗?”


------------------------------------------------------------------------------------------------------------------------------------------------

一下这么多赞,受宠若惊哈哈。

希望大家都能少熬夜,身体最主要~

------------------------------------------------------------------------------------------------------------------------------------------------

谢谢各位知友的提醒,点赞和评论。本人只是个准备考研的大四学生,时间很紧,不能一一回复,抱歉。

转载请私信授权。

再次谢谢大家啦~


user avatar   dian-liu-zhi-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什么事情,写一个答案吧

大家肯定对这个东西很好奇


这个玩意叫场记板,拍电影都要用,每次看见场记高喊

x场x镜x次 是不是很高端啊?

其实因为相机的麦克风录音会有杂音,而话筒离演员比较近,所以话筒录声音会比较清楚,然而。。。

后期是要对版的,怎么才能知道录音与画面已经完全对上了呢?







很简单,打场记板时会有一个很尖锐的声音,在音频里面是个竖线,在软件里面就很容易对上了



如果想了解我在多写写=.=

-----------------------------------------------------------------------


10.13更新:

没想到这个回答热度还不低,那我就多写写,可能之前的比较难以搞懂,所以增加了图片解释

对于场记板,这个确实有方便找素材的优势,但是,我还是学生啊,没有办法找到更高质量的工作人员...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场记板:

仔细看上面,“”是这个微电影的主题

7场号

4镜号

8次数

都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假设要拍摄一个微电影

第一要什么?

剧本

剧本是一场戏的灵魂,优秀的剧本可以很简单的给一个好的微电影一个优秀的基础

剧本由于时间原因已经遗失,不过下面的这个才是重点

脚本

脚本是什么?

脚本是拍摄时的重要材料

脚本一般长这样

*此脚本不代表所有脚本都是这样的,但是八九不离十

为了优化理解,我们只看前6排

第一个:场次

众所周知,电影为了节省资金,一般是一个场景会把所有的镜头拍完,后期会把所有的镜头按照剧情接好,所以,场次就代表这个是第几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名称

指此场景在哪里拍摄

第三个:日夜

此镜头在白天还是晚上拍摄

第四个:机位号

这个比较难以理解,简略来说就是两个机器分别拍哪个景别(景别不理解可以百度,这个很冗长,这里就不做介绍了,所以下文就不涉及景别的理解了)

第五个:镜号

该镜头演员应该演剧本的哪里

所以上图场记板的意思是:

第7个场景

第4个镜头

这个镜头已经拍了8次了!


(所以打消认为拍电影是个很简单的工作吧2333)


这个对后期剪辑时的确有查找素材的用途


好了,你的微电影已经拍摄完成了,现在该进行剪辑

首先你需要一个剪辑软件,这个不作过多介绍,答主用的是ADOBE全家桶

答主这里步骤是

粗剪 精剪 调色


粗剪:掐头去尾,对板

精剪:对镜头片段进行精细调整,加上效果,配乐

调色:更改色调来对观众进行心灵控制 啊不对,是心理暗示

好的,我们重点说说对板

还是这个,注意左下方的时间码

这时场记已经准备打下场记板了

看看时间轴

有两个声轨,一个为录音机的音频(绿色)一个为相机的(蓝色)

看到那个数线了吗?

那个就是场记板的响声,声音大,时间短,的确,拍手也是可以的

好我们继续

啥?你问我为什么这个不是对齐的?强迫症?

抱歉,这个由于录音机和相机的开机时间的不同导致的,无法解决...

不过,只是差半帧而已,1s有24帧,差半帧你也听不出来,得过且过吧~2333

这样,一个版就对好了~很简单对不对?
















不过.....

唔...也就几百个需要对2333







所以,当你看到烂片时不要对后期人员说此剧如何如何,无辜的后期人员的工作是仅仅是剪辑而已,而且后期人员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不要把锅甩给无辜后期人员。







因为一个片子,不管好坏,后期人员要看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只是为了让几个镜头能更流畅的衔接,为了给观众一个坠吼的体验~





----------------------------------------

无奈,最终还是把最后一句话删掉吧,省的给自己招黑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人类对植物了解程度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其实跟土地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这是高大上的无土栽培技术:

对的,根据地球重力的主要方向,经过你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第一直觉,这些菜都是长在墙上的。


这是矮小下的有土栽培:

是不是逼格一下子掉了好多。



其实不过是把承载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些东西的载体,从浸润的二氧化硅固体,换成了纯粹的水



只要不会溶解出有害物质的东西,都可以作为载体,比如珍珠岩,蛭石,鹅卵石,麻岩,锯末,稻壳,聚氯乙烯颗粒,玻璃珠子,炭渣,建筑垃圾,小钢珠。

通过调整载体的成分配比,给植物根系创造一个透气、湿润的环境,还要能够想办法固定植物本身,就可以让植物长得非常的旺盛。

有水培(管道式):

水培(槽式):

基质培:

水培植物的根系:

香菜的:

油麦菜(叶用莴苣)的:

生菜的:

基质栽培可以完全避免土壤污染和土传病害,生长周期短,处于人工控制环境中,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病害,很少使用农药。你完全可以从植株上揪一片叶子生吃,洗都不用洗。


但是技术确实简单粗暴到了很卧槽的程度。


——————————————————————————————————————————

趁热更一发:

有些同学在评论里高谈阔论,说得都很好,不过忽略了很多基本事实,其中一个很要命:你根本不知道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

这是一个简易的改装无土栽培温室,位于西藏拉萨。

这是旁边的一个普通温室,后面电塔远处是哲蚌寺。来一张大图:

无土栽培温室是这样的,后面是纳金山,旁边是自然养猪场,一种用垫料床做地面的养猪法:

一、着重讲下无土栽培温室。

温室内景是这样的:

温室于2014年改建成功并投入使用,运行至今没有大问题。温室的改建很山寨,营养液池根本就没有做,是用的两个2吨的PVC罐子。循环系统也非常的不专业,至于控温升温装置以及其它自动化设备,根本就没做。

投入产出很惨淡,主要是作为实验和参观用,经济效益很差,不值得大面积推广,但是适合脑洞比较大的同学在里面发挥。

至今产出的脑洞产品,有“草莓树”基质生姜栽培等。

二、一种简单的循环农业模式

旁边的猪圈每隔两年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垫料。这部分垫料,我是采取掺杂珍珠岩、河沙的方法做成基质,开展基质栽培。

就是此物。基本上可以完全消化掉废弃垫料。

三、无土栽培的技术细节

农业上有两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

没有懒地,只有懒人;

别人嘴里的不可能,就是你口袋里的人民币。

开好脑洞,扎实实验,大胆推广,谨慎操作,是农业赚钱的要诀。不要轻易说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别人说得不可能,就是你赚钱的途径。除此之外,你只能勉强糊口而已。

这个大棚的技术细节,我肯定不可以透露太多,毕竟是我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其实验和运行经验可以分享一点。

1、山寨为王

不是不可以按照《保尔红皮书》来做温室,可是该山寨的,你就该山寨。

有经验的同学可以发现,这个温室的形式设计并不合理,不能算是一个规范的温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原则,根据实际采取尽可能有效而低廉的办法达到目的。

这就是农业

我们的循环系统很山寨,根本没有用任何规范化产品,都是凑合的。比如说,规范的营养液配方,根本不适应西藏气候条件,完全无法使用。

西藏农科院采取的办法是,自动实时调整营养液浓度,采用传感器感应——施肥灌调配浓度等反馈系统实施。

我没那么多钱。

你这时候就要琢磨,到底是什么东西导致的营养液没法用。经过观察和推理,我觉得是光照度的因素占据主导,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所以我用一块800元的遮阳网解决了这个问题。

2、暂时不赚钱,不等于永远不赚钱。

实话实说,这个温室不赚钱。

但是这个温室产出的实验成果赚钱。

我们在这个温室里,打开脑洞,做了一种叫做“草莓树”的东西,因为在别的地方的温室里,没有照片。

实际上就是使用30的PVC下水管,填充基质做立体栽培,种植丰香草莓。草莓在西藏的主要病害是湿度剧烈变化引起的黑霉病,导致果实损失。为了避免霉菌大量繁殖,要使用大量的农药,减少了产出,也容易导致农药残留。

在这个温室里,我们实验成功了草莓树。所有潮湿的东西,都被封闭在PVC管道内部,温室湿度变得容易调控,草莓果实不容易接触到霉菌。同时通过立体栽培,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草莓种植量。普通土培,一亩地最多种植草莓3000多棵,立体栽培可以种植16000棵,单株产量相同。

3、暂时成本高,不等于永远成本高。

基质栽培成本比土培要高出一大截,但是,也不是永远会高。

成本高,不等于就不赚钱。

实际上,使用自产废弃垫料、自产菇渣,寻找免费的农业废弃物,是完全可以调配出成本可以接受的基质土的。

我们除了自产废弃垫料,还去附近的养鸡场免费拉鸡粪、在藏民家免费拉青稞杆,堆积发酵后,掺杂炭渣、河沙等等免费的废料制作基质土。

这个基质土,用于栽培生姜特别是嫩姜,综合效益要远远高于普通土培。具体技术细节就不便透露了。




这就是这个无土栽培温室的一些经验,欢迎大家交流。

围农夜话 - 知乎专栏

这是我的一个农业专栏,里面有一些农业方面的文章,希望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user avatar   bin-04-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事情,一家科技公司(忘了是哪家了,好像是谷歌),要把一些古籍录成电子书,大部分工作是用OCR,但是古籍有好多褶皱、模糊断裂的地方,识别技术就无能为力了,那咋办呢?他们就把这些识别不出来的字词单独截出来,放到自家提供的“验证码”服务上,用户在遇到验证码的时候就输入这个字词,人的识别能力当然比机器的识别能力更强啦,所以就这么录入了。所以说白了就是把不计其数的网民当成了他们家的手动录入员了,而且还是免费的!真是机智啊!

————————————————————————————

更新:找到网上的原文了,《

终于知道谷歌验证码为毛这么难看

评论里有问,后台也不知道验证码的正确答案,那么输入验证码怎么判断对错?技术上是这样的,验证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答案的,另一部分是图书截取出来没答案的,只要有答案的输入正确就行了,图书片段则会经过至少三个人相同答案的验证后传给后台填补到书籍中。

不过我觉得只有图书片段也可以啊,只要同时验证的人够多,对比的速度够快就行了,不就是简单的统计学原理?可能是受限于其他条件吧。

真心希望咱们国家的图书馆和12306合作一下。

————————————————————————————

10月24更新:不是很懂知乎,最开始这个回答还没怎么有人气,最近评论和赞呼呼地上涨,难道被知乎推首页了?

看了评论,挖出了很多本来我没注意的东西,涨姿势了,特别补充上来。

1、这项图书数字工程计划的发起者是谷歌

2、答案中提到的技术是reCAPTCHA系统,利用了CAPTCHA的原理

3、CAPTCHA的中文名称是:全自动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图灵测试(看到这个名称就燃了),这种技术能够生成并评价人类能很容易通过但计算机却通不过的测试,不错,它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验证码,也是反SPAM的技术手段

4、SPAM是一种搜索引擎垃圾技术,利用不道德的技巧去提高自己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

5、CAPTCHA和reCAPTCHA不是谷歌开发的,而是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最早也不是用于谷歌的图书数字工程,而是为“互联网档案馆”,谷歌于2009年收购了reCAPTCHA技术

6、互联网档案馆(The Internet Archive),自1996年成立起,定期收录并永久保存全球网站上可以抓取的信息

7、准确地说,CAPTCHA和reCAPTCHA技术是CMU的教授Luis von Ahn(等人)搞出来的,2011年11月,Luis von Ahn教授又利用了这个众包概念创办了外语学习平台多邻国(Duolingo)

8、谷歌不仅在验证码和图书数字工程方面使用了reCAPTCHA技术,还利用它们识别门牌号,路牌等等,用来修正谷歌地图的精度

感觉这东西真是越扒越多,越挖越深,都能直接搬到这个问题的镜像问题“

有哪些看起来很暴力很初级的技术其实原理很高端? - 科技

”里了。先这样吧,看评论里还有没有好玩的,没有就不更了,有的话再回来补充。最后贴两张从网上找来的示意图。


上图左边是等待识别的文字,右边是有正确答案的文字,登陆者输入的验证码只需要后半部分正确就能通过验证,主要是为了验证登陆者是“人”,而不是“机器”,而“人”对前半部分的识别能力比机器更高,准确度更可信。话说我们每一次在输入验证码的时候都是在做一次“图灵测试”,感觉我下次再买火车票的时候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心呢。

编个笑话:请用一句话证明你是人。我会在网上买火车票。

好吧,并不好笑……


上图左边是街景的截图(希望你帮系统识别出来的,系统不知道是什么数字),右边是系统产生的数字(系统知道是什么数字并能判断输入正误),原理同上。

————————————————————————————

10月26更新:

@Paddy

同学要求

不搬了,直接补链接:

一目N行:每分钟能看250页书的机器人

由日本东京大学的石川奥研究室开发完成的BFS-Auto的高速&高分辨率图书扫描机器人,可以以每分钟250页的速度进行翻页,扫描分辨率已经达到400PPI(文字印刷一般用300PPI),并且能够识别纸张的弯曲度,在处理时自动把弯曲的文字恢复成正常状态。

不过看这个翻页原理,残损的书是指望不上了,纸张柔软的也不行。

另外这个机器人确实不萌,

Paddy

同学说的是这个吧:

不知道怎么发动图,原文链接里有,请自行移步


user avatar   pi-bo-shi-tai-kong-jing-n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一个脑洞,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航天器从地球出发抵达火星,到了火星之后要“刹车”停下来留在火星轨道,该咋办?

是不是第一反应是用各种发动机全力工作喷气反推,造成一种“刹车”效果,比如典型的Space-X一级火箭回收。

这样非常简单有效,可它有个巨大的缺点: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燃料。而对于按重量来算价值轻易超过黄金的火星探测器而言,这样就很不划算了,因为你带的任何一点燃料都需要从地球送过去,这样算下来为了刹车的代价太过高昂了。

那怎么办?以下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后来科学家们一合计,是啊,为啥我们不能用火星稀薄的大气跟卫星摩擦,来帮助它们刹车,这样可以降低不少燃料消耗,降低了从火箭发射到航天器设计的各种成本


于是一个叫做空中/空气刹车(Aerobraking)的技术就应用而生了。

它的原理就是当航天器进入火星轨道时,一般都是个大椭圆轨道,通过巧妙设计轨道靠近火星的一点,能通过它的面积、尤其是巨大的太阳能帆板,与火星稀薄的大气摩擦来减速并改变轨道。火星虽然大气密度仅仅是地球1%水平,但它的作用累计下来也是不容小觑的。

1997年NASA的全球勘探者号火星探测器,就成为第一个验证这个空气刹车技术的航天器,被证明特别有效,大大减少了燃料消耗,给予航天器更多其他设计空间。

当然,这个技术有效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 时间长,得不断地转圈,不过一般的火星探测器普遍工作10年以上,也就无所谓了;
  • 对航天器强度和刚度要求还是挺高的,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板,全球勘探者号就是一不小心两块板子被“掰弯”了,所幸并不影响正常工作;
  • 对轨道控制要求非常高,飞得过高空气密度太低没有效果,飞的太低就烧着了变成陨石了。比如历史上就有一个著名的空气刹车玩脱而被焚毁的例子,太空精酿:闯祸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虽然这是个人为的。。。。错误


但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火星全球勘探者成功后,后面的几个著名任务,比如火星奥德赛号,火星轨道侦察器等都在继续沿用这种技术。

很高大上的技术,但也的确很简单,很暴力,很初级。



user avatar   orca8512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怒答一发。刚想到一个例子。

记得大家(划掉,是80后)小时候都看过一部动画片叫《邋遢大王奇遇记》(以下称《邋遢大王》),国内少有的科幻恐怖卡通题材 (手动斜眼)。

看过的小伙伴不管是不是还记得情节,片头曲是一定记得的。不仅是因为那歌超级激萌,还在于里面运用了当时国产动画片极其少见的的真人和卡通人物同时在场的手段。大家都记得当时还是萌妹子的曹蕾小朋友,唱得那个“小邋遢,真呀真邋遢。。”。


小时候我一直没搞清到底这片头是怎么拍的。《邋遢大王》是拍摄时间是1987年有网友说,虽然这个技术好莱坞在动画片中之前早已经有运用过了(在此感谢Yuen Tintin@罗夏 和其他几位网友的更正)。后来的斯皮尔伯格监制的《谁害了兔子罗杰》(88年),和《空中大灌篮》(96)则是我在邋遢大王之后看到的同类型片子(当然好莱坞技术更新更强!)。不过这个动画类型在中国的动画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也算是中国动画人的一次技术尝试。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在80年代的时候上美厂怎么能把小姑娘和邋遢大王用了什么高级技术能同时放在一个画面里的(当时肯定没有数字剪辑)。

后来看了上海台放的纪录片上导演才解密他们是如何想办法拍摄出来的。

拍《邋遢大王》的时候,因为当时技术有限,为了实现两个人物(真人和动画人物)能同时在一个荧幕里,厂里面就各种研究,最后想出来的解决方案是:把整个荧幕分为左右两边,分别拍摄。左边是小姑娘,右边是邋遢大王和小狗,尽量不让真人和动画人物重合,以减少技术难度。但是最后有一个动作是小姑娘要到最右边去抱邋遢大王那下是突破中线的,因为要体现互动感(这个在当时就很难了)。

于是当时上美厂的员工就按照真人拍摄的影片动作,在片子上的每一帧上再绘制上邋遢大王的动作。很简单的笨办法但是解决了这个很难的问题。

可是,另一个问题来了。因为当时没有数码技术,摄制组希望每集都留有一样的原始底片(如果都拷贝第一集的片头的话,后12集就成了翻底的)。那怎么能让13集都有一样的片头呢?

答案很简单:让曹蕾小朋友在镜头前表演了十三遍主题曲,然后分别再和动画人物拼接到一起去。所以,这部动画片的每集片头其实都是有一点不一样的(虽然极少有人注意到这点。)。

--------------------

答完感叹一句: 当时的上美厂虽然技术水平和资金远没有现在的国内企业高,但是不论在构思,选材,剧本,绘画,形象设计,甚至是主题曲上都是做到精益求精的。直到今天很多小朋友还很喜欢那时候的卡通人物。

以下是上海电视台邀请《邋遢大王》的导演和编剧做的访谈节目:

【合集】动画往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动画(15)_官方延伸

-----------------------------------

为啥我一个研究生态的去给大家介绍邋遢大王。。。。也是醉了。

哈哈,顺便安利我的第一本知乎电子书!真是用了我的洪荒之力为你讲述西伯利亚的故事。

链接在这里:谢谢大家捧场:)

在西伯利亚荒原中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书店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华为Nova系列可能首发极点屏?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对其他学科有哪些实际影响和意义? 
  理工科人士如果在相关知识和背景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以肯定性的语气跨界讨论社科类问题,是否与科学精神相悖? 
  如果信息与物质能相互转换,将会解决哪些问题? 
  如何评价回形针PaperClip最新一期《麻醉医生如何让你活着醒来》的评论区出现大量麻醉医生? 
  为什么很多「大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一事无成?到底什么知识才是能赚钱的? 
  芯片行业哪些职位比较有前途? 
  石黑浩的美女机器人如何评价? 
  欧洲中世纪史的脉络或结构图是怎么样的? 
  如何评价 AMD 优势将被英特尔 12 代酷睿「Alder Lake」终结? 

前一个讨论
印度这个国家是不是被国内严重低估了?
下一个讨论
正常六点下班,领导 17:55 在群里发消息说 18:30 开会,我该怎么办?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